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 修订-6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 修订-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法规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4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3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3
字数:11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 修订-69)》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 修订-69)》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 修订-69)》“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 修订-69)》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69”,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20项。

内页插图

目录

GB 14048. 6-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4-2部分:接触器和电动机起动器交流半导体电动机控制器和起动器(含软起动器)
GB 14048. 9-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2部分:多功能电器(设备)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设备)(CPS)
GB/T 14048.10-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2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接近开关
GB/T 14048. 11-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1部分:多功能电器转换开关电器
GB/T 14048.17-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4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小容量触头的性能评定方法特殊试验
GB/T 14048.18-2008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7-3部分:辅助器件熔断器接线端子排的安全要求
GB/T 14049-2008 额定电压10 kV架空绝缘电缆
GB 14050-2008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
GB/T 14055.1-2008 中子参考辐射第1部分:辐射特性和产生方法
GB/T 14056.1-2008 表面污染测定第1部分:B发射体(Epmax>0.15 MeV)和a发射体
GB/T 14057.1-2008 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第1部分: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GB/T14058-2008 r射线探伤机
GB/T 14075-2008 光纤色散测试仪技术条件
GB/T 14090-2008 海上油气开发工程术语
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 试验方法
GB/T 14125-2008 机械振动与冲击振动与冲击对建筑物内敏感设备影响的测量和评价
GB/T 14155-2008 整樘门 软重物体撞击试验
GB 14161-2008 矿山安全标志
GB/T 14165-2008 金属和合金 大气腐蚀试验现场试验的一般要求
GB/T 14173-2008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前言/序言


科技前沿与产业升级: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手册 导言:知识的边界与拓展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知识图景,聚焦于21世纪初全球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新范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产业结构变革。我们深知,仅凭某一特定时间节点的国家标准汇编(如2008年修订版)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已不足以完全勾勒出当前技术生态的全貌。因此,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标准制定之外的、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领域,为读者提供一个超越既有规范的、关于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深度解读。 本书并非对任何已出版的、特定年份的国家标准汇编进行重述或补充,而是致力于探索那些正在崛起、尚未完全被现有标准化框架固化,但已展现出巨大潜力的新兴技术集群。 --- 第一部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的深化与应用 本卷深入探讨了超越传统自动化范畴的CPS核心理论及其在关键行业的应用。我们不再局限于2008年前后对嵌入式系统或初步物联网(IoT)概念的描述,而是着眼于边缘智能、时间敏感网络(TSN)以及可信赖的互操作性。 1. 实时性与确定性网络架构: 详细分析了工业互联网(IIoT)骨干网络所需的纳秒级同步精度要求。内容包括基于IEEE 802.1Qbv(时间敏感网络)的流量整形算法优化,以及面向大规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同步域管理协议的最新进展。我们对比了基于传统TCP/IP协议栈的局限性,重点阐述了TSN如何实现跨异构设备的确定性数据流保障,这是实现柔性制造和远程高精度操作的前提。 2. 边缘计算范式(Edge Computing): 阐述了数据源侧处理的需求驱动力——低延迟、带宽受限和隐私保护。本书构建了多层次的边缘计算模型,从传感器层的“微内核”到区域聚合节点的“雾计算”。深入剖析了轻量级机器学习模型的部署策略(如TinyML),以及在资源受限设备上实现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的实践案例,旨在避免数据集中化带来的安全与效率瓶颈。 3.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的成熟模型: 区别于早期基于CAD模型的简单仿真,本部分聚焦于实时数据驱动的动态孪生体。内容涵盖多物理场耦合的建模方法(如有限元分析与计算流体力学数据的实时融合)、孪生体与实体间的双向闭环控制机制,以及如何利用高保真孪生体预测系统老化、优化维护周期,实现“预测性维护”的全面升级。 --- 第二部分:下一代计算范式与数据治理 随着摩尔定律的物理瓶颈日益显现,计算架构正经历根本性的变革。本书着重审视了后冯·诺依曼时代的技术路线图。 1. 量子计算的实用化挑战: 本部分不满足于对量子比特(Qubit)基本原理的介绍,而是聚焦于可容错量子计算(Fault-Tolerant Quantum Computation, FTQC)的实现路径。详细分析了表面码(Surface Codes)等纠错码的物理实现难度、退相干时间优化技术,以及当前主流的超导、离子阱和拓扑量子计算平台的工程化路线图。同时,评估了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向实际工业算法(如分子模拟、金融优化)过渡的距离与瓶颈。 2. 可信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深化: 超越加密货币的应用,本书关注DLT在供应链追溯、知识产权管理和去中心化身份(DID)中的深化应用。核心讨论点在于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 ZKP)在保障交易隐私和验证数据有效性方面的突破,以及如何设计兼顾性能与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Consensus Mechanisms),以应对大规模企业级部署的需求。 3. 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与鲁棒性(XAI): 鉴于AI模型在关键决策中的广泛应用,本书系统梳理了对抗性攻击(Adversarial Attacks)的最新变种,以及抵御这些攻击的防御机制。重点介绍LIME、SHAP值等局部解释方法在复杂深度学习模型中的应用,确保AI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审计性,这是AI技术融入受监管行业(如医疗、金融)的关键障碍。 --- 第三部分:先进制造与材料科学的融合 本卷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赋能物理制造的精度与效率,形成新的工业生态系统。 1. 增材制造(AM)的精度突破与材料科学: 聚焦于多材料打印、按需梯度材料设计,以及对打印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应力场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的技术。分析了使用高熵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进行增材制造的技术难点,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材料学预测新型微观结构带来的宏观性能提升。 2.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传感器: 讨论了基于印刷电子技术(如喷墨打印、卷对卷工艺)构建的高密度柔性电路。深入研究了新型导电油墨的稳定性、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漂移问题,以及如何将生物相容性材料与传感器集成,实现长期、无感的生理数据监测。 3. 工业机器人视觉与人机协作(Cobots): 探讨了先进的3D感知技术(如飞时差LiDAR、结构光)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器人路径规划,使其能够在不预设固定程序的情况下,安全高效地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并适应工件的微小偏差。 --- 总结:跨越标准的创新生态 本书的构建逻辑,在于识别那些在2008年之后经历“技术成熟度曲线”陡峭爬升的关键领域。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用以理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过程中,所需面对的工程难题、理论瓶颈和架构选择。我们关注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十年内将如何被重塑”,而非对既定规范的梳理。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审视全球技术前沿、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理论支撑的综合性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封面上醒目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几个大字,加上那个年份和修订序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专业和权威性。我当初买下它,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手里头总得备着一套最新的标准参考资料,以确保我们项目在技术规范上不会出岔子。拿到书的那一刻,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说明了它内容的厚度。我特地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标准,那里面的图表和公式排列得井井有条,每一个参数的取值范围和实验步骤都描述得极其精确,几乎不留任何解读上的模糊地带。对于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像那些理论性的教材,更多的是直接面向操作和执行的“工具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查找某个特定工序的质量控制点时,那份详尽的附录简直就是救星,它把过去几年间几次细微的修订和更新都清晰地标注出来了,这对于追踪标准的演变过程非常有帮助。虽然阅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毕竟是纯粹的技术术语和条文,但一旦你熟悉了它的索引和结构,要找到任何一个想验证的细则,效率会比在网上零散搜索要高出太多。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扎根于实际操作,服务于质量控制的实战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携带性,坦白地说,并不适合经常出差的人士。它更像是办公室或实验室里的常驻“镇宅之宝”。我偶尔需要将它带到外地的项目现场去进行现场核验,那份重量和体积确实让人叫苦不迭。但一旦摆在会议桌上,那种无形的威慑力和权威感是任何电子版或摘要都无法比拟的。想象一下,在一场紧张的技术评审会上,当你从这本厚重的标准集中,准确无误地引用出某条法规时,那种对论点的强力支撑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它代表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专家学者反复推敲的结果。虽然我有时会抱怨它过于庞杂,但我也深知,正是这种“庞杂”,才确保了我们工程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得以覆盖。它不追求流畅的阅读体验,而是追求绝对的准确性和覆盖面,对于追求卓越品质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本无法绕开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标准高于一切”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解。

评分

就其实用价值而言,这套汇编的“时效性”是其最宝贵的资产,而2008年修订-69这个版本,清晰地锁定了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技术共识。我手头上的这本,已经被我用得非常“旧”了,书脊处有明显的折痕,有些高频使用的章节页角还被我做了小小的标记,这都见证了它在实际工作中的高出镜率。我记得去年公司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技术升级改造,涉及到好几个子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我们团队最终解决那个棘手兼容性冲突的关键点,恰好就隐藏在某一特定修订条文的解释性脚注里,那个脚注解释了为何某项旧标准中的“不推荐做法”在本次修订中被提升到了“禁止使用”的级别。如果没有这本汇编,我们很可能就会在那个细节上犯错,导致整个升级项目的延期。这本书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但它所记录下的每一个“变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告诉你行业在往哪个方向发展,哪些技术路线已经被淘汰。阅读它,就像是在跟国家层面的技术委员会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严肃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非常宏大,它不是孤立的一本手册,而是一幅描绘了国家工业和技术基础的宏观图景。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庞大的参考数据库,而非一本可以从头读到尾的读物。我个人最欣赏它在不同标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例如,当你研究电力系统的安全规范时,你会发现它会频繁地引用或交叉引用材料科学方面的标准来支撑其论述,这种互文性极强,表明了制定者在编制过程中对系统整体性的深刻理解。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追踪一个关于环保排放的标准,从最初的测定方法到最终的处罚依据,每一个环节的规范都可以在这本厚重的典籍中找到源头。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对于那些需要进行跨领域项目协调的管理者而言,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底层逻辑。当然,对于刚接触这些领域的年轻人来说,直接上手可能会感到有些挫败,毕竟它预设了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缺少大量的入门级释义,更像是为已经“上船”的人准备的航海图。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简直就是传统技术文献的典范——严谨到近乎刻板,却也因此带来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可信度。我不是每天都需要翻阅整本书,更多的时候,它是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只有在遇到模棱两可的技术争议时,我才会郑重地请教它。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对某个新引进的生产设备的技术参数达成了初步意向,但在最终的验收环节,我坚持对照汇编中的相关章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结果发现,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在某几个关键的能耗指标上,虽然略微超出了行业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并未触犯到本次汇编中明确设定的“允许波动范围”的上限。正是因为这本书提供了那个权威的边界线,我们才得以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僵持,也为公司节省了一笔可能因误判而产生的额外支出。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新知,而在于界定“合格”与“不合格”的红线。阅读体验上,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那就是纸张的白度似乎偏低,长时间在灯下阅读那些密集的文本和表格时,眼睛会略感疲劳,但这或许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印刷墨迹和标准的长期可读性所做的取舍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