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

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业新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思想
  • 生态伦理
  • 环境保护
  • 中国古代
  • 文化生态学
  • 可持续发展
  • 传统智慧
  • 生态文明
  • 伦理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798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31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7
字数: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以儒家生态意识为对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传统环境意识和历史时期的生态保护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儒家生态意识、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儒家生态意识则由其发生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论)、生态学知识基础(生态系统论)、儒家合理利用与保护生态资源的主张、《周易》“三驱”礼的生态保护意义等内容构成;环保实践的考察,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为对象,在勾勒其基本生态状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国家制度层面,如生态法律、生态职官等具体内容的研究,展现儒家生态意识在古代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进而显明儒学于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构建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陈业新,1967年生,安徽霍邱人。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2003年,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史专业),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主要从事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灾害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2004年)、《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天人合一”论:儒家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
一、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论略——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
三、结语

第二章 生态系统论:儒家生态意识发生的生态学基础
一、生物“类”的认识及其生态保护意义
二、关于生态系统内生物生存环境的认识——生境论
三、关于生态系统内生物间关系的认识
四、九州的划分——儒家生态系统观的具体反映

第三章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主张
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儒家合理利用和保护山林资源的主张
二、“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儒家合理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
三、结语

第四章 《周易》“三驱”考释——兼论“三驱”礼仪的生态保护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三驱”考释
三、“成礼三驱”:战国至汉唐时期蒐狩礼与“三驱”礼的性质变化
四、“申三驱于大信”——儒家对“王用三驱”大义的申说
五、结语

第五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气候状况研究
一、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
二、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第六章 秦汉政府行为与生态
一、秦汉政区划分与生态
二、秦汉人口政策与生态
三、移民实边、屯垦政策与生态

第七章 生态职官考述——以先秦、秦汉时期为对象
一、先秦生态职官考述——以《周礼》为对象
二、秦汉时期生态职官考述

第八章 秦汉生态思想与生态保护法律
一、秦汉时期生态思想探析
二、秦汉时期生态保护法律
余论
附录: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阴、阳之气的不同,使得人的生理器官具有其他动物器官所不具备的突出功能。邵雍说:“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二》)动物虽在听、视诸方面与人有相同的功能,但人类耳、目等器官的功能远比禽兽等器官的功能高级和复杂得多。“目之所睹者,禽兽皆能视也;耳之所可闻者,禽兽皆能听也。视而知其形,听而知其声,各以其类者,亦禽兽之所能也。视万形,听万声,而兼辨之者,则人而已。睹形色而知其性,闻声音而达其义”(《胡子知言·往来》)。正是因为人拥有这些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辨识能力,人才成为万物之灵者:“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非相》)。
其次,儒家认为,人在万物中的至灵、至贵地位,还与人的社会属性有关。第一,人有仁义道德意识。荀子认为,天“生”之物有四类:一是如水火等没有生命的物质,二为如草木等有生命而无知觉的植物,三乃如禽兽等有知觉但无道德意识的动物,四是既有生命、知觉且有道德意识的人类。上述四类存在物中,“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有了仁义等道德意识,并将它用于自然界之群、分,“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令万物能从中获益,人类因此而“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是天“生”万物中最有价值者。董仲舒也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究其因,乃在于“物疚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又曰: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法匠心: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的图书简介: 《古法匠心: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与发展脉络,通过对木雕、漆艺、陶瓷、刺绣、竹编、金属铸造等多个重要领域的系统梳理与个案分析,展现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融中的智慧结晶。我们不仅回顾了这些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定位,更着重探讨了当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如何面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并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第一部:溯源——千年技艺的基因密码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我们认为,中国的手工艺发展并非孤立的技术积累,而是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紧密交织的文化实践。 一、天人合一的底色与形器之美: 探讨了早期文明中,人们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朴素的宇宙观融入器物造型。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对自然秩序的模仿与敬畏。我们详细分析了“器物为人服务”的实用性原则如何逐步升华为“器物承载精神”的审美追求,并以汉代玉器的“礼器”属性为例,阐释了工艺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象征意义。 二、工艺的传承链条与学徒制度: 详细描绘了古代工匠的培养体系。这套体系不同于现代的流水线教育,它强调“口传心授,身教胜于言传”。通过对徽州木雕、苏绣世家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家族传承、师徒结盟在保证技艺纯正性与复杂性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考察了古代行会(如清代的“匠行”)在维护行业标准、保障工匠权益方面的社会功能。 三、材料学的本土智慧: 传统工艺的精髓往往在于对本土材料的极致利用。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工匠对木材的“择时、选料、干燥、防腐”的精细学问,如紫檀、黄花梨的特性研究;对天然矿物颜料的提取与调和技术,如矿物颜料在敦煌壁画和景泰蓝中的应用;以及对竹材、藤蔓等可再生资源的柔性处理技术。这种对材料深刻理解所形成的“材料意识”,是现代工业无法轻易复制的宝贵财富。 第二部:鼎盛与转折——工艺在历史中的角色更迭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巅峰表现及其遭遇的时代挑战。 一、盛唐气象与多元融合: 以唐宋时期为例,探讨了工艺如何成为国家强盛的象征。唐三彩的多元文化交融,宋代官窑瓷器对“极简与内敛”的极致追求,反映了当时成熟的士大夫文化对工艺审美的主导作用。我们特别分析了这一时期,工艺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在区域间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现象。 二、明清的集大成与精细化: 明清两代是许多传统工艺的集大成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度繁复和程式化的倾向。本书深入研究了苏绣的“平绣”到“套针绣”的技法飞跃,以及明式家具对结构力学与美学平衡的精妙把握。然而,我们也指出,随着晚清社会结构的松动和西方工业品的涌入,传统手工艺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许多精湛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工业化的冲击与“失语”: 二十世纪初,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对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本书剖析了这种冲击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和价值体系上的——“手工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 第三部:再生——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它着眼于当代中国手工艺如何实现“回归”与“超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制度化: 系统梳理了国家对传统工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分析了“非遗”名录制度在技艺保存、传承人认定、以及社会认知重建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潜在局限性。我们讨论了如何避免“标签化”保护,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二、设计介入:功能性与当代审美的重塑: 创新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母题的深刻理解之上。本部分通过大量案例,展示了当代设计师如何与传统工匠合作,将传统纹样、结构、材料语言融入现代生活用品中。例如,将榫卯结构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或者用现代的色彩理论重新诠释传统的织锦图案。重点分析了“功能创新”如何反哺“技艺保持”。 三、市场化、数字化与全球视野: 探讨了现代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如何为传统工艺开辟新通路。线上展示、电子商务、众筹模式如何让偏远地区的工匠直接对接全球消费者;3D打印等新技术如何辅助传统工艺进行复杂的预制或辅助制作,而非取代手工的最终打磨。我们强调,全球化视野要求传统工艺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可持续性与慢生活哲学: 最后,本书将传统工艺置于当代社会对“慢生活”、“可持续消费”的追求中进行审视。传统手工艺以其对原材料的尊重、对制造过程的负责态度,以及产品经久耐用的特性,恰好契合了当代社会对“反快消”的价值回归。我们提出,传统工艺的未来不仅是经济价值的体现,更是对健康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结语: 《古法匠心》力图打破将传统工艺视为博物馆陈列品的刻板印象,展现其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实体,在当代社会中进行自我革新、适应时代需求、并为未来生活提供美学与精神滋养的强大潜力。这本书献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意,并期待在古老智慧中寻找当代出路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并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儒家思想的解读,更是通过儒家思想这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书中描绘了古代的乡野风貌,描绘了士大夫们的隐居生活,描绘了普通百姓的农耕日常,而这一切的背后,都隐藏着他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和智慧。我了解到,古代的节日庆典、民间习俗,甚至饮食起居,都可能与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有关。作者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这些历史细节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亲身体验着古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一些关于古代水土保持、森林保护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古人的远见卓识。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略的、与环境相关的宝贵遗产的一次精彩呈现,它让我对“可持续发展”这个现代概念,有了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的温度。作者在探讨儒家生态意识时,并没有回避古代社会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但更侧重于挖掘其中积极和具有启发性的部分。我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理论,而是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书中对“仁爱”、“礼制”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如何被应用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作者分析了“君子爱物”的思想,认为这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此外,书中对古代文人心怀天地的情怀,以及在山水田园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描述,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自然情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儒家思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更用一种感性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之间那种默契而深刻的关系。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名字《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它读起来非常有意思,而且内容也非常扎实。作者在梳理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源流时,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做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他对不同朝代、不同学派在环境保护理念上的差异和演变的研究,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立体和全面。比如,书中对魏晋时期“清谈”之风下的隐逸文化与自然观念的联系,以及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解读如何延伸到对自然万物的关怀,都写得非常精彩。我发现,古代的中国人并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对自然肆意掠夺,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秉持着一种“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朴素生态观。这本书让我看到,环境保护并非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专利,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同样有着令人赞叹的生态智慧,而且这些智慧更具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直到我读了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古代的那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是将它们与我们现在日益关注的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这简直是太有启发性了!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几千年前的先贤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竟然就已经有了如此深邃的生态智慧。书中对《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原来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理念,更是指导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方法。特别是关于“敬畏自然”、“节用爱民”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的统治者和文人是如何将对自然的尊重融入到政治和伦理的考量中。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文献,并且用一种非常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之间深刻联系的知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也为当下环境保护的困境提供了一些来自历史深处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观点鲜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和古代典籍的细致考证,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研究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天人感应”和“五行相生”等古代宇宙观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分析。这些看似古老的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竟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比如,书中论述到“天人感应”如何促使统治者在决策时考虑自然界的反馈,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类行为紧密联系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警示作用。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古代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以及城市规划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例如古人如何利用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耕作,又如何巧妙地设计灌溉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这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经验,也让我对“绿色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证据来支撑其论点,让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不错

评分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

您的评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定积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