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符号、代号;基层;材料;沥青表面处治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透层、粘层与封层;其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 则2 术语、符号、代号2.1术 语2.2符号及代号
3 基 层4 材 料4.1一般规定4.2道路石油沥青4.3乳化石油沥青4.4液体石油沥青4.5煤沥青4.6粗集料4.7细集料4.8填 料
5 沥青表面处治路面5.1一般规定5.2材料规格和用量5.3施工机械5.4施工准备5.5施工方法
6 沥青贯入式路面6.1一般规定6.2材料规格和用量6.3施工机械6.4施工准备6.5施工方法
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7.1一般规定7.2施工准备7.3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7.4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7.5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7.6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7.7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7.8接 缝7.9开放交通及其他
8 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8.1一般规定8.2施工准备8.3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8.4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路面施工
9 透层、粘层与封层9.1透 层9.2粘 层9.3封 层
10 其他工程10.1一般规定10.2行人道路10.3重型车停车场、公共汽车站10.4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10.5路缘石10.6雨水口与检查井
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1.1一般规定11.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11.3铺筑试验路段11.4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11.5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11.6工程施工总结
附录A 沥青路面施工的气候分区附录B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B 1一般规定B 2材料准备B 3矿料配合比计算B 4马歇尔试验B 5水稳定性检验B 6高温稳定性检验B 7钢渣活性检验附录C 材料质量要求附录D 路用材料规格和用量附录E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标准附录F 沥青面层压实度计算及标准密度的确定方法附录G 施工质量动态管理的方法附录H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1术语 2.1.1石油沥青 由石油经蒸馏、吹氧、调和等工艺加工得到的,主要为可溶于二硫化碳的碳氢化合物的半固体粘稠状物质。 2.1.2道路石油沥青 符合沥青路面使用技术标准的沥青结合料。 2.1.3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符合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重交通量道路使用,并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道路石油沥青,简称重交通道路沥青。 2.1.4煤沥青 由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再经蒸馏加工制成的沥青。 2.1.5混合沥青 不同标号的石油沥青按一定比例互相掺配,或以煤沥青与石油沥青互相掺配而制得的沥青。 2.1.6乳化沥青 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按乳化沥青的使用方法分为喷洒型(用P表示)及拌和型(用B表示)乳化沥青两大类。 2.1.7阳离子乳化沥青 用阳离子乳化剂制得的带阳电荷(以c表示)的乳化沥青。 2.1.8阴离子乳化沥青 用阴离子乳化剂制得的带阴电荷(以A表示)的乳化沥青。 2.1.9液体石油沥青 用汽油、煤油、柴油等溶剂将石油沥青稀释而成的沥青产品。 2.1.10改性沥青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2.1.11抗剥离剂 为提高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增强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而向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表面活化剂或石灰、水泥等填料。 2.1.12沥青含量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质量与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2.1.13油石比 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质量与矿料质量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 2.1.14矿料 用于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的总称。 2.1.15粗集料 经加工(轧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大于2.36mm的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矿渣等集料。 2.1.16破碎砾石 由砾石经碎石机破碎加工而成的具有一个以上破碎面的石料。 2.1.17酸性石料 石料化学成分中以硅、铝等亲水性矿物为主,与沥青粘结性能差,用于沥青混合料时易受水的影响造成沥青膜剥离的石料的统称,如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角闪岩等。 ……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 本书聚焦于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如何构建、维护和高效管理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体系。 深入探讨了从宏观的城市规划理念到微观的工程实施细节,以及贯穿始终的运营维护策略。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土木工程师、市政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战略规划与前瞻设计 本部分首先剖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基础设施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内容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交通、供水、排水、能源网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详细阐述了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如何通过多层次、冗余化的系统布局来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城市生命线的冲击。 重点章节包括: 1. 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关联分析: 探讨交通、能源、水务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强调系统集成设计的重要性,避免“孤岛式”建设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资源浪费。 2. 基于大数据的需求预测模型: 介绍如何利用人口流动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历史使用模式,建立更精准的基础设施负荷预测模型,为超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优先原则: 详细论述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雨洪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生态廊道、透水铺装等“绿色”元素融入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第二部分:工程实施中的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指导转化为实际操作层面,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与最新的行业标准实践。内容横跨多种主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强调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Life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的理念。 在道路与交通工程领域, 本书超越传统路面结构的要求,深入研究了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地面基础设施对接技术。探讨了对路基稳定性的无损检测方法,如地质雷达(GPR)的应用,以及对新型环保路面材料(如再生骨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估与施工工艺控制。重点在于如何确保在保证交通流量和使用寿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现有交通的干扰。 在给排水工程方面, 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利用中管网的敷设技术,包括定向钻穿越、非开挖修复技术(Trenchless Technology)的适用性分析。对于水务系统,阐述了智慧水务的传感器部署标准和数据采集协议,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泵站运行参数来降低能耗。 在市政管廊建设方面, 提供了模块化预制技术的应用指南,分析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综合管廊的结构安全设计与防火、防腐措施的优化方案。特别关注了管廊内部环境监测系统的集成标准。 质量控制不再局限于最终验收, 本书提出了贯穿于材料采购、预制加工、现场安装及隐蔽工程检查的“四位一体”质量保证体系,引入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协同管理应用。 第三部分: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与资产管理 基础设施的价值体现在其持续的服务能力上。本部分是全书的收官重点,旨在转变传统“重建设、轻维护”的观念。 1. 基于状态的维护(CBM)策略: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IoT)和传感器网络,对关键基础设施(如桥梁结构、地下管线、隧道通风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讲解如何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维护预警信号,指导资源的最优分配。 2.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APM)框架: 引入国际领先的资产管理标准,探讨如何建立统一的资产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基础设施的财务评估、风险评估和功能性评估的集成。这包括对基础设施的退役与再利用的经济性分析。 3. 应急响应与快速修复机制: 针对城市生命线设施的突发故障,构建了快速响应和最小化影响的作业流程。内容涵盖了抢修队伍的组织、备件库存管理以及与应急指挥中心的协同机制。 本书的特色: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我国最新的工程技术规范和国际前沿实践,强调交叉学科的融合——即将信息技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传统土木工程深度融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表展示,力求将复杂的工程概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城市管理者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指导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