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淨土十要
:118.00元
作者:張景崗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0819308
字數:500000
頁碼:615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淨土十要》主要收錄瞭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嬖女群盜皆不可輕門第二、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三、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第七等內容。
目錄
靈峰蒲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淨土十要》杭州重刻序
《淨土十要》揚州重刻序
《淨土十要》原文發刊序
淨土十要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重刻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
淨土十要第二
往生淨土懺願儀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淨土十要第三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淨土十要第四
《淨土十疑論》序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後序
淨土十要第五
念佛三昧寶王論捲上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
嬖女群盜皆不可輕門第二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三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念佛三昧寶王論捲中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第十
高聲念佛麵嚮西方門第十一
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第十二
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第十三
念佛三昧寶王論捲下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第十四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第十五
瞭心境界妄想不生門第十六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第十七
三業供養真實錶敬門第十八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淨土十要 張景崗》的閱讀體驗,實在是令人難以捉摸,仿佛走進瞭一片迷霧繚繞的古老庭院。我原本對這類經典著作抱有一種敬畏和期待,希望能從中汲取到心靈的慰藉與智慧的指引。然而,初讀時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陌生感。書中的語言風格,繼承瞭古典的韻味,但又夾雜著某種難以言喻的艱澀,使得理解的門檻顯得異常高聳。我花瞭大量時間試圖梳理其內在的邏輯脈絡,那份對“淨土”的執著描摹,在字裏行間流淌,但究竟如何纔能真正抵達那份“要”的精髓,卻像隔著一層毛玻璃,看得見輪廓,卻觸不到質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希望能從那些繁復的引述和注腳中,找到一條直達核心的路徑。我時常停下來,反復揣摩某個詞匯的深層含義,似乎作者的每一筆都飽含深意,卻又恰到好處地保持著一種距離感,讓人既著迷於其深邃,又睏惑於其晦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給資深學者的地圖,而我,或許還隻是一個在入口處徘徊的初行者,對前方的風景充滿瞭好奇,卻也深感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樸素而莊重,與內容的氣質非常吻閤。當我沉浸其中時,我感受到瞭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作者似乎肩負著傳承某種神聖教義的重任,文字之間充滿瞭不容置疑的權威性。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禪定與信心的關係的探討,那是一種將內在的定力與外在的祈願完美結閤的嘗試。然而,這種高度集中的精神力量,也帶來瞭一種閱讀上的“窒息感”。書中幾乎沒有輕鬆的調劑,所有的內容都指嚮同一個宏大的目標,這使得閱讀過程變得非常耗費心神。我常常需要放下書本,走到戶外,讓自己的思緒在廣闊的天地間遊走片刻,纔能重新聚集起精神力量,去麵對下一章的深度挖掘。這本書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它是用來塑造心性的,但這種塑造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強烈的精神摩擦和自我審視,挑戰性十足。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更多地體現在其“文獻性”和“曆史參照性”上,而非即時的、可操作性的修行指導。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修行者們對終極關懷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閱讀它,就像是與一位跨越時空的大德進行瞭一場艱難的對話,他拋齣瞭很多深刻的問題,但提供的答案往往需要我們自己去反復推敲和內化。我驚喜地發現瞭一些我此前在其他淨土宗典籍中不曾留意到的細微差彆和側重點,這錶明瞭張景崗先生的獨特視角和貢獻。但與此同時,對於一個缺乏傳統文化背景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門檻”確實高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它沒有為“小白”讀者設計任何友好的引導梯,一切都依賴讀者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對傳統佛教義理的理解深度。這是一部需要時間沉澱、需要反復咀嚼的作品,它不會輕易地嚮任何人敞開它的全部奧秘。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復雜且矛盾的。一方麵,我敬佩張景崗先生在闡述淨土法門時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決心,他試圖用最全麵、最係統的方式,將這一法門的核心精神固化下來,為後人指明方嚮。書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在描述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時,那種文字的力量是具有感染力的,讓人對彼岸世界油然而生嚮往。但另一方麵,閱讀的體驗常常被一些過於冗長和重復的論證所打斷。我能感覺到作者在力求詳盡的過程中,有時不免陷入循環論證的泥潭,使得原本清晰的路徑變得有些麯摺。對於一個追求效率和簡潔的現代讀者來說,如何從中提煉齣最精要的部分,避免被繁枝末節所睏擾,成瞭一項重要的閱讀技巧。這本書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參考手冊,需要我們帶著問題去查閱,而不是期待它能像小說一樣自然地引人入勝。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嚴肅的學術探討,而不是一次輕鬆的心靈漫步。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來自於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而非閱讀過程中的愉悅。它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價值在於其內在的潛能,而非錶麵的光華。我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産生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仿佛自己被猛地拽迴到瞭那個特定的曆史年代,去傾聽一位前輩的諄諄教誨。那些關於修行法門的描述,嚴謹而又一絲不苟,展現齣一種近乎虔誠的匠人精神。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信、願、行”的闡釋,那些論述的層次分明,邏輯嚴密得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辨能力。然而,這種過於結構化的敘述,對於追求快速獲得“開悟”的現代讀者來說,或許會顯得有些“慢熱”。我發現自己更傾嚮於在書的空白處做大量的批注和自我對話,試圖將那些古老的教誨,用現代的語境進行一次艱難的轉譯。這不是一本能讓人輕鬆消遣的作品,它要求你投入心力,甚至需要你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真正領略到其內在的磅礴氣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