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汉日用分类词汇手册

新英汉日用分类词汇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礼荣 编
图书标签:
  • 日语
  • 汉语
  • 英语
  • 词汇
  • 分类
  • 工具书
  • 学习
  • 翻译
  • 日常用语
  • 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 ,
ISBN:9787546201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66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1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新英汉日用分类词汇手册》的特点,是突出了实用性,初稿有选择性地收录入常用的30000多条词条,便于读者查阅、使用。
世界上一切人、事、物都可以分成类。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分类的架构是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大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诸如:称谓、职业、服装、食品、建筑、交通工具、文化、艺术、政治、军事、法律、经济、贸易、体育、医疗、教育、动植物……无所不包,有点类似小型百科全书。初稿时,细分为78类,经两年多取舍修改之后,定稿时调整为13大类。

作者简介

何礼荣,1927年11月生,广东省广州市人。香港喇沙英文书院肄业,乐昌连县华侨三中高中毕业。1947年6月入党。1949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东江教导营政治指导员、连长;广州市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萧桂昌的秘书;广州日报社社长室秘书;广州市经济研究院党组成员;广州市经济信息中心筹建组组长、副研究员。1989年7月离休。曾写诗词3132首。著有《猫迹》歌曲集1册、诗词联选集18册。编著《青山夕照吟》诗词选2册。发表论文、调查报告、通讯、回忆录、散文、评论等1362篇,近300万字。入选《中华名人大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何启光,1927年6月21日生,广东省龙川县人。1949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1947年4月参加革命,1950年3月入党。解放后,先后在广州市团市委团刊、广州日报社、羊城晚报社、南方日报社、风采杂志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从事数十年采编工作,为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编审。1987年离休。曾任《香港大辞典》副主编,编撰过《香港大辞典》等几十册书籍。

目录

一、 Human Being 人
1.Organs 器官
2.Appellation and Occupation 称谓和职业
(1) Appellation 称谓
(2) Occupation 职业
①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行政人员
②Industrial Worker 工业人员
③Agricultural Worker 农业人员
④Student and Teacher 学生和教师
⑤Merchant 商人
⑥Military Personnel 军事人员
⑦Artist 艺人
⑧Ancient Person 古代人物
⑨Other Profession 其他行业
(3) Person 人物
(4) Action 动作

二、Clothing 衣
1.Clothes 衣服
2.Hat and Cap 帽子
3. Shoe, Sock, Glove, Handkerchief 鞋,短袜,手套,手帕
4.Fashion Clothing 时尚衣着

三、Food食.
1.Vegetable and Fruit 蔬菜和水果
2.Preserved Food 腌制食品
3.Bakery 烘焙食品
4.Sweet 甜食
5.Porridge, Rice and Noodle 粥,饭,面条
6.Grain 粮食
7.Meat and Seafood 肉类和海鲜
8.Drink 饮料
9.Other Special Cuisines and Restaurants 其他特别菜肴和餐厅

四、Housing 住
1.Building 建筑物
2.Some Famous Buildings 一些著名建筑物
3.Names of Building Parts 建筑物各部位的名称
4.Construction Materials 建筑材料
5.Household Goods 家居用品
(1) Living Room 起居室
(2) Bedroom 睡房
(3) Kitchen 厨房
(4) Bathroom 浴室
(5) Decoration 装饰
(6) Lighting 照明设备
(7) Stationery 文具

五、Transportation 行
1.Road Transport 道路运输
2.Rail Transport 铁路运输
……

六、Culture and Arts 文化和艺术
七、Politics,Military and Law 政治、军事和法律
八、Economy and Trade 经济和贸易
九、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学技术
十、Sport and Medicine 体育和医疗
十一、Education 教育
十二、Animals and Plants 动植物
十三、Appendix 附录
MAIN BOOKS AND DATA FOR REFERENCE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新英汉日用分类词汇手册》,但内容聚焦于完全不同的主题和领域。 --- 《星河信标:深空导航与异星生态图谱》 作者: 宇航工程学会 / 跨星际科学联盟 图书定位: 本书并非一部语言学习工具书,而是一部面向未来宇航员、深空探索者、行星科学家以及所有对宇宙奥秘怀有无限好奇心的读者的专业级、跨学科的综合参考指南。它深入探讨了人类在超越太阳系限制的星际航行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环境适应性需求以及对未知生命形式的识别与分类方法。全书结构严谨,图文并茂,旨在为下一代星际旅行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一部分:超光速旅行的物理学基础与导航技术(约450页) 本部分着重于理论物理学的前沿应用,特别是那些支撑人类实现有效星际航行的核心技术。 第一章:曲速场动力学与时空折叠理论 1.1 怀特-莫里森效应的修正模型: 详细分析在不同重力梯度下曲速泡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高能等离子束进行动态校正,以避免在跃迁过程中产生不可预测的伽马射线爆发。 1.2 量子纠缠信标系统(QEBS): 介绍如何利用宏观量子纠缠现象建立超距实时通讯网络。内容包括纠缠对的制备效率、信息损失率的计算,以及在穿越高能宇宙射线云时的信号衰减补偿算法。 1.3 惯性阻尼与相对论效应缓冲: 探讨高加速度环境对宇航员生理结构的影响。重点阐述新型“液态金属内衬”对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以及如何精确计算并抵消接近光速航行中产生的洛伦兹收缩对船体结构带来的不对称应力。 第二章:深空天体定位与星图绘制 2.1 脉冲星计时阵列(PTA)的升级应用: 阐述如何利用银河系内数十颗特定脉冲星的精确计时信号,构建三维空间中的绝对参考系。本书提供了针对“暗物质晕”区域的引力透镜修正参数集。 2.2 亚光速推进系统的燃料效率与轨道修正: 针对反物质驱动、核聚变脉冲推进等主流技术,提供了详尽的燃料消耗预测模型。附录包含“开普勒-赫兹伯格修正轨道规划器”的使用手册,用于在引力微扰环境下进行精确的霍曼转移轨道计算。 2.3 跃迁点识别与风险评估: 详细列举了跨越已知虫洞路径或高能星云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了导航失败的主要结构性原因(如:引力潮汐失衡、虚粒子辐射超载)。 --- 第二部分:系外行星环境适应性与生命支持系统(约500页) 本部分转向实际的行星着陆、基地建设以及对未知生态环境的生存策略。 第三章:极端气候行星的着陆策略 3.1 高压、强风暴行星的大气剖析: 以开普勒-186f和TRAPPIST-1e为例,分析其大气成分(如甲烷、硫化氢浓度)与气压分布。提供了“气动减速穹顶”的设计原理和现场部署流程。 3.2 低重力与高重力环境下的作业安全规范: 针对重力系数大于1.8g或小于0.4g的行星,制定了宇航服的负重分配标准和紧急撤离程序。强调了骨密度监测与人工重力生成器的维护周期。 3.3 行星地质扫描与资源勘探: 介绍多频段透地雷达(GPR)在探测地下水冰、稀有矿物(如超重元素稳定同位素)方面的应用技术,包括数据采集的抗电磁干扰处理方法。 第四章:闭环生态圈与再生系统工程 4.1 仿生藻类光合作用优化: 深入探讨在低光照、高辐射环境下,如何通过基因编辑的蓝藻群来最大化氧气产出效率,并有效吸收宇航员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 4.2 循环水资源净化与微生物控制: 介绍了“零排放”水处理系统的五级过滤机制,特别关注防止极端环境下的嗜盐菌或高活性硅基细菌对生命支持管道的侵蚀和污染。 4.3 自修复与模块化栖息地建造: 详细介绍了使用就地资源(In-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 ISRU)技术,如玄武岩熔融3D打印,快速构建辐射屏蔽和热绝缘结构的方法。 --- 第三部分:异星生物识别与分类学(约550页)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原创性的核心内容,侧重于非碳基生命的接触、分析与安全协议。 第五章:接触前评估与“非碳基生命”的通用特征 5.1 生命信号的广谱检测: 提出了“能量梯度耗散模型”作为判断生命活动迹象的首要标准,而非传统的有机分子指纹。讲解了如何识别基于硅、硼或等离子体态的复杂结构。 5.2 生物化学信号的解构与重构: 介绍了“结构共振成像技术(SRI)”,用以分析未知生命体细胞壁或外壳的晶格结构,预测其对地球环境(如温度、pH值)的敏感阈值。 5.3 危险等级划分与隔离标准: 依据潜在的跨界感染性、环境适应性和攻击性,建立了“Xenobiological Hazard Level (XHL)”分类体系,并附带了接触样本的应急消毒流程图。 第六章:异星生态系统的动态建模与预测 6.1 群体智能与信息交换机制: 分析了如“真菌网络(Mycelial Networks)”或“硅基晶体聚合体”中信息传递的速率和复杂度。探讨了它们是否能构成具有集体意识的实体。 6.2 跨物种防御与共生关系识别: 通过对特定生态群落的长期观测数据,展示了捕食者、被捕食者以及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如何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进化出高度复杂的平衡。书中配有详细的“生态网格拓扑图”。 6.3 伦理边界与不可干预原则: 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可能自我维持的成熟异星文明时,应采取的最高级别非接触原则,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允许有限度的资源交换或科学观察。 --- 附录: 附录A: 常用星际航行中物理常数的修正值表(基于暗能量密度波动)。 附录B: 银河系内100个已知宜居带行星的详细环境参数集。 附录C: 紧急着陆后,利用标准工具包搭建临时辐射屏蔽的教学图解。 《星河信标:深空导航与异星生态图谱》 是对人类探索极限的一次严肃而深入的学术记录与前瞻性规划。它将是所有渴望触摸宇宙深处的探索者手中不可或缺的“星际圣经”。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厚厚的工具书相比,这本手册在“实用性”和“便携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虽然内容详实,但它的开本设计得非常合理,放在公文包里完全没有压力。我经常出差,在候机或者坐火车的时候,习惯性地拿出它来“啃”一啃。它的分类逻辑非常符合日常思维习惯,比如,当你需要描述一个复杂的场景时,你可以顺着目录很快找到相关的词汇群组,而不是零散地去搜索。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时的细致入微。很多时候,我们记住了单个单词,却用不好那些“黏合剂”。这本书就像是把这些“黏合剂”都给系统化整理好了,配上详尽的例句,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对我这种需要高效学习和工作的成年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这本书无疑为我节省了大量查找和验证信息的时间,性价比极高!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语言学习材料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但是,这本词汇手册,完全走的是一条务实、硬核的路线。它的排版风格非常古典,字号适中,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惫。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在某些专业领域,比如商务谈判、科技前沿的词汇上,做得格外深入。我曾经为了一个特定行业术语查遍了各种网络资源都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最贴切的翻译和解释。而且,它不仅仅是提供词汇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潜移默化中教导读者如何思考和组织语言。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个词是那个意思”,而是会给出一些使用场景的暗示,让你在实际运用时能更得心应手。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它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如果你的目标是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能交流”的层面,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入手。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尤其是对待语言这种严谨的工具。这本分类词汇手册在“精确性”这一点上,真的做到了极致。我记得有一次在校对一篇学术稿件时,发现一个很微妙的动词选择问题,涉及到细微的语气差别。我赶紧翻出了这本书,在“表达情感与态度”的那个小章节里,我找到了好几个近义词的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被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瞬间明白了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那个精确的细微差别。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远超出了普通词典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私人导师,在你迷茫的时候,为你拨开云雾。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词条下面附加的“文化小贴士”,这些小小的备注,往往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会使用这样的表达,这对于跨文化交流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的编纂者绝对是下了大工夫的,对语言的理解深刻得令人敬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每天都在和语言打交道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朴实、厚重的封面吸引住了。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清晰的分类结构,简直是令人惊喜。不像很多词汇书那样堆砌词语,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单词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比如,在“居家生活”那一章里,它不仅列出了家具、电器,还非常细致地涵盖了一些日常用品的专业术语,甚至连一些不太常用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考虑进去了。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词条下的解释,那种详尽又精准的程度,真的让我感觉像是在上小语种的专业课。它不像那种浮于表面的速成词典,而是更像一本可以陪伴你长期学习和查阅的工具书。我经常在写邮件或者翻译文件时遇到卡壳的地方,随便翻开一页,总能找到我需要的那个精准表达。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太棒了!这绝对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宝典”。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而不是枯燥的记忆。它的每一个板块似乎都在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语言世界。比如,当涉及到“自然现象”时,它不会只停留在“雨、雪、风”这些基础词汇上,而是会深入到不同强度、不同形态的降水、气流变化,甚至是一些文学化的描述用语。这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去感受和捕捉那些微妙的语言色彩。我注意到,它在某些词汇的收录上非常与时俱进,完全没有那种老旧词典的滞后感,这一点非常难得。它仿佛在告诉我,语言是活的,它需要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期使用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看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会随着我的学习深度不断挖掘出新价值的“常青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语言质量有高要求的学习者和专业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