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48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2
字数:113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x×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据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34”,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34项。

目录

GB/T 6099--2008棉纤维成熟系数试验方法
GB/T 6109.1--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
GB/T 6109.2--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2部分: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
68/T 6109.3--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3部分:120级缩醛漆包铜圆线
68/T 6109.4--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4部分:13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5--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5部分: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68/T 6109.6--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6部分:220级聚酰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7--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7部分:130L级聚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9--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9部分:130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0--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0部分:155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1 2008漆包圆绕组线 第11部分:155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2--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2部分:180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3 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3部分: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4--2008漆包圆绕组线 第14部分:200级聚酰胺酰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5--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5部分:130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6--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6部分:155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7--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7部分:180级自粘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8--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8部分:180级自粘性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19--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19部分:200级自粘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20--2008 漆包圆绕组线 第20部分:200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CB/T 6109.21--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21部分:200级聚酯一酰胺一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22--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22部分:240级芳族聚酰亚胺漆包铜圆线
GB/T 6109.23--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23部分:18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GB/T 6110--2008硬质合金拉制模型式和尺寸
OB/T 6113.101--200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1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OB/T 6113.102--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2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辅助设备传导骚扰
GB/T 6113.103 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3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辅助设备骚扰功率
GB/T 6113.104--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4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辅助设备辐射骚扰
68/T 6113.105--2008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1-5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30 MHz~1 000 MHz天线校准用试验场地

前言/序言


《全球工程标准精选集锦:2008年版》 一部跨越国界的工业技术汇编 引言:标准化的全球脉动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各国标准体系的互鉴与融合成为推动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石。本套《全球工程标准精选集锦(2008年版)》并非对任何特定国家标准的简单收录或重制,而是一部精心策划、旨在提供国际视野下工程技术概览的参考资料。它聚焦于2008年前后,全球主要工业经济体在关键技术领域形成的共识性、前瞻性标准框架,旨在为研究人员、跨国工程师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横向比较和横向学习的平台。 本书的编纂理念是“取全球之精华,构行业之蓝图”。我们深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在侧重点和执行深度上存在差异,因此,本集锦的价值在于其选择性与对比性。我们严格筛选了那些在技术成熟度、环境友好性及安全要求方面处于行业前沿的标准主题,并将其中的核心技术指标、关键测试方法和通用术语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呈现。 --- 第一部分:基础材料与机械制造的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材料标准和通用机械设计规范。2008年前后,全球对材料的性能稳定性、轻量化需求以及可追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先进金属材料的性能界定: 本卷选取了国际上关于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和某些特定铝合金在结构应用中的主要标准概述。内容涵盖了从原材料的化学成分控制(如杂质元素的熔炼标准),到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包括拉伸、冲击韧性及疲劳寿命的国际通用测试流程),以及最终成品的热处理规范。特别关注了在压力容器和输油管道领域,对材料延展性和抗氢脆性能的严格界定,这些标准是确保大型基础设施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我们梳理了不同标准体系下对“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参数的定义差异,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模型。 二、精密加工与公差配合: 在机械制造领域,公差和配合是实现部件精确装配的基础。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几何尺寸和公差(GD&T)在不同标准体系下的表达方式。重点对比了表面粗糙度评定的数值范围与评定参数(如Ra, Rz),以及在关键运动部件(如轴承与齿轮箱)中,对配合间隙和过盈量的标准制定逻辑。内容强调了数字化制造环境下,如何将传统的二维图纸标准转化为三维模型驱动的规范。 三、连接技术:螺纹与焊接规范: 螺纹连接件的标准统一性是全球供应链的基础。本书详细列举了主要国际标准体系中关于普通螺纹、管螺纹和细牙螺纹的尺寸系列、旋合长度要求及强度等级划分。在焊接工艺方面,本部分侧重于对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和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GTAW)的工艺参数控制标准进行概述,尤其关注了对关键承载结构(如桥梁、大型钢结构)的无损检测(NDT)标准,如超声波探伤(UT)的探头选择和缺陷判读的定量标准。 --- 第二部分:电气与电子工程的标准环境 进入21世纪后,电气系统的安全、电磁兼容性和能源效率成为全球标准制定热点。本部分聚焦于电力传输、低压电器和电子元器件的通用规范。 一、低压电器安全与防护等级: 本卷系统阐述了断路器、接触器等低压成套设备的核心安全标准。内容着重分析了IP防护等级(外壳对固体异物和水浸入的防护等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化工现场和户外配电柜中的应用差异。同时,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耐压测试和温升试验的程序和限值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这些是保证电气系统长期可靠运行的硬性指标。 二、电磁兼容性(EMC)的场强标准: 随着电子设备数量的激增,电磁兼容性标准变得至关重要。本部分选取了2008年前后,在工业、民用和汽车电子领域中,对辐射发射(RE)和抗扰度(EMS)的主要测试标准。内容详细介绍了测试环境的建立要求(如屏蔽室规格、测试距离)以及关键频率点上的允许干扰限值,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出兼容性良好的电子产品。 三、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评估: 本部分概述了电阻、电容、电感等基础元器件的环境适应性测试标准,例如,对高低温循环、恒温恒湿、振动和冲击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这些标准为评估元器件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失效概率提供了量化依据。 --- 第三部分: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的规范框架 本部分不再侧重于产品本身的技术参数,而是转向对生产过程、职业健康及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标准。 一、职业暴露限值与通风系统要求: 本卷汇集了针对几种常见工业有害物质(如甲苯、细颗粒物)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的国际参考值。同时,概述了工业场所通风系统设计的标准要求,包括新风量计算、排风口的有效捕集速度等,旨在提供一个保障工人健康的基础工程框架。 二、废弃物管理与可回收性导则: 随着“绿色制造”理念的兴起,本部分引入了对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早期方法的标准概述。重点介绍了对特定材料(如塑料、电池)的回收标记规范和初步的有害物质限制要求(如RoHS指令框架下的主要限制元素和浓度阈值),为产品设计阶段的环保考量提供了指导。 --- 结语:面向未来的参考 《全球工程标准精选集锦:2008年版》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快照,它凝练了当时全球工程界在材料、制造、电气安全及环境责任方面的共识。它不是一个可直接替代各国现行法规的工具书,而是一个深度解析和对比分析的智库。通过研读本集锦,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2008年前后,全球工程技术标准演进的关键节点,这对于进行历史技术追溯、理解当前标准体系的演化路径,以及进行面向未来的技术路线规划,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本书力求以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呈现一套全面而富有深度的全球工程标准概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安心感”和“掌控感”的结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最稀缺的资源往往不是信息本身,而是经过严格筛选、认证和归档的“权威知识”。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技术资料,这套国家标准汇编就像是信息洪流中的一座灯塔,它提供了一个明确、无懈可击的参考坐标系。我甚至在研究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时,特意翻阅了早期版本的对照表(虽然本书是2008年修订版,但其继承和演进脉络清晰可见),这帮助我理解了某些现行规定的历史沿革。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们设计、质检、法规部门必备的“镇库之宝”,其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印刷品价格来衡量的,它代表着质量的承诺和规范的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重量级文献。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烫金字体,透着一股官方的权威感。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纸张质地,触感细腻而厚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容易出现磨损或者洇墨的情况,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标准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和段落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而且,章节的划分和目录的编制逻辑性极强,查找特定标准时能够做到快速定位,这种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让我想起了那些国际顶级的工具书制作标准。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法规汇编,但制作团队在实体呈现上所下的功夫,绝对能让任何一个拿到它的用户感到物有所值,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办公室的专业氛围。

评分

我对这套汇编的实用性真的是赞不绝口,它简直就是我们行业内所有疑难杂症的“万能钥匙”。记得有一次项目进行到关键节点,涉及到两个子系统的接口标准存在模糊地带,查阅了网络上零散的资料,众说纷纭,差点耽误了进度。最后还是翻开了这本汇编,清晰、权威的官方措辞和详细的图表数据,立刻就解决了困扰我们多日的技术难题。它不仅仅是罗列标准条文,更重要的是,它按照逻辑链条将相关标准进行了合理的串联和索引,使得理解一个标准时,能顺带把握其在整个技术体系中的位置和依赖关系。这比单独去看那些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上的单行本要高效太多了。对于新入行的年轻工程师来说,这套书更像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入门指南,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行业规范的全面认知框架,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带着跑。

评分

这次修订版相较于旧版,给我的感受是“与时俱进”的力度非常大。看得出来,编纂团队在收集和整合2008年之后新出台或修订的标准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进行“对齐”和“兼容性”测试。我注意到,很多过去因为技术迭代而显得陈旧的标准条文,现在都被赋予了新的技术注解或者被直接替换成了最新的行业基准,这确保了我们工作中引用的规范是真正具有法律效力和技术前沿性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在一些关键标准的对比分析部分,似乎加入了更加深入的解读,虽然主体是汇编,但某些重点条目的批注,提供了对该标准制定背景和意图的侧面印证,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标准”比单纯知道“标准是什么”更有价值。这种细微的升级,充分体现了编纂者对维护国家标准体系稳定性和先进性的高度责任感。

评分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套汇编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国家工业发展历程的“编年史”缩影。每一页文字,每一个数字,都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和产业一线人员的集体智慧和长期实践的结晶。当你翻阅到某个特定领域的标准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在推动该领域标准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设定的目标优先级。特别是对于从事国际贸易或跨国合作的同事来说,手握这套最新的国家标准汇编,就如同拥有了一张最有力的“通行证”和“对话基准”。它清晰地界定了我们在对外合作中的立场和技术底线,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在谈判桌上依据权威文件进行沟通和论证,减少了因标准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摩擦和延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