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中国近代史》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蓬莱阁丛书: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
《蓬莱阁丛书: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展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兼论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章 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不幸到了十九世纪,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已到腐烂不堪的田地。据前清政府的估计,中国的人口在康熙四十年(一千七百零一年)约有二千万;(按:作者有误,此二千万应为人丁,而非人口。)到了嘉庆五年(一千八百年)增加到三万万。百年之内竟有十五倍的增加!这种估计虽不可靠,然而我国人口在十八世纪有很大的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十七世纪是个大屠杀的世纪。开初有明朝末年的内乱,后又有明清的交战及满清有计划的屠杀汉人,如扬州十日及嘉定屠城。我们也不要忘记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近年中央研究院发表了很多明清史料,其中有一件是康熙初年四川某县知事的人口年报,那位县老爷说他那县的人口,在大乱之后,只有九百余人,而在一年之内,老虎又吃了一大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乱之后的大治,于是人口增加。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圈套,演来演去,就是圣贤也无法脱逃。
那时的人一方面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另一方面又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程度略为提高。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一天,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烧香拜佛,嗟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纵使有救世之心,亦无救世之力,只好听天灾人祸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产,于是小乱变为大乱。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中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痛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倡明吏治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之官吏的贪污亦大大的长进。并且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惟一的出路,不像在近代文化社会里,有志之士除作官以外,可以经营工商业,可以行医,可以作新闻记者,大学教授,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音乐家,美术家,工程师,而都名利两全,其所得往往还在大官之上。有人说:中国旧日的社会很平等,因为官吏都是科举出身,而且旧日的教育是很不费钱的。这种看法,过于乐观。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在未得志以前,曾经下过苦力?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前清一代的翰林,那一个的父亲曾下过苦力?林则徐、曾国藩是前清有名的贫苦家庭的子弟,但是细考他们的家世,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父亲是教书先生,不是劳力者。中国旧日的资本家有几个不是做官起家?中国旧日的大商业那一种没有官吏作后盾,仗官势发财?总而言之,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结果是每个衙门的人员永在加增之中,而衙门的数目亦天天加多。所以每个朝代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加增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
……
我得坦白,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构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挑战,但绝对是那种令人兴奋的挑战。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觉得“啊,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的轻松读物,而是会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很多既定历史观点的理解。作者在很多关键事件上的切入点极其犀利,往往能从一个我从未考虑过的角度,揭示出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动力机制。例如,他对某个经济政策背后所折射出的权力博弈的分析,就颠覆了我之前对于“自上而下改革”的简单印象。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咋舌,每一次引述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交叉验证。然而,这种严谨性并没有让文字变得僵硬,反而让作者的观点拥有了坚不可摧的说服力。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心读,更要动脑去思辨,去消化那些相互矛盾、充满张力的史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思维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重塑。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严肃的历史著作向来敬而远之,总觉得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我不熟悉的术语和理论模型。但是这本选本(如果它是一本选集的话)的叙述风格,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和力。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采用了更接近于口述历史的叙事节奏。比如,在描写某一重大转折点的社会反响时,作者会穿插引用一些当时文人墨客的日记片段,那些文字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焦虑、迷茫和偶尔迸发的希望之光。这种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个对专业史学研究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旁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过去发生的大事,他不会急于让你记住所有日期和人名,而是注重让你体会当时人们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文化思想的演变部分,作者的解读非常到位,没有把“西学东渐”简化为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入剖析了本土文化如何进行消化、吸收乃至反抗的过程,逻辑清晰,论据详实,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克制的美学”。作者在叙述那些波澜壮阔、情感激荡的历史瞬间时,并没有采用煽情或渲染的笔法,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这种克制反而赋予了文字更强大的力量。它让你在阅读时,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而非被作者的情绪所裹挟。比如,在描述那些关于民族存亡的关键抉择时,作者只是平静地陈述了当时的条件、各方势力的立场以及最终的结果,将判断和情感的解读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这种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避免了将历史简单化为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出一种多方博弈、充满了灰色地带的真实图景。我更倾向于这种“让史料说话”的叙事风格,它不仅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也锻炼了读者独立思考和构建历史判断的能力。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宁静和对历史进程的敬畏,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情绪宣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可以说是当代历史读物中的上乘之作。纸张采用了略微偏黄的米白色调,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篇幅不薄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地图和插图时的用心。不同于市面上很多书籍只是简单地将图片堆砌在书的后部,这本书中的许多地图和示意图都被巧妙地嵌入到相应的文本段落旁边,并且图注的注释非常详尽,甚至标注了制图的原始出处和年代。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撰写涉及地理变迁或军事调动时,能够恰如其分地穿插这些视觉辅助材料,使得复杂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对于我这种偏爱视觉辅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顺畅和愉悦的,几乎没有出现需要频繁在正文和图注间来回翻找的困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近代史的解读已经非常多了,总觉得很难再找到有新意的角度。然而,甫一翻开,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咬文嚼字”的考据精神所折服。他没有直接陷入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从一些极其微小的侧面入手,比如某一次地方性的商会活动记录,某一份被尘封的官员信函,甚至是几张泛黄的旧报纸上的广告词。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作者极其耐心地、甚至可以说是慢条斯理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细微纹理。读起来,你不是在被动接受结论,而是在跟着作者一起,像个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重建历史的现场。这种细致入微的笔法,让原本枯燥的年代划分和条文解读,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物群像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标签化,而是将他们置于复杂的利益网络和时代洪流之中,展示了“身不由己”的复杂人性。
评分帮朋友买的,物流很快,朋友很喜欢。
评分很好的书,需要仔细阅读。
评分正版书本,书本很好,文字印刷清晰,书本没有异味,价格便宜,京东快递给力!
评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文丛一种。
评分好书,以后会经常读,经常来京东买。
评分好书,正版,原装,送货也是非常快
评分手环,打折和不打折悬殊40元。五粮液100年传奇最便宜时候和最贵时候悬殊180元。还有要多抢优惠券。
评分凑单买的,不过评价很高啊,值得一读。
评分不错,挺好的,性价比高,京东送货的速度好快,头天晚上快11点下单,第二天早上就送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