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縵堂日記》刊世的是64冊,而另有九冊自光緒十五年乙醜七月十一日,迄光緒二十年甲午元旦止,名為《郇學齋日記》當年卻未及刊行,後又輾轉亂世,上世紀八十年代纔逐漸露齣真麵目。據載,這部分日記記述瞭作者與魯迅的祖父周福清、青年蔡元培等越中人士的交往情形,為後人瞭解當年魯迅何以特彆關注越縵堂日記,以及蔡元培緣何延期參加殿試的原由提供瞭可信的第一手資料。 魯迅祖父周福清與同鄉李慈銘同科應試,周點瞭翰林,李卻名落孫山。李慈銘長周九歲,此時名氣已經很大,因此對周福清的點翰林,很不以為然。雖然後來周福清科場案發,身為禦史的李慈銘是否一再搏擊,揪住不放,我沒看過一手資料不敢確定,但嫌隙肯定是已經結下瞭。眾所周知,魯迅就是從祖父的案件中最早感受到人間的虛僞和黑暗的,在他心中,對李慈銘一定一直存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惡性情結。 李慈銘在同治甲戌年四月二十七日日記中提到周福清,“凡《文史通義》內篇五捲外篇三捲,《校讎通義》三捲,共五冊,道光壬辰其子華紱所刻,不知何時闆歸於郡紳周以均,故印行絕少。近年以均死後,其子某及其從子福清謀鏟去章氏之文,更刻以以均所著製藝。仲修子縝等知之,力嚮福清阻止。遂以聞當事,購歸浙江書局,為之補刻印行,此之實齋之厚幸也。”這周福清,差一點就成瞭韆古文化罪人。 時過境遷,李慈銘不因看不起魯迅的祖父,魯迅更不因罵瞭李慈銘,而稍損他們的曆史地位和卓越貢獻。隻是我們更應明白凡事皆有兩麵,凡人皆有復雜性,一貫正確反倒是不存在的。 李慈銘的日記是一座學術寶庫,“生不願作執金吾,惟願盡讀李公書”;而魯迅對其日記的批評不可謂不中的,反觀今日網上泛濫的Blog,至少我自己的blog那三條就一一可以對號入座:“上諭”是抄瞭的;塗改都在“草稿”中存著,看得仔細的諸君一定還會發現多篇文章“昨非而今是”;而一兩句話剛想齣來就急忙“發送”。不但“自己”未必看得見,於他人也是隻拾瞭牙慧,而沒有咀齣李慈銘那樣的英華來,於公於私皆無可觀,卻還是那麼興緻盎然。 魯迅不用我輩再置喙多贊,多說一句,他一定是嫌惡再長一分。而李慈銘,雖然得罪人無數,但終因學術昭彰,而不以負麵形象存照青史,前人早已指齣,“甚矣,文人托身不可不慎也!然蒓客秉性狷狹,故終身要無大失。”這就可以瞭,真的可以瞭。
評分從通史和文化史的總題及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學術史、曆史人物、曆史地理等6個分題言簡意賅地論述瞭中國曆史研究的大意與方法。錢公當真是深愛曆史與祖國啊,那種字裏行間的自信與熱忱非常感染人。方法論也相當有啓迪意義。
評分期待已久,趁著活動疊加優惠券入手,滿意!
評分錢穆先生全集(繁體版):中國曆史研究法(新校本)
評分一代大史學傢的製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錢穆的書非常好,想買全套
評分非常非常好的産品。我非常喜歡!
評分大師的書自然不用多說。九州這套的裝幀、紙質、排版、也都不錯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