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植物学

观赏植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会勤,薛金国 编
图书标签:
  • 观赏植物
  • 园艺
  • 植物学
  • 花卉
  • 园林
  • 植物栽培
  • 园艺设计
  • 植物识别
  • 植物分类
  • 景观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27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54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会勤、薛金国主编的《观赏植物学》以通俗而且专业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观赏植物的定义及在我国的资源、栽培历史、作用;全书共11部分,分别论述了观赏植物的园林特性、繁殖、引种驯化、环境因子及花期调控、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规划与设计、管护技术、病害诊断与鉴定、综合防治技术、主要观赏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等,引入了新观念、新思路,突出实用性。力求融科学性、知识性、先进性为一体;力求做到观赏性植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国内参考国外,简明扼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观赏植物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作为大专院校教师、学生的教材及短期技能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城市绿地建设者和管护者的业务指导用书;适用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管理者等部门的管理者、开发者、科研工作者等人员使用。

目录

0 绪论
0.1 观赏植物定义
0.2 中国的观赏植物资源
0.3 中国观赏植物与世界
0.4 中国观赏植物栽培历史
0.5 观赏植物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1 观赏植物的园林特性
1.1 观赏植物的色彩
1.2 观赏植物的形态
1.3 观赏植物的芳香
1.4 观赏植物的感应
1.5 观赏植物美的一般特性
1.6 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
2 观赏植物的繁殖
2.1 种子繁殖
2.2 分生繁殖
2.3 压条繁殖
2.4 扦插繁殖
2.5 嫁接繁殖
2.6 组织培养
3 观赏植物的引种驯化
3.1 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和意义
3.2 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
3.3 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途径和步骤
3.4 观赏植物引种驯化实例
4 观赏植物花期调控
4.1 环境因子与植物开花的关系
4.2 花期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5 观赏植物的栽培技术
5.1 观赏植物对土壤与肥料的要求
5.2 观赏植物露地栽培技术
5.3 温室花卉的栽培技术
6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技术
6.1 概述
6.2 无土栽培的类型
6.3 栽培基质
6.4 营养液
6.5 无土栽培的供液系统
7 观赏植物的规划与设计
7.1 植物造景中艺术原理的运用
7.2 植物景观的意境
7.3 观赏植物配置
7.4 观赏植物造景
8 观赏植物管护
8.1 树木死亡原因
8.2 树木养护
8.3 剥落树皮的处理
8.4 树干伤口的桥接
8.5 树木支撑
8.6 冻裂树木处理
8.7 用缆绳加固树木
8.8 树洞处理
8.9 防止建筑工程伤害树木
8.10 关于大树移栽
9 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鉴定
9.1 生物害源引起的植物病害表征与诊断
9.2 主要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
9.3 非侵染性病害植物病害表征与诊断
10 植物病害综合控制
10.1 综合控制定义
10.2 植物害源的多样性
10.3 植物害源的治理技术
10.4 植物害源综合治理体系和效益评估
11 主要观赏植物病害及防治
11.1 花卉植物病害
11.2 观赏果树病害
11.3 城市行道树病害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从观赏角度,植物叶色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叶色植物的基本叶色为绿色,这是植物长期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由于受植物种类及受光度的影响,植物叶的绿色又有墨绿、深绿、油绿、黄绿、亮绿、蓝绿、褐绿、黑绿、茶绿等复杂差异,且会随季节而变化。从大类上看,各类植物叶色的深浅由深至浅的顺序,以观赏树木为例可分为常绿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树。由于常绿针叶树叶片吸收的光大于折射出来的光,使叶色多呈暗绿色,显得朴实、端庄、厚重,但若在一个场所过多地使用常绿针叶树,容易使人产生悲哀、阴森之感。常绿阔叶树叶片反光能力较常绿针叶树强,叶色以浅绿色为主。至于落叶树种,叶片多扁薄,透光性强,叶绿素含量较少,叶色多呈黄绿色,不少种类在落叶前还变为黄褐色或黄色、金黄色,而表现出明快、活泼的视觉特征。
(2)特殊叶色指植物除绿色外而呈现的其他叶色。特殊叶色增加了园林景观的丰富性,给观赏者以新、奇感。根据变化情况,特殊叶色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常色叶类有单色与复色两种情况。前者叶片仅表现为某种单一的色彩。以红、紫色(如红枫、红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和黄色(如金叶雪松等)两类色为主。后者是指同一叶片上有两种以上不同的色彩,有些种类,如胡颓子、红背桂、银白杨等,叶片的背腹两面颜色显著不同。也有些种类,如金心大叶黄杨、变叶木、金心龙血树、洒金东瀛珊瑚等,在绿色叶片上有黄色的斑点或条纹。常色叶类植物所出现的特殊叶色,受植物遗传特性支配,不会因环境条件的影响或时间推移而改变。
②季节叶色类指植物的叶片在绿色的基础上,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的有显著差异的特殊颜色。季节叶色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在春、秋季,温度较低,叶片内养分含量少,叶绿素合成慢,类胡萝卜素及花青素较多,从而使叶片主要变为红色与黄色或黄褐色。春季新叶为红色的树种,如山麻秆、长蕊杜鹃、黄连木、臭椿、香椿等,通常称为春色叶树种。但在南方温暖地区,一些常绿阔叶树的新叶,不限于在春季发生,而是任何季节叶均有颜色变化,也归人春色叶类。若在秋季落叶前,叶色发生显著变化者,如银杏、金钱松、悬铃木、黄栌、火炬树、枫香、乌桕等,则称为秋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以落叶阔叶树居多,颜色以黄褐色较普遍,其次为红色与金黄色,它们对园林景观的季相变化起重要作用,受到各地园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植物的季节叶色除主要为红、黄色外,在红、黄色之间,还存在许多过渡色类。季节叶色开始出现的时间及其持续期长短,既因植物而异,也与气候条件,尤其是与温度变化有关。

前言/序言


《花语秘境:解密植物的无声语言》 在这缤纷的世界里,植物以其千姿百态的形态和绚烂夺目的色彩,悄然编织着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科学的宝库。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植物分类学手册,也不是一本简单的园艺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植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将一同潜入那片被遗忘的花语秘境,去倾听它们无声的诉说,去解读它们隐藏的密码。 第一章:生命的序曲——从种子到繁花 每一株参天大树,都曾是渺小的种子;每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朵,都经历过沉睡与新生。本章将追溯生命最初的奇迹,从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如何汲取养分,破土而出,舒展嫩芽,直至绽放出生命的极致绚烂。我们将探讨植物发芽的神奇机制,介绍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策略。你将了解到,植物的生长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场充满智慧与韧性的生存斗争。我们会深入剖析光合作用这一生命的基石,揭示植物如何将阳光、空气和水转化为维持生命的能量,以及这个过程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此外,本章还将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多样方式,从风的轻抚到动物的搬运,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生命的延续,一次与未来的对话。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种子如何在艰难的旅途中寻找新的家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孕育出新的生命。 第二章:色彩的诗篇——植物的色泽密码 为何郁金香有如此丰富的色彩?为何玫瑰的红色饱含深情?植物的色彩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传粉者,它们更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艺术创作,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意义。本章将带你走进五彩斑斓的世界,探究植物色素的奥秘。我们将解析花朵、叶片和果实中不同色素的种类和功能,例如叶绿素的绿色如何合成能量,花青素如何呈现出红、紫、蓝等绚丽色彩,类胡萝卜素又为何能赋予果实金黄和橙红。你将了解到,植物的颜色会随着季节、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改变,这种变化背后是植物对环境信号的精准感知和积极响应。我们还将探讨一些特殊的花色现象,例如变色花,它们的色彩变化有时是一种微妙的沟通,有时则是对环境变化的警告。通过对这些色彩密码的解读,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植物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存智慧。 第三章:形态的哲学——植物的结构智慧 从纤细的藤蔓到粗壮的树干,从精致的叶片到奇特的根系,植物的形态千差万别,却都蕴含着深刻的结构智慧。本章将聚焦于植物的形体之美,解析其结构与功能的完美统一。我们将深入探究植物的骨架——根、茎、叶的功能及其演变。你会了解到,看似普通的叶片,其精密的脉络结构是物质运输的生命线;而看似静止的根系,则默默承担着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株的重任。我们还将审视植物的“武器”和“庇护所”,例如尖刺、绒毛、蜡质层等,它们都是植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精妙防御机制,旨在抵御捕食者、减少水分蒸发。此外,本章还会介绍植物应对极端环境的独特形态,例如沙漠植物的肉质茎、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这些形态上的奇特之处,无不体现着植物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我们甚至会讨论植物的生长模式,如向光性、向地性等,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生理调控机制。 第四章:无声的交流——植物的化学语言 植物并非沉默的生命,它们通过复杂的化学信号进行着无声的交流,不仅与同类,也与微生物、昆虫,甚至我们人类。本章将揭示植物的化学世界,让你领略它们“沟通”的艺术。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来传递信息,例如当受到虫害侵扰时,有些植物会释放信号分子,吸引天敌来捕食害虫,形成一种“自救”的网络。你还将了解到,植物之间并非完全孤立,它们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或空气中的信号,感知同伴的存在,甚至分享资源。此外,本章还会介绍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化学成分,这些天然物质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追溯这些化学成分的发现历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植物如何利用化学物质来吸引传粉者,如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或者产生特殊的糖分。 第五章:生命的联结——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和谐 每一个生命都并非孤立存在,植物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们与其他生物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本章将带领你审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价值。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肺”。你将了解到,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生产者,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维系着整个食物链的稳定。我们将深入分析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蜜蜂、蝴蝶、鸟类等为植物传播花粉,植物则为它们提供花蜜和花粉。此外,本章还将关注植物对土壤的形成和保护作用,根系固土,落叶归根,都为维持土壤的肥力做出了贡献。我们还将探讨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它们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影响着降雨模式。最后,本章将触及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从最初的采集和种植,到如今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第六章:时间的印记——植物的进化与适应 生命的演化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植物在这部史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们不断适应环境,进化出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本章将带你穿越时空,回顾植物的进化历程,理解它们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将追溯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重大飞跃,探讨早期植物面临的困难以及它们为此演化出的结构和生理机制。你将了解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不同类群的出现,标志着植物生命形式的重大变革。我们还会聚焦于植物对不同气候带的适应,例如热带雨林中的繁茂,寒带地区的顽强,以及沙漠中的独特变异。本章将通过具体实例,展现植物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基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最终繁衍至今。我们会探讨一些古老植物的存在,它们如同活着的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植物进化史的珍贵线索。 第七章:未来的希望——植物的科学与人文关怀 植物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科学研究的宝库,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章将展望植物学的未来,探讨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我们将介绍现代植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例如基因组学、生物技术在作物改良、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你将了解到,科学家们如何利用先进的工具,破解植物的遗传密码,培育出更高产、更抗逆的作物,以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此外,本章还将关注植物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利用植物进行生物修复,治理污染,以及开发植物能源。我们还将探讨植物在文化、艺术和哲学中的地位,它们如何激发灵感,象征意义,并启迪着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最后,本章将呼吁大家珍视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到植物的保护和研究中来,因为它们的未来,与我们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 《花语秘境:解密植物的无声语言》是一次对植物世界的深度对话,它将带领你超越表面,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理解自然的智慧,去领悟生命的真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是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我们自身的一场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主要关注的是热带稀有植物的引种和繁殖,这类主题的书籍往往内容偏向硬核。然而,这本书在基础理论的构建上做得非常扎实,却又不失趣味性。它对植物的生理过程——比如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解释,完全摒弃了那种枯燥的化学公式堆砌,而是用生动的比喻,比如将细胞比作微型的“太阳能工厂”,将水分运输描述成一场“无声的拔河比赛”。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相对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也能被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轻松理解和吸收。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章节,它强调的不是一味地使用强效化学药剂,而是倡导“生态平衡”的理念,推荐了许多利用天敌和植物自身抗性的自然疗法。这种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态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既能获得硬核知识,又不会感到压迫感。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家庭盆栽,但又对植物命名体系感到头疼的人来说,《观赏植物学》简直是救星。它的分类方法非常清晰,不像有些书籍那样执着于晦涩的系统分类法,而是更偏向于“养护群体”和“观赏特性”进行划分。它会把那些喜欢干燥环境的多肉植物归为一类,把需要高湿度的蕨类归为另一类,这种基于实践需求的分类逻辑,让我能快速定位到我手头植物的“同伴”,从而借鉴相似的养护经验。最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品种的“性格描述”极其到位,比如对某种兰花的描述是“高傲但回报丰厚”,对另一种藤本植物的描述是“适应力极强,但需要足够的耐心引导其生长方向”。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读者与植物之间的情感联结,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养殖标本,而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建立关系,阅读体验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些园艺史和植物引种的背景知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园艺技术。其中关于“观赏植物的文化演变”的章节,简直是一部微型的植物文化史。它追溯了郁金香狂热、欧洲温室的兴起,以及现代城市绿化理念的变迁,将植物的赏玩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作者的笔触显得十分深沉而富有洞察力,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园艺活动,背后蕴含着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无数次的物种迁徙。这种宏大的叙事框架,让这本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没有停留在教我“如何做”,而是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了解了那些我们眼中平凡的花草,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扮演的非凡角色,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满足感。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植物爱好者,接触过不少园艺书籍,但坦白说,大部分内容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百科全书式”罗列。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于植物美学价值的深度挖掘,这一点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植物学”范畴。它不仅仅告诉我这棵植物叫什么、有什么特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植物在景观设计和室内装饰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它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色彩的层次感和植物形态的韵律感,那种将植物视为艺术媒介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审美边界。书中引用的案例和配图,多是那种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实景照片,让我清晰地看到,如何通过不同高度、不同叶形植物的巧妙组合,营造出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关于“垂直绿化”的章节,它不仅讲解了攀援植物的选择,还细致分析了墙体结构与植物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识别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空间塑造”的哲学指南。

评分

这本《观赏植物学》简直是为我这种园艺新手量身定制的宝典!我一直对植物充满好奇,但面对五花八门的绿植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那些名字听起来玄乎其玄的专业术语,更是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仿佛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坐在我身边,耐心地给我讲解。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拗口的拉丁文,而是从最基本的“光照需求”和“水分平衡”这些日常养护的关键点切入。比如,它对不同科属植物对光照的细微差别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告诉我哪些植物是“半阴的艺术品”,哪些是“阳光的狂热追求者”。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土壤介质的配比分析,简直是化繁为简的教科书。它没有给我一堆死板的比例,而是结合了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教我如何“倾听”土壤的质地,如何通过简单的手感判断它是否适合我手中的那盆植物。读完前几章,我立刻信心倍增,甚至敢于尝试那些我过去认为遥不可及的“高难度”品种了。这种由浅入深、注重实践的讲解方法,真正做到了让知识落地生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