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虽然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中心议题,但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中的设计元素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由于人们对现代高效的高容量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传统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城市肌理和地形及其周边的景观,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本书通过多座城市不同规模的案例探讨了基础设施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含义,强调了基础设施与城市设计的关联性,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图书目录:
引 言
基础设施城市化:提出“中介空间”(in-between)/ 1
托马斯? 豪克(Thomas Hauck),沃尔克? 克莱因科特(Volker Kleinekort)
第一章 基础设施作为空间类型
有线景观:电信基础设施和现代城市理论/ 12
卡洛塔? 达罗(Carlotta Darò)
追溯环路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城市设计模式/ 24
马滕? 范阿克(Maarten Van Acker)
从轮廓线到矢量场域——社会手段/ 38
拉胡尔? 保罗(Rahul Paul)
基础设施的边缘空间和平凡景观的创造——视觉知识与设计/ 48
马泰奥? 安布罗斯(Matteo D’Ambros),罗伯托? 赞坎(Roberto Zancan)
墨西哥城的“Segundo Piso”观念(案例一)/ 66
克里斯托夫? 格佩尔(Christof G?bel)
高速公路的阴影:苏黎世高架公路哈德桥(案例二)/ 74
夏洛特? 马特勒? 巴尔泰斯(Charlotte Malterre-Barthes)
伦敦韦斯特威的城市流动性研究(案例三)/ 88
苏珊? 罗伯森(Susan Robertson)
第二章 日常性基础设施城市化
占据边缘和底层——“其他”城市公共空间/ 96
卡伦? 弗兰克(Karen A. Franck)
“如是”:备受争议的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及再利用/ 107
玛伦? 哈纳克(Maren Harnack),马丁? 科勒(Martin Kohler)
基础设施形式、间隙空间和非正式行为/ 117
埃德? 沃尔(Ed Wall)
跨地区空间的创造/ 126
斯蒂芬妮? 布莱梅(Stefanie Bremer),亨里克? 桑德(Henrik Sander)
伯恩赛德和DIY 滑板公园运动(案例一)/ 135
托马斯? 豪克
I-5 廊柱公园(案例二)/ 137
常绿山地自行车联盟
约翰? 罗洛夫(John Roloff)
密尔沃基袋状桥和城市购物广场(案例三)/ 142 多尔曼建筑师事务所(La Dallman Architects) 第三章 基础设施城市化与文脉 塑造紧密联系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城市设计/ 148
科迪莉亚? 波琳娜(Cordelia Polinna)
寻求优质道路:比利时道路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简史/ 160
戴维? 佩勒曼(David Peleman)
从运输到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的城市化:以瑞士为例/ 169
罗兰? 祖格(Roland Zu?ger)
用基础设施来塑造皇家码头/ 178
托拜厄斯? 格温特(Tobias Goevert)
瑟卢森,社会基础设施(案例一)/ 190
BIG 建筑事务所
巴塞罗那环路项目(案例二)/ 192
马蒂内兹? 拉佩尼亚- 托里斯建筑师事务所(Martínez Lape?a – Torres Arquitectos)
拉韦特莱特与里伯斯建筑师事务所(Ravetllat – Ribas arquitectes)
“生活在路上”(案例三)/ 196
SMAQ 事务所
第四章 基础设施景观
基础设施景观在城市形象中的作用/ 202
爱德华多? 里科(Eduardo Rico)
景观基础设施:**记忆和隐喻/ 214
乔治斯? 费尔哈特(Georges Farhat)
贫民窟基础设施/ 227
克里斯汀? 韦斯曼(Christian Werthmann)
扩展公共领域(案例一)/ 239
托马斯? 豪克(Thomas Hauck),雷吉娜? 凯勒(Regine Keller)
可变更性地形——公共空间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生态学运用(案例二)/ 251
苏珊娜? 德瑞克(Susannah C. Drake)
作者简介/ 267
译后记/ 270
译者简介/ 270
作者简介:
托马斯?豪克,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建筑与公共空间学院教授。
雷吉娜?凯勒,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城市设计、景观和城市规划研究院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协会主席。
沃尔克?克莱因科特,莱茵美因应用科技大学城市设计与住房专业教授。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惊喜。起初,我被“基础设施城市化”这个标题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技术细节和工程建设的专业书籍。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探讨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城市发展逻辑。作者们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城市的发展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驱动着城市化进程,以及这种进程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书中对“城镇化建设理论”的梳理清晰而有条理,从经典的理论流派到当代的最新研究,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经典项目案例”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细节,从项目的缘起、设计理念,到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再到最终的社会效益,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这些案例的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类型的城市项目,这让我能够看到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书中对“景观”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局限于美学层面,更是探讨了景观如何塑造城市的功能、如何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剖析,我开始理解,一个成功的城市项目,不仅仅是技术和功能的实现,更是对城市肌理、文化传承和社会公平的考量。这本书让我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料”且“有趣”。我一开始以为“基础设施城市化”会是一本充满枯燥数据和专业术语的书籍,可能会让人昏昏欲睡。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们以一种非常流畅的语言,将“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梳理得清晰明了。他们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概念,但却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例证来解释,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日常性”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城市,总是聚焦于那些宏伟的建筑和大型工程,却忽略了城市中最普通、最平凡的角落。这本书却恰恰强调了“日常性”的重要性,认为城市的生命力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设计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书中对“景观”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景观的理解比较片面,而这本书则从更深层次的维度去解读,包括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甚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知。那些精美的图片和设计图,更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不同城市独特的美。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集合,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精品设计参考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城市”的理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原本以为“基础设施城市化”就是关于交通、能源、通讯这些硬性的连接,但这本书却以“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为基础,展现了城市发展背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我最惊喜的是,书中对“日常性”的关注,这一点往往被宏大的城市规划理论所忽略。作者们通过大量的“经典项目案例”,生动地阐述了基础设施如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通过精细的设计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社区空间、公共设施以及步行环境的案例,这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书中对“景观”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绿化和美学,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层面。那些充满故事的景观设计,让我看到了城市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脸面”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如何与居民建立情感的连接。这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定位,让我觉得它既是理论的殿堂,又是实践的沃土,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原以为“基础设施城市化”会是纯粹的技术性论述,但它所涵盖的“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逻辑。作者们不仅剖析了基础设施如何驱动城市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探讨了这种发展如何与人文、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对“日常性”的强调感到欣喜。在很多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中,“日常性”往往是被忽视的角落,但这本书却将其置于核心位置,探讨了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对“经典项目案例”的深入分析,我看到了不同城市在应对“日常性”挑战时所采取的创新方法,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启示。书中对“景观”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更是一种能够反映城市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载体。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到微观的街头细节,作者们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定位,让我觉得它既具备理论深度,又拥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价值,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次关于城市发展的“百科全书”式的体验。我起初被“基础设施城市化”这个标题吸引,但真正阅读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技术层面,而是将“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案例相结合。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经典项目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让我得以看到城镇化进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日常性”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城市,总是聚焦于那些宏大的规划和工程,却忽略了城市最基本、最日常的构成要素。这本书则强调了“日常性”的重要性,认为基础设施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展开。这一点让我对城市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书中对“景观”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美学,更包含了人文、社会、历史等多重维度。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我看到了景观如何塑造城市的身份,如何影响居民的情感连接。这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定位,使其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说实话,远超出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更侧重于宏观的理论阐述,那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学术大部头。然而,打开它,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叙述。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艰深的理论模型,但他们巧妙地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让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探讨城市空间结构时,书中引用了多个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案例,从历史悠久的欧洲古城到快速崛起的亚洲都市,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为理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日常性”的关注,这一点往往被宏大的城市规划理论所忽略。作者认为,城市的真正生命力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如何使用空间、如何互动。书中对社区空间的设计、对公共场所的营造、对居民参与的强调,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成功的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性化关怀的体现。我发现自己对“景观”的理解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我可能只关注建筑的外观、绿化的程度,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景观,包括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甚至是时间景观。书中的图文并茂,那些精美的设计图片和草图,都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角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计的魅力。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城市理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观察和思考城市的方式。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基础设施城市化”这个词组听起来有些枯燥,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斥着冰冷数据和技术术语的专业手册。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它的内容所吸引。作者们以一种非常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城市理论娓娓道来。他们没有回避那些抽象的学术概念,但却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解释它们,并通过大量的“经典项目案例”来佐证。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对“日常性”的关注。我一直觉得,城市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为人们提供的生活体验,而这本书恰恰强调了这一点。它探讨了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设计来提升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如何通过空间规划来促进社区的互动和归属感。这让我认识到,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更是要创造美好的生活。书中对“景观”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对景观的认知比较狭隘,总觉得就是绿化和建筑的美观。但这本书则从更广阔的维度去解读景观,包括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甚至是时间景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看到了景观如何成为城市身份的象征,如何塑造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这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的定位非常准确,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灵感。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对未来的城市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次关于城市发展的“深度游”。我原以为“基础设施城市化”会是一本偏重技术性描述的书籍,但它却以“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为导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了城市发展的复杂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日常性”的强调所吸引。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城市,总是聚焦于那些宏伟的规划和大型工程,却忽略了城市最基本、最日常的构成要素。这本书则强调了“日常性”的重要性,认为基础设施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展开。通过大量的“经典项目案例”,我看到了不同城市在“日常性”的实践中是如何创新和发展的,这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考。此外,书中对“景观”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美学,更包含了人文、社会、历史等多重维度。作者们通过精美的图文,展现了不同城市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塑造其独特的魅力和身份。这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定位,使其兼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且富有启发性。我原本以为“基础设施城市化”会是一本偏重技术细节的专业书籍,但它却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作者们巧妙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的“经典项目案例”相结合,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日常性”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城市,往往会忽略最基本的生活场景和居民的日常体验。这本书却强调了“日常性”的重要性,认为基础设施的设计应该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出发。通过对众多案例的深入剖析,我看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日常性”如何被理解和实践,这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考。此外,书中对“景观”的解读也极具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美化,更是城市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载体。作者们通过精美的图文,展现了不同城市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塑造其独特的魅力和身份。这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定位,让我觉得它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基础设施”的干巴巴的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它是一部关于城市灵魂的深度探索。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将“基础设施城市化”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即“世界城镇化建设理论”。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全球城镇化进程的共性与个性。在阐述理论的同时,本书大量运用了“经典项目案例”,这些案例的选取极具代表性,覆盖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为理解抽象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注脚。我尤其被书中对“日常性”的深入探讨所打动。作者们认为,城市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基础设施的设计必须围绕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展开。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了全书。我从中学习到,真正好的城市设计,是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书中对“景观”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美学,更是涵盖了人文、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具体的项目,我看到了景观如何塑造城市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居民的情感体验。这本书的“精品设计参考书”的定位,让我觉得它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