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汉大词典 [An Advanc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高级英汉大词典 [An Advanc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玉虎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语学习
  • 翻译
  • 语言工具
  • 英汉词典
  • 高级词汇
  • 词汇
  • 学习
  • 工具书
  • 外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ISBN:97878055085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194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n Advanc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2
字数:3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语周报倾力打造

内容简介

《高级英汉大词典》收录单词、短语及派生词共计50,000余条,其中包括3,600条高中新课标词汇,用★标出。精选了教育部公布的新词语近千条,如conceptcar概念车、costperfor-mance性价、digitallibrary数字图书馆等。释义全面;每个义项下尽量附以例句,突出实用性。“动词句型”部分提示重点句型,令造句得心应手。“用法说明”和“辨析”两大专栏讲解重点词汇的语法,辨析同义词。“文化点滴”和“名言及谚语”专栏让读者领略东西方语言文化精髓。“环境保护,低碳生活”和“办公室”为主题的3D彩图,开启辞书读图新时尚。特别适合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席玉虎,教授,英语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目录

使用导航
正文
附录
不规则动词表
构词法
数字的读法
度量衡单位表
部分国家、首都及语言一览表
中外节假日
结婚周年纪念日
生日与星座
西方文化习俗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高级英汉大词典》完全无关,并力求语言自然、信息丰富: --- 《寰宇航迹:全球气候变迁中的生态地理学前沿探索》 作者:李文博 教授 / 王晓薇 博士 出版社:大地文渊学术专著系列 ISBN:978-7-5656-9877-3 装帧:精装,附赠高清彩色卫星图像手册 页数:892 页 --- 内容提要: 《寰宇航迹:全球气候变迁中的生态地理学前沿探索》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地考察与前沿数据分析于一体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地理学描述,深入剖析了在当前加速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与大气圈的交界面)所经历的复杂、多尺度且往往非线性的动态重塑过程。 本书的写作历时八年,汇集了作者团队在南北极冰盖边缘、热带雨林气候敏感区、高海拔山地冻土带以及大型河口三角洲等关键地理区域的长期监测数据与实地研究成果。它不仅是对现有生态地理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与批判性继承,更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提出了多学科交叉的“耦合响应模型”(Coupled Response Framework, CRF),用以预测区域生态系统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脆弱性与恢复潜力。 核心章节与研究亮点: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个专题章节,逻辑清晰地构建了一幅从宏观全球驱动力到微观物种适应机制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驱动力解构 (Pages 1-180)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十九世纪末期以来生态地理学的思想演变,重点讨论了从生物多样性热点理论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范式转变。 气候模态与生物地理区划的重新审视: 作者挑战了传统的气候分类法,引入了基于“水分有效性时间序列”(Effective Moisture Timeline, EMT)的全新区划标准。通过对过去五十年间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气象站数据的融合分析,揭示了“次生气候过渡带”的扩张速度,及其对区域植被带的挤压效应。 冰冻圈退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失衡: 详细阐述了永久冻土融化对碳、氮、磷循环的深远影响。特别聚焦于古微生物释放风险的研究,并结合了西伯利亚苔原地区的同位素示踪数据,量化了潜在的甲烷释放通量。 第二部分:水文生态系统的极端化响应 (Pages 181-390) 这一部分专注于水圈与生物圈的互动,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改变水资源的分配和极端水文事件的频率,重塑湿地、河流与海洋沿岸生态。 河流廊道动态与生物栖息地碎片化: 研究了气候驱动下的河流径流变化对洄游性鱼类种群结构的影响。作者利用“生态流量阈值模型”(Ecological Flow Threshold Model, EFTM),模拟了雅鲁藏布江源头冰川融化速率变化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冲击。 河口三角洲的盐水入侵与红树林适应策略: 结合了海平面上升与超强台风的叠加效应,分析了东南亚三角洲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书中收录了长达二十年的根系生物量监测数据,探讨了不同红树物种对盐度波动的生理耐受极限。 第三部分:高山/极端环境下的生命韧性 (Pages 391-580) 高山环境因其垂直梯度显著,被视为气候变迁的“放大器”。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高海拔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 垂直植被带上移速率的量化分析: 作者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技术,精确测绘了青藏高原和安第斯山脉高山草甸的树线边界变化。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部分地区的上移速率已超过了物种扩散能力的预测值,形成了“气候滞后区”。 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避难所(Refugia)的评估: 提出了新的“地理气候异质性指数”(Geo-Climatic Heterogeneity Index, GCHI),用以识别在快速变暖过程中仍能维持相对稳定气候条件的微环境。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第四部分:人类活动与生态地理的叠加效应 (Pages 581-750) 本部分将自然的地理过程与人类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研究二者的协同作用。 农牧业转型与土地退化反馈回路: 聚焦于非洲萨赫勒地区和中亚草原。通过对历史地籍数据和现代遥感影像的交叉比对,揭示了过度放牧与降水不确定性共同驱动的“沙漠化加速螺旋”,并探讨了传统畜牧制度中潜在的生态智慧。 城市热岛效应与郊区生物廊道: 运用城市气候模型与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特大城市群扩张对周边生物栖息地的割裂程度。书中提供了缓解策略,强调建设具有生态连通性的“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未来情景模拟与区域可持续性路径 (Pages 751-892) 最后一部分展望未来,基于CRF模型,探讨了不同政策干预下生态地理系统的可能走向。 基于情景的生态风险评估: 模拟了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全球五大关键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地中海型气候区)在2050年和2100年的潜在生态系统服务损失。 面向韧性的地理规划新范式: 提出了一套“适应性管理框架”(Adaptive Management Framework, AMF),强调在地理规划中引入“不确定性容忍度”,引导决策者从单一的“保护”目标转向动态的“共存”策略。 本书的特点: 1. 数据驱动的创新性: 大量使用了作者团队获取的、尚未公开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析结果,以及多年积累的地理化学标记物数据。 2. 跨学科的综合性: 深度融合了地理信息科学(GIS)、遥感技术、生态毒理学、古气候学和环境社会学方法。 3. 详尽的图表支持: 书中包含超过300幅原创性图表、流程图和多光谱分析图,另附赠一本专门收录精美卫星合成图像的《自然之眼》手册,直观展示了地球表面的深刻变化。 目标读者: 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及相关领域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和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的专业人士。本书是理解当代地球系统科学前沿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那些沉闷、规整的工具书样式,它在细节之处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材质,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给人一种“这是本正经词典”的心理暗示。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颜色并非刺眼的纯白,而是偏向于米黄的暖色调,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更值得称道的是字体和字号的排布。拉丁字母和汉字的字号控制得恰到好处,兼顾了易读性和信息密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难懂的专业术语释义部分,主词条和引申义、例句之间的层级划分非常清晰,通过不同粗细的字体和缩进进行区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高阶词汇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而且,我注意到它在版心设计上留有足够的空白,这使得词条之间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压迫感。这绝不是一本草草印制的参考书,其装帧工艺和版式布局的用心程度,足以让任何一个热爱阅读和工具书的收藏家感到满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查阅的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而非单纯的任务。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比较文学和符号学的文献时,发现自己对一些地道的、带有特定文化语境的英语表达感到力不从心。市面上那些标准的英汉词典,往往只能提供最基础的词义对译,遇到那些蕴含着深厚历史积淀或特定学术流派色彩的词汇时,就显得捉襟见肘,缺乏那种“语境渗透力”。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词汇的对应”,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词汇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义漂移”和“文化负荷”。我记得有一次查阅一个在哲学领域经常出现的动词,它的中文释义竟然多达七八种,每一种都配上了精准的英文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非常巧妙,直接指向了特定流派的论述风格。这种对词汇“全息图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翻译,而是开始思考语言背后支撑的思维框架。对于那些以英语为研究媒介的学者而言,这种深度挖掘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从一个长期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词典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差异的桥梁。我时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以用直译来表达的文化概念,这些词汇背后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习俗或历史背景。这本书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展现出超越一般工具书的视野。它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模糊的对应词,而是会提供一小段精炼的解释性文字,用目标语言(中文)去描绘那个概念的全貌,有时甚至会提及这个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可能引发的误解。这种“解释性翻译”取代了僵硬的“对等翻译”,极大地降低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成本和潜在的文化冲突风险。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外来词,尤其是那些被英语广泛吸收但仍带有浓厚源头色彩的词汇时,对词源的考证和标注。这使得我在使用这些词汇时,能够更敏感地把握其语境的适用范围,确保我的表达既准确又得体,避免了文化上的“失言”。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过去对于“大词典”的印象往往是“笨重”和“难以检索”。信息量越大,似乎查找的效率就越低下,仿佛你得先花半个小时研究它的索引结构才能开始使用。然而,这本书在信息架构的梳理上,体现了极高的实用主义精神。尽管词条量庞大,但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按字母顺序查找,还是利用其特有的某种分类索引(我还没完全摸透,但非常有效),都能在极短时间内定位到目标词汇。尤其是对于复合词和固定搭配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于基础词条之下,而是设置了专门的条目,清晰地展示了其惯用语境和背后的文化定式。这种结构化的组织方式,让原本庞杂的词汇知识体系变得井井有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查阅效率。我过去需要翻阅三四本不同类型的参考书才能解决的一个模糊概念,现在只需要通过这本书的几个关键条目就能得到一个圆满的解答。对于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来说,工具的效率就是生产力,这一点上,它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外语学习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工具书,其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不常用”但“关键”的词条上。很多面向初级或中级学习者的词典,在收录常用词汇上做得不错,但一到那些决定文本质量的专业词汇或者高度书面化的表达时,内容就显得单薄。然而,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冷门”或“高阶”词汇时,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广度和深度。我随手翻阅了几个我自认为掌握得不错的领域,比如经济学中的某些固定搭配,或是法律文本中常见的古体词的现代用法变迁,这本书都提供了详尽的解析。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把握得极其精准。比如,描述“理解”的几个词,它不仅区分了“comprehend”、“grasp”、“discern”在认知过程上的不同侧重,甚至还引用了不同作家的原话来佐证这种细微的语感差异。这对于我们追求“地道”表达的进阶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做出最恰当的措辞选择,避免了“语法正确但语感生硬”的尴尬境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