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称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对于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称:“如果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之处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我对这套译丛中涉及隋代的内容特别关注,因为隋朝常常被视为唐朝的“序章”,但其自身的复杂性常常被掩盖。有幸读到其中一篇专门探讨隋炀帝大运河工程的论文集,它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的叙事往往将大运河视为隋朝速亡的直接原因,是暴政的象征。然而,这本译著却引入了区域经济学和交通地理学的视角,详尽分析了隋朝统一后,在资源调配、军事后勤和南北融合的长期战略中,运河建设的必然性和长期效益。它巧妙地平衡了“暴政”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论证了隋朝在制度层面的遗产,如何为唐朝的长期繁荣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这种辩证的、超越简单道德评判的分析方法,实在高明。
评分最近我淘到一本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日本学者的译作,简直爱不释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完全抛弃了传统上那种将改革简单视为“汉化”或“胡化”的二元对立叙事。作者非常细致地梳理了改革前后贵族集团的内部权力转移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三长制”的微观考察,它不是停留在制度条文的罗列,而是深入到州县基层,通过计算赋税负担和徭役征发的变化,来量化改革对不同阶层的影响。读完之后,你才会明白,任何一项重大的历史变动,背后都是无数基层民众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博弈,而非仅仅是帝王一时的心血来潮。这种由下而上的史观,对于理解中古社会复杂性,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参照。
评分这套丛书中有一本关于唐代宗教政策的译作,彻底颠覆了我对唐朝“兼容并蓄”的固有认知。过去总认为唐代对佛教和道教是全面支持的,这本书则聚焦于“寺院经济”的膨胀及其对国家财政构成的系统性威胁。作者通过大量碑刻和地方志的交叉比对,揭示了中央政府在某些时期,如何不得不采取隐秘或公开的手段来限制寺院的土地兼并和免税特权。这种对“政教关系”的实用主义分析,远比单纯赞美唐朝的开明要深刻得多。它展示了即便是强盛如唐帝国,在面对一个拥有庞大经济实体的非政府组织时,其政策制定也充满了试探、妥协与反复拉扯,是理解中古国家治理困境的绝佳文本。
评分这套“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的整体水准,一直以来都是让人称道的。我记得我最早接触这套书系列,还是因为对唐代边疆治理特别感兴趣。那会儿读到其中一本关于安西都护府的论著,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们往往能从一些极为细微的史料,比如敦煌文书中的零星记载,挖掘出宏大的历史脉络,那种扎实的考据功底,是国内很多研究者都难以企及的。他们看待问题,总能跳脱出我们习惯的民族叙事框架,用一种更具操作性和制度史的眼光去看待唐朝的运转逻辑。尤其是在解释中央与地方关系时,那种精妙的平衡和矛盾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学界深厚的汉学功底和独特的学术视角。他们不像一些侧重于思想史或文化史的著作那样空泛,而是紧紧咬住制度、律令、人员流动这些硬核内容不放,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固的史学大厦。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套译丛的观感有些“敬而远之”,觉得日本学者的研究太过“去中国化”,缺少那种厚重的历史人文关怀。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例如,有一本专门研究唐代藩镇割据的译文,它几乎完全从军事行政和财政收支的角度切入,几乎看不到传统史学中那种“忠义”与“奸叛”的标签。作者细致分析了不同节度使治下的税收结构、兵员募用模式,以及他们与中央朝廷在货币和盐铁专营上的博弈。这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制度分析,反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帝国权力如何被侵蚀、被重构的过程。它迫使读者跳出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真正去理解权力运行的内在逻辑,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看了《人民的名义》,不禁感叹:你说猫不吃腥,你用鱼试试?你说女人爱你,你穷一下试试?你说男人爱你,你谈钱试试?你说老板看重你,你谈条件试试?你说你有好朋友,你借钱试试?这社会,不要去试探别人,试探了,你就知道什么叫全剧终。只有群主是群众唯一能接受的干部,也是当今社会唯一没薪水,两袖清风的干部。所以,让我们为能有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群主而骄傲![强][强] ? ?
评分非常专业的书,日本学者治学很严谨
评分这是日本人写得,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吧
评分本书是谷川道雄先生代表之一,中译本由中华书局于2002年出版,引起很大关注。此次新增订数万字,收入本社《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本书原分为四编,收入谷川先生论文十余篇,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作了检讨与反思,且对六朝具体历史用“共同体”理论作了精彩分析。谷川先生生前的这次增订,新补了第四编的第四、第五两章,以及“补论”。
评分啊,为何要我单独去评价每一本书,真心话,我很满意京东的服务,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把顾客当作上帝,容易吗。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很精彩,物有所值
评分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虽然年代久远了,毕竟是大家名作,已经成为日本对中古中国的研究基石之一
评分《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是一本史论著作,即通过具体史实的考证,最终上升为历史哲学的论著。谷川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认为如何理解“中国中世”是认识中国史发展内在规律的关键。谷川氏指出西方史学家所谓中国社会停滞论的最大的错误在于忽视中国也曾有过中世,并认为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予以超越的话,就难以发现中国史的自身发展规律。谷川氏在探索中国中世的研究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共同体”理论。指出作为共同体的凝聚力,虽然不排斥财力、武力、家族力,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仍是道德力、伦理力。进而提出民众是共同体伦理关系的存在基础,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民众最能识别并敬仰高尚的人格,“从而由此端正自己的道德生活”;被领导者有着自下而上判断领导者资格的作用。就这样,谷川理论跃出了中世史的范围,提出了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史,甚至世界史发展规律的大课题。
评分好好好,多的不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