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

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卞历南 著,[美] 卞历南 译
图书标签:
  • 制度变迁
  • 国营企业
  • 中国现代史
  • 经济史
  • 制度经济学
  • 转型
  • 改革开放
  • 企业制度
  • 历史研究
  • 政治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52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572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揭示了中国国营企业制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单位制度。作者卞历南将中国国营企业体制的根本性特征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官僚治理结构,二是独特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三是企业内部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与福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形成了阐释中国国营企业制度产生的理论框架,分别从兵器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扩张、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企业提供社会服务与福利、国营企业与“单位”的得名等七个部分来展开论述,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形成表明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特征。

作者简介

  卞历南(Morris L. Bian)是美国奥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获奥本大学创造性学术研究成就奖(2009)。现任20世纪中国历史学会会长(2010—2012)。在20世纪80年代,致力于美国历史研究,参与编写《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人民出版社,1990,2005)。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历史,着重探讨中国现代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的演变。

目录

前言
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
本书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核心观点
第一章 兵器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1928年前的兵器工业
第二节 1928年后的兵器工业
第三节 兵器工业的内迁与扩张
第二章 重工业的扩张
第一节 国家资源委员会
第二节 重工业发展的计划与融资
第三节 重工业扩张的过程
第四节 公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在重工业中的比重
第三章 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一节 兵器工业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二节 重工业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三节 国营企业中的组织变化
第四节 企业治理结构中技术官僚的兴起
第四章 企业管理与激励机制
第一节 兵器工业的新会计制度
第二节 重工业的新会计制度
第三节 工作竞赛运动
第五章 企业的社会服务与福利
第一节 战前社会服务与福利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兵器工业社会服务与福利制度的扩张
第三节 社会服务与福利制度扩张的原因
第四节 重工业社会服务与福利制度及其政策的发展
第五节 国防工业以外的社会服务与福利制度
第六章 国营企业单位名称的由来
第一节 国民党国家制度合理化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行政三联制
第三节 单位的名称
第四节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的单位
第七章 国民党发展国家的意识形态
第一节 国营企业而非民营企业
第二节 重工业而非轻工业
第三节 国防而非民生
第四节 计划经济而非自由放任
结论
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形成
本项研究的意义
索引

前言/序言



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 引言: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形成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逻辑演进。作者并非仅仅描绘一个宏观的历史图景,而是着力于探寻制度变迁背后的驱动力、关键节点以及由此塑造出的独特运行模式。本书旨在揭示,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国营企业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一步步被建构、调整并最终固化的。它不仅仅是一部企业史,更是一部关于制度如何塑造经济形态,以及经济形态如何反作用于制度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制度基因的孕育——历史的起点与早期探索 在讨论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前,我们必须回溯至其历史的土壤。清末民初,洋务运动的兴起,虽然其初衷并非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国营企业,但却为国家干预经济、创办近代工业播下了种子。这些官办或官督商办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展现了国家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然而,这些早期尝试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产权不清、管理效率低下、市场意识薄弱,这些都成为了日后国营企业制度需要克服的难题。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未停止,而是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面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政府开始着力整合和管理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膨胀也为国有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时期,国营企业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体制性矛盾,为后来的制度设计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二部分:革命的熔炉与制度的奠基——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形成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历史关头,苏联模式的引进成为了塑造国营企业制度的核心外部因素。书中将详细解析,为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国家所有制”模式,会被选择并推行。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模式照搬,而是与中国特殊的历史任务——实现工业化、巩固新生政权、抵御外部威胁——紧密相连。国营企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经济使命,成为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载体。作者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从企业所有权归属、组织结构、人事管理、财务核算到产品分配等各个层面,计划经济体制如何被系统性地建立起来。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苏联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虽然整体框架借鉴了苏联,但中国在实践中也根据自身的国情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例如,在早期,部分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部分私营企业的“公私合营”改造,都为后来国营企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过渡路径。 第三部分:计划经济下的运行逻辑与深层困境 本书将重点探讨,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是如何被组织和管理的。这包括: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国营企业的“国家所有”并非意味着所有者(国家)直接参与日常经营。书中将深入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所有权如何通过一系列行政指令和管理层级,转化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的权力。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理解国营企业运行的关键。 指令性计划的强制力: 计划经济的核心在于指令性计划。我们将解析,计划指令如何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到产品销售和价格制定。企业的功能被重塑为执行国家指令的“生产单位”,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 鞍马之劳的激励机制: 在缺乏市场竞争和利润导向的条件下,国营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如何设计的?本书将分析,传统的激励方式更多地依赖于政治动员、物质奖励(而非利润驱动)、晋升机会以及社会地位。这种激励机制如何影响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 “大锅饭”与福利化倾向: 伴随计划经济而来的是“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和企业承担的过多的社会福利功能。我们将考察,企业如何在事实上成为了居民的“单位”,包揽了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社会职能。这种模式在保障社会稳定、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企业负担沉重,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信号的钝化。 权力、寻租与资源配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并非完全通过市场配置,而是更多地通过行政权力分配。本书将深入分析,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寻租行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官倒”等现象。国营企业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内在的矛盾和困境。 第四部分:制度的惯性与改革的张力——徘徊与探索 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但由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并且已经深度嵌入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展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国营企业制度所面临的改革张力。 早期改革的尝试与局限: 我们将回顾一些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的改革尝试,例如“鞍钢宪法”的实践,以及一些旨在提高企业自主权和经济效益的微观调整。这些尝试虽然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但由于整体体制的制约,其成效往往有限,且容易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而中断。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难题。本书将分析,为什么国营企业改革的进程比其他领域更为缓慢和复杂。我们也将探讨,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对工业领域改革的启示。 “放权让利”的逻辑与困境: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成为提升企业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种改革模式的内在逻辑,即在保留计划经济主体框架的前提下,通过赋予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利润留成来激发其积极性。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双轨制”的形成、企业之间的差距拉大,以及权力寻租空间的扩大。 所有制改革的反复与试探: 国营企业的所有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具争议也最艰难的部分。本书将梳理,在不同时期,关于国营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不同观点和政策调整,从最初的“股份制改造”到后来的“抓大放小”,再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将探究,为何“彻底私有化”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社会阻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折衷性改革方案。 第五部分:制度变迁的逻辑——驱动、阻力与影响 贯穿全书的核心在于对“制度变迁的逻辑”的深入挖掘。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阐释: 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如提高效率、促进增长)、社会力量的博弈(如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以及领导者的政治意愿和理论创新,都构成了制度变迁的驱动力。 制度变迁的阻力: 既得利益者的阻碍、既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改革的成本与风险、以及意识形态的束缚,都构成了制度变迁的强大阻力。国营企业制度的长期存在,形成了庞大的利益格局和思维定势,使得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制度变迁并非是线性的、最优化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偶然性和选择性。历史的偶然事件、关键人物的决策、以及不同方案的博弈,都可能导致制度走向特定的路径。书中将分析,中国国营企业制度的形成,如何在多种可能性的选择中,最终选择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态。 制度与经济绩效的互动: 制度并非是静态的,它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制度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约束和组织方式,从而影响其绩效。另一方面,经济绩效的长期表现,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制度的合理性判断,并可能促使制度的进一步调整。 制度变迁的逻辑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本书在分析中国国营企业制度变迁的逻辑时,也将尝试触及制度变迁理论的普适性原则,但更强调其在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体现。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的形成,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国家发展与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而深刻的制度实验。 结论: 《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并非试图为国营企业制度的过去盖棺定论,而是希望通过对制度形成逻辑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当下中国经济体制的若干特点提供深刻的历史洞察。本书旨在揭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尽管国营企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历史基因、运行逻辑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理解这一制度的形成逻辑,就是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复杂性,理解市场与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理解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何在一个不断演变的制度环境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研究类书籍的接受度向来不高,总觉得过于宏大叙事会让人感到疏离。 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将我拉入了那个时代的漩涡。它没有充斥着枯燥的统计数据和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人物访谈和翔实的史料,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我读到了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的领导者,他们的雄心壮志与现实困境;我读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憧憬;我甚至读到了那些在体制转型中,经历着迷茫与阵痛的普通家庭。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滔滔江水,一气呵成。我时常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某个细节所触动,被某个故事所感染。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宏大的制度变迁,最终都会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行动,共同构成了历史前进的微观动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遥远的“制度”,并从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的连接点。

评分

我原以为会读到一篇干巴巴的理论论述,但很快就被书中的案例所吸引。 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企业案例,从它们的创立之初,到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再到最终的转型或消亡。这些案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精心编织进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之中。我尤其对其中对几个早期国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描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过程,甚至深入探讨了当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压力、权衡以及不可避免的失误。我仿佛看到那些会议室里的唇枪舌剑,看到那些为了完成生产指标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也看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博弈。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关于物资调配的困难、关于技术引进的曲折、关于员工福利的保障等等,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运行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讲解,而是扎根于土壤的真实写照,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冰冷的制度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人性与现实的挑战。

评分

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 书中对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形成过程的分析,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原始文献、档案资料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相互借鉴和批判的梳理,这使得他对复杂议题的探讨更加全面和客观。虽然我并非专业研究者,但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海量信息、提炼核心论点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对“逻辑”二字的解读,似乎贯穿始终,引导我思考制度变迁背后的驱动力、内在的演化规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殊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接下来可能会怎样”。它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线性逻辑,将制度的形成过程置于一个动态、多维的视角下进行审视。 作者没有将制度的变迁视为一个平稳过渡的单一轨道,而是强调了其中存在的反复、曲折甚至矛盾。我读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于同一制度的不同理解和实践,看到了在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的张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被历史“遗忘”的早期探索和实验的挖掘,这些尝试或许并未被主流所记录,却在制度的早期胚胎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作者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制度并非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与现实互动、与个体经验碰撞中,逐渐塑造和演化的。这种对制度形成过程的“微观”审视,让我对理解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制度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智慧、努力,甚至牺牲,而其最终的形态,则是多种力量博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

初次翻阅,我被那沉甸甸的纸张和略显肃穆的封面所吸引。 故事的序幕并未直接揭开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命运切入,描绘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普通人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如何在这股浪潮中试图抓住机遇、寻找出路。作者的笔触细腻,他并没有刻意去塑造英雄式的人物,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变革边缘挣扎、在政策夹缝中求生的普通职员、基层管理者,甚至是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里的声音。通过他们的视角,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朴素与迷茫,看到了个体在集体主义浪潮下的无奈与抗争。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其中夹杂着个体的心酸、集体的欢歌,以及对未来的隐约期待。虽然我尚未深入理解书中所探讨的“逻辑”,但那些生动的人物群像已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又在宏观层面上,催生着某种集体性的行动和选择。这本书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体会,去拾捡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

评分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奖励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买来看看的,打算收齐一套的。

评分

很好的书,很值得一看。收藏

评分

书还是很不错的,值得推荐很棒

评分

这诚然是一个连贯而又逻辑的推断,作者由此反复强调中国国营单位的根本特征都可以归因于对70年前那一次持续全面危机的回应,但这并未能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单位制度中那种“终生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囊括工作、家庭、邻里、社会存在以及政治身份的关系网络”在1937年日本入侵之前就已在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中出现了,不论是南通大生纱厂、天津的大纺织厂,还是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大银行中。当然,这是制度变革时的“现存制度资源”,但如果说战争只是促成和刺激了单位制度的重大发展和扩张,重要的是制度的逐渐演变,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其资源追溯到更早、更深的社会结构中去。同时,虽然某些根本特征到1945年已经奠定,但无疑1949年后它也已添加了某些新东西。

评分

吊诡的是,“单位”这个一向被认为颇具社会主义色彩的组织,其名称本身居然出自美国学者Leonard D. White所著的《公共管理学入门》。卞历南考证认为最初是在甘乃光1920年代末逗留芝加哥期间接触到这些新的概念,并使这一术语成为国家行政官僚机构合理化的思想资源。这些都证明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在面临生存状况急剧变化的时刻,人们必须竭尽全力(包括从国外汲取新的制度资源)设法克服原有制度的限制,从而达成制度变迁。

评分

吊诡的是,“单位”这个一向被认为颇具社会主义色彩的组织,其名称本身居然出自美国学者Leonard D. White所著的《公共管理学入门》。卞历南考证认为最初是在甘乃光1920年代末逗留芝加哥期间接触到这些新的概念,并使这一术语成为国家行政官僚机构合理化的思想资源。这些都证明了全书的主要观点:在面临生存状况急剧变化的时刻,人们必须竭尽全力(包括从国外汲取新的制度资源)设法克服原有制度的限制,从而达成制度变迁。

评分

转自豆瓣

评分

看到书评才买的,看过好后发觉很不错哦,现在社会上出版物鱼龙混杂的太厉害,这本书算出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