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校释附诗文

潜书校释附诗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唐甄 著,黄敦兵 注
图书标签:
  • 古籍
  • 校勘
  • 诗文
  • 注释
  • 文献
  • 传统文化
  • 学术
  • 历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版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5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19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明清思想经典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很多经典,而转型时代的经典尤具活力。中国古典时期的周秦时代,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后来结集为《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及至晚周时代的《荀子》都可以看做是“周秦之际”转型时代的系列经典。这些经典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并逐渐地影响着东亚乃至世界人的心灵。而西方古典与近代之交的转型时代也出现了大批伟大的经典,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到17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在文学、艺术、科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均出现了系列的伟大著作,直接影响了现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心灵秩序。略举其中最为著名的著作,如《神曲》、《十日谈》、《政府论》(上、下)、《利维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伦理学》、《新工具》、笛卡儿的《沉思录》等等,不一而足。

目录

潜书
潜书上篇上
辨儒
尊孟
宗孟
法王
虚受
知行
性才
性功
自明
充原
居心
除疾
病获
悦人
恒悦
七十
无助
思愤
敬修
讲学
劝学
潜书上篇下
取善
有为
良功
格定
去名
五经
非文
知言
鲜君
抑尊
得师
太子
备孝
明悌
内伦
夫妇
居室
诲子
善施
交实
食难
守贱
独乐
养重
……
诗文
附录

精彩书摘

  唐子曰:“党者,国之危疾,不治必亡。”
  孙子曰:“虽有扁鹊,无能为也。”
  唐子曰:“何必扁鹊?苟达其故,中医皆能治之。”
  曰:“是灭汉、灭唐、灭明,非人力之所能胜也。乃先生则易言之,何也?”
  唐子笑曰:“汉往矣,安得起汉党而治之以信于子?唐往矣,安得起唐党而治之以信于子?明亡矣,安得起明党而治之以信于子?今有良药,可以一发而解固结之疾,在吾与子之目前,而子不见也。”
  孙子愕然,问其故。
  唐子曰:“良药者,今天下之势是也。昔者明之为党,邪者缘卿相、缘阉奴,正者缘气节、缘道学,如南濠之市,货别为行,¨睢贾所投。凡人之求显名厚禄者,不入其党,不得也。当是时也,党之为势,固于人心,蔓于海内,若亡人之国而不与之俱亡者。及大清之有天下也,党人之长老犹有存者,后生习闻其术,攘臂而起,如草枯而根萌,木斩而蘖生。郡邑之间,往往百十为群,更立社名,宴饮缔交,亦尝远近响应矣。然究则兽逸鸟散,莫之禁而自废者,其故何也?名者,党之招也;势者,党之帅也。今之将相功臣,其耳、目、心、思与明俗异。名誉不足以动之,其权势又不得假而为我用,是无招、无帅也。
  ……

前言/序言


《锦绣文心》 卷一:风雅颂·古风怀旧 《山海经》新释:本卷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山海经》,不再将其视为单纯的神话传说汇编,而是深入考究其背后可能隐藏的远古地理、天文、物种迁徙、民俗信仰等信息。通过比对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书中记载的奇禽异兽、山川河流、异国风俗进行系统性的考证与阐释。例如,书中关于“烛龙”的描述,并非止于神话,而是可能指向某种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特定地域气候现象;“九尾狐”的传说,则可能源于对某种特定犬科动物的误解或夸张。每一条记载,都力求从历史、地理、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挖掘,还原其可能的真实面貌。 《诗经》情韵再探:对《诗经》三百篇进行细致入微的校释,重点关注字词的古义、音韵的演变以及篇章的内在联系。不同于以往仅侧重于情感表达的解读,本卷更注重《诗经》作为早期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价值。深入分析其反映的农业生产、婚恋习俗、祭祀礼仪、战争徭役等社会各方面的细节,展现先民生活的质朴与哀乐。例如,“关关雎鸠”的场景,不仅是对男女情爱的描摹,更是对当时婚恋制度、媒妁之言的生动写照。“硕鼠硕鼠”的控诉,则直指当时社会阶层矛盾和劳役剥削的现实。本卷特别尝试通过重新梳理《诗经》各篇章之间的结构关系,揭示其潜在的叙事线索或主题的递进,让读者感受到《诗经》文本的立体感和生命力。 楚辞之魂·屈宋遗风:深入研究屈原、宋玉等楚辞大家的创作,不仅分析其浪漫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爱国情怀,更着眼于楚辞所承载的浓郁的南方地域文化特色。从楚地的神话传说、巫风祭祀、山川风物等方面入手,解读楚辞独特的语言风格、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例如,《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佩”,不仅是诗人高洁品德的象征,也反映了楚地盛产香草的地理特点;“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则描绘了楚地独特而美好的自然风光。《九歌》中的篇章,更是与楚地古老的祭祀仪式息息相关,本卷将尝试结合考古发现和民族志研究,对这些祭祀的场景、歌舞进行还原性的解读。 卷二:史林镜鉴·汉唐风华 《史记》人物谱系钩沉:选取《史记》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萧何、张良、曹操等,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考辨。通过梳理各类史料,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各类出土文献,对《史记》原文中的一些记载进行补充、印证或提出新的见解。例如,项羽“破釜沉舟”的战略,其背后是否存在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是否也蕴含着他对前代帝王的借鉴与反思?本卷特别注重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塑造、决策过程及其历史影响的分析,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古代英雄群像。 汉代边塞诗与胡汉交融:聚焦汉代边塞诗的创作,探讨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如何反映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与交流。分析边塞诗中苍凉壮阔的景色描写、边将士卒的豪迈悲壮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本卷将尝试揭示汉代边塞诗中“胡汉交融”的文化印记,如诗歌中可能出现的少数民族的词汇、风俗描写,以及汉族文化对边疆文化的吸收与转化。例如,探讨《敕勒歌》的流传和影响,如何体现文化传播的多元性。 唐诗的意境与现实:选取唐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诗人作品,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深入剖析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本卷中,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对诗歌意象、情感的赏析,更注重探究唐诗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例如,杜甫诗歌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折射出唐代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则与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对外交流的活跃息息相关。本卷还将关注唐诗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形成独特的唐代艺术风貌。 卷三:宋词风韵·元曲遗响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对宋词进行分类和细致的解读,着重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婉约派如李清照,其词作细腻地描摹闺阁生活、个人情感,字字珠玑,情深意切;豪放派如苏轼,其词作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展现出超越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本卷将深入探究词牌的格律对词风的影响,以及词人如何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将其融入到字里行间。例如,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豪情融为一体,而“声声慢·寻寻觅觅”又如何将生活的愁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宋代文人与生活美学:通过对宋代文人的诗词、笔记、尺牍等文献的研究,展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从品茶、赏花、听琴、作画,到家居布置、园林艺术,深入挖掘宋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精致追求,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例如,探讨宋代文人如何将日常生活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如“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繁华市井,以及文人画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表达。本卷力求勾勒出一幅生动、雅致的宋代文人生活画卷。 元曲的世情百态:聚焦元曲,特别是杂剧和散曲,分析其在语言、形式、内容上的创新之处。元曲以其通俗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市民生活、官场腐败、战争动荡、人情冷暖等。本卷将重点研究元曲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动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对冤假错案的控诉,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力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却勾勒出游子羁旅的悲凉心境。本卷还将探讨元曲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卷四:明清文脉·近世回响 明代小说章法探微:对明代四大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本卷侧重于对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章法进行细致的考察。例如,《三国演义》如何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历史的波澜壮阔;《水浒传》如何刻画一百零八将的独特个性和江湖义气;《西游记》如何以神魔小说的形式,隐喻人生的修行之路;《金瓶梅》如何以市井生活为载体,揭示人性的复杂与阴暗。本卷将尝试从叙事技巧、人物弧光、象征意义等角度,发掘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层艺术价值。 清代小说与社会镜像:聚焦清代小说的发展,特别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本卷在分析其艺术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其背后所折射的清代社会风貌、官场生态、科举制度、女性命运等现实议题。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鬼狐故事,往往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讽刺,鞭辟入里;《红楼梦》更是以贾府的兴衰,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本卷将尝试解读这些小说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 近代小说转型与思潮激荡: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小说创作的转型,如鸳鸯蝴蝶派、新文学小说等。本卷关注小说题材的变化、叙事方式的革新以及思想内容的演进。分析这一时期小说如何回应社会变革、引进西方文学思潮,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关切。例如,对鲁迅、巴金、老舍等大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探讨他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揭示旧社会的弊端,唤醒国民意识,探索民族的出路。本卷将关注近代小说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它们如何承载和引领时代的思想潮流。 卷五:诗文词曲·广角视界 边疆民族文学采风:本卷将目光投向中国广袤的边疆地区,搜集整理并解读各民族的优秀诗歌、歌谣、民间故事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展现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例如,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其辽阔壮美的意境;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其英雄主义的浪漫;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其浓郁的地域风情。本卷力求打破汉族中心的文学观,呈现中国文学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戏曲剧本的文体研究:深入研究中国戏曲的经典剧本,如京剧、昆曲、越剧、秦腔等,从文体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关注戏曲剧本的结构、语言、人物塑造、唱词念白等特点,探讨戏曲如何将文学、音乐、表演融为一体。例如,分析《牡丹亭》如何以浪漫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霸王别姬》如何通过历史事件,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本卷将尝试揭示戏曲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诗歌的多元探索:选取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在形式、意象、语言、思想等方面的多元化探索。关注现代诗歌如何摆脱旧有束缚,吸收外来影响,以及对个体生命、社会现实、民族精神的独特表达。例如,分析戴望舒的“雨巷”,其朦胧诗的独特意境;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余秀华的诗歌,其对生命苦难的真实书写。本卷将展现中国现代诗歌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中,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 卷六:文苑拾遗·文化钩沉 尺牍书札中的生活史:选取历代名士的尺牍书札,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信件、明清文人的书信等,深入解读其内容,不仅在于文辞之美,更在于其反映的当时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真实面貌。通过这些“小品”文献,窥见大时代的细微之处,还原文人雅士的日常交往与精神世界。 笔记小说中的奇闻异事:对中国古代笔记小说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如《搜神记》、《太平广记》、《子不语》等。本卷侧重于挖掘其中蕴含的民间传说、神怪故事、轶闻趣事,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古人的想象力、信仰体系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古籍版本与校勘研究:本卷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版本进行介绍和研究,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刻本的特点、流传过程以及学术价值。重点探讨古籍的校勘方法,如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去伪存真,恢复古籍的原貌,以及校勘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意义。 《锦绣文心》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文本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长卷。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领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文字的魅力与智慧的光辉,并从中获得启迪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让我惊喜!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十分扎实。封面采用了很有质感的纸张,色彩搭配也相当雅致,一看就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印刷品。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文字疏密得当,留白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不会觉得疲劳。而且,它所采用的纸质非常舒服,触感细腻,墨迹印在上面也不会有晕染的迹象,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音,简直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似市面上很多浅尝辄止的书籍,而是带着一种深入探索的态度。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深厚学识和独到见解。这种内容上的厚重感,对于真正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去进一步探索。

评分

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读物,这本《潜书校释附诗文》的光是书名就立刻吸引了我。我对“校释”这个词特别感兴趣,因为它意味着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呈现,更包含了对原文进行辨析、考证和解释的深度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原文更深层含义的窗户,帮助我理解那些在字里行间流淌的微妙情感和历史韵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开了我的视野。我原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但通过书中细致的论述和引证,我发现自己能够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它们。书中提供的许多观点和分析,都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甚至是在某些方面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这种思想的碰撞和启迪,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特别关注一本书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学术功底。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我感受到了作者在文字考证和解读上的严谨态度。那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梳理,仿佛是在解剖一段历史,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我能想象到,在每一个校注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作者无数次的查阅、比较和推敲。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难得的品质,也正是它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

文字不算难懂,看过后的感觉也并没有前言介绍里说的那么有价值,不作专门研究的,还是算了。

评分

但不必说关二爷的天神威仪大半是罗老爷子虚构来的,也不必说诸葛丞相倘若听从魏文长兵出子午之计也不会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些我全都不理。

评分

看看看

评分

商品名称:潜书校释附诗文

评分

潜书》共97篇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学术,重在阐发“尽性”与“事功”相互统一的心性之学;下篇论政治,旨在讲求实治实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术。潘耒称其“论学术则尊孟宗王,贵心得,贱口耳,痛排俗学之陋;论治道则崇俭尚朴,损势抑威,省大吏,汰冗官,欲君民相亲如一家,乃可为治。”(《潜书·潘序》)因此,《潜书》“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潜书·潜存》)是书不仅奠定了唐甄在清初启蒙思潮中的历史地位,而且对当时的儒学思想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

看看看

评分

心得: 人是万物之灵、百兽之长,人所以优于禽兽,主要就在于会读书。禽兽会将捕食的方法教给下一代,它们有经验的传递,但是,它们没有人类的文字工具,可以把很多经验,以及每一个人毕生成就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延下去。所以,读书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原因。   文字所以那么重要,就因为它可以把人类最精华的经验流传下来。传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仓颉造字,鬼神皆哭。"鬼神为什么哭呢?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我们学了之后,又不断地温习它,这不是件很快活的事吗?曾子又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反省三件事:做事、对人,是不是有不忠心的地方?与朋友交往,说话是不是没有算话?读书是不是没温习?孔子和曾子都提出"習"这个字。"習"字造字的由来,是人们看到刚出生的小鸟,由母鸟教飞,常常飞不好,便摔了下来,会有性命之忧。母鸟用翅膀帮助并逼迫它学飞,一天又一天,慢慢地,学飞成了习惯之后,也就成了自然,它终于能从低处往高处飞了。孔子和曾子提出"習"字,用意在于告诉我们,读书也是习惯的养成。   有些家长说:"我的小孩就是不爱看书,有什么办法可想?"我说:"这很简单!你读书,他们就爱读书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了。   我的小儿子一岁多的时候, 有天晚上家里的人吃完饭都在看书,他也吃着大拇指坐在一旁看书。我发现他书都拿倒了,笑着问他:"书都倒了,还看什么?"他说:"你们都在看书,我也只好看书!"读书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就像小鸟习飞一样,能不能养成习惯,完全要看家长。   养成读书习惯最难   虽然我母亲那个年代的人都认为女孩子不必读太多书,我母亲却非常鼓励我读书。她对我说:"我觉得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其他事情,像女红、烹调,都可以一学就会,只有读书不能一学就会,因为习惯是最难养成的。"   以前把人分成士、农、工、商四等,士列居首位,因为古人最好的出路是做官,想做官,就得读书。大家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男孩子求取功名,但这些并不是今天我想讲的"读书"。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不是有黄金屋、有美人颜如玉的书,而是从古到今,数以万计的人用他们毕生的阅历和智慧,写来供做我们头脑滋养品的书。大家想想,写成一本书有多么不容易,写一篇文章都未必写得好,何况是一本书!虽然天下文章一大抄,但是这个"抄"的功夫也不简单。抄等于是一种摘录的工作,不仅摘录,还要言之成理,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人一辈子的经验与智慧,作者可能要花上经年累月的工夫来完成它,而我们只需要数小时就能吸收,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槛,我为自己的青春许诺:“ 绝不给青春留遗憾!要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点可爱的事业。”不然,一转眼,青春已属于过去的叹息, 我可不想拥有。曾听说这样一则故事:一群年轻人常在一泓深潭边钓鱼,而有一个老渔夫总在潭水上 边水流湍急的河里捕鱼,渔夫笑笑说:“潭里风平浪静,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小鱼喜欢待在那里,水里 那些微薄的氧气就足够它们呼吸了。而这些大鱼就不行了,它们需要水里有更多的氧气,浪越大,水 中氧气越多,它们会拼命游到有浪花的地方。”果不其然,老渔夫把鱼篓往岸一扔,顿时泄出一团银 光,又肥又大的鱼,年轻人看傻了。 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之处才有大鱼,那么,命运沉浮遭遇坎坷才能砥砺出巨人,我的青春啊,我需要为 你而战斗!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说:“想做的,想到了就该做,因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 生枝,这些都会逐渐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 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但不一定都想去奋斗,奋斗过才能留下点可爱的 青春历迹,向上吧,我的青春!请扬起青春之帆去见证吧! 时间有痕,它包裹在生命的每个角落,需要你去欣赏;岁月有痕,它隐藏在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奉献中 ,需要你去珍惜;青春有痕,它刻印在奋斗的青春历迹里,需要你去见证。 痕迹是丝丝的伤痕,更是刻骨铭心!远阳光普照着最温暖 最安全的港湾。都说岁月无痕,可岁月的痕迹布满父亲的每寸皮肤。阳春的“细雨” 渗入父亲的每根筋骨,疼痛加剧;炎夏的“骄阳”似乎想要蒸干父亲的每寸肌肤,汗流浃背;寒秋的 “冷风”无情地拍打他农作而越发佝偻的身躯,瑟瑟发抖;冬季的“寒冰”硌裂他手上的皮肤,血肉 模糊。可经过岁月的蹉跎,每寸肌肤凹陷成了深深的沟壑,岁月就这样无情的留下自己的痕迹,来时 一声不响,去时也静悄悄,只叫人感慨垂泪! “母爱在锅里、碗里,在千万次叮咛的话语里。”岁月在往日的照片里涂抹

评分

唐甄生于1630年(明崇祯三年),卒于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都是清初的大思想家。

评分

与中华书局繁体版的《潜书》相比,此书有注释,有导语,对理解原文大有裨益。我买的这本《潜书》部分书页有重影,不知是否属于个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