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

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于轼 著,赵农 编
图书标签:
  • 粮食安全
  • 中国经济
  • 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
  • 农业政策
  • 食品安全
  • 经济发展
  • 农村问题
  • 政策分析
  • 中国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039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49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对话民生热点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是新中国历史上令人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国人关注的焦点。中国的耕地在缩减,种粮的农民在减少,粮食的进口在增加,国际粮价在飙升……中国的粮食安全吗?《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从经济学研究角度综合研究了上述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认真审视、严密推断,简洁立论。作者认为:粮食问题并不等同干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历届政府紧抓粮食不放松.多年来成效可观,库存殷实。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开放思路,积极参与粮食的国际贸易。收放自如的粮食政策有助于我们抵抗“百年一遇”的“粮食危机”。

作者简介

  茅于轼,男,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84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任美国啥佛大学注册访问学者。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任理事长。著有《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择优分配原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等书,并在报刊媒体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为著名经济学家。
  赵农,男,1962年7月23日出生于银川,医学学士,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天则所学术委员。主攻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史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完成著作一部(《进入与退出的壁垒:理论及其应用》),主持研究课题十余项。

精彩书评

  让饥荒成为历史。
  ——都柏林大学教授 CormacGrada

  事实上,并没有确切的论证可以证明,耕地面积少于18亿亩,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
  ——凤凰新媒体何庆宇

  到21世纪我们已在国家层面上基本解决了数量上的粮食安全问题。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司长郑振源

目录

上篇 对话粮食安全
第一章 国家安全的测定——粮食安全
1.粮食安全就是日常的食品安全吗
2.粮食安全的测算指标有哪些
3.威胁粮食安伞的真凶
4.粮食危机在他乡
5.现在还饿死人的国家
6.全球粮食储备量低意味着什么
7.粮安天下的历史由来
8.粮食作生物燃料的利与弊
9.农民不种地了粮食哪里来
10.粮食库存知多少
11.拿什么来应对粮食危机
12.悲剧不能再重演
第二章 对粮食缺口的扫描
13.粮食供需平衡表能说明什么
14.如何判断我国的粮食是否安全
15.如何计算粮食产需缺口
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代的粮食缺口是多少
17.天则经济研究所提出的新的测算粮食缺口的方法是什么
18.什么是“百年一遇”粮食短缺
19.“百年一遇”包括哪些因素造成的波动
20.“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的粮食短缺是怎样的
21.天则经济研究所计算的“百年一遇”的粮食短缺是否符合历史的情况
第三章 留下惨痛回忆的饥荒
22.饥荒是人类的灾难
23.什么?因造成了饥荒
24.马尔萨斯人口论都说了什么
25.爱尔兰大饥荒
26.惨烈的“丁戊奇荒”
27.20世纪有哪些大规模的饥荒
28.现代社会为什么还会发生饥荒
29.盲目冒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30.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1.历史上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32.1959~1961三年饥荒死了多少人
33.1959~1961三年饥荒是由粮食生产不足造成的吗
34.1959~1961三年饥荒是否与自然灾害相关
35.1959~1961三年饥荒期间的粮食征购情况
36.1959~1961三年饥荒期间的粮食进出口情况
……
下篇 解读粮食安全
结论

前言/序言


迷雾中的航程: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与抉择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引力——市场机制的悖论与限度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浪潮下,市场经济作为主流治理工具所展现出的内在矛盾与结构性困境。我们不再将市场视为完美的“看不见的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社会、政治和生态系统中进行审视。 第一章:效率的神话与分配的鸿沟 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性,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速度,但也同步加剧了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衡。本章通过对过去三十年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基尼系数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资本回报率持续高于劳动回报率的深层结构性原因。我们考察了“涓滴效应”在现实中失效的案例,并聚焦于技术变革——特别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如何进一步压缩中低技能劳动力的议价能力。市场机制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牺牲了公平性,这种牺牲并非简单的“副作用”,而是其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我们详细剖析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如何脱离实体经济基础,形成自我循环的风险泡沫,并探讨了监管滞后性如何为系统性危机埋下伏笔。 第二章:外部性的阴影:环境成本的社会化 现代工业文明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之上,而市场定价机制恰恰未能有效内化这些“负外部性”。本书以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为核心案例,剖析了短期逐利行为与长期生存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我们对比了碳税、排放交易体系(ETS)以及直接管制等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一个关键的论点是:当环境承载力达到临界点时,纯粹依靠市场激励去修正行为的成本,已经远高于事先进行有力的前瞻性规划和干预。本章还探讨了“绿色溢价”现象,即消费者和企业在实际行动中对环境友好产品的支付意愿与理论估值之间的巨大差距,揭示了价值观向实际行动转化的路径依赖难题。 第三章:信息不对称与权力集中 在数字时代,信息流动的加速并未必然带来平等的权力结构。相反,平台经济和数据寡头的崛起,制造了新的、更隐蔽的权力集中形式。本章关注数据垄断如何转化为市场支配力和政治影响力。通过分析几家全球科技巨头的反垄断调查案例,我们探讨了传统监管框架在应对超主权、超国界的数字平台时的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买卖双方之间,更体现在公共决策者对复杂经济系统的理解能力与信息获取渠道的控制上。市场自我调节的假设,在信息被高度商品化和过滤化的环境中,显得尤为苍白无力。 第二部分:蓝图与导航仪——国家能力的重塑与定位 面对市场失灵和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本书将视角转向了现代国家在治理体系中的核心角色。我们探讨的不是回归僵化的中央计划,而是如何构建一套更具适应性、前瞻性和韧性的“治理导航系统”。 第四章:超越短视:国家在长期战略投资中的角色 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具有巨大的初期风险和漫长的回报周期,这超出了单个私营部门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激励范围。本章论证了国家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跨代际基础设施(如智慧电网、量子计算、生物安全平台)投资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分析了二战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模式的成功要素,并探讨了如何将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的战略产业培育。关键在于,国家需要具备“耐心资本”的思维,抵抗短期政治周期对长期战略的干扰。同时,我们也批判了政府主导可能带来的低效和寻租风险,强调了公私合作中权责清晰的机制设计至关重要。 第五章:风险的社会化管理:构建韧性社会的安全网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但也极大地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暴露面,如供应链中断、流行病爆发和网络安全威胁。本章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超越传统福利国家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建立战略物资的冗余储备机制(而非仅仅依赖“即时生产”JIT模式),设计能够快速响应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终身教育与技能重塑体系,以及构建多层次的灾害预警和响应网络。风险的社会化管理意味着,社会必须集体承担那些由效率最大化原则遗漏的“尾部风险”。我们考察了北欧国家在应对结构性失业和老龄化挑战时,通过高水平的社会契约实现的风险共担模式。 第六章:全球化的新范式:主权、互赖与协同治理 在气候变化、跨国金融稳定和流行病防治等问题面前,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本书主张,现代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与和塑造有效国际协同治理的能力。这要求国家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主权)的同时,必须愿意让渡部分短期决策权,以换取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我们分析了国际组织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执行力的多边机制,来应对全球公地悲剧的风险。真正的国家安全,在二十一世纪已与全球环境的健康和国际秩序的稳定深度捆绑。 结语:在秩序与混沌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本书最终的结论是,现代社会的治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动态平衡艺术。过度依赖市场,我们将面临失控的外部性、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系统性的脆弱性;而盲目回归国家主导,则可能扼杀创新活力并导致资源错配。成功的社会治理,在于精准识别市场失灵的边界,并构建一个既能激发个体创造力,又具备强大前瞻性、包容性和韧性的国家导航系统,以引导社会航行于复杂多变的现代迷雾之中。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论,用以审视治理工具箱中的每一个选项,而非提供一个预设的最终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很多历史画面和现实关切。想想当年,粮食是多么紧缺,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虽然保证了人人有饭吃,但也确实限制了个人选择和生产积极性。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剖析那个时代,比如当年的“粮票”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它在保障基本生存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在哪些方面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我就会好奇,市场经济的引入,究竟给中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是产量大幅提升,品种极大丰富?还是农民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农村地区,从计划经济下的集体生产,到市场经济下的家庭承包,再到如今的规模化、现代化农业,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而且,如今全球粮食危机频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中国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应该回归更加集中的计划管理,还是应该更加依赖市场机制的调节?抑或是,作者会提出一种新的“组合拳”策略,比如利用科技手段,结合宏观调控,确保粮食供应链的韧性?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悬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特别是关于未来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简直是点燃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奇心,尤其是它聚焦在粮食安全这个如此根本性、又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上。我一直觉得,粮食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农业发展、农村政策、农民利益,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作者会不会追溯历史,深入解读中国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粮食安全保障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是如何通过统一的粮食征购和分配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是必然的选择,又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而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国粮食市场又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到粮食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再到国际贸易的影响,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这些转变的过程和带来的结果?我特别期待,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案例研究,来支撑他的论点,比如某个重要的粮食政策是如何出台的,又是如何实施的,最终带来了哪些预期的或非预期的效果。而且,当前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气候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粮食安全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会不会在对比计划与市场的优劣后,提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粮食安全战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理解中国粮食安全背后的复杂逻辑。

评分

《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粮食安全,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关系到十三亿多中国人的饭碗,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一直好奇,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究竟是靠着一种怎样的机制。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是如何通过强大的行政力量,来调配资源、组织生产,从而保障全国人民的基本温饱的。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粮食领域,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实践和成效?当然,我也知道,市场经济的引入,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所以,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析,市场化改革是如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优化了粮食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又如何促进了粮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我尤其想知道,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计划的稳定性和市场的活力,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又能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会不会存在一种“最佳实践”,能够将计划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来揭示不同模式下的粮食产量、价格波动、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辩证的思考,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深刻分析充满期待。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书名很有“话题性”。“计划还是市场”这个经典命题,放到中国粮食安全的语境下,简直是炸开了锅。我一直觉得,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粮食安全绝对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所以,看到这本书名,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作者是不是要为我们梳理一下,过去我们是怎么靠“计划”吃饭的,那种举国体制下的粮食生产和分配,是怎么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温饱的。然后,再看看市场经济改革之后,粮食市场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是不是真的增加了,老百姓的餐桌是不是真的更丰富了,粮食的供应是不是也更稳定了。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计划或者单纯依靠市场,是不是都存在某种程度的风险。比如,市场经济会不会带来过度逐利,导致耕地撂荒或者粮食囤积居奇?而计划经济又会不会扼杀创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或许这本书会指出,未来的中国粮食安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更智慧的、更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模式,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又要保留计划的战略性和兜底性。这种思考深度,正是我想从一本书里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粮食安全靠什么:计划还是市场》确实非常吸引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这个议题的核心疑问。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很感兴趣,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而粮食安全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所以这本书提出的这个问题,简直是直击痛点。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是会深入探讨过去计划经济模式在保障粮食供给方面的功与过,分析其如何为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又可能存在哪些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的弊端。又或者,作者会着重分析市场经济在粮食生产、流通、价格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市场机制如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粮食的整体产量和供应稳定性。更让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势,甚至可能提出一种“中国模式”的粮食安全战略,将计划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活力有机结合起来,以应对新时代面临的复杂挑战。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巨大的张力,让我忍不住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个二元对立中找到平衡点,并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够结合大量的中国实际案例,比如某个地区粮食生产的转型故事,或者某个粮食收储政策的实际效果,这样才能让论证更加生动有力,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评分

不懂经济学,但是不能不学点经济。

评分

还行吧,太贵了就是

评分

市场可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但是市场是滞后的,试试粮食不够吃会是啥情况...到时可能不是市场调节,而是饿死了人来调节(自然法则)...

评分

粮食这东西是战略储备,不能因为适应市场经济就得开拓农地为住房..

评分

中国自古以来都极端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本书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之一——世界市场,自由贸易。并驳斥了六十年代中国的粮食“天灾”谬论。

评分

中国自古以来都极端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本书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之一——世界市场,自由贸易。并驳斥了六十年代中国的粮食“天灾”谬论。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很快~~~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给力。

评分

问答式的短文,比较浅显通俗,可以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