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传成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通风
  • 建筑节能
  • 大空间建筑
  • 通风策略
  • 节能策略
  • 暖通空调
  • 绿色建筑
  • 可持续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294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55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传成编著的《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结合大空间建筑环境和空间组合特点,提出利用辅助小空间的混凝土、土壤等大热质材料的“蓄冷”性,或大空间下架空层,作为大空间的新风冷源;结合大空间高大自然温度分层的特点,提出下送风、地板冷辐射、吸热屋面等加强温度分层的通风节能策略。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速铁路高架客站为案例,提出利用混凝土高架桥、空间整体立体化特点的通风节能策略,并与现阶段使用的空调能耗做对比模拟,验证策略。介绍了8个研究性铁路客站设计的通风部分,从设计方法上强调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出发点,空间形式与通风策略有机结合。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适应于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也是关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人士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李传成 1974年出生,武汉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博士。曾工作于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多项大空间建筑设计,其中作为专业负责人完成的南京火车站、龙岩火车站分别获铁道部优秀设计一、二等奖。
主持多项大空间建筑节能、绿色设计策略等课题,参与铁道部重点课题——“铁路大型客站建筑节能综合技术研究”。主要致力于”大空间建筑设计”、“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等方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
1.1.2 被动式节能技术的迅猛发展
1.1.3 国内建筑师面对技术变化的不适应
1.1.4 大空间建筑类型丰富、涵盖广,地位重大.
1.1.5 大空间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1.2 研究的起源、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起源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界定
1.3.1 大空间建筑
1.3.2 通风节能策略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大空间建筑概述
2.1 大空间建筑设计特点
2.1.1 大空间建筑定义
2.1.2 大空间建筑主要类型
2.2 大空间建筑使用特征
2.2.1 间歇性使用建筑
2.2.2 不间断使用建筑
2.3 大空间建筑的发展脉络
2.3.1 建筑形态发展
2.3.2 建筑尺度发展
2.3.3 技术的发展
2.3.4 大空间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发展
2.4 大空间建筑的发展瓶颈与趋势
2.4.1 大空间建筑的发展瓶颈
2.4.2 大空间建筑的发展趋势

第3章 大空间建筑通风与空间尺度特点
3.1 大空间建筑与通风
3.1.1 大空间建筑通风方式
3.1.2 大空间建筑空间组合与通风
3.1.3 大空间建筑场地与通风
3.2 体育建筑
3.2.1 体育建筑的分类与尺寸
3.2.2 体育建筑空间特点
3.2.3 体育建筑场地规划特点
3.3 会展建筑
3.3.1 会展建筑的分类与尺度
3.3.2 会展建筑空间特点
3.3.3 会展建筑场地规划特点
3.4 观演建筑
3.4.1 观演建筑分类与尺度特点
3.4.2 观演建筑空问特点
3.4.3 观演建筑场地规划特点
3.5 交通建筑
3.5.1 交通建筑分类与尺寸
3.5.2 交通建筑空间特点
3.5.3 交通建筑场地规划特点
3.6 其他大空间建筑
3.6.1 其他大空间建筑分类与尺寸
3.6.2 其他大空间建筑空间特点
3.6.3 其他大空间建筑场地规划特点

第4章 大空间建筑节能潜力分析
4.1 大空间建筑能耗特点
4.1.1 大空间建筑能耗状况
4.1.2 大空间建筑能耗组成
4.1.3 大空间建筑的空调方式与气流组织
4.2 大空间建筑热环境特征分析
4.3 大空间建筑围护结构对节能的影响
4.3.1 大空间建筑围护结构概述
4.3.2 大空间建筑围护构造按结构类型分类
4.3.3 大空间建筑围护构造按空间部位分类
4.3.4 大空间建筑围护构造做法与节能
4.3.5 大空间建筑屋面特征及其影响

第5章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
5.1 通风节能原理及已有策略分析
5.1.1 自然通风原理及应用
5.1.2 基于热压的混合自然通风
5.1.3 混合通风定义和现状
5.2 热质结合通风策略
5.2.1 热质结合通风策略的原理、案例分析
5.2.2 热质通风的昼夜温差条件
5.2.3 通风板系统
5.3 加强温度分层通风策略
5.3.1 置换通风
5.3.2 冷辐射地板
5.4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
5.4.1 基于策略的大空问构成解析
5.4.2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

第6章 大空间建筑温度分层实测与模拟方法
6.1 大空间建筑温度分层实测
6.1.1 实测说明
6.1.2 实测数据分析
6.1.3 实测小结
6.2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软件
6.2.1 CFD软件的结构
6.2.2 CFD的求解过程
6.2.3 常用的CFD软件
6.2.4 本书中数值模拟的基本条件
6.2.5 基本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6.3 大空间建筑温度分层模拟验证
6.3.1 实测厂房模型和边界条件
6.3..2 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
6.4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
6.4.1 能耗模拟软件针对大空间建筑的适用性
6.4.2 EnergyPlus简介
6.4.3 ROOm Air与CFD模拟的耦合
6.5 本章小结
实践篇

第7章 铁路客站的节能通风策略
7.1 铁路客站建设现状与趋势
7.1.1 我国铁路客站建设现状
7.1.2 铁路客站主要空间发展趋势
7.1.3 车站类型划分
7.1.4 高架车站布局分类
7.2 车站被动式节能的空间要素
7.2.1 站场的尺度
7.2.2 候车室尺寸
7.2.3 外墙界面与通风
7.2.4 空问布局
7.3 铁路客站的能耗状况
7.4 铁路客站空间与热环境特点
7.4..1 整体竖向空间分层
7.4.2 各要素热环境特点
7.4.3 武汉站热环境实测与模拟
7.5 高架铁路客站的混合通风策略
7.5.1 站台热质与夜间通风结合策略
7.5.2 候车室内混合通风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策略模拟和分析
8.1 模型说明
8.1.1 气候数据选择
8.1.2 空间和材质简化
8.1.3 站场高架桥材料与形式的简化
8.1.4 热舒适标准
8.1.5 人员活动热负荷
8.2 策略模拟
8.2.1 桥下热质与夜间通风结合策略模拟
8.2.2 候车室混合通风策略模拟
8.2.3 普通候车室能耗对比模拟
8.3 策略总结
8.3.1 站台热质夜间通风策略
8.3.2 候车厅混合通风综合策略
8.3.3 双层屋面策略

第9章 夏热地区策略适用性分析
9.1 夏热地区的区划范围和气候条件
9.1.1 武汉逐时气候条件分析
9.I.2 广州市的逐时气候分析
9.1.3 小结
9.2 多个城市适用策略比较
9.2.1 多个城市站台下进气层内空气温度比较
9.2.2 多个城市使用综合策略结果比较
9.2.3 夏热冬暖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能耗对比
9.3 本章小结
设计篇

第10章 与气候结合的铁路旅客站建筑设计研究
10.1 武汉站
10.1.1 现状通风模拟分析
10.1.2 通风策略
10.1.3 模拟验证
10.2 上海南站
10.2.1 现状通风模拟分析
10.2.2 通风策略
10.2.3 模拟验证
10.3 南京站
10.3.1 现状通风模拟分析
10.3.2 通风策略
10.3.3 模拟验证
10.4 武昌站
10.4.1 现状通风模拟分析
10.4.2 通风策略
10.4.3 模拟验证
10.5 佛山西站
10.5.1 通风策略
10.5.2 模拟验证
10.6 武汉东站
10.6.1 通风策略
10.6.2 模拟验证
10.7 南宁东站
10.7.1 通风策略
10.7.2 模拟验证
10.8 宜昌东站
10.8.1 通风策略
10.8.2 模拟验证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建筑环境控制与可持续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境控制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当前全球对能源消耗和室内空气质量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与能效性已成为衡量建筑品质的核心标准。本书旨在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空调(HVAC)专家以及项目管理者提供一套全面且实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以期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建筑性能的最优化。 第一部分:建筑环境性能基础与评估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建筑环境控制的基础。我们从建筑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入手,详细解析了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在建筑尺度上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围护结构(墙体、屋顶、窗户)的热工性能及其对室内热负荷的影响。 室内空气质量(IAQ)的量化与控制: 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居住者健康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本书详尽阐述了主要污染物(如VOCs、氡气、PM2.5、二氧化碳)的来源、迁移路径及其在密闭空间内的累积效应。我们引入了先进的IAQ评估工具和指标,包括ASHRAE 62.1标准下的新风量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生物本性指标(如PMV/PPD)来精确预测和控制居住者的热舒适感。 能耗基准与模拟分析: 建筑能耗建模是设计优化的前提。本书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IES-VE, DesignBuilder)的工作原理、输入参数的精确性要求以及结果的校准方法。我们着重讲解了如何建立精细化的能耗模型,用以对比不同设计方案(如朝向优化、遮阳策略、自然通风潜力)在全年运行中的能耗差异,从而实现能源绩效的早期预测与控制。 第二部分:高效供热、通风与制冷系统(HVAC)的集成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建筑核心设备——HVAC系统的创新与优化,强调系统间的深度集成和运行效率的最大化。 先进供热与制冷技术: 我们超越了传统的锅炉和冷水机组,深入探讨了地源热泵(GSHP)、水源热泵、吸收式制冷机以及利用区域能源网络(District Energy Systems)的潜力。书中对不同热泵系统的COP(性能系数)与EER(能效比)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性与技术性对比分析,并给出了在特定气候区下技术选型的决策流程。 面向全热交换的通风策略: 现代建筑需要满足严格的新风要求,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回收能源。本书详细阐述了高效热回收通风(HRV)和全热回收通风(ERV)系统的设计参数、防结露措施以及维护要求。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送风口与回风口布局,确保新风有效渗透至人员活动区域,同时避免短路循环,从而提高空气交换效率。 末端设备与区域控制: 探讨了辐射(如地板采暖/制冷、天花板辐射板)与强制送风系统的协同应用。特别关注了变风量(VAV)系统、四管制系统以及模块化风机盘管(FCU)在实现不同区域的独立温湿度控制中的优势与局限。我们强调了精确的末端设备选型对于降低系统运行能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建筑自然性能与被动式设计策略 可持续建筑的基石在于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阳光、风、地热)来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本部分系统地梳理了被动式设计在不同气候带的应用。 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以减少传热: 本章聚焦于高性能幕墙、高性能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动态遮阳系统(如百叶、遮阳百叶、自适应玻璃)来平衡采光需求和太阳得热控制。书中包含了详细的遮阳系数计算与性能评估方法。 利用自然通风与交叉通风: 我们分析了风压驱动和浮力驱动(烟囱效应)的自然通风机理。本书提供了CFD(计算流体力学)在预测建筑群落间的风环境和单体建筑内部气流组织中的应用案例。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战略性地设置可开启窗户、导风板和通风井来实现高效的混合通风(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的结合)。 环境热缓冲技术: 介绍了利用蓄热材料(如相变材料PCM、高密度混凝土)和地下结构(如地下室、地道)来稳定室内温度的被动热缓冲技术,这些技术显著减小了峰值负荷,有助于降低设备容量需求。 第四部分:建筑能源管理与集成化控制 先进的硬件必须依托智能的控制系统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本部分关注建筑的智能化与运行优化。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BMS)的深度应用: 详细介绍了现代BAS的架构、通信协议(如BACnet, Modbus)及其在集成HVAC、照明、安防和能源计量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如预测控制、模糊控制)来实现系统间的联动优化。 基于负荷预测的动态控制: 介绍了如何结合气象预报数据和历史运行数据,建立短期负荷预测模型,从而提前启动或关闭设备,避免能源浪费。讨论了系统预冷/预热(Pre-cooling/Pre-heating)策略在利用非高峰电力或低环境温度进行蓄能的应用。 持续性能验证与优化(Cx/IO): 强调了竣工后调试(Commissioning, Cx)的重要性,并引入了持续运营优化(Ongoing Commissioning, IO)的概念。通过对实时运行数据的监控、分析和反馈,确保建筑在实际使用中能够持续保持设计性能水平,并及时发现并纠正由于人员操作或设备漂移导致的能耗增加。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建筑环境设计向着更高能效、更健康、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策略上,特别是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以及发展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我发现,很多城市面临的交通问题,并非单纯的道路容量不足,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出行需求预测不精准以及缺乏有效的调度机制。因此,我正在深入研究一些关于交通流理论、机器学习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以及智慧交通平台的建设。我尤其关注如何通过实时监测路况,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从而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同时,我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优化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鼓励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从而从源头上缓解私家车出行带来的压力。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和执行于一体的智慧交通生态系统的案例研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障碍和解决方案。

评分

我的阅读方向最近偏向于新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承受极端温度、高压和辐射的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的轻质高强度合金。我了解到,航空航天器的性能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革新。比如,为了制造更轻便、更节能的飞机,就需要不断研发出比现有材料更轻、更坚固的复合材料,例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同时,在火箭发动机等高温高压环境中,需要使用能够耐受极高温度和腐蚀的新型合金,比如镍基高温合金。我正在深入研究这些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测试以及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我特别关注如何通过纳米技术和三维打印等先进技术,制造出具有更优异性能和更复杂结构的材料。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新型隔热材料、减震材料以及防腐蚀材料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以及这些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但我最近正在深入研究的,是关于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改造方面的技术难题。特别是针对不同户型、不同楼龄的建筑,如何设计出既能满足通行需求,又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同时还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和住户的接受程度,这真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结构加固、材料选择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书籍,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比如,对于一些承重墙体不允许随意改动的建筑,我们就需要探索一些非破坏性的支撑方式;而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建筑,则需要在现代化改造的同时,严格遵循保护性原则,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艺术审美要求都很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创新的施工工艺,实现“修旧如旧”的同时,又能提供现代化的便利,让老房子焕发新生,同时又避免对城市记忆造成破坏。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旧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分析,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平衡结构安全、消防安全、无障碍通行和美观性等多方面的考量。

评分

我最近对古籍修复的工艺和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纸质古籍,由于材质的脆弱性和保存环境的恶劣,常常会出现虫蛀、霉变、酸化、断裂等问题。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貌,同时又要修复其破损之处,使其能够继续流传下去,这确实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我正在阅读一些关于古籍修复材料的选择、修复方法的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流程的书籍。我了解到,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精确地分析纸张的成分、墨迹的年代,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修复材料,比如使用特殊的宣纸、糯米浆等。同时,修复工艺也需要非常精细,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就可能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不同时期、不同材质古籍修复的案例分析,以及在修复过程中如何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如何去除霉斑,如何修复字迹的缺失,以及如何防止修复后的古籍再次受损。

评分

我最近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研究非常着迷。特别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耕作方式,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同时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我了解到,传统的农业模式,虽然在初期提高了产量,但长期来看,对土壤、水源以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正在探索一些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比如轮作、间作套种、生物防治以及有机肥的应用。我尤其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例如传感器、无人机等,来监测土壤状况、作物生长情况,并进行精准施肥和灌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体系的案例研究,以及在推广可持续农业模式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例如如何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如何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及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