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注 著,郭齐 译
图书标签:
  • 二程
  • 程颢
  • 程颐
  • 宋代
  • 文选
  • 译文
  • 古典文献
  • 哲学
  • 思想史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04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18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页数:3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体验洛中理学的余风流韵!

内容简介

中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选择其文代表作21篇,逐一加以注释与翻译,是一本优秀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郭齐,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专家。

目录

前言001
程颢001
上殿劄子001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劄子005
论王霸劄子015
论十事劄子021
谏新法疏032
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036
南庙试九叙惟歌论042
程邵公墓志049
邵尧夫先生墓志铭054
语录062
程颐089
上仁宗皇帝书089
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111
颜子所好何学论144
养鱼记152
易传序156
春秋传序160
四箴并序166
答横渠先生书171
答朱长文书174
与吕大临论中书180
答杨时论西铭书185
答张闳中书188
明道先生行状191
明道先生墓表227
上谷郡君家传230
周易程氏传(节选)241
河南程氏经说(节选)259
语录263
编纂始末001
丛书总目001
《古道照颜色:宋代理学思想精华录》 卷一:宇宙的本源与本体 序言: 浩瀚宇宙,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物生长,生生不息,此中蕴含着何种深刻的道理?人类自古以来,便仰望星空,叩问天地,试图探寻宇宙的本源与万物的规律。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宋代理学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对这一古老命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成为中华思想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本卷《古道照颜色:宋代理学思想精华录》旨在梳理宋代理学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其关于宇宙本体的论述,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领略先哲们洞察天机、烛照古今的智慧光芒。我们并非要复述已有的历史定论,而是力求呈现那些曾经激荡着无数心灵、影响着时代走向的朴素而又深刻的哲思。 一、太极与无极:开辟万有的本源 “无极而太极。”这短短的七个字,道出了宋代理学对宇宙创生机制的精辟概括。我们在此并非探讨形而上的玄虚,而是从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出发。古人观察到,天地万物,纷繁复杂,无所不有,似乎又无从寻觅其最初的起点。这“无所不有”便是“太极”,万有的总汇,万象的统一。然而,这“太极”又是从何而来?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孕育于“无极”之中。“无极”并非虚无,而是一种超越一切形象、超越一切具体存在的、无限的可能性状态。它是一种“未形”的状态,是孕育“已形”的太极的母体。 我们可以类比理解:一个未雕琢的璞玉,它蕴含着成为各种精美器物的无限可能,但此时它还不是任何一件具体的器物,这就是“无极”的状态。当匠人开始雕琢,赋予其特定的形态,使其成为一件器物时,这件器物便是“太极”。太极并非是某个具体物质,而是一种“理”,一种“势”,一种“道”,是促使万物生成、变化的内在根据。它是一种动力,一种原则,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宋代理学家们认为,这“太极”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世界的生成,便是从这“太极”之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展开。阳代表着生发、积极、光明,阴则代表着沉静、消极、幽暗。二者的交织、感应,便催生了天地万物。这种阴阳的对立统一,贯穿于自然界的运作,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我们看到的四季更替,昼夜交替,都是阴阳变化的直观体现。 更进一步,这“太极”在生成万物之后,并非就此隐退,而是“精液微动,散为百体”。万物的生成,实质上是“太极”之“理”在不同层面的显现。每一件事物,每一个生命,都内在地蕴含着“太极”的“理”,这使得它们得以存在,得以发展,得以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认识宇宙的本源,便是要认识这无所不在的“太极”之“理”。 二、理与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理”与“气”,是宋代理学体系中一对极其核心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宇宙本体的深刻洞察。理解这对概念,便能 grasp 住理学思想的精髓。 “气”,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性存在。它是无所不在的,是流动的,是变化的。从最微小的粒子到最宏大的星辰,都离不开“气”的存在。它是万物的“质料”,是现实世界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色彩、声音、形态,都离不开“气”的显现。 然而,“气”本身是混沌的,是无序的。“气”若没有“理”的统摄,便会杂乱无章,无法形成有规律、有秩序的万物。这就引出了“理”的概念。“理”并非是某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精神实体,而是指事物内在的“纹理”、“条理”、“规律”。它是事物的“本然”,是事物之所以成为其之所以的根本依据。 “理”就如同雕刻师手中的设计图,而“气”则是那块待雕琢的璞玉。“理”规定了这块璞玉将成为一件怎样的器物,它指引着雕刻的方向和细节。没有“理”的设计,雕刻师的动作将是盲目的;没有“气”的材质,设计图也只是纸上谈兵。 宋代理学家们强调,“理”是先于“气”而存在的,这里的“先”并非时间上的绝对先后,而是逻辑上的本源性。宇宙万物的生成,必然有一个“理”作为指导,然后才能通过“气”来体现。就像我们构思一篇文章,先要有“理”——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安排,然后才能用“字”——即“气”,来将其表达出来。 他们也强调,“理”与“气”是不可分割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理”寓于“气”之中,无“气”则“理”无所依附;“气”因“理”而有序,无“理”则“气”无所适从。这种辩证统一的观点,克服了古代哲学中常见的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简单对立。它既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又揭示了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精神性。 “万物皆具一理”,这便是说,宇宙中的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拥有其独特的“理”。这“理”是它的本质,是它的生命力。通过体察万物的“理”,我们便能洞察宇宙的奥秘,理解事物的本质。 三、天命与人性:自然的法则与内在的根源 “天命”与“人性”的关联,是宋代理学对人生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的重要起点。他们认为,人类的“性”,与自然界的“理”是同一的,都是“天命”的体现。 “天命”并非是某种冥冥中的、不可预测的命运,而是指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这种规律,既是外在的,体现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运行之中;也是内在的,体现在万事万物的生灭代谢之中。 “天命之谓性”,这句话道出了宋代理学对“性”的理解。人的“性”,即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是与宇宙的“理”相通的。这种“性”是至善的、纯粹的,是未经后天污染的原初状态。如同春天生长的草木,本性便是向上生长,生机勃勃。 然而,现实中的人,却常常表现出种种不善,甚至恶行。这又是为何?宋代理学家们并非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而是指出,人的“性”在禀受“气”的时候,会受到“气”的“质”的局限,即“气秉”。“气”的清浊、厚薄、精粗,都会影响到“性”的显现。 可以比喻为:纯净的水(性)流经含有杂质的土壤(气),最终流出的水(禀受了气的性)便会沾染上杂质,不再纯粹。这就是“气禀”对“性”的遮蔽和扭曲。由此,产生了“未发”之性与“已发”之情,以及“贤愚”之别。 因此,宋代理学家们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便是指人的至善本性,是宇宙的“理”在人心中的体现;而“人欲”则是指受到“气秉”污染而产生的种种私欲和偏好。灭人欲,并非是彻底压制人的生理需求,而是要去除那些违背“天理”、扭曲“人性”的私欲。 通过“格物致知”,去认识事物的“理”,去体察自己的“性”,不断地净化“气禀”的遮蔽,便能恢复和彰显自己至善的本性,达到与“天命”相契合的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和生命觉醒的过程,是对人生命价值的深刻追问和肯定。 卷二:修养的途径与工夫 序言: 理解了宇宙的本源与人性的根源,下一步便是要探讨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顿身心,完善自我,最终回归到与宇宙本体相契合的境界。宋代理学对此提出了系统而深刻的修养方法,它们并非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饱含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实践的经验总结。本卷《古道照颜色:宋代理学思想精华录》将聚焦于这些修养的途径与工夫,旨在揭示先哲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大道,提升德性,实现生命的升华。 一、格物致知:认识事物,明辨是非 “格物致知”,这是宋代理学修养方法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指向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真理的真切把握。 “格物”,其本意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在宋代理学家的眼中,宇宙万物,无一不蕴含着“理”。“理”是事物的规律,是事物的本质。我们要做的,便是深入地去体察、去研究、去认识这些“理”。这包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社会伦理的思考,对前人经典的研究,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草的生长,便要推究其生长的“理”;当我们观察一项社会现象,便要分析其背后的“理”。这并非是要穷尽世间所有的知识,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明辨事物的性质。 “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将认识到的“理”转化为内在的智慧和自觉。它强调的是“知”的“致”,即“知”要达到“极处”,要真正内化于心,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根本原则。 “格物致知”的核心在于“真”。所“格”之物,必是真实存在之物;所“致”之知,必是真实可靠之知。它要求我们摒弃虚妄,追求真实,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流言所干扰。 “格物致知”的实践,也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接触人、事、物的时候,都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去探究其背后的道理。例如,在与人交往时,要“格”之以诚,“致”之以信;在处理事务时,要“格”之以公,“致”之以廉。 这种“格物致知”的工夫,最终指向的是对“天理”的认识和把握。当我们能够洞察万物的“理”,便能逐渐体悟到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那个至高无上的“天理”,从而为我们的修身立命找到根基。 二、居敬持志:内心的宁静与坚定的目标 “居敬”与“持志”,是宋代理学在修养实践中,强调的两种至关重要的内在功夫。它们共同构成了安顿身心、砥砺德行的基石。 “居敬”,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种“敬”的态度,一种“诚”的态度。“敬”,并非是畏惧,而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严肃、认真、恭谨的态度。它意味着我们要专注于当下,不分心,不懈怠。 “君子之心,常存敬意。”无论是在独处时,还是在众人面前;无论是在处理重大事务,还是在做细微之事,都应保持一种内心的敬畏与专注。这种“敬”,是对道义的尊重,是对自我的约束,是对万物的负责。 “敬”的修养,能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诱惑,克服内心的散漫,使我们的心神得以安宁,精神得以集中。如同一个高度专注的工匠,能够精益求精地完成一件作品。 “持志”,是要求我们确立坚定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志”,是人生的方向,是人生的追求。宋代理学家们认为,人生的最高“志”,便是追求“圣贤”的境界,便是体悟“天理”,完善自我。 “志不立,则众事皆虚。”如果缺乏坚定的“志”,那么一切的努力都将是无的放矢,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明确自己人生的价值所在,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持志”并非是好高骛远,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坚持。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不改初衷,百折不挠。如同一个登山者,心中有一个清晰的山顶目标,即使山路崎岖,也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居敬”与“持志”是相辅相成的。“居敬”能为“持志”提供安定的心境和专注的力量;而“持志”则能为“居敬”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不懈的动力。二者结合,便能使我们在修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三、知行合一:实践的检验与德性的养成 “知行合一”,是宋代理学思想中一个极具实践意义的命题,它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认为真正的“知”必然会导向“行”,而“行”又是检验“知”的根本标准。 “知”与“行”,并非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知”,是肤浅的、无用的。“行”脱离了“知”的指导,则容易陷入盲目和错误。 “知”是“行”的起点,是“行”的依据。“我们之所以知道,是为了去行。”当我们认识到某种道理是正确的,我们便应该去实践它。例如,当我们认识到孝顺父母是重要的,便应该去孝顺父母。 “行”是“知”的最终落脚点,是检验“知”真伪的标准。“行”能将抽象的“知”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而深化我们对“知”的理解。当我们真正去孝顺父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孝道的内涵。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一种“即知即行”的境界。在认识到某种道理的正确性之后,便要立即去付诸实践,不拖延,不犹豫。这种即时性,是防止“知”被遗忘,防止“行”被推迟的关键。 “知行合一”的实践,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学习一项技能,需要理论学习(知)和反复练习(行);当我们做出道德选择,需要道德原则(知)和实际行动(行)。 这种“知行合一”的工夫,最终指向的是德性的养成。通过不断地将正确的“知”付诸实践,我们便能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品德,使“知”与“德”融为一体。正如一个勤奋练习的乐师,通过不断的演奏,最终能达到技艺精湛,内心充满音乐的境界。 “知行合一”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知道者”,更要做一个“行道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卷三:社会理想与人生境界 序言: 当个体完成了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并掌握了有效的修养方法,便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以及更高远的人生境界。宋代理学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并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和人生追求。本卷《古道照颜色:宋代理学思想精华录》将探讨宋代理学关于理想社会的构建愿景,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终极境界,带领读者一同思索如何在个人与社会、当下与未来之间,找到 harmonious 的平衡。 一、民本思想与德政理想:以人为本,教化为先 宋代理学并非是只关注个人内在修为,而是深刻地认识到,个体生存于社会之中,个体的完善也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因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其中“民本思想”和“德政理想”是尤为核心的理念。 “民本思想”,强调“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民之所欲,安我之所欲;民之所忧,安我之所忧。”宋代理学家们认为,政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民安居乐业,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这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一种基于道德和责任的考量。统治者应以百姓的福祉为重,而非追求个人权力或物质享受。 “德政理想”,则强调政治的根本在于“德”。一个理想的社会,不应仅仅依靠法律和强制力来维持秩序,更应依靠道德教化和榜样力量来引导人们向善。君王和官员应以身作则,践行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从而感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们相信,通过持续的道德教化和榜样示范,能够不断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这种“民本”与“德政”的结合,构成了宋代理学对于理想社会的独特愿景。他们追求的,是一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与信任,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幸福的社会。这种理想,虽然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种种挑战,但其所蕴含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伦道德的重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致良知与圣贤境界: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当个体完成了社会责任的担当,并将目光转向更深远的人生追求时,便会触及“致良知”与“圣贤境界”。这代表了宋代理学对人生价值的最高期许。 “致良知”,是宋代理学大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概念,虽然其思想在宋代之后有进一步发展,但其核心理念在宋代已有萌芽。它指的是,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天然的善,这种善是天赋的,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良知”。“致”的意思是“推致”、“扩充”,即要将心中的“良知”推及到实践中去。 “致良知”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认识到善,并将其付诸行动,便是“致良知”。它要求我们时刻反省内心,觉察自己的“良知”,并按照“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圣贤境界”,是“致良知”的最高成就。圣贤并非是某种超凡脱俗的神灵,而是指那些将“天理”完全体现在自身,将“良知”发挥到极致的完人。“圣”代表着对宇宙万物之理的彻悟,“贤”则代表着在人事上能够做出最合宜、最合道的行为。 “内圣外王”,是实现“圣贤境界”的一种模式。 “内圣”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对自身“良知”的体悟和实践,是达到“道”的境界;“外王”则是在“内圣”的基础上,将这种“道”的智慧和力量,运用到治理国家、教化民众之中。 “天人合一”,是宋代理学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阐释。当个体通过“致良知”,完成了内心的修炼,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便能达到与宇宙本体的和谐统一。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共享宇宙的生机与秩序。 这种“圣贤境界”和“天人合一”的追求,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一种对生命最高潜能的挖掘和实现。它鼓励人们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至善,最终达到一种与道同体,与宇宙共鸣的生命状态。 结语: 《古道照颜色:宋代理学思想精华录》至此已告一段落。我们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从宇宙的本源、修养的工夫,到社会的理想与人生的境界,试图呈现宋代理学思想的脉络与精髓。我们相信,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是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仍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芒,为我们理解世界、安顿身心、追求人生价值,提供着深刻的启示。阅读这些思想,就如同照见古老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探寻中华智慧、体悟生命真谛的一盏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并非那种为了市场而改编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史名著选译”。“二程”二字,本身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在海量的文献中,精挑细选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篇章,并辅以详尽的翻译和注释,力求让读者能够领略到二程思想的原貌。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天理”概念的阐释。在许多其他书籍中,天理往往被描绘得高深莫测,难以捉摸。然而,在这本选译中,通过对二程原文的细致解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天理”。它不再是抽象的空谈,而是与人的日常伦理、道德修养紧密相连。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十分注重保留原文的韵味,同时也用现代汉语的逻辑来梳理,使得逻辑更加清晰。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翻译的严谨,更在于其选篇的独到。它避开了那些过于偏僻、离经叛道的观点,而是集中展现了二程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比如,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述,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我过去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认为它是一种压抑人性的禁欲主义。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明白,二程所说的“灭人欲”,并非完全否定人的情感需求,而是在更高的道德原则下,对过度、不当的欲望进行约束和升华。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服。每篇文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简要的背景介绍,这对于了解文章的出处和当时的思想背景非常有帮助。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厚重且充满智慧的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

评价四: 当我拿到这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宋明理学的起源和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程颢、程颐两兄弟,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一直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大而全”的模式,而是聚焦于二程思想中那些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比如,关于“性即理”的论述,关于“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以及他们对于“圣人”境界的描绘。这些都是理解二程思想体系的基石。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聚焦的方式,深入到这些关键议题之中,避免了被庞杂的文献所淹没。 译文的质量,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好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传递。这本书的译者,显然在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仅力求翻译的准确,更注重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前提下,使其更易于现代读者理解。例如,在一些论述“心”与“理”关系的段落,译文的流畅性和逻辑性,让我得以清晰地把握二程的思辨过程。 此外,书中那些精炼的注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相关概念、典故的深入挖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二程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对于一些涉及佛教、道教思想对二程影响的论述,注释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编者和译者不仅是简单的搬运工,更是深谙其道的学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读者铺就了一条通往真知的道路。

评分

评价一: 我一直对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氏兄弟的思想颇感兴趣,但市面上关于他们的著作,要么晦涩难懂,要么零散不成体系。当我偶然翻阅到这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时,简直如获至宝。首先,它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全集”,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翻译的“选译”,这恰恰是我需要的。市面上动辄厚厚的原著,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往往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解决了我的核心痛点:如何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接触到二程思想的精髓。 它的翻译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尝试着与一些零散的二程语录对照,发现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是在语言上做了优化,使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避免了生硬的直译。很多平日里令我费解的句子,在译文的润色下,变得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译者在选篇上似乎也颇有心得,选取了最能代表二程核心思想的文章,比如关于“理”的论述,关于“性”的探讨,以及他们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这些都是理解宋明理学绕不开的议题,通过这本选译,我能够系统地、有条理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 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雅致,古朴而不失庄重,放在书架上,一眼就能看出其不凡的价值。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有廉价感。我特别喜欢书中附带的一些注释,它们不是简单地解释生僻字,而是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典故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二程思想产生的土壤。这种“微言大义”的注释,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在学术研究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选译”二字有着特别的敏感。很多时候,“选”比“译”更能体现编者的功力。而这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简单地把二程的著作搬过来,而是经过了深入的梳理和提炼,选取了最能代表他们思想体系核心的部分。这对于想要快速、高效地了解二程思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格物致知”的论述。这几个字看似简单,但内涵却极其丰富,历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二程相关论述的翻译和解析,我得以窥见他们在这方面的深刻见解。他们并非将“格物”局限于对自然万物的考察,而是更加注重对人伦事理的体察,强调通过实践和反思来获得真知。这种将求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在我看来,是二程思想最闪光的地方之一。 译文的质量也堪称上乘。我曾遇到过一些翻译,虽然字面上译对了,但却失去了原文的神韵和内在的逻辑。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对二程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字面意思,更努力地去复原原文的语气、情感和论证过程。很多拗口的文言句子,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流畅而富有哲理,读起来不会有隔阂感。 另外,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也非常到位。例如,对于“体用”之学的阐发,以及“仁”的境界的描绘,译者都通过注释和引申,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术引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它以一种精炼而深刻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二程思想世界的大门。

评分

评价五: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承载历史厚重感,又兼具学术价值的书籍情有独钟。当《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二程文选译》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便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睿智的气息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高峰。 这本书的编纂,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二程思想博大精深,涉猎广泛。而选译者却能慧眼独具,从繁芜的文献中,遴选出最能代表其核心思想的篇章。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心即理”与“性即理”的辨析。这两者看似相似,实则内涵有别,理解上的细微差别,往往会影响到对整个理学体系的认识。这本书的选篇和翻译,就非常清晰地揭示了这种差异,让我得以拨开迷雾,直抵思想的本源。 译文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典雅,又赋予了它现代的生命力。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未经充分整理的二程著作,常常因为语言的障碍而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的译文,却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二程的思想进行直接而有效的对话。很多曾经让我感到晦涩难懂的句子,在译文的帮助下,都变得清晰明了,甚至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附带的注释,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并非冗余的学术论述,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原文的关键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这些注释,犹如黑夜中的灯塔,指引我 navigating 在复杂的思想海洋中,不致迷失方向。例如,对于“居敬”之说的阐释,注释就非常精辟,让我对“敬”在二程思想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份难得的礼物,它以一种充满敬意和智慧的方式,将二程的思想精粹呈现给读者,对于渴望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精髓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珍品。

评分

很好很满意。很好很满意哦

评分

宋代皇帝老师的书,要快点度。书全相。

评分

名家作品选译,值得一读!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二程是宋初五子中的两位,而且是最重要的两位。他们与朱熹合称程朱理学。

评分

非常好的书,质量好,页面精美,十分推荐!

评分

二程文选本本来就少,这个本子非常不错。

评分

物流速度快,书质量非常好,愉快的购书经历!

评分

习主席的讲话从书里引用了好几个句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