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概论

现代气候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绍武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气候学
  • 现代气候学
  • 气候变化
  • 大气科学
  • 地球科学
  • 环境科学
  • 气象学
  • 气候系统
  • 气候分析
  • 气候模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0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798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
出版时间:200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绍武,男,汉族,1932年11月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人。早年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及南开中学。1951年入清华大学气象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54年留校工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气象学报》副主编、政府间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IPCC)科学报告主要作者。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重点为古气候,气候诊断及气候预测。至今发表科学论文180余篇,专著及主编文集十余部。曾多次出访美、日、英、德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两次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及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三次赴台湾访问、讲学。1986年至今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共约30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气候与气候系统
第二节 气候系统的研究
第三节 现代气候学革命
第四节 20世纪气候学理论研究的成就
第五节 21世纪气候学研究展望

第二章 中国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特征
第二节 东亚大气环流
第三节 季风
第四节 梅雨
第五节 寒潮
第六节 台风

第三章 20世纪全球与中国气候变率
第一节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
第二节 20世纪全球降水状况
第三节 中国气温变化
第四节 中国降水变化
第五节 中国的气候灾害

第四章 气候变迁
第一节 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二节 全新世气候
第三节 全新世大暖期
第四节 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
第五节 500年旱涝研究

第五章 ENSO系统
第一节 厄尔尼诺的概念
第二节 ENSO系统
第三节 ENSO的气候影响
第四节 ENSO机制与模拟研究
第五节 ENSO预测

第六章 短期气候预测
第一节 短期气候预测历史及现状
第二节 用GCM作月平均环流预测
第三节 季度预测
第四节 中国汛期降水预报
第五节 气候可预报性

第七章 气候系统内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二节 大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 冰雪圈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节 高原积雪与暖池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第八章 10年-100年尺度气候变率
第一节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率
第二节 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率
第三节 北大西洋涛动与温盐环流
第四节 热带大西洋偶极型
第五节 10年-100年气候变率的可预报性

第九章 影响气候系统的外强迫因子
第一节 太阳活动
第二节 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 火山活动
第四节 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外强迫作用对气候学影响的模拟

第十章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节 人类活动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暖的模拟研究
第四节 全球变暖对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现代气候学概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力求详尽、内容丰富,并且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旨在展示其他相关领域或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 书名:跨越时代的工业革命史:从蒸汽机到数字浪潮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大气科学的前沿进展,而是将读者带入一场横跨两个世纪的宏大叙事——工业革命的演进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全球格局的深刻重塑。我们以时间为轴,以技术变革为核心驱动力,系统梳理了人类历史上三次(或可视为四次)主要的工业转型,深入剖析了每一阶段的核心技术、关键人物及其带来的社会阵痛与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的黎明与世界的重塑 (约1760年 - 1840年) 本部分从18世纪中叶英国乡村的纺织业变革切入,详细考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关键性发明如何打破了传统的人力与畜力的限制。我们不仅描绘了瓦特改良蒸汽机在工厂集中化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深入探讨了煤炭开采、冶金技术的进步如何为这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叙事的核心在于理解“工厂制度”的诞生。这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劳动力组织、城市化进程乃至家庭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对比工业化先驱英国与同步发展中的欧洲大陆(如比利时和法国)的不同路径,分析早期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面临的社会挑战,如贫困、童工问题和早期工会运动的萌芽。此部分的叙事风格力求还原那个“日不移晷,而世界已然不同”的时代氛围。 第二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钢铁与全球体系的构建 (约1870年 - 1914年) 进入19世纪下半叶,技术创新的焦点从机械能转向电能和化学能。本卷重点剖析了电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从爱迪生的直流电到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推动的交流电标准之争。电力如何彻底改变了工厂的布局,使得生产可以远离河流和煤矿,并催生了全新的行业(如照明、通讯和电气化交通)。 同时,本书详细论述了钢铁生产的革命性进步(如贝塞麦转炉法),这使得摩天大楼、跨洋铁路和新型军舰成为可能。我们探讨了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这标志着技术创新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的阶段。在经济层面,本书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跨国公司的早期形态,以及全球贸易网络在电报和蒸汽轮船推动下的空前扩张。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了技术进步如何与帝国主义扩张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序曲——化学、石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转型 (约1918年 - 1960年代)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加速了特定领域的技术发展,例如航空航天、合成材料和大规模生产的组织管理。本章聚焦于石油化工的崛起,解析了内燃机如何最终征服了陆地和天空,并彻底重塑了城市规划和能源依赖结构。 我们细致考察了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福特主义)如何被全球效仿,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社会”的初步形成。此外,本书深入讨论了早期计算机科学的萌芽——从图灵的理论工作到二战期间的密码破译机。这部分内容旨在揭示,在“原子时代”的阴影下,一套新的、高度组织化的、依赖于标准化和规模经济的生产哲学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第四部分:数字洪流与全球互联——第三次(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步形态 (约1970年代至今的某些侧面) 虽然本书的侧重点不在此处,但我们仍需为读者提供一个向现代过渡的视角。本章将工业革命的范畴延伸至对信息和知识的革命。我们探讨了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如何催生了微处理器,进而导致个人电脑的普及。 此部分强调的是“去中心化”趋势的早期信号:从大型集中式工厂到分散式知识工作。我们将分析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化、软件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的崛起,以及技术变革对传统制造业基础带来的结构性冲击。这里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历史参照系,帮助理解当前技术浪潮的深层历史根源,而非对新兴技术的具体预测或技术分析。 总结与反思 全书以贯穿始终的批判性视角,探究了工业革命的双重遗产:无与伦比的物质繁荣与随之而来的环境负荷、社会不平等以及技术伦理困境。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宏大、细致、充满历史细节的叙事,让读者得以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改造自然和重塑自身社会形态的持续努力,理解我们今日世界形态的工业基因。 目标读者: 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工程技术史爱好者。本书适合希望从历史纵深而非单一技术角度理解“进步”这一复杂概念的专业人士与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过于注重理论框架的介绍,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很多概念的提出,比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书中只是陈述了现象本身,但没有详细阐述它如何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天气模式,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历史案例来佐证其影响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例如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和预测。我尤其希望能在书中找到更多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策略的讨论,例如碳捕获技术、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国际气候协议的有效性等,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个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勾勒出了研究的轮廓,但并未深入到研究的主体内容。我需要更多的证据、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来支撑这些理论,以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缺少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理解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碎片化了,就像一本拼凑起来的百科全书,每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单元,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深入的论证。例如,关于大气环流的介绍,它提到了季风、信风等,但对于这些环流系统是如何形成、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驱动着全球的热量和水分输送,都没有进行细致的解释。我尝试去理解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比如热带地区、高纬度地区,但书中对这些区域的具体差异化影响的描述也显得非常模糊,没有提供足够的地理信息和气候模型数据。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碳循环、水循环,这本书的阐述显得有些陈旧,没有体现出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方向。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更系统、更连贯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我理解气候系统的整体运作机制,以及人类活动是如何打破这种平衡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零散的知识点汇编,而非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完整认知框架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讨论似乎集中在描述现象,而很少去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机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关于极端天气事件的论述,它列举了一些历史上的极端事件,如干旱、洪水,但对于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变化的具体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我试图寻找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详细评估,比如对全球贸易、人口迁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份气候现象的“流水账”,记录了一些事实,但未能提供足够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我希望能够读到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例如在古气候研究、气候模拟技术、以及气候预测准确性提升方面的新突破,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提及也很少。总的来说,它未能提供给我一种深刻的理解,让我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评分

这本书在讲解一些基础概念时,显得过于专业和抽象,对于非气候学背景的读者来说,门槛太高了。例如,关于辐射传输的物理原理,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公式和术语,但对于这些公式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并没有进行足够通俗的解释。我尝试理解气候敏感性这个关键概念,但书中对它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感觉比较生硬,没有结合实际的观测数据或者模拟结果来帮助读者理解。而且,这本书似乎对最新的观测技术和数据来源(例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网络)的介绍也相对较少,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和改进气候模型的讨论。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气候学入门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额外的辅助材料。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难以吸收,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少了,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感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只是浅尝辄止。比如,关于全球变暖的成因,它简单地提到了温室气体,但对于不同温室气体的具体贡献、它们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以及各种反馈机制(比如冰雪反照率反馈、水蒸气反馈)的详细解释,几乎就没有。我特别想了解不同模型对未来气候情景的预测,以及这些预测的不确定性来源,这本书里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也显得非常笼统,没有给出具体的案例或者数据分析。读完之后,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也只是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本书像是提供了一份非常简略的目录,列出了气候学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但却没有真正深入地探讨这些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例如,关于气候模型的构建原理、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评估模型的准确性,这本书也只是点到为止。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份入门前的“阅读指南”,而非一本能够提供扎实知识的教材。我期待能读到更详尽的论述,能够帮助我理解气候学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复杂的相互作用。

评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王绍武,男,汉族,1932年11月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人。早年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及南开中学。1951年入清华大学气象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54年留校工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气象学报》副主编、政府间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IPCC)科学报告主要作者。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重点为古气候,气候诊断及气候预测。

评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海海气相互作用气相互作用,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

评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

评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王绍武,男,汉族,1932年11月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人。早年就读于天津耀华中学及南开中学。1951年入清华大学气象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1954年留校工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气象学会常务理事、《气象学报》副主编、政府间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IPCC)科学报告主要作者。主要从事气候学研究,重点为古气候,气候诊断及气候预测。

评分

不错,现在基本不去书店了。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评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

评分

古德

评分

《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现代大气科学丛书:现代气候学概论》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

评分

可以了解的新的观点,但讲解不是很详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