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大博弈 丹尼尔·耶金著 经管

【中信书店】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大博弈 丹尼尔·耶金著 经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 著,艾平 译
图书标签:
  • 石油
  • 能源
  • 经济
  • 政治
  • 权力
  • 中东
  • 历史
  • 传记
  • 国际关系
  • 经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3272
商品编码:1070554885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全球大博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8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书名:奖赏:石油、金钱与权力大博弈

定价:118.00元

作者:丹尼尔·耶金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1日

页码:860页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63272



1.荣获“普利策大奖”,《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

2.英文版畅销25年,至今仍高居能源类图书榜单di一名,累计销量达百万册。

3.《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卫报》等数十家媒体联名推荐、好评如潮。

4.珍藏套装全新上市,内附珍贵史料及图片,具有别样的阅读体验与收藏价值。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国发展强大的首要战略问题。尤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谁掌握了石油谁就主宰了世界,谁就能控制对手!对20世纪的人类来说,石油促使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石油造成了世界强权与地缘政治的错综纠结:石油也把人类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组合。但不论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歌颂石油,还是从生态的立场痛恨石油,都必须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奖赏》是对石油历史的一个全景式的扫描——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奖赏》既是20世纪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也是一段石油发展史。这部历史的场景极其宏大——从宾夕法尼亚第di一口油井的钻出,到两次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到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风暴”行动。

本书的角色众多,从石油投机商、市井无赖到石油巨头,从温斯顿·丘吉尔、伊本·沙特到乔治·布什和萨达姆·侯赛因。作为一部关于石油的quan威性作品和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文献性作品,《奖赏》无疑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义非凡的经典作品。



丹尼尔·耶金,不论是在国际问题还是在石油产业的研究上,都是当今的知名专家。他是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政府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成员、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等诸多职位在身的美国重要影响人物之一。曾因其经典作品《奖赏》荣获普利策大奖,并因“能终身成就于促进国际了解能源问题”而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能源奖”。

部分 “石油恐慌”风雨欲来

章 新的“石油恐慌”

第二部分 石油奠基者们

第二章 脑中的石油:初始阶段

第三章 “我们的计划”:约翰·洛克菲勒和美国石油联合体

第四章 商业大竞争

第五章 新世纪的到来

第六章 “巨龙”被肢解了

第七章 石油战争:荷兰皇家公司的兴起和沙俄帝国的衰落

第八章 波斯:处于你争我抢之中

第九章 冒险一搏

第三部分 大博弈

第十章 石油:次世界大战“胜利之血”

第十一章 开启中东的大门:土耳其石油公司

第十二章 从短缺到过剩:汽油时代的来临

第十三章 石油争夺新格局

第十四章 谁来管理泛滥的石油

第十五章 “朋友”与敌人的较量

第十六章 阿拉伯特许:弗兰克·霍尔姆斯让世界不再平静

第四部分 石油战争和石油战略

第十七章 日本通向战争之路

第十八章 德国的战争谋划

第十九章 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

第二十章 石油大较量

第五部分 碳氢化合时代:新角色与新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新的重心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石油秩序

第二十三章 五五平分——石油交易的新协议

第二十四章 “老摩西”与伊朗

第二十五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二十六章 “发现大象了”

第二十七章 复杂局面中的欧佩克

第二十八章 碳化氢人的时代

第六部分 争夺世界霸权

第二十九章 相互交织的年代:国家VS. 公司

第三十章 石油武器

第三十一章 “以生存作赌注”

第三十二章 欧佩克对石油的统治地位

第三十三章 各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三十四章 第二波震荡:大恐慌

第三十五章 “我们命在旦夕”

第三十六章 石油成了极端重要的商品

第三十七章 让人冷汗直流:石油价格会下跌到什么程度?

尾声

致谢

大事年表

译后记



这是一部历史史诗,它的场景极其宏大,叙述的历史 跨度接近 150 年。

——《波士顿环球报》



《奖赏》极富有激情、极其迷人……只有这种荷马史诗般的巨著,才能让融入其中的读者在更高生活层面上读懂芸芸众生中哪些是政治英雄人物,哪些是流氓与恶棍。

——《旧金山观察家报》



波澜壮阔、场景宏大……叙述得精妙绝伦。

——《华尔街日报》



对历史和石油政治的不朽分析……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作品。

——《新闻周刊》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耶金这部精彩绝伦的关于石油历史的作品一定是你的必读书!

——《时代周刊》



《奖赏》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探讨石油的标准教科书。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关于贪欲、野心和追逐权力的作品。它讲述的是与石油有关的人的故事——从艾哈迈德·扎基·亚马尼和乔治·布什, 到阿曼德·哈默和萨达姆·侯赛因……耶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讲述者。

——《金融时报》





第二章 脑海中的石油:初始阶段

那是一桩涉及 526.08 美元的麻烦。

19 世纪 50 年代一个教授的工资实在说不上丰厚。小本杰明·西 利曼是一个美国大化学家的儿子,他自己也是耶鲁大学的化学 教授,然而为了挣点儿额外收入,他接下了一项收费 526.08 美元 的业余研究课题。1854 年,一群企业创办人和实业家聘用了他, 然而他完成课题后,应得的酬金却迟迟不来。西利曼越来越恼火, 想知道这笔钱到哪里去了。让他生气的是这群投资人的领头人, 特别是纽约的一名律师乔治·比斯尔和纽黑文一家银行的总裁詹姆 斯·汤森。汤森不想过多地抛头露面,因为担心存款人知道他卷入 这么一项投机性活动会对他有想法。

比斯尔和汤森这一伙人突发奇想,开始关注一种当时被称为“石 油”的物质的神秘莫测的前景。之所以称之为“石油”,是要同植物 油和动物油区分开来。他们知道有石油从泉眼中汩汩冒出,有的渗入 宾夕法尼亚西北部山林深处一个叫“油溪”的河谷周围的盐井。在那 个荒野里,人们曾用原始的方法收集过几桶这种黢黑而又带有点儿臭 味的东西。这些石油有的是从泉眼或小溪的水面上撇起的,有的是把 麻布或毯子浸入带油的水中,然后再被拧出来的。这些少量的油多数被用来制药。

比斯尔和汤森这伙人认为,石油可以大规模开采并加工成灯油。 他们坚信这种新的照明物质将比 19 世纪 50 年代正在占领市场的“煤 油”更具竞争性。他们相信,如果能获得足够数量的石油,就能把 19 世纪中期人们迫切需要的一种高质低价的照明用油推向市场。他 们坚信这种油可以照亮北美和欧洲的城镇和乡村。几乎同样重要的 是,他们可以用石油来润滑正在降临的机器时代运转的部件。同时, 与所有被自己的梦想打动的企业家一样,他们还相信,通过成就这 一切,他们将变得非常富有。许多人对他们冷嘲热讽,然而他们却锲而不舍,并终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全新时代—石油时代—奠定基础。

用来“缓解我们的伤痛”

这一事业始于一系列偶然一瞥以及一个叫乔治·比斯尔的人的 决心。在石油工业创建过程中,他比其他任何人的作用都大。比斯 尔面部狭长,前额宽阔,给人一种有智慧和力量的印象。但是他也 很精明,不会放过做笔好买卖的机会。这也是经历所迫。比斯尔从 12 岁起就自食其力,靠教书和著述在达特茅斯学院崭露头角。毕业 后他曾当过一段时间拉丁文和希腊文教授,然后又到美国首都华盛 顿做了一名记者。他到了新奥尔良,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随 后又改任公立学校主管。在业余时间,他通过自学成了一名律师, 并学会了好几种语言。他可以熟练地讲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能用希伯来文、梵文、古希腊文和现代希腊文、拉丁文及德文读写。 由于身体不适,他于 1853 年返回美国北方。在回家的路上,他经过宾夕法尼亚西部,在那里看到了撇油和用麻布吸油的原始石油采集 工业。此后不久,他到新罕布什尔的汉诺威去看望母,顺便到母 校达特茅斯学院转了转。在一位教授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一个瓶子 装着与在宾夕法尼亚看到的一样的石油样品。那是一个在宾夕法尼 亚西部乡下当医生的达特茅斯毕业生几周前带来的。

比斯尔知道,相当数量的石油被人用来当作专利药品或土制偏 方,消除头痛、牙疼,治疗耳聋、胃病、风湿、水肿和打寄生虫,以 及给磨伤背部的马和骡子敷用。人们按当地印第安人的叫法称之为 “塞尼卡油”,用来纪念他们的首领红衣酋长。据说是他把种种疗效的 秘密传给了白人。一个塞尼卡油经销商用诗来宣传它的“神奇疗效”:

强身健体的香膏,出自大自然邃密的泉眼, 使健康之花盛开,使人活力非凡。 神奇的液体自九重地下汩汩流出, 驱除我们的痛苦,抚平我们的哀伤。

比斯尔知道这种黏稠的黑色液体可以点燃。他在达特茅斯看到样 品时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即不用它来治病而是用来照明,这或许能使 他不再为囊中羞涩而愁眉苦脸。他可以通过推广它而发财致富,将贫 困的幽灵抛到九霄云外。这种直觉后来成了他的指导原则和信念,但 他在以后的 6 年中受到了痛苦的考验,因为失望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压 倒梦想。

石油教授的报告

但是石油真能用来照明吗?比斯尔引起了其他投资者的兴趣,于是这伙人于 1854 年年底聘请耶鲁大学教授西利曼分析石油作为照明 物和润滑物的性能。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希望以西利曼的盛誉推 动这一计划,这样他们就可以出售股票,筹集下一步所需的资金。要 达到这一目的,西利曼的确是人选。

在接受分析石油的课题时,西利曼使得他的新客户有充分理由 认为他们将得到所希望的报告。他在研究初期就宣布:“我可以保证, 结果将符合你们对这种东西价值的期望。”三个月后研究快要结束时, 他变得更为兴奋,报告说:“在使用石油馏出物照明方面取得了出乎 意料的成功。”投资者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终报告。但就在这时出了 麻烦。他们欠西利曼 526.08 美元(相当于的约 5 000 美元),而且他要求先将 100 美元作为预付款存进他在纽约的账户。西利曼的 账单比他们事先想象的要长得多。他们没有将钱存进银行,这使教授 大为恼火。毕竟,他接受这个项目并不仅仅是出于好奇。他需要这 笔钱,很紧迫,希望尽快拿到。他讲明,只有拿到钱才能交出研究 成果。

投资者们急了。如果他们想吸引更多的资本,这份终报告是 必不可少的。他们东求西找想办法弄到这笔钱。,比斯尔的一个 合伙人自己作保拿出了这笔钱。标明“1855 年 4 月 16 日”的报告终 于交给了投资者,并立即送去印刷。西利曼排除了对石油新用途的任 何疑虑。他告诉客户,石油可以加热到不同沸点,分馏出几种不同成 分,它们当中都含碳和氢,其中一种成分是高质照明用油。

西利曼的报告成了这一事业有说服力的广告。拿着它,这一伙 人没费多少力气就从其他投资人那里筹集到了必要的资金。西利曼本 人认购 200 股,这进一步提高了这家名为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的企业 的声誉。但是,直到又经历了一年半的艰难困苦之后,投资者们才准备好迈出新的充满风险的一步。 通过西利曼的研究,他们现在知道,从石油中可以提炼出一种照明用油。但是能得到足够的石油吗?有人说,那只是地下煤层中“滴 出来的”。显然,不能靠从溪水表面撇出油星或绞出浸在麻布中的油 来创建这一产业。关键问题以及他们事业的目标,是证明能够得到的 石油足以带来相当的回报。

价格促进创新

人们对石油的神秘性质抱有希望完全是出于不得已。不断增长 的人口数量和工业革命的扩展增加了对人造照明物质的需求。长久以 来,大多数人能享有的照明手段是在动物油或植物油中加一根灯 芯。对有钱的人来说,几百年来质量高的照明物质是抹香鲸油。但 是,随着需求的增长,大西洋中鲸群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鲸船不得不 驶向越来越远的海域,到合恩角附近以及遥远的太平洋上捕鲸。对 捕鲸者来说,那是个黄金时代,价格不断上涨。但对消费者来说就不 同了,他们不希望为照明用油付每加仑 2.5 美元的价钱,而且价格肯 定还要上涨,人们也开发了一些比较便宜的照明用油,但质量都不 行。其中受欢迎的是从松脂中提炼出来的松脂油,它能产生很好的 光亮,却易燃,更令人生畏的是可能在家中爆炸。还有从煤中提炼的 “城气”被用管道引入街灯中和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上层家庭,但“城 气”很贵。对可靠、相对便宜的照明物质的需求急剧上涨,还有对润 滑剂的需要。机器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动力织机和蒸汽印刷机的使用, 对于猪油等常用润滑剂来说,这些机器造成的摩擦太大了。

19 世纪 40 年代末至 50 年代初,企业家的创造活动已经开始对这些需求做出反应,从煤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中提炼照明和润滑用油。 英国和北美一批形形色色的企业家到处搜寻,确定市场,开发提炼技 术,为后来的石油工业打下基础。英国海军上将托马斯·科克伦据说 是拜伦的长诗《唐璜》的原型。他对沥青的潜力着了迷,力图加以推 动,并在特立尼达取得了一个大沥青矿的所有权。科克伦一度同加拿 大人亚伯拉罕·格斯纳合作。后者发明了一种从沥青或类似物质中提 取油再精炼用于照明的方法。1854 年,他申请了美国专利,生产一 种取名“煤油”的新的液体碳氢化合物,用于照明或其他用途。

格斯纳在纽约建立了一个煤油厂。此厂 1859 年达到日产 5 000 加 仑的产能。在波士顿也有一个类似的厂。与此同时,苏格兰化学家詹 姆斯·扬以烛煤为原料在英国开创了提炼工业,在法国也开办了一个 以页岩为原料的厂。到 1859 年,大约 34 家美国公司一年可生产价值500 万美元的煤油。一小部分煤油是从用传统方法收集的宾夕法尼亚 石油中提取的,这些石油不时出现在纽约的炼油厂。

对人类来说,石油并不陌生。在中东的一些地方,一种被称为 “沥青”的半固体软泥物质由缝隙渗到地表。对这种渗出物质加以利 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美索不达米亚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 1 世纪,希腊历史学家迪奥多拉热情洋溢地描述了古代的沥青工业:“在巴比伦人的国家发生过许多难以置信的奇迹, 但没有哪个比在那里发现大量沥青更为神奇。”那些渗出物,以及溢 漏的气体经久不息地燃烧,为中东对火的崇拜创造了基础。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奥古斯都到查士丁尼》的图书简介,该书深入探讨了罗马帝国从其鼎盛时期到最终衰落与转型的复杂历程。 ---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奥古斯都到查士丁尼》 作者: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 体裁:历史/古典研究 页数:约1500页(全本) 导言:永恒之城的挽歌 罗马,一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的名字。它不仅是一个帝国,更是一种文明、一种法律体系、一种军事力量的象征。本书是历史学巨著的典范,由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的伟大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耗费毕生心血所著。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深度,详尽记录了从公元180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由马可·奥勒留皇帝统治下的“五贤帝”时期达到顶峰——到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罗马帝国正式终结的漫长一千三百余年历史。 吉本的叙事视角并非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驱动这个庞大实体兴衰更迭的深层文化、社会、宗教和经济力量。他以冷静而批判性的笔触,解剖了罗马的伟大之处,更无情地揭示了其内部的腐朽与外部的压力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走向衰亡。 第一部分:帝国的全盛与初现裂痕 (180年 – 337年) 本书开篇聚焦于“五贤帝时代”的余晖,描绘了和平、繁荣与制度相对稳定的“罗马治世”(Pax Romana)的景象。作者细致考察了奥古斯都奠定的元首制如何演变为继承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其对边疆控制和法律统一的贡献。 然而,吉本的叙事很快转向了帝国由盛转衰的微妙转折点。他详细分析了三世纪的“危机时期”:皇帝更迭如同走马灯般频繁,内战消耗了国力,通货膨胀摧毁了经济基础,同时,来自蛮族部落(如哥特人和萨珊波斯人)的外部威胁日益严峻。 随后,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以及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被视为挽救危机的关键性措施。吉本深入分析了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重组,特别是君士坦丁将帝国中心东移至拜占庭,并将其更名为君士坦丁堡的深远影响。这一决策不仅重塑了帝国的地理政治重心,也为日后东西罗马的分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基督教的崛起与帝国的重塑 (337年 – 565年)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对基督教在帝国晚期地位转变的详尽剖析。吉本以其标志性的讽刺与理性,探讨了这一新兴宗教如何从一个被压迫的教派,逐渐渗透并最终成为国教,对罗马传统价值观和政治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并未回避基督教内在的神学争论和对世俗权力的干预,认为宗教狂热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帝国应对现实危机的注意力。 在军事和地理层面,本书详述了蛮族大迁徙的浪潮。匈人的压力迫使日耳曼部落(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大规模涌入帝国领土。吉本对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和476年西罗马帝国最终被蛮族将领废黜的事件进行了极富戏剧性和史诗感的描绘。他认为,西部的衰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长期内部衰弱与外部压力累积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分:拜占庭的延续与转型 (565年之后) 与传统只关注西罗马历史的著作不同,吉本的叙事跨越了西部的终点,延伸至东部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历史。他着重描述了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的统治。查士丁尼试图恢复“逝去的荣耀”,他重建了宏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并主持编纂了影响后世一千年的《查士丁尼法典》。 吉本评估了查士丁尼收复北非和意大利的军事行动,但同时也批判了这些昂贵且持续的战争如何进一步耗尽了东部尚存的资源。通过对拜占庭法律、官僚体系和军事组织在帝国晚期的演变分析,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古典罗马,但却成功适应了中世纪挑战的“后古典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学术价值与叙事风格 吉本的宏大叙事风格是其不朽魅力的核心。他将严谨的史料考证与优雅、精确、充满反讽的拉丁文风格(通过优秀的译本呈现)完美结合。他将历史视为人类道德和政治实践的实验室,通过罗马的兴衰,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权力的局限性、理性与迷信的冲突,以及制度如何腐化。 《罗马帝国的兴衰》不仅是研究古典时代的基石性著作,更是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帝国宿命论”的重要文本。它迫使读者思考:一个伟大的文明是如何构建其辉煌的,以及它又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本书至今仍是所有对古代史、政治哲学和文明周期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能源战略的书籍,其中提到了石油在国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想起了正在手头的这本书。作者在书中对石油行业的历史演变和全球性影响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石油公司和产油国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早期西方石油公司对产油国的“殖民式”控制,到后来产油国争取石油自主权的过程,再到如今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化,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波折和博弈。书中详细描述了OPEC的成立及其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以及后来美国页岩油革命如何颠覆了传统的能源格局。这些分析让我意识到,石油产业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和变化。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如何被各方势力所争夺,并成为影响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每一次油价的涨跌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较量,而石油,依然是这场博弈中不可或缺的筹码。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身临其境的记者,用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石油如何成为现代文明的血液,以及这场“大博弈”的来龙去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石油公司如何从最初的小作坊式经营,一步步发展成为影响力甚至超越一些国家的巨头的历程。书中对这些公司内部的权力斗争、商业策略以及它们与各国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了解到,这些公司不仅仅是石油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更是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它们不仅影响着石油的生产和价格,甚至能够左右国家的能源政策,并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采访,还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石油交易内幕和权力掮客的故事,让我对“石油、金钱与权力”这三个词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光鲜亮丽的全球经济舞台背后,隐藏着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利益网络,而石油,无疑是这个网络的核心。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里面提到了石油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这让我联想到正在读的这本书。作者对于石油资源的争夺如何塑造了20世纪以来全球政治格局的描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早期英美等国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到后来OPEC的崛起,再到如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充满了戏剧性。书中详细阐述了石油如何成为国家财富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合作。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石油与战争之间的联系,例如两次海湾战争,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是如何被放大,并直接导致了军事行动的爆发。作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不仅关注了表面的政治和军事对抗,还深入探讨了石油利益集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游说、经济援助等方式影响政策制定。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常看到的许多国际新闻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与石油相关的复杂利益纠葛。读这本书,让我对“国家利益”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也更能看清大国博弈中的深层动因。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全球经济和政治史的深度探索。作者的论述严谨而详实,每一次的叙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其后果的分析。从20世纪初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到后来的几次石油冲击,再到近年的油价低迷,每一次价格的大幅变动都牵动着全球经济的神经,并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政治动荡。书中对这些事件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石油价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它更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际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作者还探讨了石油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地区冲突和发展不平衡问题,这让我对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拓展视野、深化认知,并且具备极高信息含量的读物,非常适合那些对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一半,实在太精彩了!作者对中东石油历史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石油资源的那段历史,到如今国际石油巨头和产油国的复杂博弈,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那些曾经在幕后操纵着石油版图的政治家、企业家,他们的野心、智慧、以及有时令人咂舌的决策,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感觉就像在读一部宏大的史诗,只不过这次史诗的主角是黑色的黄金。书中关于石油价格波动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分析,也让我对当今世界的许多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某些国家会因为石油而崛起,又因为石油而陷入困境,这些都在书中有精彩的阐述。而且,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让我们看到石油是如何成为连接经济、政治、军事甚至文化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石油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欲望、权力斗争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刻洞察。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运转方式的窗口,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新发现和启发。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快递慢,快递慢

评分

书很不错的镜像

评分

书很不错的镜像

评分

快递慢,快递慢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书很不错的镜像

评分

快递慢,快递慢

评分

书很不错的镜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