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2)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41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5
字数:110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目录

GB7681-2008铡草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7682-2008牛奶分离机
GB/T7686-2008化工产品中砷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
GB/T7694-2008危险货物命名原则
GB/T7701.1-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气相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GB/T7701.2-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GB/T7701.3-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载体用煤质颗粒活性炭
GB/T7702.3-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强度的测定
GB/T7702.6-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亚甲蓝吸附值的测定
GB/T7702.7-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碘吸附值的测定
GB/T7702.8-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苯酚吸附值的测定
GB/T7702.9-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着火点的测定
GB/T7702.10-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苯蒸气氯乙烷蒸气防护时间的测定
GB/T7702.14-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硫容量的测定
GB/T7702.15-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灰分的测定
GB/T7702.18-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焦糖脱色率的测定
GB/T7702.19-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四氯化碳脱附率的测定
GB/T7702.20-一2008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孔容积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GB/T7704-2008无损检测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
GB/T7705-2008平版装潢印刷品
GB/T7706-2008凸版装潢印刷品
GB/T7707-2008凹版装潢印刷品
GB/T7717.1-2008工业用丙烯腈第1部分:规格
GB/T7717.5-2008工业用丙烯腈第5部分:酸度、pH值和滴定值的测定
GB/T7717.10-2008工业用丙烯腈第10部分: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7717.11-2008工业用丙烯腈第11部分:铁、铜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7717.12-2008工业用丙烯腈第12部分:纯度及杂质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7723-2008固定式电子衡器“
GB/T7724-2008电子称重仪表
GB/T7727.1-2008船舶通用术语第1部分:综合
GB/T7731.3-2008钨铁铜含量的测定双环己酮草酰二腙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7731.6-2008钨铁砷含量的测定钼蓝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7731.7-2008钨铁锡含量的测定苯基荧光酮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7731.8-2008钨铁锑含量的测定罗丹明B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7731.9-2008钨铁铋含量的测定碘化铋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7731.12-2008钨铁硫含量的测定红外线吸收法和燃烧中和滴定法
GB/T7731.14-2008钨铁铅含量的测定极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7732-2008金属材料表面裂纹拉伸试样断裂韧度试验方法
GB/T7736-2008钢的低倍缺陷超声波检验法
GB/T7738-2008铁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GB7744-2008工业氢氟酸
GB/T7766-2008橡胶制品化学分析方法
GB/T7771-2008特殊同色异谱指数的测定改变照明体
GB/T7778-2008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T7782-2008计量泵
GB/T7790-2008色漆和清漆暴露在海水中的涂层耐阴极剥离性能的测定
GB/T7813-2008滚动轴承剖分立式轴承座外形尺寸
GB/T7814-2008工业用异丙醇
GB/T7815-2008工业用季戊四醇
GB/T7895-2008人造光学石英晶体
68/T7896-2008人造光学石英晶体试验方法
68/T7897-2008钢丝网水泥用砂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2008年修订版《中国国家标准汇编(42)》之外的领域与内容概览 导言:标准化的广阔图景 国家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技术、管理乃至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它们是技术共识的结晶,是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往来的基石。《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作为国家标准体系的权威性集合,通常会按学科、行业或时间节点进行系统编订和分册出版。 2008年修订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2)》所涵盖的特定领域,无疑是当年国家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热点。然而,鉴于国家标准的数量极为庞大,涵盖领域横跨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其收录的范围必然是有限的。 本篇旨在勾勒出,在假定《2008年修订-42》主要关注某一特定或相邻的专业领域之外,国家标准体系中尚有哪些重要、且在当年可能未被该分册全面收录的领域,以及这些领域标准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技术要求。 --- 第一部分:基础科学与通用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领域 即使是汇编本,也不可能完全囊括所有基础标准。以下领域是标准体系中至关重要但可能未被“42”册完全覆盖的部分: 1. 计量学与测量方法(计量基准与标准物质) 计量是准确性的保证。2008年前后,中国正大力推进量值溯源体系的建设。这一领域的标准侧重于: 基准计量器检定规程: 涉及长度、质量、时间频率、电磁学等基础量值的高等级标准器的操作、维护与比对要求。例如,对特定型号的激光干涉仪、高精度天平或标准电阻器的首次检定、后续周期检定的具体流程和允差范围。 标准物质(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 CRMs)的定值与证书要求: 特别是针对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成分分析所需的化学标准品或物理标准物质的制备、均匀性、稳定性检验,以及证书内容的法定要求。这些标准确保了全国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的系列应用标准,指导工业和科研机构如何科学地量化测量误差范围。 2. 工业信息安全与数据交换通用规范 2008年是信息化加速的阶段,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标准成为焦点,但与特定行业应用(如金融、电力)区分开来: 文件格式与编码标准: 诸如针对中文信息处理的字符集扩展标准(如GB 18030的特定版本应用要求),或特定工业软件之间数据交换的中间格式规范。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要求: 侧重于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安全,而非具体应用层面的加密算法或网络协议的深度定义。例如,备份恢复流程的标准化、机房环境的通用技术要求等。 3. 机械设计基础与通用零部件的非特定应用标准 机械设计中的通用件标准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汇编中。未被“42”册重点收录的可能包括: 紧固件(螺栓、螺母、垫圈)的特殊材料或表面处理标准: 例如,针对耐高腐蚀环境的镍基合金紧固件标准,或特定涂层(如达克罗涂层)厚度和附着力的详细检验方法。 滚动轴承的动态与疲劳寿命计算规范: 侧重于理论模型的应用指南,指导工程师在非标准工况下评估轴承寿命的计算步骤。 ---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特定标准 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是保障民生和社会运转的命脉,通常由专门的部门标准升级而来,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汇编册中。 4.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与信息管理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2008年前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提上日程。相关标准关注: 管线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与检验规范: 明确了电磁波雷达、金属探测仪等设备在探测不同材质(塑料、金属、混凝土)管线时的最小识别深度和定位精度要求。 地下管线数据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接口标准: 规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数据(水、电、燃气、热力)在不同部门间共享时的统一数据结构和元数据要求,以实现“一图管全城”。 5. 道路交通安全与信号控制的辅助标准 虽然交通信号灯的颜色和基本要求是核心标准,但辅助性标准是保障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可变信息标志(VMS)的显示规范: 规定了在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上,可变信息屏上文字、符号、颜色变化的刷新速率、亮度、对比度,以适应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可读性。 交通流量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 针对地埋式感应线圈、视频识别设备等,规定其在不同车速、雨雪天气下的数据采集准确率和误报率的检测方法。 6.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的物资储备标准 侧重于非火灾、非地震等特定灾害的应急准备: 应急物资的包装与储存条件标准: 规定了饮用水、口服药品、临时避难帐篷等物资在不同气候区(寒冷、炎热、潮湿)下,其包装材料的耐候性、保质期延长处理的工艺要求。 临时避难场所的卫生与环境监测标准: 规定了在集中安置点,空气质量(如氨气、硫化氢监测)、饮用水余氯量、生活垃圾处理的快速达标指标。 --- 第三部分:特定制造业的深度专业标准 在高度专业化的制造领域,特别是那些在2008年正处于技术升级换代的行业,其标准体系的深度远超通用汇编的覆盖范围。 7. 纺织印染行业的环保与助剂标准 中国是纺织大国,环保压力在2008年前后显著增加。该领域标准侧重于化学品和工艺的限制: 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方法扩展标准: 除了基本的禁用列表,可能包含了针对特定纤维(如羊毛、涤纶)上残留偶氮染料的更高灵敏度检测方法。 纺织品废水处理的深度净化工艺标准: 规定了针对高色度、高COD的印染废水,必须采用的组合处理技术(如高级氧化结合膜分离)的出水指标限值和运行稳定性要求。 8. 印刷电路板(PCB)制造的微观与可靠性标准 电子信息产业对PCB的要求日益严苛: HDI(高密度互连)层间粘结强度测试规范: 针对多层板的钻孔后化学处理流程,规定了如何通过剥离测试来评估铜箔与绝缘层之间的粘合力,以避免在使用中分层。 阻抗控制与信号完整性评估标准: 规定了PCB布线设计中,特定传输线对(如USB 2.0或DDR内存走线)的特征阻抗公差范围,以及如何通过扫频测试来验证信号的串扰衰减。 9. 农业机械的特定作业精度与能耗标准 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联合收割机高速作业时的脱粒损失率标准: 规定了在不同作物含水率下,机器的作业效率与籽粒破碎率的平衡点,这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 大田喷药机械的雾化质量与漂移控制标准: 侧重于保证农药有效成分均匀覆盖的同时,将风力漂移控制在安全距离之外的技术参数要求。 --- 总结:标准体系的脉络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2)》是国家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切片。然而,一个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的标准体系是立体且相互交叉的。上述未详述的领域,如计量基准的溯源性、信息交换的通用模型、基础设施的动态管理、以及高精尖制造的可靠性验证,共同构成了在2008年支撑中国经济运行和技术升级的庞大标准网络。这些标准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保障质量、提高效率、应对环境挑战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它们是技术进步的无形语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2)》真是让我这个常年与建筑设计打交道的工程师感到如获至宝。尤其是它对2008年那次大修订的全面收录,简直是梳理行业脉络的绝佳工具。我记得当时新标准出台时,我们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去比对旧版和新版之间的细微差别,很多关键的技术指标,比如材料的耐久性要求,或者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点,都有了更严格的界定。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是它的条理性和索引的详尽程度。翻阅它,就像走进了国家标准制定者的思维迷宫,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进都紧密围绕着保障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宏大目标。比如,关于防火规范的那几个部分,清晰地罗列了不同建筑类型的疏散距离、耐火极限,对于我们做方案设计时快速确定安全系数至关重要。有时候,一个设计细节的争议点,只需要查阅这本书中某个特定标准的脚注和释义,就能立刻找到权威的依据,避免了来回奔波于各种规范文件之间的烦恼。这种一册在手,心中有底的踏实感,对于我们这个讲究精准和规范的行业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活的、随时可以引用的技术宝典。

评分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透着一股严肃且专业的味道。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读物,而是沉甸甸、需要用心对待的参考资料。对于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比如我这种更关注标准演化历史和其背后社会经济影响的学者而言,这本汇编的意义远超其实用性。它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品质”和“安全”的集体共识是如何被量化和固化的。我尤其关注它在“环保”和“能效”方面的标准变迁,2008年那次的修订,正是我们国家开始大力倡导绿色建筑的转折点。通过对比前后版本的措辞差异,能清晰地看到政策导向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具体的工程技术指标中去。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横截面,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技术规范的迭代规律。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力,但正是这种“难啃”,才保证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不是给初学者准备的入门读物,而是给资深人士提供深度溯源和交叉验证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时,我差点被它的厚度和信息密度吓到。我是一个独立承包商,主要负责项目落地和现场协调工作,对我来说,最需要的是快速找到“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红线。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其实非常体贴,尽管内容庞杂,但其目录和章节标题的命名逻辑非常清晰,基本遵循了工程实施的先后顺序。例如,在采购材料阶段,我可以迅速定位到关于材料性能指标和合格认证的那几个分册;在施工安装阶段,则可以直接跳转到质量验收的标准流程。过去,这些规范分散在不同的单行本里,每次开工前都要花一周时间把所有相关的红头文件都找齐,费时费力。现在有了这个汇编,尤其是在2008年这个关键节点上做的系统性整合,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现场管理团队的效率。我们团队现在开会讨论技术方案时,引用这本书中的条款,底气十足,因为知道我们依据的是最权威、最集成的版本。这直接减少了因为标准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和罚款风险。

评分

我主要从事的是标准释义和培训工作,我需要不断地向年轻的设计师和技术人员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2)》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它不是那种“生硬说教”的教科书,而是“逻辑推演”的成果展示。例如,在解释某一特定结构荷载计算方法时,我可以通过对照汇编中的不同标准模块,向学员展示该方法是如何综合考虑了材料科学、力学原理以及历史事故教训的。2008年的这次修订,很多条文的修改都蕴含着对前几年行业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深刻反思和教训总结。通过研读这本书,我能把这些“技术背后的故事”讲出来,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有意义。它提供了一种“追本溯源”的能力,让人明白,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系数的背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无数工程师的智慧结晶与经验沉淀。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国际贸易和标准对接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我深知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这本汇编在梳理中国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其在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又在哪些“中国特色”领域保持了必要的独立性。我利用它来做对比分析,比如在计量单位、测试方法和术语定义上,与ISO或ASTM标准的对应关系。2008年那次的系统修订,明显体现了国家希望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系统性地提取出与国际标准中对标的核心技术参数,从而在对外合作谈判中占据主动,避免因为标准体系不透明而产生的贸易壁垒。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官方确认的“中国身份证明”,让外部合作伙伴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我们的技术底线和质量要求。这对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可靠性和国际认可度,无疑是一份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文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