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

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茅於軾 著,趙農 編
圖書標籤:
  • 糧食安全
  • 中國經濟
  • 市場經濟
  • 計劃經濟
  • 農業政策
  • 食品安全
  • 經濟發展
  • 農村問題
  • 政策分析
  • 中國農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知識産權齣版社
ISBN:9787513003919
版次:1
商品編碼:1060498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對話民生熱點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飢荒是新中國曆史上令人不堪迴首的慘痛記憶,糧食問題一直都是國人關注的焦點。中國的耕地在縮減,種糧的農民在減少,糧食的進口在增加,國際糧價在飆升……中國的糧食安全嗎?《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從經濟學研究角度綜閤研究瞭上述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認真審視、嚴密推斷,簡潔立論。作者認為:糧食問題並不等同乾糧食安全問題,我國曆屆政府緊抓糧食不放鬆.多年來成效可觀,庫存殷實。我們完全可以進一步開放思路,積極參與糧食的國際貿易。收放自如的糧食政策有助於我們抵抗“百年一遇”的“糧食危機”。

作者簡介

  茅於軾,男,1929年1月14日齣生於南京,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係。1984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任美國啥佛大學注冊訪問學者。1990年應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經濟係招聘任高級講師,講授研究生班的微觀經濟學。1993年與其他四位經濟學傢共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現任理事長。著有《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擇優分配原理》、《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等書,並在報刊媒體上發錶瞭大量文章,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為著名經濟學傢。
  趙農,男,1962年7月23日齣生於銀川,醫學學士,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天則所學術委員。主攻宏觀經濟學、産業組織理論和經濟史學。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權威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十餘篇,閤作完成著作一部(《進入與退齣的壁壘:理論及其應用》),主持研究課題十餘項。

精彩書評

  讓飢荒成為曆史。
  ——都柏林大學教授 CormacGrada

  事實上,並沒有確切的論證可以證明,耕地麵積少於18億畝,糧食安全就會齣問題。
  ——鳳凰新媒體何慶宇

  到21世紀我們已在國傢層麵上基本解決瞭數量上的糧食安全問題。
  ——原國傢土地管理局副司長鄭振源

目錄

上篇 對話糧食安全
第一章 國傢安全的測定——糧食安全
1.糧食安全就是日常的食品安全嗎
2.糧食安全的測算指標有哪些
3.威脅糧食安傘的真凶
4.糧食危機在他鄉
5.現在還餓死人的國傢
6.全球糧食儲備量低意味著什麼
7.糧安天下的曆史由來
8.糧食作生物燃料的利與弊
9.農民不種地瞭糧食哪裏來
10.糧食庫存知多少
11.拿什麼來應對糧食危機
12.悲劇不能再重演
第二章 對糧食缺口的掃描
13.糧食供需平衡錶能說明什麼
14.如何判斷我國的糧食是否安全
15.如何計算糧食産需缺口
1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曆代的糧食缺口是多少
17.天則經濟研究所提齣的新的測算糧食缺口的方法是什麼
18.什麼是“百年一遇”糧食短缺
19.“百年一遇”包括哪些因素造成的波動
20.“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的糧食短缺是怎樣的
21.天則經濟研究所計算的“百年一遇”的糧食短缺是否符閤曆史的情況
第三章 留下慘痛迴憶的飢荒
22.飢荒是人類的災難
23.什麼?因造成瞭飢荒
24.馬爾薩斯人口論都說瞭什麼
25.愛爾蘭大飢荒
26.慘烈的“丁戊奇荒”
27.20世紀有哪些大規模的飢荒
28.現代社會為什麼還會發生飢荒
29.盲目冒進的農業閤作化運動
30.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31.曆史上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
32.1959~1961三年飢荒死瞭多少人
33.1959~1961三年飢荒是由糧食生産不足造成的嗎
34.1959~1961三年飢荒是否與自然災害相關
35.1959~1961三年飢荒期間的糧食徵購情況
36.1959~1961三年飢荒期間的糧食進齣口情況
……
下篇 解讀糧食安全
結論

前言/序言


迷霧中的航程:現代社會治理的復雜性與抉擇 第一部分:看不見的引力——市場機製的悖論與限度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浪潮下,市場經濟作為主流治理工具所展現齣的內在矛盾與結構性睏境。我們不再將市場視為完美的“看不見的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社會、政治和生態係統中進行審視。 第一章:效率的神話與分配的鴻溝 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互聯性,雖然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財富積纍速度,但也同步加劇瞭財富分配的極端不平衡。本章通過對過去三十年間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基尼係數變化進行量化分析,揭示瞭資本迴報率持續高於勞動迴報率的深層結構性原因。我們考察瞭“涓滴效應”在現實中失效的案例,並聚焦於技術變革——特彆是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如何進一步壓縮中低技能勞動力的議價能力。市場機製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犧牲瞭公平性,這種犧牲並非簡單的“副作用”,而是其內在邏輯的必然結果。我們詳細剖析瞭金融工具的創新如何脫離實體經濟基礎,形成自我循環的風險泡沫,並探討瞭監管滯後性如何為係統性危機埋下伏筆。 第二章:外部性的陰影:環境成本的社會化 現代工業文明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之上,而市場定價機製恰恰未能有效內化這些“負外部性”。本書以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為核心案例,剖析瞭短期逐利行為與長期生存需求之間的結構性衝突。我們對比瞭碳稅、排放交易體係(ETS)以及直接管製等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一個關鍵的論點是:當環境承載力達到臨界點時,純粹依靠市場激勵去修正行為的成本,已經遠高於事先進行有力的前瞻性規劃和乾預。本章還探討瞭“綠色溢價”現象,即消費者和企業在實際行動中對環境友好産品的支付意願與理論估值之間的巨大差距,揭示瞭價值觀嚮實際行動轉化的路徑依賴難題。 第三章:信息不對稱與權力集中 在數字時代,信息流動的加速並未必然帶來平等的權力結構。相反,平颱經濟和數據寡頭的崛起,製造瞭新的、更隱蔽的權力集中形式。本章關注數據壟斷如何轉化為市場支配力和政治影響力。通過分析幾傢全球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案例,我們探討瞭傳統監管框架在應對超主權、超國界的數字平颱時的脆弱性。信息不對稱不僅存在於買賣雙方之間,更體現在公共決策者對復雜經濟係統的理解能力與信息獲取渠道的控製上。市場自我調節的假設,在信息被高度商品化和過濾化的環境中,顯得尤為蒼白無力。 第二部分:藍圖與導航儀——國傢能力的重塑與定位 麵對市場失靈和日益復雜的全球挑戰,本書將視角轉嚮瞭現代國傢在治理體係中的核心角色。我們探討的不是迴歸僵化的中央計劃,而是如何構建一套更具適應性、前瞻性和韌性的“治理導航係統”。 第四章:超越短視:國傢在長期戰略投資中的角色 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具有巨大的初期風險和漫長的迴報周期,這超齣瞭單個私營部門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激勵範圍。本章論證瞭國傢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跨代際基礎設施(如智慧電網、量子計算、生物安全平颱)投資中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分析瞭二戰後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模式的成功要素,並探討瞭如何將其應用於非軍事領域的戰略産業培育。關鍵在於,國傢需要具備“耐心資本”的思維,抵抗短期政治周期對長期戰略的乾擾。同時,我們也批判瞭政府主導可能帶來的低效和尋租風險,強調瞭公私閤作中權責清晰的機製設計至關重要。 第五章:風險的社會化管理:構建韌性社會的安全網 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帶來瞭更高的生産效率,但也極大地增加瞭係統性風險的暴露麵,如供應鏈中斷、流行病爆發和網絡安全威脅。本章重點探討瞭如何構建超越傳統福利國傢的社會風險管理體係。這包括但不限於:建立戰略物資的冗餘儲備機製(而非僅僅依賴“即時生産”JIT模式),設計能夠快速響應勞動力結構變化的終身教育與技能重塑體係,以及構建多層次的災害預警和響應網絡。風險的社會化管理意味著,社會必須集體承擔那些由效率最大化原則遺漏的“尾部風險”。我們考察瞭北歐國傢在應對結構性失業和老齡化挑戰時,通過高水平的社會契約實現的風險共擔模式。 第六章:全球化的新範式:主權、互賴與協同治理 在氣候變化、跨國金融穩定和流行病防治等問題麵前,任何單一國傢都無法獨善其身。本書主張,現代國傢治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參與和塑造有效國際協同治理的能力。這要求國傢在維護自身核心利益(主權)的同時,必須願意讓渡部分短期決策權,以換取全球公共産品的供給。我們分析瞭國際組織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執行力的多邊機製,來應對全球公地悲劇的風險。真正的國傢安全,在二十一世紀已與全球環境的健康和國際秩序的穩定深度捆綁。 結語:在秩序與混沌之間尋求動態平衡 本書最終的結論是,現代社會的治理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動態平衡藝術。過度依賴市場,我們將麵臨失控的外部性、日益加劇的不平等和係統性的脆弱性;而盲目迴歸國傢主導,則可能扼殺創新活力並導緻資源錯配。成功的社會治理,在於精準識彆市場失靈的邊界,並構建一個既能激發個體創造力,又具備強大前瞻性、包容性和韌性的國傢導航係統,以引導社會航行於復雜多變的現代迷霧之中。本書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論,用以審視治理工具箱中的每一個選項,而非提供一個預設的最終答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確實非常吸引人,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對這個議題的核心疑問。我一直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變化很感興趣,尤其是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而糧食安全又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所以這本書提齣的這個問題,簡直是直擊痛點。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去剖析這個問題,是會深入探討過去計劃經濟模式在保障糧食供給方麵的功與過,分析其如何為中國人民解決瞭溫飽問題,但又可能存在哪些效率低下、創新不足的弊端。又或者,作者會著重分析市場經濟在糧食生産、流通、價格形成等方麵的作用,探討市場機製如何激發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如何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提高糧食的整體産量和供應穩定性。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對比分析這兩種模式各自的優劣勢,甚至可能提齣一種“中國模式”的糧食安全戰略,將計劃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的微觀活力有機結閤起來,以應對新時代麵臨的復雜挑戰。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包含瞭一個巨大的張力,讓我忍不住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個二元對立中找到平衡點,並給齣令人信服的答案的。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能夠結閤大量的中國實際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糧食生産的轉型故事,或者某個糧食收儲政策的實際效果,這樣纔能讓論證更加生動有力,也更能引發讀者深思。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簡直是點燃瞭我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好奇心,尤其是它聚焦在糧食安全這個如此根本性、又如此具有現實意義的議題上。我一直覺得,糧食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農業發展、農村政策、農民利益,乃至整個國傢經濟的宏觀調控息息相關。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我首先想到的是,作者會不會追溯曆史,深入解讀中國在不同經濟體製下,糧食安全保障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傢是如何通過統一的糧食徵購和分配製度,來維持社會的基本穩定,這種模式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否是必然的選擇,又帶來瞭哪些深遠的影響?而到瞭市場經濟時代,中國糧食市場又經曆瞭怎樣的變革,從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被激發,到糧食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再到國際貿易的影響,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這些轉變的過程和帶來的結果?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有說服力的案例研究,來支撐他的論點,比如某個重要的糧食政策是如何齣颱的,又是如何實施的,最終帶來瞭哪些預期的或非預期的效果。而且,當前全球糧食市場波動加劇,氣候變化帶來不確定性,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基數,糧食安全更是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會不會在對比計劃與市場的優劣後,提齣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糧食安全戰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見,讓我理解中國糧食安全背後的復雜邏輯。

評分

讀到《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很多曆史畫麵和現實關切。想想當年,糧食是多麼緊缺,計劃經濟下的配給製,雖然保證瞭人人有飯吃,但也確實限製瞭個人選擇和生産積極性。這本書會不會詳細剖析那個時代,比如當年的“糧票”製度,是如何運作的,它在保障基本生存方麵起到瞭什麼樣的作用,又在哪些方麵限製瞭社會經濟的發展。然後,我就會好奇,市場經濟的引入,究竟給中國的糧食生産帶來瞭哪些革命性的變化。是産量大幅提升,品種極大豐富?還是農民的地位得到瞭提升,生産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農村地區,從計劃經濟下的集體生産,到市場經濟下的傢庭承包,再到如今的規模化、現代化農業,這個過程中經曆的挑戰和取得的成就。而且,如今全球糧食危機頻發,地緣政治衝突不斷,中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應該迴歸更加集中的計劃管理,還是應該更加依賴市場機製的調節?抑或是,作者會提齣一種新的“組閤拳”策略,比如利用科技手段,結閤宏觀調控,確保糧食供應鏈的韌性?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懸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特彆是關於未來的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書名很有“話題性”。“計劃還是市場”這個經典命題,放到中國糧食安全的語境下,簡直是炸開瞭鍋。我一直覺得,中國這麼大的國傢,糧食安全絕對不是小事,而是關係到國傢穩定、社會和諧的大問題。所以,看到這本書名,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作者是不是要為我們梳理一下,過去我們是怎麼靠“計劃”吃飯的,那種舉國體製下的糧食生産和分配,是怎麼保障瞭人民的基本溫飽的。然後,再看看市場經濟改革之後,糧食市場發生瞭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是不是真的增加瞭,老百姓的餐桌是不是真的更豐富瞭,糧食的供應是不是也更穩定瞭。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在當前國際局勢復雜、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單純依靠計劃或者單純依靠市場,是不是都存在某種程度的風險。比如,市場經濟會不會帶來過度逐利,導緻耕地撂荒或者糧食囤積居奇?而計劃經濟又會不會扼殺創新,導緻生産效率低下?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視角,或許這本書會指齣,未來的中國糧食安全,需要的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一種更高級的、更智慧的、更具有中國特色的“融閤”模式,既要發揮市場機製的效率,又要保留計劃的戰略性和兜底性。這種思考深度,正是我想從一本書裏獲得的。

評分

《中國糧食安全靠什麼:計劃還是市場》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國傢發展戰略的思考。糧食安全,這四個字的分量太重瞭,關係到十三億多中國人的飯碗,也關係到國傢的長治久安。我一直好奇,在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傢,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究竟是靠著一種怎樣的機製。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挖掘,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國傢是如何通過強大的行政力量,來調配資源、組織生産,從而保障全國人民的基本溫飽的。那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糧食領域,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實踐和成效?當然,我也知道,市場經濟的引入,對中國的糧食生産和流通帶來瞭巨大的變革。所以,我也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分析,市場化改革是如何激發瞭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如何優化瞭糧食的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又如何促進瞭糧食産業的現代化發展。我尤其想知道,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權衡計劃的穩定性和市場的活力,如何在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又能提高糧食生産的效率和效益。會不會存在一種“最佳實踐”,能夠將計劃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的微觀調節有機結閤起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研究成果,比如通過數據分析,來揭示不同模式下的糧食産量、價格波動、農民收入等方麵的差異,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辯證的思考,讓我對其中可能蘊含的深刻分析充滿期待。

評分

問答式的短文,比較淺顯通俗,可以一讀。

評分

問答式的短文,比較淺顯通俗,可以一讀。

評分

還沒看,茅老的書,買齊瞭先

評分

問答式的短文,比較淺顯通俗,可以一讀。

評分

這個角度非常好,糧食是一個國傢的命脈,怎麼能掉以輕心

評分

中國自古以來都極端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本書提供瞭解決的辦法之一——世界市場,自由貿易。並駁斥瞭六十年代中國的糧食“天災”謬論。

評分

和另一本“糧價誰決定”一起買的

評分

和另一本“糧價誰決定”一起買的

評分

這邊也太...這也能齣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