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G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asphalt pavement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G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asphalt paveme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沥青路面
  • 道路工程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GB50092-96
  • 国家标准
  • 公路工程
  • 铺装工程
  • 交通工程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80058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838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asphalt pavement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代号;基层;材料;沥青表面处治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透层、粘层与封层;其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 则2 术语、符号、代号2.1术 语2.2符号及代号
3 基 层4 材 料4.1一般规定4.2道路石油沥青4.3乳化石油沥青4.4液体石油沥青4.5煤沥青4.6粗集料4.7细集料4.8填 料
5 沥青表面处治路面5.1一般规定5.2材料规格和用量5.3施工机械5.4施工准备5.5施工方法
6 沥青贯入式路面6.1一般规定6.2材料规格和用量6.3施工机械6.4施工准备6.5施工方法
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7.1一般规定7.2施工准备7.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7.4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7.5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7.6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7.7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7.8接 缝7.9开放交通及其他
8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8.1一般规定8.2施工准备8.3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8.4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施工
9 透层、粘层与封层9.1透 层9.2粘 层9.3封 层
10 其他工程10.1一般规定10.2行人道路10.3重型车停车场、公共汽车站10.4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10.5路缘石10.6雨水口与检查井
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1.1一般规定11.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11.3铺筑试验路段11.4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11.5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11.6工程施工总结
附录A 沥青路面施工的气候分区附录B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B 1一般规定B 2材料准备B 3矿料配合比计算B 4马歇尔试验B 5水稳定性检验B 6高温稳定性检验B 7钢渣活性检验附录C 材料质量要求附录D 路用材料规格和用量附录E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标准附录F 沥青面层压实度计算及标准密度的确定方法附录G 施工质量动态管理的方法附录H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1术语  2.1.1石油沥青  由石油经蒸馏、吹氧、调和等工艺加工得到的,主要为可溶于二硫化碳的碳氢化合物的半固体粘稠状物质。  2.1.2道路石油沥青  符合沥青路面使用技术标准的沥青结合料。  2.1.3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符合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重交通量道路使用,并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道路石油沥青,简称重交通道路沥青。  2.1.4煤沥青  由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再经蒸馏加工制成的沥青。  2.1.5混合沥青  不同标号的石油沥青按一定比例互相掺配,或以煤沥青与石油沥青互相掺配而制得的沥青。  2.1.6乳化沥青  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按乳化沥青的使用方法分为喷洒型(用P表示)及拌和型(用B表示)乳化沥青两大类。  2.1.7阳离子乳化沥青  用阳离子乳化剂制得的带阳电荷(以c表示)的乳化沥青。  2.1.8阴离子乳化沥青  用阴离子乳化剂制得的带阴电荷(以A表示)的乳化沥青。  2.1.9液体石油沥青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  2.1.10改性沥青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11抗剥离剂  为提高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增强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而向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表面活化剂或石灰、水泥等填料。  2.1.12沥青含量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质量与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2.1.13油石比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质量与矿料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2.1.14矿料  用于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的总称。  2.1.15粗集料  经加工(轧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大于2.36mm的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矿渣等集料。  2.1.16破碎砾石  由砾石经碎石机破碎加工而成的具有一个以上破碎面的石料。  2.1.17酸性石料  石料化学成分中以硅、铝等亲水性矿物为主,与沥青粘结性能差,用于沥青混合料时易受水的影响造成沥青膜剥离的石料的统称,如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角闪岩等。  ……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 本书聚焦于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如何构建、维护和高效管理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体系。 深入探讨了从宏观的城市规划理念到微观的工程实施细节,以及贯穿始终的运营维护策略。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市政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战略规划与前瞻设计 本部分首先剖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内容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交通、供水、排水、能源网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详细阐述了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如何通过多层次、冗余化的系统布局来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城市生命线的冲击。 重点章节包括: 1. 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关联分析: 探讨交通、能源、水务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强调系统集成设计的重要性,避免“孤岛式”建设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 2. 基于大数据的需求预测模型: 介绍如何利用人口流动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历史使用模式,建立更精准的基础设施负荷预测模型,为超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优先原则: 详细论述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雨洪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生态廊道、透水铺装等“绿色”元素融入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第二部分:工程实施中的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指导转化为实际操作层面,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与最新的行业标准实践。内容横跨多种主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强调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Life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的理念。 在道路与交通工程领域, 本书超越传统路面结构的要求,深入研究了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地面基础设施对接技术。探讨了对路基稳定性的无损检测方法,如地质雷达(GPR)的应用,以及对新型环保路面材料(如再生骨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估与施工工艺控制。重点在于如何确保在保证交通流量和使用寿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现有交通的干扰。 在给排水工程方面, 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利用中管网的敷设技术,包括定向钻穿越、非开挖修复技术(Trenchless Technology)的适用性分析。对于水务系统,阐述了智慧水务的传感器部署标准和数据采集协议,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泵站运行参数来降低能耗。 在市政管廊建设方面, 提供了模块化预制技术的应用指南,分析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综合管廊的结构安全设计与防火、防腐措施的优化方案。特别关注了管廊内部环境监测系统的集成标准。 质量控制不再局限于最终验收, 本书提出了贯穿于材料采购、预制加工、现场安装及隐蔽工程检查的“四位一体”质量保证体系,引入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协同管理应用。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与资产管理 基础设施的价值体现在其持续的服务能力上。本部分是全书的收官重点,旨在转变传统“重建设、轻维护”的观念。 1. 基于状态的维护(CBM)策略: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IoT)和传感器网络,对关键基础设施(如桥梁结构、地下管线、隧道通风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讲解如何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维护预警信号,指导资源的最优分配。 2.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APM)框架: 引入国际领先的资产管理标准,探讨如何建立统一的资产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基础设施的财务评估、风险评估和功能性评估的集成。这包括对基础设施的退役与再利用的经济性分析。 3. 应急响应与快速修复机制: 针对城市生命线设施的突发故障,构建了快速响应和最小化影响的作业流程。内容涵盖了抢修队伍的组织、备件库存管理以及与应急指挥中心的协同机制。 本书的特色: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我国最新的工程技术规范和国际前沿实践,强调交叉学科的融合——即将信息技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传统土木工程深度融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表展示,力求将复杂的工程概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城市管理者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指导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负责项目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人员来说,这本规范无疑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合同条款的约定,很多时候就是直接引用或参考了这本书中的技术指标。我曾遇到过供应商对特定材料性能的指标提出异议的情况,但只要我们能够明确指出是依据GB50092-96中的哪一条文来要求的,争议往往能迅速平息。它的权威性使得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它统一了整个行业的“语言体系”,无论是南方的潮湿地区还是北方的严寒地带,只要遵守这本规范,大家对“合格的沥青路面”都有了一个共同的、不可动摇的理解基础,这对于跨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让我一拿到手就觉得它不是一般的技术手册。封面设计虽然是标准的国家标准格式,但印刷的清晰度和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也相当舒适,即使需要长时间查阅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文和技术参数,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每一部分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从宏观的工程准备到具体的施工步骤,再到最后的质量验收标准,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现场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一本工具书的“易用性”至关重要,而这本规范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施工路线图,让人能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核心信息,而不是在冗长的前言和背景介绍中迷失方向。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契约。它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从原材料进场到路面完工通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性能保持要求,这体现了对公共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考量。虽然在某些特定、前沿的创新材料应用方面,它可能需要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补充解读,但作为基础和主体框架,它的稳固性毋庸置疑。每一次重温其中的章节,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它就像一位沉默但极其可靠的导师,始终坚守在工程质量的第一线,默默支撑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基石。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次对工程实践的反思之旅。每当我对照书中的验收标准,回想起自己过去参与的某些项目,总会发现一些原本被忽略的“小节”其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关于路基压实的均匀性要求,规范中对测试点的密度和检测工具的要求写得极细,这远比我们日常习惯性地用板锤敲几下要严格得多。这种从“差不多就行”到“必须量化”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它迫使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现场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中可能存在的粗放管理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标准化路径。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阐述一些关键的施工工艺时,采用了非常严谨的措辞,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的标准化至关重要。比如,在关于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控制那一节,它给出的温度区间并非是模糊的“大概多少度”,而是精确到几个特定档位的数值,并且还附带了不同气候条件下需要微调的指导性说明。这种对细节的死磕精神,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者对道路工程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它不是在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在规范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极大地降低了现场施工中因人为经验差异而导致的质量波动风险。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黄金教材,因为它直接定义了“合格”的门槛在哪里。

评分

书籍质量很好,内容实用, 很不错。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包装很严实,没有破损,就是有一本封皮有点脏。配送很快,一天就到了,总体来说很满意。

评分

还是可以的,不错,不错。。。

评分

太贵了。

评分

发货快,服务质量好,工具书常用必备

评分

,,,不错挺好的,下次继续买,?

评分

不错

评分

用了都说好。 用了都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