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制作与编辑

音频制作与编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栋,杨杰 著
图书标签:
  • 音频制作
  • 音频编辑
  • 声音处理
  • 录音
  • 混音
  • 母带
  • DAW
  • 音乐制作
  • 后期制作
  • 音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62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26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频制作与编辑》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音频编辑与处理,混音与效果器应用,软件工具集纳,音序软件/工作平台,个人音乐工作室,影视与多媒体音乐制作,电脑音乐人性化处理,素材提炼与特质萃取。书后还附录《音频制作与编辑》涉及的主要软件产品开发商网站。

作者简介

安栋,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电子音乐没计及录音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音乐工程系副主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理事。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作曲、音乐剧《弘一法师》作曲、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羌风》作曲、2010上海世博开园主题歌作曲、2010首届中国“达人秀”音乐总监、上海世界特奥会主题歌专辑音乐总监、YAMAHA中国音色媒体数据库制作总监。影视音乐代表作品:电影《东京审判》、《西风烈》、《做头》、《停车》等,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保密局的枪声》等;游戏配乐:盛大网游《星辰变》、EPIC《全球使命》。1999年与瑞典、美国音乐家共同创建了“千喜乐”网络作曲活动,并担任中方的音乐总监;2003年应邀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交流并作“东方电影音乐语言”的系列讲座;同年赴法国里昂国家电子音乐中心交流;2007年为“东方大讲坛”作专题讲座“当代音乐的制作”;2009作为艺术总监,发起了首届数字音频大赛这项国际赛事与研讨会,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与学术价值;2010年,发起举办了中国首个“数字音乐生活体验秀”,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杨杰,维塔士软件(Virtuos Games)音频设计研发总监。在游戏音效制作和游戏作曲行业已工作了15年多。是上海育碧UbiSoft)中国公司第一批音频专家之一,2004年创立上海胜有声(Besides oundProduction)工作室。胜有声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于视频游戏音频制作的服务提供商,为国际和国内最大的游戏发行商制作了无数的电脑和主机游戏,后于2009年被游戏外包的领军者维塔士电脑软件收购。

目录

第一章 音频编辑与处理
1.1 频谱与分析
1.1.1 频谱的基本构成
1.1.2 静态频谱分析
1.1.3 动态频谱分析
1.1.4 相位镜(Phase Scope)
1.2 噪声处理
1.2.1 基本手段
1.2.2 专用滤噪工具
1.3 音频切片处理及剪辑技巧
1.3.1 Soland Forge的切片
1.3.2 ReCycle的切片
1.3.3 音序软件中的切片
1.4 样本的编辑与创造
第二章 混音与效果器应用
2.1 压缩与动态处理
2.1.1 动态
2.1.2 压缩
2.1.3 频率均衡
2.2 常见效果器
2.2.1 混响(Reverb)
2.2.2 合唱(Chorus)与镶边(Flanger)
2.3 语音编码效果器(Vocoder)
2.4 混音基本技巧
2.4.1 前期准备
2.4.2 平衡与效果
第三章 软件工具集纳
3.1 母带处理
3.1.1 母带处理基本目的
3.1.2 母带处理基本工具
3.1.3 母带制作工具
3.2 采样技术与软件采样器
3.2.1 采样技术基本原理
3.2.2 主要采样器软件
3.3 格式转换
3.3.1 采样数据格式转换
3.3.2 常用音频数据格式转换
3.4 虚拟MIDI驱动
第四章 音序软件工作平台
4.1 音序平台
4.2 工作站软件
4.2.1 Propellerhead.Reason
4.2.2 Ableton Live
4.2.3 Image Line.Fruity Loops
4.3 乐谱软件
第五章 个人音乐工作室
5.1 如何构架小型工作室
5.1.1 制定计划
5.1.2 控制预算
5.1.3 建立工作流程
5.2 移动工作站
5.2.1 选择硬件
5.2.2 选择软件
5.3 软插件的运用
5.3.1 选择效果器插件组
5.3.2 选择软件乐器组
5.4 工作站的网络化
5.4.1 Steinberg System Link
5.4.2 FX—Max的FX Teleport
5.4.3 传统连接方式
5.4.4 其他网络化制作技术
第六章 影视与多媒体音乐制作
6.1 广告音乐
6.1.1 沟通
6.1.2 前期制作
6.1.3 音乐制作
6.2 游戏配乐
6.2.1 计划先行
6.2.2 合作与沟通
6.2.3 充分深入地了解一个游戏产品
6.2.4 游戏音乐的后期处理
6.3 人声录音技巧
6.3.1 选择合适的前级
6.3.2 歌手的问题
6.3.3 话筒的选择与放置
6.4 电子乐器与打击乐器
6.4.1 合成器与音源
6.4.2 鼓组与打击乐器
第七章 电脑音乐人性化处理
7.1 人性化的管弦乐制作
7.1.1 前言
7.1.2 基本设置
7.1.3 编辑与功能
7.1.4 Legato模式
7.1.5 MIDI功能键
7.1.6 Alternation模式
7.1.7 The Matrix
7.1.8 复音(Polyphony)功能的开和关
7.1.9 连贯模式(Chain Mode)
7.1.10 从音序软件到Giga Studio 3的连接
7.2 软、硬件互动的实现
7.2.1 外部控制器
7.2.2 控制器与MIDI
7.2.3 Reason 3外部控制器功能
7.2.4 Rewire模式下外部控制器的连接
第八章 素材提炼与特质萃取
8.1 使用素材
8.1.1 多样化形式
8.1.2 综合使用工具
8.1.3 特质萃取
8.2 采集素材
8.2.1 商业素材
8.2.2 录制素材
8.2.3 提取素材
附录 本书涉及的主要软件产品开发商网站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音频制作与编辑”以外的领域展开,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 --- 图书名称: 城市遗迹的低语:现代考古学视角下的废弃空间重构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当代社会中日益涌现的“城市遗迹”——那些被时间遗忘、被功能淘汰的工业建筑、商业中心乃至居住区块。它并非一本关于建筑美学的摄影集,而是以严格的现代考古学和社会学视角,剖析这些“停滞之地”的深层文化、经济与权力结构。 第一部分:废弃的逻辑与现场的界定 现代考古学不再局限于对古代文明的挖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当下。本部分首先确立了“城市遗迹”的理论框架。我们如何定义一个空间为“废弃”?这种废弃是瞬间的还是渐进的?作者引述了法国年鉴学派对“慢时间”的分析,探讨了资本周转速率变化如何直接导致了实体空间的被淘汰。 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类型遗迹的形成机制:从“僵尸工厂”——那些仍保有生产设备但已停止运转的工业综合体,到“鬼城”——因过度投机而形成的无人居住区。通过对波士顿铁路沿线的货运站遗址和底特律老城区的汽车装配厂的案例研究,我们分析了经济模式的转型(如去工业化和全球供应链重构)如何在物理景观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考古学现场的勘测方法在这里被重新定义:我们不再挖掘泥土下的陶器,而是记录涂鸦的层次、贴纸的更迭,以及苔藓生长的速度,将这些“表层证据”视为新的人类行为模式的化石。 第二部分:空间的生命周期与多重叙事 遗迹并非“死亡”的空间,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亚主流的生命周期。本部分聚焦于这些空间如何被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新兴亚文化所“接管”和“再编码”。 我们考察了“入侵艺术”(Urban Exploration, Urbex)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这不是简单的冒险行为,而是一种对主流城市规划话语的反抗——对私有化和秩序化的空间进行暂时的、非授权的占有。通过对世界各地“探险者”留下的痕迹(如精确的标记系统、安全通道的维护记录)进行文本分析,我们揭示了他们如何创造了一种短暂的“共享废墟历史”。 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记忆场域”的构建。许多遗迹在被拆除前或被改造前,成为地方社群进行集体哀悼和身份认同确认的场所。例如,在东欧一些老式住宅区的拆迁过程中,居民在围墙上留下的书信和符号,构成了后现代城市记忆工程中极具价值的非官方档案。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创园区化”的趋势,指出将历史创伤和工业衰败转化为可消费的“怀旧体验”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文化意义是如何被稀释和商品化的。 第三部分:物质的韧性与未来的修复 城市遗迹的“韧性”是本书的第三个核心议题。这些结构在被遗弃后,其物质本身——钢筋、混凝土、玻璃碎片——如何抵抗自然力的侵蚀,并以新的方式与环境互动? 我们引入了生态修复的视角,分析了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本地植物群如何在混凝土裂缝中扎根,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这挑战了传统的“自然”与“人工”的二元对立。从科学角度分析,锈蚀的速率、墙体的风化程度,都成为判断特定微气候环境的生物指标。 最后,本书提出了对未来城市规划的审慎建议。我们反对一味地推倒重建,主张采取“审慎介入”的策略。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再利用项目(如煤矿景观公园)的深入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如何保留关键的工业基础设施(如高炉、传送带),将其转化为公共教育和生态教育的载体。遗迹不是需要被抹去的错误,而是承载着过去生产关系和物质文明的“时间胶囊”。重构城市未来,必须先学会阅读和尊重这些沉默的物质低语。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社会人类学家、当代艺术史研究者、对城市空间变迁抱有深度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本书为理解我们所居住的、不断自我瓦解又重生的当代都市,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观察工具和批判性思维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声音充满好奇的听众,我一直渴望了解音乐背后的秘密,《音频制作与编辑》这本书名,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入口,邀请我步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我脑海中浮现的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本关于“声音魔法”的指南。它或许会从最基础的“听”开始,教我们如何辨别声音的细微差别,理解不同乐器和人声的独特音色是如何形成的。随后,它可能会带领我们走进“录音室”,介绍那些看似高科技的设备,比如各种形状奇特的麦克风,它们是如何捕捉空气中微弱的声波,以及如何通过声卡、调音台将这些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储存在电脑中。最让我期待的,是关于“编辑”的部分。我想象中,这本书会非常细致地讲解各种音频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比如如何像艺术家一样,用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将一段杂乱的声音变得清晰流畅;如何运用各种“音效调味剂”,例如让声音变得温暖厚重,或者清脆明亮;甚至如何将不同的声音素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音乐效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逐渐解开声音的奥秘,理解每一首动听的旋律背后,都蕴含着如此精湛的技艺与无限的创造力。

评分

我一直对声音这个东西特别着迷,总觉得它是一种很玄妙的存在,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绪。最近无意中翻到一本叫做《音频制作与编辑》的书,光看名字就觉得内容应该挺硬核的。我猜测这本书应该会从最根本的声学原理开始讲起,比如声音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是如何影响我们听到的音色的。然后,它可能会深入到如何捕捉这些声音,比如介绍各种麦克风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还有录音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像是如何避免噪音干扰,如何处理房间的反射等等。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讲到一些关于音效设计的技巧。因为我平时喜欢玩一些游戏,对游戏里那些逼真的音效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也需要用到什么特殊的设备或者软件。还有,编辑的部分,我设想它可能会教我们如何对录制好的声音进行处理,比如调整音量,消除杂音,甚至进行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比如添加回声或者失真,来达到某种特殊的听觉效果。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实用的技术,让我对声音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甚至能够自己动手尝试一些简单的声音创作,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评分

最近听朋友推荐,说有一本关于音乐制作的书籍,一直心痒痒地想找来翻翻,毕竟我对音乐的热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聆听者范畴,总想着能深入了解其背后是如何诞生的。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有吸引力,《音频制作与编辑》。我设想,它大概会像一本解剖音乐的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声音原理讲起,比如声波的构成、频率、振幅等等,然后深入到录音设备的选择与使用,麦克风的类型、摆位,声卡、监听音箱的重要性,甚至可能还会涉及录音棚的声学设计。更让我期待的是,它应该会详细讲解各种音频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例如如何精准地剪辑音频片段,如何进行混音,如何运用均衡器(EQ)、压缩器(Compressor)、混响(Reverb)等效果器来塑造声音的质感和空间感。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将自己脑海中模糊的旋律转化为清晰可辨的音乐,甚至能够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Demo。我想象着书里可能会穿插一些大师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首经典歌曲是如何录制和混音的,从中学习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技术手法。总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就是一把通往音乐世界更深处的神奇钥匙,让我渴望去探索那隐藏在美妙旋律背后的奥秘。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幕后制作的那些东西特别好奇。我平时听歌,总觉得那些歌曲听起来那么舒服,那么有力量,但从来没想过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当我看到《音频制作与编辑》这本书的时候,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我猜这本书大概会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指南,会从最基础的录音技术开始讲起。比如说,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录音设备,像是麦克风的种类,它们分别适合录什么,还有调音台、声卡这些东西的作用。我特别期待的是,它会不会讲到一些关于录音环境布置的知识,因为我知道声音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好的录音空间肯定是很重要的。然后,它肯定还会讲到音频编辑软件的操作,毕竟现在数字音频工作站(DAW)非常流行,这本书应该会介绍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来进行音频的剪辑、混音,以及如何运用各种效果器来修饰声音。我设想,它可能会有一些非常具体的例子,比如如何修复一段有瑕疵的录音,或者如何将几段不同的音频素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音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音乐制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从零开始创作一首歌曲的完整流程。

评分

我一直对声音艺术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声音是连接我们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的一座桥梁,而《音频制作与编辑》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连接的关键环节。我推测,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会围绕着声音的“生成”与“塑形”展开。在“生成”方面,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声音的物理学原理,例如声波的传播、反射、衍射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同时,它也可能详细介绍各种声音采集的工具,从最原始的声学乐器到现代的电子合成器,再到各种类型的麦克风和录音设备,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声音来源的特性。而在“塑形”方面,我期望书中会详细讲解音频编辑的技术。这可能包括音频的数字化处理过程,如采样率、比特深度等关键参数的解释,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数字音频工作站(DAW)软件进行精细的音频编辑,例如节奏的校正、音高的调整、噪音的消除等。此外,各种音频效果器的使用,如均衡器(EQ)来调整音色的明暗,压缩器(Compressor)来控制声音的动态范围,以及混响(Reverb)和延迟(Delay)来创造空间感,应该也是书中重点讲解的内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声音的“生命力”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将其转化为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评分

。。。。。。。。。。。。。

评分

还不错吧~还不错啊~~~

评分

还没看…………

评分

图片印刷质量太差,大部分的图片都是一片黑色,看不清图片任何内容,还有错别字的出现。不知这责任编辑是不是新来的毕业生,内容还可以,就是印刷和排版太差了

评分

还是不错的,只是我不会。感觉不是见到的CE或AA,有点蒙

评分

不错哦,好书,和书店买的一样,速度快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没用的,还不如找其它的

评分

我那个去,买了之后学校居然发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