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钢应用经验手册

模具钢应用经验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书常 编
图书标签:
  • 模具钢
  • 模具设计
  • 材料工程
  • 金属材料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艺
  • 热处理
  • 模具制造
  • 工业工程
  • 模具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494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519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字数:7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模具钢应用经验手册》介绍了700余种目前国内正在使用和试用的模具钢。包括各种模具钢的化学成分、供货状态和硬度、规格品种、主要成分的合金化原理、冷热加工特性、相变点参数、热处理特性、典型冷、热加工规范等重要特征。书中列举了各种模具钢的典型应用案例,有助于模具钢的选用。

内容简介

《模具钢应用经验手册》结合编者近三十年来对模具钢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详尽地介绍了700余种目前国内正在使用和试用的模具钢的重要特性,包括各种模具钢的化学成分,供货状态及硬度,规格品种,主要成分的合金化原理,冷、热加工特性,相变点参数,物理、力学性能,热处理特性,典型冷、热加工规范等重要内容,列举了各种模具钢的近4000种典型应用经验的成功案例,指导读者合理选用模具钢。《模具钢应用经验手册》可作为从事模具设计、制作、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工具书和行业培训用书,还可以作为各类大专院校机械设备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模具行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开发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目录

前言
常用模具材料缩写代号一览表
第1章 冷作模具用钢
Q235钢
10钢
20钢
20Cr钢
S20C钢
20CrMnTi钢
S30C钢
S45C钢
45钢
S50C钢
S55C钢
40Cr钢
50钢
50Crv(A)钢
65钢
65Mn钢
60Si2Mn(A)钢
60Si2CrA钢
T7(A)钢
SK75钢
SK65钢
T2(A)钢
T3Mn(A)钢
SK85钢
T9(A)钢
S105钢
T10(A)钢
SK105钢
G4401钢
T11钢
T12(A)钢
SK120钢
T13(A)钢
SK140钢
MnSi钢
SKS5钢
SKS42钢
V钢
SKS43钢
SKS44钢
W钢
SKS21钢
SKSS1钢
SKS7钢
W2钢
9Cr2钢
9Cr2Mo钢
9SiCr钢
8MnSi钢
Cr钢
Cr2钢
CrW5钢
Cr4W2MoV钢
CrSMo1V钢
Cr6WV钢
SKD12钢
A2钢
ZD-SKD12钢
1.2363钢
XW-10钢
GS363钢
JCD钢
4CrW2Si钢
SKS41钢
45WCrv7钢
ED-1.2542钢
5CrW2Si钢
……
第2章 热作模具用钢
第3章 塑料模具用钢
第4章 其他模具材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机械加工领域:精密铸造工艺优化与材料选择实战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精密铸造工艺的优化与材料选择的深度解析。不同于传统工艺手册的宏观叙述,本书采用详尽的案例分析和第一手的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从事高端模具设计、复杂零部件制造以及精密铸件生产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参考蓝本。 第一部分:先进铸造工艺的原理与控制 本部分将全面梳理当前工业界主流的高精度铸造技术,并深入探讨影响铸件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策略。 第一章:特种铸造技术在复杂结构件中的应用 本章详细介绍了熔模铸造(失蜡法)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和医疗植入物制造中的应用极限与突破。我们不局限于标准的工艺流程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型壳制备过程中浆料配比、浸渍次数对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模型。重点论述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熔模的脱蜡过程,有效消除残留碳层对后续热处理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对增材制造(3D打印)与传统熔模铸造结合的混合制造模式进行了前瞻性探讨,特别是金属粉末粘结技术在快速原型件制造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真空重力铸造与低压铸造的工艺窗口分析 针对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高强材料的精密铸造,真空重力铸造因其优异的充型能力和抑制孔隙率的特性而受到青睐。本章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构建了不同抽真空度、浇注温度与模具预热温度之间的多变量耦合模型。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工艺参数敏感性图谱”,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最佳工艺窗口,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铸件内部的微孔隙率。对于低压铸造,则着重分析了压力曲线的爬升速率对铸件致密性和晶粒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对连杆、轮毂等受力部件的内部缺陷控制方案。 第三章:定向凝固与晶体控制技术 本部分是理解高性能铸件微观结构的关键。我们详尽解析了热障涂层(TBC)基体材料——镍基高温合金的定向凝固技术。内容包括:籽晶(reversal grain)的引入与控制、热电偶的精确布置、以及冷却速率梯度对柱状晶生长轴向一致性的影响。书中提供了通过有限元分析(FEA)软件模拟凝固前沿移动轨迹的步骤和技巧,使读者能够预先设计出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铸件,从而提升其抗蠕变和抗疲劳性能。 第二部分:铸件缺陷的成因解析与预防策略 铸件缺陷是制约产品性能和良率的核心因素。本部分完全基于现场观察和失效分析报告,系统梳理了常见缺陷的根本原因,并提供了量化的预防措施。 第四章:气孔与疏松的源头控制 本章深入区分了气孔(气体夹杂)和氢致孔隙。对于气孔,我们从熔炼过程中的除气(如真空搅拌、惰性气体吹扫)入手,详细介绍了不同除气剂的化学反应机制和最佳投加时机。对于铝合金的氢致孔隙,本书提供了基于“熔体含氢量”与“铸件壁厚”的风险评估矩阵,并提出了基于低压或真空环境下的快速冷却策略,以期在氢原子来不及析出形成孔洞前实现材料固化。 第五章:裂纹的类型识别与冶金学根源 铸件裂纹分为热裂(凝固过程中)和冷裂(冷却或应力释放过程中)。书中通过高倍电镜图谱,清晰展示了热裂纹的晶间断口特征,并将其归因于凝固收缩应力与液态膜之间的平衡破坏。我们提供了一套“模具排布优化工具”,通过调整浇口和冒口位置,有效引导凝固顺序,避免应力集中在薄弱环节。对于冷裂,则重点讨论了铸态组织中的残余拉应力和热处理过程中的应力释放控制。 第六章:夹渣与非金属夹杂物的净化技术 夹渣是影响铸件机械性能和表面加工性的主要缺陷。本章详述了电磁感应净化技术在钢水和铁水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熔渣的有效捕集和分离效率的量化评估。对于铝合金中的氧化夹杂,本书介绍了“旋转搅拌”技术对氧化膜破碎和团聚化的效果,并给出了不同湍流强度下夹杂物平均粒径的实验数据。 第三部分:关键材料体系的铸造特性与后处理 不同的金属材料对铸造工艺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本部分针对工程应用中最常见的几类材料,提供了定制化的工艺指南。 第七章:球墨铸铁的石墨化控制 本书将球墨铸铁的生产视为一个受控的石墨化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镁处理(孕育处理)过程中,不同合金剂中稀土元素对球化率和石墨圆整度的微妙影响。内容涵盖了从铁液脱硫、硫磷含量控制到孕育剂选择和加入时机的一整套“球化工艺包”。此外,针对不同牌号球铁,我们提供了从铸态到最终热处理的组织演变图谱。 第八章:不锈钢铸件的晶间腐蚀预防 不锈钢铸件在高温抗氧化和耐腐蚀性方面要求极高。本章集中探讨了奥氏体不锈钢(如CF8M)在铸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牛眼状”晶粒和晶间碳化物析出问题。我们强调了熔炼过程的精确碳当量(CE)控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固溶处理参数,以确保铬的充分溶解,消除晶界贫铬区,从而满足严苛的抗晶间腐蚀标准。 第九章:铸件的数值模拟与生产集成 现代精密铸造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本章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利用流变学、传热学和凝固学模型进行铸造工艺的虚拟验证。内容包括:网格划分的精细化处理、边界条件的准确设定(如型腔内气流、冷却速率反算),以及如何将模拟结果(如填充过程、温度场)直接转化为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的优化设计方案。书中还包含了几个大型复杂铸件的模拟优化全流程演示。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每一章都建立在严谨的材料科学基础之上,并结合了实际生产线上的“硬核”经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工艺流程汇编,更是一本帮助工程师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实用工具书,旨在推动精密铸造技术向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的问题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坦诚和专业度。模具行业很多经验是“心照不宣”的,写进标准里的往往是理想化的条件。这本书难能可贵地触及了那些被行业惯例掩盖的挑战,比如模具在长期停用后的再激活处理,或者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调整机床参数来“榨取”现有材料的最后一点性能潜力。它甚至讨论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同牌号钢材,在微观结构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最终的抛光效果和脱模性能。这种对行业“潜规则”和细微差异的洞察,只有长期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才能总结出来。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超越了材料规格书本身的操作智慧,这才是最宝贵的东西,让我们的工作更具前瞻性和鲁棒性。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实在太有针对性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跟模具打交道的一线工程师量身定做的。我本来以为这种手册无非就是罗列一些材料性能数据,谁知道它深入到了实际应用中的那些“坑”。比如,它对不同类型钢材在不同温度区间下的抗疲劳性能分析,简直是一针见血。我记得上次做那个复杂冲压模具时,反复出现边缘崩裂的问题,翻遍了标准资料都找不到头绪。这本书里,作者用几个实际案例剖析了热处理工艺如何细微地影响到模具寿命,特别是关于淬火后应力释放的控制,提供了好几个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的替代方案。它没有停留在理论高度,而是直接告诉你,在实际操作中,某个参数的微小波动,如何导致最终成品率的巨大差异。读完后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指导,那些过去靠试错积累的教训,现在都清晰地呈现在纸面上,这对于我们快速解决现场问题,避免重复犯错,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坦率地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怀疑它的深度,毕竟市面上这类手册汗牛充栋。然而,这本书在“特殊工况下的材料行为”这一章节的处理上,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它对高温、高腐蚀环境下的模具材料的长期服役表现进行了追踪研究,这方面的信息往往是最难获取的。我尤其关注了它对氮化处理和表面涂层技术结合应用的部分。很多资料只是泛泛而谈涂层的好处,但这本书里详细对比了DLC涂层和TiN涂层在应对不同介质(酸性气体、高分子残留物)时的附着力和耐磨损差异,甚至提到了涂层厚度对模具精度保持性的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深度剖析,表明作者绝对是站在第一线,亲历了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绝非是简单的数据搬运工。它提供了大量可以立即应用于优化生产流程的关键数据点。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密度控制得相当出色,让人在需要快速查阅时不会感到迷失。它的结构逻辑性很强,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是生硬的章节划分。我注意到,它在介绍完某种钢材的基本属性后,会立即穿插一个“现场小贴士”或“常见误区解析”,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知识的吸收效率。比如说,关于预热温度的控制,它不仅给出了一个范围,还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厚度或复杂几何形状的模具上,必须偏向范围的上限或下限,这背后的热力学解释非常到位。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细节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问题解决指南”。对于年轻的技术人员来说,它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材料特性的直观感受,避免新手常犯的工艺错误。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务实,少了些教科书式的枯燥,多了几分“江湖经验”的沉淀。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材料选择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论证,而不是简单地给出“这个好,那个差”的结论。比如,在讨论高精度注塑模具钢的选择时,它没有直接推荐P20或者H13,而是根据塑料的类型(是高填充、耐磨还是光学级材料)以及模具的循环周期,给出了一个非常细致的决策树。这种细致程度,让我对选择材料时的信心大大增加。而且,书中对失效分析的描述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展示断口照片,而是结合了操作环境的温度、压力变化曲线,反向推导出设计或加工环节的薄弱点。这种由果溯因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改进后续的设计规范非常有启发性,感觉每翻过一页,自己的专业积累就厚实了一层。

评分

Cr钢

评分

¥C59.40(8.3折)

评分

内容还行,内有纸张破损

评分

45条

评分

W2钢

评分

本书由李书常任主编,并负责统稿工作。其中,第一章由周有源编写,第二章和第三章由李书常编写,第四章由吴娟萍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宝鸡市机械工程学会模具专业会的大力支持。

评分

前言

评分

¥78.40(8折)

评分

¥59.40(8.3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