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129-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Standard for Test Method of Basic Mechanics Properties of Mason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129-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Standard for Test Method of Basic Mechanics Properties of Mason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砌体
  • 力学性能
  • 试验方法
  • 国家标准
  • GB50129-2011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砌筑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筑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152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Test Method of Basic Mechanics Properties of Mason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
字数:45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国家标准《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J129-90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总结了1990年原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新的砌体试验方法科研成果,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试验,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有关科研、教学、设计等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砌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砌体弯曲抗拉强度试验方法、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砌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4.1 试件
4.2 试验步骤
4.3 结果计算
5 砌体沿通缝截面抗剪强度试验方法
6 砌体弯曲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7 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领域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129-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无关。 --- 书名: 《数字时代的社会重塑:技术、权力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远景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5500-XXXX-X 书籍简介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正目睹一场由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全球互联网络驱动的深刻社会转型。本书并非聚焦于技术本身的技术手册,而是深入探讨这些技术范式如何重构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价值体系、权力分配以及日常生活的图景。《数字时代的社会重塑:技术、权力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以跨学科的视角,剖析了从个体交往模式到宏观治理逻辑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演变轨迹。 本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当代性解读之上,并结合了最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旨在为理解我们所处的“算法时代”提供一个扎实而全面的框架。作者李明德教授,一位在数字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引导读者穿越看似冰冷的技术表象,直抵社会变迁的核心脉络。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与权力的新形态 本书伊始,聚焦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作者认为,数据不再仅仅是信息载体,而是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这种资源的高度集中,催生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大型科技公司如何通过构建“围墙花园”(Walled Gardens)来控制信息流、市场准入和用户行为。 章节深入探讨了“算法治理”的兴起。算法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在特定场景下替代了部分传统制度的决策机制。例如,在信贷审批、招聘筛选乃至司法辅助领域,算法的“黑箱”特性挑战了传统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原则。本书细致考察了这种权力转移带来的社会后果,包括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固化与放大,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的冲击。作者强调,理解权力的新载体——即数据所有权、算法设计权和算力分配权——是把握当代社会动态的关键。 第二部分:连接、隔离与新的社群构建 数字技术以空前的力度增强了人类的连接性,但作者并未止步于“连接”的乐观叙事。本书的第二部分转而考察“连接”背后的悖论——即“数字隔离”的加剧。 作者引入了“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等概念,分析了社交媒体算法如何通过迎合用户偏好来固化其既有认知,从而导致社会意见的极化和公共领域的碎片化。本书通过对多国案例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这种现象如何影响民主参与的质量,削弱了社会共识的基础。 此外,本部分还对新型社群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基于兴趣的虚拟社区到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DAO),技术为新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行动提供了土壤。然而,这些新社群的生命周期、内部张力以及它们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互动方式,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作者对“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和“零工经济”(Gig Economy)从业者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揭示了技术赋能的职业模式背后,劳动者在稳定性和福利保障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第三部分:日常生活、身体与感知重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微观层面,探讨技术如何渗透并重塑个体的日常生活体验、身体认知和时间观念。 作者分析了“全景式监控”的常态化,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安全部署,也内化为企业行为和个人习惯。从智能穿戴设备到面部识别系统,身体数据被持续采集、分析和商品化。本书探讨了这种“数据身体”与传统生物学身体之间的张力,以及个人隐私权在这一语境下的重新定义。 在感知层面,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正模糊真实与模拟的边界。作者讨论了“沉浸式体验”对人类叙事、记忆形成和情感连接的影响。当大量时间被投入到精心构建的数字世界中时,我们对物质世界、对缓慢时间、对“无聊”这一人类经验的耐受力是否正在减弱?这些深层次的哲学和社会学追问,构成了本书对未来生活方式转型的关键思考。 结论与展望 《数字时代的社会重塑》并非一本科普读物,它拒绝技术决定论,强调人类主体性在技术演进中的能动作用。作者最终呼吁,面对数字时代的巨大惯性,社会各界必须重新审视治理的伦理边界、资本的责任以及公民数字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深刻理解技术重塑的底层逻辑之后,我们才能有效地塑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公平的数字未来。本书是所有关心社会学、政治学、传媒研究、以及任何希望全面把握21世纪变革脉络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指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不像是那种可以随意放在背包里携带的书籍,更像是必须被固定在书桌上,像镇纸一样存在的工具书。我注意到,书中最关键的部分,往往是那些关于“试样制作”和“加载装置”的图示,但这些图示的精度,对于我们使用非原厂定制的试验机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例如,书中对“加载板的平行度要求”描述得非常精确,但却没有提供一个关于如何现场校验这种平行度的简易流程。这就像是给你一把极其精密的尺子,却没告诉你尺子的零点是否校准。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请教设备供应商和校准机构,将标准中的理论要求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可验证步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终极参考”,而不是“新手入门”手册,它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最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初入行、设备条件有限的团队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很多核心数据的获取,都依赖于读者自身的经验积累和对标准的“再诠释”。

评分

作为一本国家标准汇编,其最大的价值当然在于其统一性和权威性,它确保了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测试结果具备可比性,这是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我必须指出,对于某些新兴的复合材料或者近年来出现的绿色建筑材料而言,这本书显得有些“滞后”了。我发现,书中大部分的细节和案例,都是围绕着传统的砖石结构展开的。当我们需要对新型保温材料与传统砌体的结合体进行力学测试时,书中的许多预处理步骤和环境控制参数,都无法直接套用,需要我们自行去推断其背后的力学原理,然后参照其他相关标准进行交叉验证。这种“查找与拼凑”的过程,极大地降低了查阅效率。它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基础地基,而非一栋可以快速建成的现代高楼,它的强大在于其深度和稳定性,但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应用前沿,读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翻译”和“更新”其适用范围。

评分

这本厚重的标准汇编,初翻起来就给人一种严肃而权威的感觉,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仿佛能闻到一丝严谨的工业气息。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手头上的一个老旧建筑加固项目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极为苛刻。坦白说,对于一个习惯了网络资料速查的工程师来说,面对这样一本纯粹的国标范本,一开始是有些不适应的。它没有那些网络教程的“循序渐进”或“图文并茂”的友好提示,只有密密麻麻的条款、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参数要求,以及对实验设备精度近乎吹毛求疵的描述。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在对照图纸上的规格,试图理解“砌块抗压强度标准值”和“砂浆与砌体整体抗拉强度标准值”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工程学关联。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合同的附件,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它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结构力学背景,否则很容易在某个术语上卡壳,例如对“湿态/干态”试件养护条件的具体界定,稍有不慎,整个实验结果就可能被判为无效。它迫使你必须慢下来,去尊重每一个环节的规范,这在追求效率的当下,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个极其严谨但又不乏固执的导师对话。它很少使用解释性的语言,而是直接抛出指令和规范,这对于习惯了“为什么”和“怎么办”并重的现代学习方式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对照着书中的条款,逐条在我的实验记录表上打勾确认。这种机械性的核对工作占据了我大量精力,以至于有时我会忘记我们测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结构,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标准本身。这本书中关于“数据统计和评定”的部分,对于理解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区分非常有帮助,但它在处理“异常值剔除”的标准上,却显得有些保守和严苛,这在面对自然材料固有的随机性时,有时会让人感觉束手束脚。它教人如何严谨,却也让人思考,这种严谨是否在某些情况下扼杀了对材料特性的深入洞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怎么说呢,很有那个年代的味道,字体偏小,行距紧凑,缺乏现代设计中对阅读舒适度的考量。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章节或附录的现场工程师来说,这简直是一种折磨。我经常需要带着手电筒或者放大镜,在昏暗的施工现场角落里核对某个关键的加载速率要求。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非标准砌体(比如历史建筑修复中会用到的特殊烧结砖)的试验方法时,书中的描述显得过于刚性,似乎所有材料都必须是“理想状态”下的产品。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确定某个特定粘土砖的抗剪性能,我不得不将书中关于标准砖块的测试流程做出了近乎“创造性”的修改,这在严格的国标体系下是充满风险的,但面对现实材料的复杂性,这本书提供的模板却显得有些教条主义。它更侧重于“应该如何做”的理想模型,而不是“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精确地测量它”的实用指南。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现场与“不完美”打交道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指导性有时会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