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高新一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玉英教授和河南省新郑市枣树研究所马元忠不错工程师合作编著。内容包括枣树的主栽品种和新优品种、枣树的生物学特征,枣树繁殖,枣园的建立,枣树的土肥水管理、保花保果、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枣果的采收及贮藏加工技术等。该书注重科学性、实用性**性,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适合产枣区广大农户、果树技术员及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一、概述(一)枣树的栽培史枣树原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枣已是人们食物的组成部分,桃、李、杏、栗、枣被称为我国古代的五果。我国是枣树栽培的发源地。1973年在山东省临朐县山旺掘出中新世(距今1200万~1400万年)酸枣枝、叶化石,证明在1200万年以前,我国临朐一带就有酸枣生长。l978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和登封硪沟出土的新石器文物中有炭化枣核,与现在栽培的枣核相似,距今已有7000余年,证明在很久以前中原地区已有枣树栽培。我国古代书籍《诗经》(公元前1200年)、《史记》(公元前1~2世纪)、《尔雅》(公元前约2世纪)、《打枣谱》(公元l300年)、《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等对枣树栽培均有文字记载。如:《诗经》中有“八月剥(打)枣”的描述,《打枣谱》记述有枣属植物种及等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在自家院子里种出好枣子的人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像我这种对园艺有点热情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半吊子”。我记得上次买的书,讲的那些修剪技术,看得我一头雾水,什么“拉枝开角”听起来像是在练武术。但这本书,它真的把复杂的科学原理,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了出来。比如,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老枣树就是结不了果,不是因为老天爷不给面子,而是因为光照和通风没做好。书里有一章专门讲了怎么通过合理的修剪,让每一根枝条都能晒到太阳,而不是互相打架抢光。我按照书里说的,给家里那棵老枣树做了一次“大手术”,虽然当时有点心疼,但开春后,枝条上冒出的芽眼明显多了,看起来就比以前有活力。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咱们这些普通果农的心态,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直接告诉你怎么动手,哪里剪一刀,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连枣树苗子刚买回来该怎么“安家落户”,都有图有文,非常清晰。这本书与其说是技术手册,不如说是田间老把式的经验总结,读起来让人踏实。
评分我必须要提一下这本书在“新品种介绍与适应性评估”方面的详尽程度,这对于想更新换代的种植户来说,价值巨大。市面上的枣树品种五花八门,新的高产抗病品种层出不穷,但往往信息不对称,我们很难判断哪个品种适合我们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这本书没有一味地推销最新品种,而是用近乎客观的笔触,对比了十几种主流和新兴品种的特性,包括它们的抗寒性、抗旱性、果实商品性状(大小、脆度、耐贮性)以及管理难度。比如,它指出某个极早熟品种虽然上市早,但对水肥管理要求极高,一旦管理不当,品控难度会陡增。这种基于大量田间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决策参考系。这让我最终决定,暂时不盲目跟风最时髦的品种,而是选择一个在本地表现稳定、综合效益最好的中熟品种进行推广,避免了因盲目引种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这本书记载的这些品种信息,绝对是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的投资指南。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关注如何让树“多结果”,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让果子“卖个好价钱”。在现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光是产量高已经不够了,品质和品牌才是王道。这本书里有一整块内容是关于“果实品质调控”的,它不只是告诉你施什么肥,而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施氮肥,什么时候转向钾肥,对提高枣果的糖分和硬度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它对采摘时机和贮藏技术的讲解。关于贮藏,它没有推荐那些昂贵的专业冷库,而是提供了一些基于家庭条件的保鲜方法,比如利用不同材质的包装材料进行湿度控制,这一点对于我们小规模种植者来说太实用了,能有效延长销售周期。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有机认证”和“绿色防控”的市场趋势,虽然我目前达不到那么高的标准,但提前了解这些前沿信息,能让我对未来的种植方向更有规划,这比单纯的种植技术指导要高明得多。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顾问常驻家中,随时可以翻阅解惑。它在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时表现得尤为出色。比如说,我家枣园里有一片土地,连续几年都出现叶片发黄,产量上不去,请了好多人来看,说法各异,有的说是缺镁,有的说是土壤板结。翻开这本书的“土壤与营养管理”章节,我找到了一个详细的诊断流程图,结合我当地的土壤报告和树木的症状描述,最终确定是微量元素失衡加上连绵阴雨导致的根系缺氧。书里针对性地给出了快速纠正措施,比如深松结合有机肥改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大量施用复合肥。这种系统性的问题排查思路,比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散建议要靠谱太多了。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快速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如何用科学的逻辑去分析和预判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任何一次性的经验传授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业界良心,这对于我们这种依赖视觉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看的几本农业技术书,要么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要么就是模糊不清的黑白线条图,常常对着图示半天,还是搞不清楚那个“T”字形剪口到底应该剪到哪个位置。而这本新版,色彩鲜明,很多关键步骤都有高清的彩图和示意图,比如病虫害识别那一块,简直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在看实物样本,红蜘蛛、蚜虫、炭疽病,每一种的形态、危害症状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更绝的是,它还配有“操作流程分解图”,一步一步教你如何配制环保的杀虫剂,那个比例和用量,精确到克和毫升,杜绝了凭感觉乱加药的风险。这不仅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农业技术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步骤来实现的。这种注重细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学习门槛,让新手也能迅速上手,少走很多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