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斯维辛,纳粹医生主持了100万受害者中绝大部分人的被杀。“奥斯维辛就像一场医学手术”,“从一开始到结束,屠杀都是由医生来领导的。”一位幸存者说。你看,本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却在纳粹体制的掩盖下肆意妄为、大加杀戮,真是可恨之极。
*一位原来如此敏感的人深深浸入纳粹的意识形态,就使得他既是富有同情心的精神病医生,又成为了医学刽子手。
*被称为“党卫队制服中的人”的恩斯特·B,他有着一种怎样的人格特点?
《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游行中打砸抢烧weige中的学生打老师,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罗伯特·杰伊·利夫顿(Robert Jay Lifton),是约翰·杰伊学院和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的著名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他广受好评的众多著述中包括《生中之死:广岛幸存者》(美国国家图书奖)、《断裂之联结:死亡与生命的延续》、《多变之人》和《毁灭这个世界来拯救它》。
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刘瑜
一座纪念碑式的揭露,对彻底违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可怕描述,在大屠杀研究上的惊人贡献。
——弗朗辛·德·波莱西克斯·格雷
必读之书……在这一领域卓然领先,英语文献中无可匹敌者。
——劳尔·希尔贝格,《欧洲犹太人的毁灭》的作者
一部强力警醒之作,不仅是不忘已发生之事,而且提示着一种石碑般的邪恶——一些受训去进行治疗和治愈的人所犯下的邪恶。
——罗伯特·科尔斯,《波士顿环球报》
这不仅是目前已有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的zui重要著作之一,而且融入了历史编纂学,对第三帝国和国家社会主义所犯罪行做了令人信服的心理学解说。在我看来,不参考这样的心理学解说,未来无人能够深刻地描述那个时代。
——尼尔·安切生,《纽约图书评论》
序一
序二
前言 “不是那个世界”
第一部 “不值得活着的生命”:遗传治疗
第1章绝育与纳粹的生物医学愿景
第2章“安乐死”:直接医学屠杀
第3章对直接医学屠杀的抗拒
第4章“不规范的安乐死”:医生接管
第5章参与者
第6章把“安乐死”带到集中营:14f13特殊处理行动
第二部 奥斯维辛:种族治疗
第7章奥斯维辛研究所
第8章坡道上的筛选
第9章集中营中的筛选
第10章屠杀的社会化
第11章囚犯医生:选择的痛苦
第12章囚犯医生:努力治愈
第13章囚犯医生:与纳粹医生的合作
第14章注射器杀人:石炭酸注射
第15章试验冲动
第16章“党卫队制服中的人”:恩斯特·B
第17章奥斯维辛医生:约瑟夫·门格勒
第18章治疗—杀害之冲突:爱德华·维尔特
第三部种族灭绝心理学
第19章双重自我的角色转换:浮士德式的交易
第20章奥斯维辛自我:角色转换中的心理学主题
第21章种族灭绝
后记
注释
索引
致谢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几乎没有冗余的抒情,这使得历史的重量直接压在了读者的心头。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法庭证据集,而非一本畅销的历史小说。我欣赏这种克制,因为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创伤,任何过度煽情的笔触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消费苦难之嫌。然而,这种极致的克制也带来了一个挑战:对普通读者来说,理解那些复杂的医学伦理困境和当时特定的法律框架,可能需要多次回读。但正是这种需要“努力去理解”的过程,反而增强了阅读的严肃性。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去细细分辨那些被精心设计的术语背后隐藏的残酷逻辑。这本书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叙事,它更像是一份解剖报告,层层剥开,展示了权力、科学和偏见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完美结合,达成毁灭性的目标。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作品,它带来的震撼并非来自表面的血腥,而是源于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深层恐惧。它成功地将历史事件与心理学分析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审视权力结构如何腐蚀专业精神的绝佳案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专业伦理”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意识到维护这些伦理绝非理所当然,它需要持续不断的警觉和勇气去挑战主流叙事。这本书无疑是沉重且必要的,它不提供慰藉,只提供真相的碎片,要求读者自己去拼凑和承受。我向所有对二战史、对心理学、乃至对当代社会思潮演变感兴趣的人强烈推荐它,但前提是,你必须准备好迎接一场严肃且不轻松的“精神漫步”。它带来的思考价值,远超出了阅读本身带来的心理负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宏观的政策制定到微观的个体执行者访谈记录(如果其中有的话),展现出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那些医生个体心理侧写的章节,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好奇的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宣誓“不伤害”的专业人士,是如何在系统压力和意识形态灌输下,完成对自身伦理底线的颠覆的?是彻底的麻木?是积极的狂热?还是为了生存而采取的被动顺从?作者似乎试图在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之间寻找共性,探讨是否存在某种“体制化的去人性化”的通用机制。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审判,而在于理解“如何可能”——即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可塑性。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魔鬼”,那无疑是放弃了从中汲取教训的机会。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挣扎、矛盾,甚至是一闪而过的良知火花如何被无情地浇灭的过程,那才是对“医生”这一职业本质最深刻的拷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带压抑的字体选择,简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阴影深处的门。我必须承认,在拿起它之前,我内心是有些犹豫的,毕竟“纳粹”和“屠杀”这类字眼本身就承载着巨大的重量,让人喘不过气。然而,正是这种沉重感,反而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冰冷罗列,而是能深入挖掘出那种极端环境下,人性是如何被扭曲、被利用的。那种关于“心理学”的切入点尤其吸引我,因为纯粹的暴力很容易理解,但支撑起系统性、大规模的残忍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和群体逻辑,才是最令人不寒而栗也最值得探究的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脉络,去解构那种将“科学”和“道德”完全割裂,甚至让“医学”成为行恶工具的病态逻辑链条。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我们当下如何警惕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保持独立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严峻考验。期待它能提供足够深刻的洞察,而非仅仅是重复那些已经为人所知的恐怖细节。
评分阅读完第一部分后,我立即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近乎生理上的不适感,但这种不适却是我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心理学著作必须具备的“力量”。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显得非常老练,他没有急于抛出最震撼的案例,而是先铺陈了战前德国社会气氛的微妙变化,那种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对“优生学”思想的潜移默化接受过程,描绘得细致入微,如同慢性毒药的缓慢渗透。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对专业术语的解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被巧妙地融入到历史语境中,使得读者能够理解,这些“专业知识”是如何被一步步“异化”成支持种族清洗的理论武器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艰难的考古挖掘,每掀开一层尘土,都能看到支撑起那座恐怖建筑的基石——那是被歪曲的科学信仰和被煽动的群体恐慌。这种对“温和的开端”的关注,远比直接展示暴行本身更具警示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毁灭往往始于细微的、看似合理的理念转变。
评分京东购书完美体验,正版低价,到书快!
评分关于历史类型的书很值得收藏,珍惜现在的生活,快递小哥一如既往给力
评分主题喜欢,活动入手,慢慢读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一切愤怒和挣扎都是徒劳的。
评分*被称为“党卫队制服中的人”的恩斯特·B,他有着一种怎样的人格特点?
评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纳粹,认识人性与环境
评分不错不错,还没有来的及看!是不错的选择!都可以看看,阅读是我们更快乐!不错不错,还没有来的及看!是不错的选择!都可以看看,阅读是我们更快乐!
评分京东书籍品类日血拼成果,花270买了800的书,折扣达到惊人的0.3375,共17本书,平均每本16元左右。帅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