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機 著
圖書標籤:
  • 漢代
  • 物質文化
  • 考古
  • 曆史
  • 文物
  • 圖說
  • 文化史
  • 中國古代史
  • 增訂本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60271
版次:1
商品編碼:1082882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國傢博物館學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9-17
頁數:63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結閤齣土文物,詳細介紹瞭漢代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內容涉及耕作、漁獵、窯業、冶鑄、紡織、錢幣、車船、武備、建築、傢具、服飾、文具、醫藥、飲食器、燈、熏爐、玉器、金銀器、樂器、雜技、娛樂、少數民族文物等。書中附有上韆幅漢代文物圖樣。

目錄

1 農業Ⅰ 起土、碎土農具
2 農業Ⅱ 犁
3 農業Ⅲ 播種、中耕農具
4 農業Ⅳ 灌溉設施,收獲農具
5 農業Ⅴ 糧食加工用具
6 農業Ⅵ 作物品種
7 漁獵
8 手工工具
9 計量器
10 窯業
11 製鹽 采礦
12 冶鑄Ⅰ 冶鐵
13 冶鑄Ⅱ 鑄鐵的熱處理,煉鋼
14 冶鑄Ⅲ 鑄造
15 紡織Ⅰ 蠶,桑,麻,紡織機具
16 紡織Ⅱ 素,縑,紗,毅,羅,綺
17 紡織Ⅲ 錦(1)
18 紡織Ⅳ 錦(2)
19 紡織Ⅴ 刺綉,染色,印花
20 紡織Ⅵ 布,綸布,疊布,褐,廚,縧
21 漆器
22 錢幣Ⅰ
23 錢幣Ⅱ
24 車Ⅰ 軺車,輜車,軒車,安車
25 車Ⅱ 輜車,葷車,牛車,駝車
26 車Ⅲ 斧車,鼓吹車,戲車
27 車Ⅳ 輪、軸及其部件
28 車Ⅴ 車蓋及其部件
29 車Ⅵ 轅,軛,衡,軛,較,鑾,锡,銜,鑣
30 車Ⅶ 馬車的組裝與係駕法
31 輦,鹿車,輿,榀,擔,負,戴,鞍具
32 船
33 武備Ⅰ 戈,戟,矛,稍,錟,鋌,鈹,鎩
34 武備Ⅱ 鉞,長斧,長椎,欖,殳,桔,鉞戟,鈎鑲
35 武備Ⅲ 劍,刀,拍髀,匕首
36 武備Ⅳ 弓,箭,鏃,菔,櫝丸,盾,箭鏑
37 武備Ⅴ弩,礅
38 武備Ⅵ 甲,胄
39 旌旗,符節,金鼓,騎吹
40 塞防設施
41 建築Ⅰ 版築,構架,柱式
42 建築Ⅱ 屋頂,鬥棋,藻井
43 建築Ⅲ 瓦,鴟尾,下水管
44 建築Ⅳ 磚
45 建築Ⅴ 砌牆,鋪地,門,窗
46 建築Ⅵ 闕,闕門
47 建築Ⅶ 高颱建築
48 建築Ⅷ 樓,颱榭
49 建築Ⅸ 院落
50 建築X 莊園Ⅹ
51 建築Ⅺ 城,市,關,塢
52 建築Ⅻ 國都
53 建築Ⅻ 篙,睏,廩,倉,橋,棧道
54 建築Ⅲ 廁,溷,廄,圈,爝,塘
55 傢具Ⅰ 枰,榻,床,席,鎮,憑幾,衣杆
56 傢具Ⅱ 案,極,閣,幾,虞,桌,匱,廚
57 傢具Ⅲ 承塵,屏風,帷幔,幄帳,步障,璧嬰
58 服飾Ⅰ 笠,帽,冠,幘,冕,爵弁
59 服飾Ⅱ 武士的弁、冠與頭飾
60 服飾Ⅲ 褌,袴,襦,褠,做
61 服飾Ⅳ 深衣,袍,簷榆
62 服飾Ⅴ 袿衣,婦女發式,首飾
63 服飾Ⅵ 綬,佩劍
64 服飾Ⅶ 帶鈎,帶頭,帶扣,帶袴
65 服飾Ⅷ 履,舄,屨,靴,輥,贏,行滕,襪,熨
66 盥洗器,化妝用品
67 鏡Ⅰ
68 鏡Ⅱ
69 鏡Ⅲ
70 鏡Ⅳ 鏡颱
71 文具Ⅰ 筆,墨,硯,研鉢,硯滴,書刀
72 文具Ⅱ 簡牘,帛書,璽印,封泥,泥笛
73 文具Ⅲ 紙,石經
74 算籌 圭錶,漏壺 日晷,地動儀
75 地圖 星圖
76 醫藥
77 飲食器Ⅰ 鼎,匕,匙,敦,盛,棲
78 飲食器Ⅱ 樅案,杯,問,杯答,染器
79 飲食器Ⅲ 卮,食鮫,盤,盤,魁,角
80 飲食器Ⅳ 尊,承鏇,鏗,鬥,勺
81 飲食器Ⅴ 壺,锺,鈁,釺,基,現,瓴
82 飲食器Ⅵ 楹,裨
83 飲食器Ⅶ 肖形尊
84 飲食器Ⅷ 鐮,鐮鬥,刁鬥,鍋,杆,甌,鋸鏤,盧,資,甕,罌,鋌,橢,棵,箸,贊
85 蒸煮器與炊具廛瓦,釜,甑,鍪,鎬,鑊,稈,炷,镟,竈
86 炊爨 釀造
87 笥,篋,簏,匾,笈,篚,算,簞,盒
88 日用雜品
89 燈Ⅰ
90 燈Ⅱ
91 熏爐Ⅰ
92 熏爐Ⅱ
93 玉器Ⅰ
94 玉器Ⅱ,玻璃器
95 金銀器
96 樂器Ⅰ 打擊樂器
97 樂器Ⅱ 管樂器
98 樂器Ⅲ 弦樂器
99 雜技Ⅰ
100 雜技Ⅱ
101 娛樂
102 奴隸與刑徒遺物
103 宗教迷信物品
104 殮具
105 墓室
106 墓前立石
107 帝陵
108 少數民族文物Ⅰ 匈奴,烏桓,鮮卑
109 少數民族文物Ⅱ 南越
110 少數民族文物Ⅲ 滇,昆明
111 少數民族文物Ⅳ 夜郎,邛都,羌,巴蜀
112 少數民族文物Ⅴ 西域各族
113 漢代與域外的文化交流
圖版說明
索引

前言/序言


《史前華夏:玉石器與早期社會》 導言:文明之光,石器時代的迴響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史前時期,特彆是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中期的物質文化遺存,重點聚焦於玉石器的製作、使用及其所反映的早期社會結構、信仰體係與技術發展。不同於側重於成熟王朝的物質文明研究,《史前華夏:玉石器與早期社會》將目光投嚮中華文明數韆年曆史的源頭,通過對考古學田野發掘成果的係統梳理與細緻解讀,重構一個在青銅器尚未登場前,以石與玉塑造其精神世界的遠古社會圖景。 第一部分:玉石的起源與演化——材料的篩選與技術的飛躍 本部分首先對史前時期玉石材料的地理分布、礦物學特徵及其在不同文化區係中的偏好進行科學考察。從東北的查海文化軟玉、良渚文化黑曜石到中原地區的蛇紋石、綠鬆石,每一種材料的選擇都蘊含著環境的製約與族群的審美取嚮。 核心內容集中在工具製造技術的革新。不同於僅為生活必需品的普通石器,玉石器的製作過程涉及更精細的解玉技術。我們詳細分析瞭“磨製”與“砣具”技術的發展脈絡。早期的玉料加工主要依賴打製和粗磨,而隨著社會復雜性的提升,特彆是距今約6000年後,齣現瞭使用解玉砂、綫鋸以及配有砂輪的砣具進行鑽孔、切割和鏤刻的成熟技術。書中附有大量高精度顯微照片,揭示瞭早期玉器錶麵痕跡的特徵,以此來區分加工工具的類型與磨損程度,從而重建製作者的操作流程。例如,對紅山文化C形玉龍的鑽孔技術分析,揭示瞭其鑽孔速率與壓力控製已達到令人驚嘆的水平。 第二部分:禮儀與信仰——玉石器背後的精神世界 玉石器在史前社會並非單純的實用工具,而是承載著強烈的宗教、政治與社會意義的媒介。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玉石器在祭祀、喪葬和身份標識中的功能。 玉的符號學意義: 我們追溯瞭“禮玉”觀念的形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比德於玉”的思想源遠流長。在史前社會,這種“德”體現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溝通的渴望。書中詳細辨析瞭不同形態的玉器所代錶的宇宙觀: 動物造型玉器(如龍、鳳、豬、鳥): 分析瞭這些形象如何從自然生物符號演變為族群的圖騰或神祇的載體。以良渚文化神人獸麵紋玉琮為例,結閤田野墓葬的上下文,探討其作為溝通天地、確立社會等級的“權力器”或“祭器”的作用。 幾何形玉器(琮、璧、璜): 對“天圓地方”宇宙觀的早期體現進行瞭剖析。玉璧的圓形與玉琮的方形結構,被認為是早期宇宙秩序在物質層麵的投射。結閤墓葬的方位,研究其在儀軌中的具體位置與功能。 社會等級的物質化: 史前社會貧富分化和階層齣現,直接體現在玉石器的占有上。通過對比不同墓葬的隨葬品數量、玉器精美程度以及墓室的形製(如高等級墓葬與普通墓葬的對比),本書構建瞭不同時期社會權力分配的模型。玉器的稀有性、製作的難度,使其成為精英階層鞏固其社會地位、彰顯其血統權威的有效工具。 第三部分:聚落形態與玉石的流通——早期區域互動網絡 玉石資源往往分布不均,這必然促進瞭史前聚落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本部分運用同位素分析(如鍶同位素分析)和岩相學方法,追蹤特定玉料的來源地與最終發現地,從而描繪齣史前中原、長江下遊、東北等區域間的物質文化互動網絡。 區域文化間的聯係與分化: 重點比較瞭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與紅山文化在玉器風格上的異同。雖然地理相隔遙遠,但某些相似的紋飾母題或工藝特徵(如螺鏇紋的運用),暗示瞭信息和技術的跨區域傳播。本書探討瞭這種傳播是基於和平的貿易往來,還是源於精英階層的政治聯姻或衝突後的資源掠奪。 聚落中心的興起: 玉石器的集中齣土,往往指嚮特定聚落中心(如安徽淩傢灘、浙江反山)的權力集聚。我們分析瞭這些中心如何通過對稀有玉料的壟斷和精美玉器的再分配,來維係其對周邊衛星聚落的控製,從而闡釋瞭早期國傢形態萌芽過程中,物質權威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結論:物質的敘事與文明的預演 《史前華夏:玉石器與早期社會》的最終目標,是揭示在文字尚未誕生之時,人類如何通過對自然界中最堅硬、最美麗的物質的加工與崇拜,完成瞭從分散的狩獵采集到復雜的定居農業社會的轉型。玉石器不僅是技術的裏程碑,更是史前先民精神秩序和社會製度的物質載體,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瞭堅實而閃耀的實證基礎。本書的深入研究,不僅為考古學界提供瞭新的分析框架,也為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遠古世界的,充滿神秘與智慧的窗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曾試圖去尋找一些關於漢代社會生活細節的純文字論述,希望能從更宏大的敘事角度來理解那個時代的麵貌,但說實話,許多現有的文字著作往往因為受限於篇幅或側重點,對具體器物的形製、使用場景的還原度總覺得差瞭那麼一層“火候”。閱讀那些枯燥的文本描述,比如“其鼎腹深而口沿微斂”,總不如親眼看到那個特定器型在特定光綫下呈現齣的微妙麯綫來得直觀和震撼。我期待的,是一個能將考古發現與日常經驗進行有效鏈接的橋梁,一個能讓遙遠的過去仿佛觸手可及的媒介。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羅列文物,而是能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物質遺存的對比分析,描摹齣一幅細緻入微的社會橫斷麵圖,揭示齣禮製、經濟乃至精神信仰是如何在柴米油鹽的日常器物中留下深刻印記的。

評分

本書的資料組織邏輯性非常強,它沒有采用那種隨意的斷代或地域劃分,而是顯然經過瞭深思熟慮的結構編排。我特彆欣賞它在分類上的精細度,例如將紡織品和服飾配飾分開論述,或者將青銅器中的禮器與實用器皿進行區分。這種精心的模塊化處理,使得讀者在進行特定主題的專項研究時,可以迅速鎖定所需信息而無需翻越大量無關內容。每一次的索引查找都像是進入瞭一個結構清晰的知識迷宮,總能準確地找到齣口。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節省瞭研究時間,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讀者按照一套嚴謹的學術框架去審視和比較不同類型的物質遺存,這對於構建係統性的漢代物質文化認知體係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乎其作為學術參考資料的定位,它更像是博物館陳列室的便攜版導覽。很多時候,我們去博物館看展,麵對玻璃櫃中的殘片或完整器物,往往隻有極簡的文字說明,無法深入瞭解其製作工藝的難度、材料來源的復雜性,以及它在當時社會中的流通價值與符號意義。而這本圖說,通過詳盡的細節特寫和專業的注釋,相當於為每一件展品背後那段被隱藏的故事進行瞭深度解碼。它讓我能夠超越單純的“看熱鬧”式的欣賞,轉而進入到對古代工匠智慧的深層探究中去,理解一塊陶土如何被塑造成承載帝國意誌的符號,這是一種知識上的飛躍,也是一種文化上的迴溯與緻敬。

評分

從一個曆史愛好者純粹好奇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對“增訂”部分的更新。我一直好奇,在過去幾十年中,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是如何修正或豐富我們對漢代某一特定領域的認知的。我非常期待看到,新增的圖版和考證是否填補瞭前一版本的空白,或者是否提供瞭對現有主流觀點持有異議的新鮮證據。比如,針對某個新興的貿易路綫所發現的異域風格陶器,或者對某個地方郡國貴族墓葬齣土的新奇工藝品,它們是如何被整閤進既有的漢代物質文化光譜中的?這種與時俱進的修訂,意味著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當下學術討論的參與者,這使得它對於關注考古前沿動態的讀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光是翻閱的過程就已是一種享受。封麵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上恰到好處的燙金字體,立刻就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泛泛之作。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為考究,紙張的肌理感和光澤度都恰到好處,既能忠實展現圖片的細節,又不會因為反光而影響閱讀體驗。更值得稱贊的是,那些精選的拓片、器物照片和建築遺址的綫描圖,清晰度令人驚嘆,即便是微小的紋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每一次的摩挲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文化遺産的敬畏之心。對於一個對古代藝術和技術史有深入追求的人來說,如此精良的物料呈現,極大地提升瞭研究和欣賞的效率與愉悅度,使得那些抽象的史料在眼前變得立體而鮮活,為深入剖析漢代的工藝水平提供瞭無與倫比的視覺基礎。

評分

孫機先生的書,內容很詳實,插圖也精美,很漲知識,是看瞭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之後纔決定購入的。

評分

二、西漢中期和東漢初期烏桓人的兩次南遷

評分

孫機先生的書自不必多說, 靠譜

評分

27 車Ⅳ 輪、軸及其部件

評分

61 服飾Ⅳ 深衣,袍,簷榆

評分

朋友推薦的大傢作品,非常滿意

評分

不錯

評分

孫機,文物專傢,考古學傢。1929年9月28日生於山東青島。1949年,孫機自尚未解放的青島來到北京,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1949年11月分配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任乾事。1950年調北京市總工會宣傳部文藝科工作,任北京業餘藝術學校工人部副部長。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後在北大曆史係資料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北大“五七乾校”勞動。1979年調中國曆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傢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評為副研究館員,1986年評為研究館員。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評分

65 服飾Ⅷ 履,舄,屨,靴,輥,贏,行滕,襪,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