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SG432-1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

06SG432-1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预应力混凝土
  • 双T板
  • 结构工程
  • 桥梁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建筑工程
  • 施工技术
  • 设计规范
  • 公路工程
  • 桥梁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1778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82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
字数:1425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坡板 宽度2.4m)06SG432-1》06SG432—1国家建筑标准图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面板。本图集为宽度2.4m的双T坡板,跨度为9m、12m、15m、18m、21m和24m,由总说明、构件选用表、荷载检验表、模板图和配筋图,以及双T坡板开洞、支承连接、预埋件和屋面布置及连接的构造详图组成,为采用先张法工艺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双T坡板施工图。本图集适用于环境类别为一类、耐火等级为二级的屋面板,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的地区。
本图集是在原国标通用图集的基础上,总结和吸收了近几年该构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经验按现行规范编制。选用表给出了均布荷载限值和非均布荷载条件下截面的承载力限值,方便设计人员直接选用,荷载检验表、模板图和配筋图可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生产应用。本图集旨在规范和提高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在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水平。
相关图集介绍: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平板宽度2.0m、2.4m和3.0m)》07SG432-2图集为宽度2.Om、2.4m和3.0m的双T平板施工图。本图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面板,也作为三层及以下建筑的楼板使用。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坡板宽度3.0m)》07SG432—3图集为宽度3.0m的双T坡板施工图。本图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面板。

目录

总说明
螺旋肋钢丝双T坡板
螺旋肋钢丝双T坡板技术参数表
螺旋肋钢丝双T坡板选用表
螺旋肋钢丝双T坡板荷载检验表
YTSa094模板图
YTSa094配筋图
YTSal24模板图
YTSal24配筋图
YTSal54模板图
YTSal54配筋图
YTSal84模板图
YTSal84配筋图
YTSa214模板图
YTSa214配筋图
YTSa244模板图
YTSa244配筋图
钢绞钱双T坡板
……
构造详图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06SG432-1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以外其他土木工程相关书籍的详细介绍,内容力求详实,避免任何可能暴露其非人工撰写痕迹的表述: ---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丛书精选(非《06SG432-1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内容) 本套精选丛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设计师、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参考。重点涵盖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除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设计规范之外的其他关键结构形式、先进施工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应用。 第一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 本书系统阐述了超高层建筑在复杂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不均匀沉降)作用下的结构体系选择、性能化设计方法与精细化分析技术。 核心内容包括: 1. 结构体系演进与选择: 详细对比了框架-核心筒结构、伸臂桁架结构、巨型框架结构以及筒中筒结构在不同高度和场地条件下的适用性与经济性分析。重点剖析了“巨石阵”式核心筒的受力特性与施工控制要点。 2. 风洞试验与风荷载模拟: 阐述了风致振动(涡振、抖振)的机理,介绍了风洞试验数据在结构分析模型中的应用方法,并探讨了粘滞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等隔震减震技术的选型与参数确定。 3. 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深入讲解了基于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分析流程,包括场地反应分析、构件非线性滞回模型的建立(如钢筋的包辛格效应模拟),以及基于能力谱法的抗震承载力评估。特别关注了剪力滞后、构件延性需求与实际储备的匹配性。 4. 施工阶段控制: 涵盖了顶层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控制技术,包括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控制、竖向度偏差的监测与纠偏措施,以及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节点的施工协调。 第二册:钢结构设计原理与节点详述 本书专注于现代钢结构的设计理论、疲劳评估及关键节点构造的深化设计。 核心内容包括: 1. 极限状态设计与稳定控制: 详述了基于塑性理论的抗弯、抗剪承载力计算,并对拉伸、受压和受弯构件的整体失稳(屈曲)和局部失稳(板件屈曲)进行了详细的欧拉公式修正与后屈曲强度评估。 2. 疲劳验算与损伤累积: 针对桥梁、重型机械支撑等承受反复荷载的结构,详细介绍了S-N曲线的选取、应力谱的编制,以及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在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焊缝的疲劳强度等级评定标准。 3. 复杂节点深化设计: 提供了大量实际工程中常用的节点详图和构造要求,例如:刚性高抗扭框架节点的栓钉与焊接详图、桁架节点域的加腋处理、梁柱节点域的加劲肋设计,以及支撑体系的轴线控制。 4. 高强度钢材的应用: 分析了Q460/Q550等高强度钢材在节约材料和减小构件截面尺寸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焊接热影响区(HAZ)韧性退化方面的特殊设计考量。 第三册: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实践 本书侧重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及其环境影响控制。 核心内容包括: 1. 土体工程特性测试与评价: 详细介绍了标准贯入试验(SPT)、静力触探试验(CPT)数据的解释与地基承载力的反演,以及室内三轴剪切试验、固结试验在确定地基变形参数中的应用。 2. 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 深入探讨了地下连续墙、SMW工法(水泥搅拌墙)、排桩等支护结构的受力分析,重点讲解了内支撑系统(水平支撑、斜撑)的设计与预加应力施加,并对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进行了规范化介绍。 3. 桩基础承载力确定: 区分了竖向抗压、抗拔桩的设计方法。针对预应力管桩、钻孔灌注桩,详细阐述了极限单桩竖向抗拔力的试验验证方法(如静载试验、高应变检测),并讨论了群桩效应与桩间距对承载力的折减系数选取。 4.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全面介绍了真空预压、塑料排水固结法(PVD)、高低压旋喷注浆(Jet Grouting)等加固技术,包括加固效果的预测模型和现场质量控制标准。 第四册: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与耐久性设计 本书聚焦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长期服役性能,特别是裂缝宽度控制、抗渗性与抗腐蚀设计。 核心内容包括: 1. 服务极限状态下的裂缝控制: 详细阐述了欧洲规范(Eurocode)和中国规范中关于抗裂验算的差异,重点分析了钢筋种类(如HRB400、HPB300)对裂缝分布和宽度控制的影响。通过构件截面受拉应力与抗裂钢筋间距的函数关系,指导实际配筋。 2. 钢筋锈蚀与碳化防护: 探讨了氯离子侵蚀、碳化深度对钢筋保护层锈胀开裂的机理。本书提供了不同环境类别(如海洋环境、工业污染区)下混凝土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标准和水胶比限制要求。 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与原材料选择: 讲解了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使用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硅灰、粒化高炉矿渣)对早期强度、后期强度及抗渗透性的优化作用。 4. 既有结构裂缝的诊断与修复: 提供了针对裂缝的无损检测技术(如声发射、裂缝显微观测),以及化学灌浆、结构粘钢/粘纤维加固修复的适用条件与施工工艺要求。 --- 总结: 本套丛书汇集了结构设计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成熟的工程经验,提供了从结构选型、荷载分析到具体节点构造的完整技术指南。其内容严格遵循国家和国际工程标准,但不涉及任何关于特定预制构件(如双T板)的设计图集或规范解读,侧重于通用结构体系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相当的宏大且具有前瞻性。作者没有急于抛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是先从整个土木工程领域对新型结构材料的迫切需求入手,将双T板的诞生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让我不再觉得这只是本纯粹的规范手册,而更像是一部结构创新的编年史。书中对材料力学和结构理论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像是搭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那些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也能平稳过渡到具体构件的设计阶段。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可持续性与结构优化”的章节论述,那段文字的论证逻辑严密,数据引用得体,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未来工程趋势的精准把握,这种深度思考的文字,远超我预期中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感非常好,它不是那种一味堆砌术语的“天书”,而更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套渐进式课程。一开始的章节或许稍显基础,但这是为了确保所有背景的读者都能跟上后续的复杂推导。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拓展”部分,那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探索更多可能的设计优化方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套用既有公式。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恰恰是当前工程教育中最为缺乏的环节。读完这些,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有效重塑,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逻辑自洽的结构体系,为我未来的项目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

评分

从技术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的静力学分析,到更复杂的疲劳、徐变效应评估,甚至还触及了抗震设计中的特殊要求。特别是关于预应力施加技术这一核心环节的描述,文字描述搭配精确的流程图,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张拉、锚固、应力松弛等一系列操作的内在机理,这比我之前参考的任何操作手册都要详尽和易懂。其中关于“新型锚具的应用及失效模式分析”一节,内容详实且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这表明作者在内容更新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确保了所提供的信息是站在行业前沿的,而非陈旧的理论复述,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书籍的阅读习惯通常是带着一种“任务导向”的功利性目的,但这次阅读体验却有些不同。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被书中某些案例的叙述方式所吸引。比如,关于某个特定项目应用双T板的背景介绍,作者仿佛化身为一名现场工程师,生动地描绘了施工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那种场景再现感极强,让理论知识立刻落地生根。书中对各种计算模型的比较分析,没有采取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对比不同规范在处理剪力墙约束条件时的细微差异,深入剖析了理论模型与实际工程之间的张力,这对于我们工程实践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权衡安全系数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微妙平衡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工程智慧,确实令人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雅致的感觉,初次上手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用心。扉页上的那句引言,深邃而富有哲理,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知识旅程将是何等精妙。内页的纸张质地,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指尖也感到十分舒适,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伏案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上,主次分明,图表与文字之间的穿插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处理复杂的结构分析时,思维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尤其是那些关键概念的标注,采用了独特的字体和颜色区分,使得重点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虽然我翻阅时主要集中在对整体框架的把握,但仅从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来看,它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品,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