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3)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40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3
字数:1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43”,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31项。

目录

GB/T7900-2008白胡椒
GB/T7901-2008黑胡椒
GB/T7921-2008均匀色空间和色差公式
GB/T7922-2008照明光源颜色的测量方法
GB/T7930-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7931-200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7937-2008液压气动管接头及其相关元件公称压力系列
GB/T7939-2008液压软管总成试验方法
GB/T7940.1-2008气动五气口方向控制阀第1部分:不带电气接头的安装面
GB/T7940.2-2008气动五气口方向控制阀第2部分:带可选电气接头的安装面
GB/T7946-2008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T8005.1-2008铝及铝合金术语第l部分:产品及加工处理工艺
GB/T8005.3-2008铝及铝合金术语第3部分:表面处理
GB/T8019-2008燃料胶质含量的测定喷射蒸发法
GB/T8051-2008计数序贯抽样检验方案
GB/T8054-2008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表
GB/T8056-2008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指数分布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
GB/T8071-2008温石棉
GB/T8074-2008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GB/T8081-2008天然生胶技术分级橡胶(TSR)规格导则
GB/T8082-2008天然生胶标准橡胶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GB/T8086-2008天然生胶杂质含量的测定
GB/T8088-2008天然生胶和天然胶乳氮含量的测定
GB/T8097-2008收获机械联合收割机试验方法
GB/T8102-2008缸内径8mm-25mm的单杆气缸安装尺寸
GB/T8110一2008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GB/T8117.1-2008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第l部分:方法A——大型凝汽式汽轮机高准确度试验
GB/T8117.2-2008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第2部分:方法B——各种类型和容量的汽轮机宽准确度试验
GB/T8128-2008单相串励电动机试验方法
GB/T8142-2008紫胶产品取样方法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选(2024版) 内容简介 本合集旨在为广大建筑、结构、设备、电气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套全面、前沿且实用的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参考。本版汇集了当前中国建筑行业最具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重要技术导则,确保内容紧密贴合“绿色建筑”、“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要求。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基础与性能标准 本部分重点关注建筑设计的全局性要求和对居住、使用环境的量化指标。 1. 建筑设计通用规范(2024年更新要点): 详细阐述了建筑选址、场地布局、总平面技术指标的最新要求。特别关注了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如超强降雨、高温热浪)的场地排水、防涝设计标准,以及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风貌协调性要求。 2. 住宅设计规范(深度解析): 深入探讨了适老化设计、无障碍环境的强制性要求。本部分对户型设计中的日照标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更新,并引入了多维度的居住舒适度评价体系,取代了传统的单一指标评估。同时,详细规范了住宅室内空气质量(IAQ)的控制目标和检测方法,强调新装修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限值。 3. 建筑防火规范(最新修编版): 聚焦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详细解析了分区、安全疏散路径、防火卷帘、消防电梯的联动控制逻辑。新增内容包括对锂电池储能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型功能空间在防火设计中的特殊要求,以及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如AI视觉识别火灾初期信号)的集成标准。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细则): 本部分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提供了详尽的“三星级”评价指标的计算工具和案例解析。重点阐述了近零能耗建筑(NZEB)的实施路径,包括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最新限值、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地热)的集成要求,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的核算方法。 第二部分:结构工程与抗震设计 本部分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核心依据。 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修订版): 详细列出了最新的活荷载、恒荷载取值标准。特别关注了对分布式设备(如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大型空调设备)的附加荷载取值,以及极端风荷载、雪荷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概率取值。 6.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深度解读): 针对我国复杂的地震带分布,本部分提供了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下的结构反应谱分析方法。深入解析了核心筒结构、伸臂桁架、巨型框架等复杂结构体系的抗震冗余设计要求,并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技术导则进行了更新说明。 7. 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标准: 涵盖了从原材料(水泥、骨料)选择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养护的全过程控制。重点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应用范围、配筋要求及耐久性设计方法,以应对海洋环境和工业腐蚀环境下的结构保护需求。 8. 钢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验收: 本部分详细规范了结构钢材的选用标准(如高强度螺栓连接的摩擦系数、焊缝无损检测的合格标准)。引入了BIM技术在钢结构深化设计中的应用规范,确保“设计-下料-制作-安装”全过程的精度控制。 第三部分:设备与机电系统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建筑的“生命线”——给排水、暖通空调(HVAC)和电气系统。 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HVAC): 针对室内热环境的均匀性和能效比,详细规定了新风量、排风量、热负荷计算的动态模型。重点阐述了热泵系统、全热交换新风系统(ERV/HRV)的选型与安装精度要求,以及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接口标准。 10. 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涵盖了市政管网接入、室内给水系统(变频恒压系统)的优化设计。特别对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卫生与技术要求进行了严格界定,确保回用水的二次污染控制。 1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详细规范了负荷计算、电气设备选型、接地系统设计。着重强调了对数据中心、医疗场所等特殊区域的电源可靠性要求(如双母线、UPS后备电源的切换时间标准),以及雷电防护系统的多层级保护措施。 第四部分: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本部分是连接设计蓝图与实体工程的关键环节。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子分部工程): 提供了关键工序的量化验收标准,例如主体结构混凝土试块强度判定、砌体砂浆饱满度、防水卷材搭接宽度与热熔质量的现场抽检方法。 13. 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实施指南: 本部分是2024年新增的重点内容,明确了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BIM信息模型深度(LOD)要求,特别是如何利用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工程量精算以及设备调试的准备工作。 14.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规范(施工安全): 聚焦于高处作业、基坑开挖、起重吊装等高风险环节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对脚手架搭设的稳定性和卸载方案提出了更严格的验算要求。 总结 本《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精选(2024版)》致力于成为工程师案头的必备工具书,它不仅是法律法规的汇编,更是中国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通过全面掌握这些最新标准,用户能够有效规避设计风险、提升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合规性,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刚入行的项目经理,急需一套权威的资料来指导我目前负责的工程项目。抱着对“国家标准汇编”的敬畏之心,我迫不及待地购入了这本2008年的修订本。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感到的更多是知识的滞后性和体系的庞杂感。虽然名义上是“汇编”,但内容的组织逻辑似乎更倾向于时间顺序的堆砌,而非功能或应用场景的聚合。例如,在查找关于材料耐用性的几项关联标准时,我发现它们分散在厚厚的几册书中,每册的侧重点都不同,查找起来如同大海捞针。更令人困惑的是,2008年的标准,在当下这个技术迭代如此迅猛的时代,其参考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很多前沿技术和环保要求在其中根本找不到明确的指引。这套书与其说是为现代工程服务,不如说是为过去十年间的特定技术环境提供了一个快照。我理解标准更新需要时间,但对于使用者而言,面对这样的时效性缺失,我们只能将它视为历史参考资料,而非指导当前实践的“圣经”。希望未来的修订能增加更智能的检索机制,并突出新旧标准的对比变化。

评分

我试着从一个研究历史标准的角度来审视这本2008年修订版。从历史脉络来看,它确实是一份宝贵的、定格了那个年代技术共识的文献集。然而,作为一本“汇编”,它在内部逻辑一致性上的处理显得有些粗糙。不同标准之间,例如,关于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条文,虽然都属于国家层面的规范,但在表述口径和术语定义上,似乎缺乏一个统一的“编辑之手”进行强力整合。这导致我们在尝试构建一个全面的合规流程时,常常需要在不同标准之间跳跃,并自行进行语义上的对齐和调和。这种碎片化的整合,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潜在的误解风险。我期待的“汇编”,是经过高度提炼和结构化重组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不同时间点、不同起草部门的文件集合在一起。它更像是一个法律文书的堆栈,而非一套经过精心梳理和论证的工程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言难尽,厚重得像是搬运一块砖头,封面设计也极其朴素,完全没有现代出版物的精致感可言。我原以为这种官方汇编类的书籍至少在排版上能做到清晰明了,但实际阅读体验非常糟糕。字体大小不一,行距和段落间距混乱,很多重要的条款和附录部分的处理得如同密密麻麻的文字墙,让人望而生畏。我尝试从中查找关于某个特定行业标准的变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索引和交叉引用标记,我不得不一页一页地翻阅,效率低下得让人抓狂。特别是那些技术图表和公式,印刷出来的清晰度很差,有些关键数据点几乎无法辨认,这对于需要精确执行标准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缺陷。感觉这套书更像是为了“存档”而存在,而非为了“使用”而优化。如果设计者能稍微投入一些精力在用户体验上,哪怕只是优化一下纸张的质量和字体的选择,也不至于让这样一套本应极具价值的资料,在初次接触时就给人留下如此粗糙的印象。它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官方印章,而是一点点阅读的“人情味”。

评分

说实话,这套书的“厚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阅读障碍。它不是一本可以随身携带、在会议间隙快速查阅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套需要专门书架和稳定工作台才能驾驭的参考资料库。我希望找到的,是一个能快速定位关键规范的“导航系统”,而不是一本内容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的定价也相当不菲,但内容组织上的不友好,使得这种高昂的投入转化成的实际效能却打了折扣。我甚至怀疑,在数字化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重量级的纸质汇编的最终受众到底是谁?难道仅仅是图书馆和大型机构的资料室吗?对于个人用户,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设计人员而言,这种体量的资料处理起来成本太高了。如果能将不同专业领域进行更细致的模块化划分,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摘要或快速索引,或许能更好地服务于那些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现在的感觉是,你拥有了所有知识,但要找到其中任何一丁点有用的信息,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脑力成本。

评分

从购买体验到实际使用,这本汇编都透露着一种“为少数人准备”的姿态。它的开本和装帧都偏向于传统的官方文件格式,这在当今强调便携性和即时访问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我曾尝试在移动中利用它进行快速参考,但其重量和尺寸完全不允许这种操作。此外,由于是2008年的版本,其包含的许多引用标准本身可能已经过时或被新的条款所取代。这种“版本迭代风险”是使用旧版汇编的最大痛点。如果不对照最新的电子版进行逐条核对,使用者就必须承担因遵循过期规定而导致的合规风险。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验证其有效性上,而非理解其内容本身。总而言之,它像是一件沉甸甸的古董,具有研究价值,但在现代高效率、高迭代速度的工作环境中,它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几乎为零,更像是一个必须存档的参考性“文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