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朝晖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中国现代性
  • 文明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思想
  • 转型
  • 现代化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5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9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对未来中国现代性图景进行了全方位思考。从多元现代性视野人手,探讨了儒学与法治、民主、市民社会以及未来中国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其中借鉴了文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试图说明: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现代性适合于走一条伦理本位、文化精英主导、治人而非治法的道路,而不能机械照搬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西方现代性模式;儒家夷夏之辨、王霸之辨思想对于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确立行业的自治与理性化、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仍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目录

序(陈明)
前言
导论 重铸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
一一从夷夏之辨看
第1章 从多元现代性到中国现代性
从文明冲突论说起
现代性是多元的?
奇特的东亚现代性
追问中国现代性
第2章 文化模式、文化心理与礼治
文化理论的启示
中国文化的关系本位特征
礼是关系本位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为什么不是“自由”?
从“礼”看儒学对中国现代性的意义
第3章 儒学与民主关系再思考
现代新儒家的民主思想
民主的历史文化基础
从东亚文化的特征看民主
重思儒学与民主
第4章 王霸之辨、行业自治与儒学
《左传》中的史学传统
正名与行业自治
行业自治与理性化的历史
行业自治与性善论
行业自治与今日王道
第5章 市民社会与现代儒学使命
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
对20世纪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反思
市民社会的兴起对儒学的挑战
第6章 文化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一一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之争
背景:影响深远的文化进化论
文化相对论的主要观点
对文化相对论的批评:新进化论的启示
附录 走出历史迷雾,重铸中国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前言/序言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 一、 宏大叙事的破碎与重塑:中国现代性转型中的价值体系断裂与再连接 本书《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深刻探究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自鸦片战争至改革开放时期,一个古老文明如何经历剧烈的动荡、颠覆,并在废墟之上寻求新的生命力与发展路径的宏大叙事。其核心聚焦于这一转型过程中,作为中国传统文明基石的儒家思想,所经历的“毁灭”与“新生”的辩证过程,以及它与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 “毁灭”并非指儒学的彻底消亡,而是在时代洪流中,其原有体系的权威性、普适性以及社会功能所遭受的严峻挑战与结构性瓦解。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西方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这些观念最集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其“天人合一”、“君臣父子”、“礼乐刑政”等核心范畴,在实证科学与国家主权面临危机的时代语境下,显得捉襟见肘,甚至被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陈旧桎梏。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便是这种价值体系断裂的最为激进的表达。传统的社会结构、家庭伦理、政治秩序,在革命的风暴中被涤荡,儒家所维系的宗法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教育体系,都在历史的巨变中摇摇欲坠。这种“毁灭”,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外部颠覆的共同作用,是传统价值体系在面对全球化冲击和现代化浪潮时,所必然经历的阵痛。 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在于,毁灭往往孕育着新的生机。“新生”则是在反思与批判中,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本书不回避对儒学在近代遭遇的批判,但更着力于揭示,尽管经历了严酷的挑战,儒家思想中的某些价值元素,例如“仁爱”、“诚信”、“民本”、“学习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之中。本书详细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如知识分子、政治家、普通民众,如何重新解读、重塑儒家思想,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例如,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化阐释,如何为民主政治的探索提供理论资源;建国后,对儒家“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的再肯定,如何为国家建设凝聚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诚信”等儒家伦理的价值凸显,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道德支撑。这种“新生”,是一种价值的顽强生命力,是在历史的熔炉中,通过不断的对话、冲突与融合,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性激活。 二、 现代性困境的中国图景:理性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张力 本书将现代性视作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概念,并着力描绘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生成与演化。现代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而言,以理性、科学、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市场化为核心特征的社会变迁过程。然而,中国现代性的展开,并非简单的西方模式的复制,而是充满了张力与矛盾。 理性主义的引入,在摧毁旧有迷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精神的普及,一度将一切非理性因素边缘化,包括儒家思想中许多强调情感、人伦、道德实践的维度。然而,中国现代性的实践表明,一个纯粹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可能面临精神空虚、价值失落的困境。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理性主义光辉的背后,中国现代性如何反思并尝试重新整合那些被理性主义所排斥的、属于人性的深层价值。 市场经济的勃兴,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物质的富足,也塑造了新的社会关系与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个体竞争、效率至上等观念,在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种急速的商业化进程,也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引发道德滑坡,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本书关注的是,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之外,中国现代性如何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个人利益与集体福祉、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寻求平衡。而儒家思想中关于“仁者爱人”、“义以为利”、“中庸之道”等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意义,试图为市场行为提供道德约束和价值导向。 在文化层面,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始终伴随着与传统文化的张力。一方面,现代化要求突破传统束缚,拥抱新知;另一方面,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又要求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本书深入剖析了这种张力下的复杂互动。它不将传统文化视为现代化的障碍,而是将其视为现代性孕育的土壤与滋养的源泉。例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转化为社会凝聚力与国家认同;儒家强调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精神,更是现代教育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因。本书尤其关注,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性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三、 儒学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经典重读、伦理重塑与社会实践 本书并非停留在对历史的梳理与分析,而是进一步探索儒学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新生”的可能路径。这包括了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儒家伦理的现代重塑,以及儒家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落地。 首先,经典的重读与再阐释是关键。传统的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本书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以现代的视角、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经典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这需要剥离其历史局限性,发掘其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遍伦理原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现代学术的整理与研究,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生机。 其次,儒家伦理的现代重塑是核心。传统儒家伦理,如“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其衍生的“三纲五常”,在现代社会已无法简单套用。本书探讨的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塑以“仁爱”为核心,以“诚信”、“孝敬”、“忠诚”、“和谐”等为重要维度的儒家伦理体系。例如,如何将“仁爱”精神,转化为现代社会互助友爱、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实践;如何将“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构建健康的商业伦理;如何将“孝敬”精神,转化为对父母的尊重与关怀,并延伸至对长者和前辈的尊重。这种重塑,是在保持儒家伦理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外在形式与实践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 最后,儒家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落地是目标。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本书关注的是,儒家价值如何在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与应用。例如,如何在国民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如何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体现“民本”思想,关注民生福祉;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理念;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这些实践的探索,是检验儒学“新生”价值的试金石,也是其真正融入中国现代性的重要途径。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正是这样一部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刻的理论洞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现代性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如何经历浴火重生,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价值的生动图景。它既是对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毫不避讳地触及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困境。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冲突的读者,我总觉得在谈论中国现代化时,总有一块难以言喻的阴影笼罩着。这位作者则勇敢地揭开了这层阴影,深入探讨了在“接轨”与“保持自我”的两难抉择中,中国知识界是如何进行艰难的内心拔河的。他没有给我们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展示了在现代性浪潮下,传统文化如何被肢解、重塑、乃至被误读的全部过程。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更显得触目惊心。它迫使我跳出过去那种“非进步即倒退”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一个伟大文明在剧变时期所承受的集体心理压力。这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如何定位自身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对本书的整体观感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作者的立场并非一味地赞美或批判,而是在一种近乎超然的距离感上,对历史进行了冷静的“诊断”。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现代化”这一概念本身的解构,他质疑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提出中国在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一套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现代性”模型。这种质疑是必要的,它打破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教科书式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再满足于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发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现代精神底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展现出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穿透表象,去探究那些驱动中国社会巨变的内在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传统思想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挣扎与转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他没有将儒家思想描绘成一个僵化的、非黑即白的符号,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它在面对西方冲击时所经历的自我辩护、自我修正乃至自我颠覆的复杂过程。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究竟是哪些观念的松动,最终导致了旧秩序的瓦解?作者的观点锋利而有深度,尤其是在分析知识分子群体在文化转型中的角色时,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民族灵魂深处矛盾与渴望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逻辑,又不失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叙事韵味。作者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融入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之中。我读到某些段落时,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思想巨匠在书房中彻夜难眠,为国家的未来而焦虑的场景。这种“可感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而且,作者在引证他人的观点时,总是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却又绝不喧宾夺主,所有的材料最终都服务于他自己提出的核心论点。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精巧,脉络清晰,让读者能够始终跟随作者的思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宫中找到方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极大满足,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严谨的分析框架,来理解中国在近现代转型中所经历的阵痛。作者娴发的文献梳理能力令人叹服,他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派观点的引用和辩驳,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比较“毁灭”与“新生”这两个核心概念时的独特视角。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毁灭并非指外在制度的崩塌,而是思想根基的动摇;而新生,则是在对旧有价值体系进行彻底解构之后,才有可能孕育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萌芽。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让读者得以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复杂性。尽管某些章节的论证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但最终收获的洞见绝对是值得的,它让那些模糊不清的时代影像变得清晰而富有层次感。

评分

2011年出版的《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陈明序)反映作者对中国现代性未来图景的预测,而其根本宗旨则在于为一种可能出现的、不同于西方文明样式的未来中华文明样式论证。本书主要不是从哲学/形而上学立场,而是较多从文化心理/文化习性这一视角来理解未来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认为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植根于西方文化历史土壤,虽会成为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但不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惯性决定了,未来中华文明仍然会以治人而非治法、贤能政治而非民主政治、伦理本位而非制度本位为主要特征;中国文化未来的核心价值仍然是仁、义、忠、信等,而不是民主、自由、人权等。在该书前言及跋中,作者交待了本书写作的基本动机,即在牟宗三、唐君毅等老一辈新儒家之后,重新回答未来中国的道统、政统和学统问题,实即未来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该书强调,文明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最重要使命。

评分

在现**

评分

看了新京报的书评后买的,比较深刻。

评分

③学统的重建

评分

④儒学与中国现代性

评分

在学统的重建方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主流的儒学今天能否复兴。在其一系列论著

评分

②“中学”与“西学”

评分

在学统的重建方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主流的儒学今天能否复兴。在其一系列论著

评分

①左氏义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