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

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朝暉 著
圖書標籤:
  • 儒學
  • 中國現代性
  • 文明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思想
  • 轉型
  • 現代化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35823
版次:1
商品編碼:1079396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作者站在儒傢立場,對未來中國現代性圖景進行瞭全方位思考。從多元現代性視野人手,探討瞭儒學與法治、民主、市民社會以及未來中國文化理想之間的關係等重要課題,其中藉鑒瞭文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書試圖說明:中國文化的習性決定瞭,未來中國的現代性適閤於走一條倫理本位、文化精英主導、治人而非治法的道路,而不能機械照搬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西方現代性模式;儒傢夷夏之辨、王霸之辨思想對於重鑄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確立行業的自治與理性化、實現人的尊嚴與價值仍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目錄

序(陳明)
前言
導論 重鑄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
一一從夷夏之辨看
第1章 從多元現代性到中國現代性
從文明衝突論說起
現代性是多元的?
奇特的東亞現代性
追問中國現代性
第2章 文化模式、文化心理與禮治
文化理論的啓示
中國文化的關係本位特徵
禮是關係本位下最有效的製度安排
為什麼不是“自由”?
從“禮”看儒學對中國現代性的意義
第3章 儒學與民主關係再思考
現代新儒傢的民主思想
民主的曆史文化基礎
從東亞文化的特徵看民主
重思儒學與民主
第4章 王霸之辨、行業自治與儒學
《左傳》中的史學傳統
正名與行業自治
行業自治與理性化的曆史
行業自治與性善論
行業自治與今日王道
第5章 市民社會與現代儒學使命
市民社會的兩個傳統及其在現代的匯閤
對20世紀90年代市民社會研究的反思
市民社會的興起對儒學的挑戰
第6章 文化是普遍的還是特殊的?
一一文化進化論與文化相對論之爭
背景:影響深遠的文化進化論
文化相對論的主要觀點
對文化相對論的批評:新進化論的啓示
附錄 走齣曆史迷霧,重鑄中國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前言/序言


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 一、 宏大敘事的破碎與重塑:中國現代性轉型中的價值體係斷裂與再連接 本書《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深刻探究瞭中國近現代以來,特彆是自鴉片戰爭至改革開放時期,一個古老文明如何經曆劇烈的動蕩、顛覆,並在廢墟之上尋求新的生命力與發展路徑的宏大敘事。其核心聚焦於這一轉型過程中,作為中國傳統文明基石的儒傢思想,所經曆的“毀滅”與“新生”的辯證過程,以及它與中國現代性建構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關係。 “毀滅”並非指儒學的徹底消亡,而是在時代洪流中,其原有體係的權威性、普適性以及社會功能所遭受的嚴峻挑戰與結構性瓦解。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隨之而來的西方科學、民主、自由等觀念,以前所未有的衝擊力,動搖瞭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這些觀念最集中體現的儒傢思想,其“天人閤一”、“君臣父子”、“禮樂刑政”等核心範疇,在實證科學與國傢主權麵臨危機的時代語境下,顯得捉襟見肘,甚至被視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陳舊桎梏。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傢店”便是這種價值體係斷裂的最為激進的錶達。傳統的社會結構、傢庭倫理、政治秩序,在革命的風暴中被滌蕩,儒傢所維係的宗法社會、等級製度,以及與之緊密關聯的教育體係,都在曆史的巨變中搖搖欲墜。這種“毀滅”,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審視與外部顛覆的共同作用,是傳統價值體係在麵對全球化衝擊和現代化浪潮時,所必然經曆的陣痛。 然而,曆史的辯證法在於,毀滅往往孕育著新的生機。“新生”則是在反思與批判中,對儒傢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本書不迴避對儒學在近代遭遇的批判,但更著力於揭示,盡管經曆瞭嚴酷的挑戰,儒傢思想中的某些價值元素,例如“仁愛”、“誠信”、“民本”、“學習精神”、“傢國情懷”、“社會責任”等,並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態,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中國現代性的構建之中。本書詳細梳理瞭不同時期,不同群體,如知識分子、政治傢、普通民眾,如何重新解讀、重塑儒傢思想,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例如,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對儒傢“民本”思想的現代化闡釋,如何為民主政治的探索提供理論資源;建國後,對儒傢“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價值的再肯定,如何為國傢建設凝聚精神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浪潮下,“誠信”等儒傢倫理的價值凸顯,如何為社會發展提供道德支撐。這種“新生”,是一種價值的頑強生命力,是在曆史的熔爐中,通過不斷的對話、衝突與融閤,實現自身價值的現代性激活。 二、 現代性睏境的中國圖景:理性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文化張力 本書將現代性視作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概念,並著力描繪其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生成與演化。現代性,顧名思義,是相對於傳統而言,以理性、科學、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市場化為核心特徵的社會變遷過程。然而,中國現代性的展開,並非簡單的西方模式的復製,而是充滿瞭張力與矛盾。 理性主義的引入,在摧毀舊有迷信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挑戰。科學精神的普及,一度將一切非理性因素邊緣化,包括儒傢思想中許多強調情感、人倫、道德實踐的維度。然而,中國現代性的實踐錶明,一個純粹由工具理性主導的社會,可能麵臨精神空虛、價值失落的睏境。本書深入探討瞭,在理性主義光輝的背後,中國現代性如何反思並嘗試重新整閤那些被理性主義所排斥的、屬於人性的深層價值。 市場經濟的勃興,極大地解放瞭生産力,帶來瞭物質的富足,也塑造瞭新的社會關係與價值取嚮。功利主義、個體競爭、效率至上等觀念,在市場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這種急速的商業化進程,也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引發道德滑坡,導緻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本書關注的是,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之外,中國現代性如何試圖在效率與公平、個人利益與集體福祉、物質追求與精神滿足之間尋求平衡。而儒傢思想中關於“仁者愛人”、“義以為利”、“中庸之道”等觀念,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語境下,被賦予瞭新的解讀意義,試圖為市場行為提供道德約束和價值導嚮。 在文化層麵,中國現代性的建構,始終伴隨著與傳統文化的張力。一方麵,現代化要求突破傳統束縛,擁抱新知;另一方麵,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又要求繼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本書深入剖析瞭這種張力下的復雜互動。它不將傳統文化視為現代化的障礙,而是將其視為現代性孕育的土壤與滋養的源泉。例如,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轉化為社會凝聚力與國傢認同;儒傢強調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精神,更是現代教育與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因。本書尤其關注,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國現代性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的同時,積極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明。 三、 儒學現代轉型的可能路徑:經典重讀、倫理重塑與社會實踐 本書並非停留在對曆史的梳理與分析,而是進一步探索儒學在現代社會中實現“新生”的可能路徑。這包括瞭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儒傢倫理的現代重塑,以及儒傢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落地。 首先,經典的重讀與再闡釋是關鍵。傳統的儒傢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本書強調,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需要以現代的視角、科學的方法,對這些經典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與大眾普及。這需要剝離其曆史局限性,發掘其超越時空的思想價值,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普遍倫理原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現代學術的整理與研究,讓古老的智慧在當代煥發生機。 其次,儒傢倫理的現代重塑是核心。傳統儒傢倫理,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其衍生的“三綱五常”,在現代社會已無法簡單套用。本書探討的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塑以“仁愛”為核心,以“誠信”、“孝敬”、“忠誠”、“和諧”等為重要維度的儒傢倫理體係。例如,如何將“仁愛”精神,轉化為現代社會互助友愛、關愛弱勢群體的社會實踐;如何將“誠信”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準則,構建健康的商業倫理;如何將“孝敬”精神,轉化為對父母的尊重與關懷,並延伸至對長者和前輩的尊重。這種重塑,是在保持儒傢倫理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對其外在形式與實踐內容進行現代化改造。 最後,儒傢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落地是目標。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本書關注的是,儒傢價值如何在教育、政治、經濟、文化、傢庭等各個領域得到體現與應用。例如,如何在國民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傢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如何在公共政策的製定中,體現“民本”思想,關注民生福祉;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倡導“以人為本”、“誠信經營”的理念;如何在傢庭教育中,傳承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這些實踐的探索,是檢驗儒學“新生”價值的試金石,也是其真正融入中國現代性的重要途徑。 《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正是這樣一部著作,它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深刻的理論洞察,以及對現實問題的關注,為我們展現瞭一幅中國現代性轉型過程中,傳統文化如何經曆浴火重生,並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為人類文明貢獻獨特價值的生動圖景。它既是對一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迴顧,也是對未來社會文化發展方嚮的深刻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毫不避諱地觸及瞭文化身份認同的核心睏境。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衝突的讀者,我總覺得在談論中國現代化時,總有一塊難以言喻的陰影籠罩著。這位作者則勇敢地揭開瞭這層陰影,深入探討瞭在“接軌”與“保持自我”的兩難抉擇中,中國知識界是如何進行艱難的內心拔河的。他沒有給我們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展示瞭在現代性浪潮下,傳統文化如何被肢解、重塑、乃至被誤讀的全部過程。那種宿命般的悲劇感,在作者冷靜的筆觸下,更顯得觸目驚心。它迫使我跳齣過去那種“非進步即倒退”的二元對立思維,去理解一個偉大文明在劇變時期所承受的集體心理壓力。這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對我們今天如何定位自身的深刻反思。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極大滿足,因為它提供瞭一個宏大而又嚴謹的分析框架,來理解中國在近現代轉型中所經曆的陣痛。作者嫻發的文獻梳理能力令人嘆服,他對不同曆史階段、不同學派觀點的引用和辯駁,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石。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比較“毀滅”與“新生”這兩個核心概念時的獨特視角。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毀滅並非指外在製度的崩塌,而是思想根基的動搖;而新生,則是在對舊有價值體係進行徹底解構之後,纔有可能孕育齣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性萌芽。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避免瞭簡單化的標簽,讓讀者得以更全麵地把握曆史的復雜性。盡管某些章節的論證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但最終收獲的洞見絕對是值得的,它讓那些模糊不清的時代影像變得清晰而富有層次感。

評分

我對本書的整體觀感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走嚮現代化的路徑。作者的立場並非一味地贊美或批判,而是在一種近乎超然的距離感上,對曆史進行瞭冷靜的“診斷”。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現代化”這一概念本身的解構,他質疑瞭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提齣中國在尋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是否建立瞭一套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現代性”模型。這種質疑是必要的,它打破瞭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教科書式的結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再滿足於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這種發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對於任何一個希望深入理解中國現代精神底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深度閱讀材料。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作者就展現齣一種對曆史進程的深刻洞察力,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對既有史實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穿透錶象,去探究那些驅動中國社會巨變的內在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傳統思想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掙紮與轉化的過程中所展現齣的細膩筆觸。他沒有將儒傢思想描繪成一個僵化的、非黑即白的符號,而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它在麵對西方衝擊時所經曆的自我辯護、自我修正乃至自我顛覆的復雜過程。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張力,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究竟是哪些觀念的鬆動,最終導緻瞭舊秩序的瓦解?作者的觀點鋒利而有深度,尤其是在分析知識分子群體在文化轉型中的角色時,那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民族靈魂深處矛盾與渴望的鏡子。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邏輯,又不失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敘事韻味。作者善於運用精妙的比喻和富有畫麵感的詞匯,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融入到具體的曆史場景之中。我讀到某些段落時,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思想巨匠在書房中徹夜難眠,為國傢的未來而焦慮的場景。這種“可感性”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生動起來。而且,作者在引證他人的觀點時,總是能夠做到旁徵博引,卻又絕不喧賓奪主,所有的材料最終都服務於他自己提齣的核心論點。這本書的編排也十分精巧,脈絡清晰,讓讀者能夠始終跟隨作者的思路,在錯綜復雜的曆史迷宮中找到方嚮。

評分

早年學習西方哲學,博士畢業後開始逐漸轉嚮國學研究,從此以國學為精神的歸宿 [2]。基於其由“西”入“中”的特殊個人經曆,其研究方法同時結閤瞭哲學和史學的訓練,注重吸收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若乾不同學科的新成果新理論,對西方儒學也較關注。多年來在《左傳》研究、“中學”與“西學”的關係、現代中國學統的重建、儒學與未來中華文明重建等領域多有成果和新見。

評分

在現**

評分

①左氏義法

評分

早年學習西方哲學,博士畢業後開始逐漸轉嚮國學研究,從此以國學為精神的歸宿 [2]。基於其由“西”入“中”的特殊個人經曆,其研究方法同時結閤瞭哲學和史學的訓練,注重吸收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若乾不同學科的新成果新理論,對西方儒學也較關注。多年來在《左傳》研究、“中學”與“西學”的關係、現代中國學統的重建、儒學與未來中華文明重建等領域多有成果和新見。

評分

③學統的重建

評分

④儒學與中國現代性

評分

①左氏義法

評分

對儒學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評分

④儒學與中國現代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