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産養殖學專業生物學基礎課程實驗》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所開設的大部分生物學課程均安排有課內實驗。為瞭避免不同課程間實驗內容的重復,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課外時間全麵學習各門課程的核心實驗內容,海南大學水産養殖學係和海南大學海洋生物國傢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將水産養殖學專業所有實驗內容劃分為生物學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實驗和專業課實驗三部分。
內頁插圖
目錄
《生物學》實驗
生物學基礎實驗
實驗一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實驗二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使用
實驗三 熒光顯微鏡的原理與使用
實驗四 臨時裝片的製作——徒手切片法
實驗五 血塗片的製作與血細胞計數
實驗六 生物繪圖
實驗七 生物顯微測量技術
實驗八 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觀察
實驗九 ABO血型的測定
實驗十 被子植物根莖顯微結構
生物學綜閤實驗
實驗十一 石蠟切片技術
實驗十二 植物組織培養
實驗十三 植物臘葉標本的製作
實驗十四 硬骨魚類骨骼標本的製作
實驗十五 陸生植物群落結構調查
實驗十六 底棲動物群落結構調查
《生物學》實驗
實驗一 細菌的製片和簡單染色
實驗二 革蘭氏染色法
實驗三 實驗室環境及人體錶麵的微生物檢查
實驗四 消毒和滅菌
實驗五 培養基的配製
實驗六 微生物的無菌操作技術
實驗七 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實驗八 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實驗九 大腸杆菌生長麯綫的測定
實驗十 細菌的生理生化反應——大分子物質的水解試驗
實驗十一 微生物菌種保藏
實驗十二 海水養殖池塘水體中各類細菌總數的測定
實驗十三 消毒劑對水中微生物生長存活的影響
實驗十四 魚類腸道內益生菌的分離與純化
《生物化學》實驗
實驗一 糖類的顔色反應
實驗二 血糖含量的測定
實驗三 蛋白質的顔色反應
實驗四 蛋白質的沉澱反應
實驗五 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
實驗六 雙縮脲法測定蛋白質的濃度
實驗七 紫外吸收法測定蛋白質的濃度
實驗八 考馬斯亮藍法測定蛋白質的濃度
實驗九 血清白蛋白的分離與純化
實驗十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實驗十一 RNA的定量測定——苔黑酚法
實驗十二 DNA的定量測定——二苯胺法
實驗十三 過氧化氫酶的作用
實驗十四 過氧化氫酶K的測定
實驗十五 酚氧化酶(PO)活性的測定(左鏇多巴窪)
實驗十六 瓊脂糖凝膠電泳法分離乳酸脫氫酶
實驗十七 細菌脂多糖的提取及檢測
《分子生物學》實驗
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
實驗一 動物基因組DNA提取
實驗二 DNA瓊脂糖凝膠電泳
實驗三 DNA聚閤酶鏈式反應
……
《細胞生物學》實驗
精彩書摘
3)鏡臂下端與鏡柱或者鏡座相連,上端與鏡筒相接,使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被觀察對象等各組分維持適宜的距離。鏡臂是顯微鏡的主要支持架,也是取放顯微鏡時手握的部位。
4)鏡筒中部與鏡臂相接,位於鏡臂的前上方。鏡簡上端可以安裝插入目鏡,下端裝有物鏡轉換器,通過調節鏇鈕來操控其升降。可分為單筒式和雙筒式兩種,單筒式的又包括直立式和傾斜式兩類,雙筒式的均為傾斜式。
5)物鏡轉換器又稱鏇轉器,圓盤狀,位於鏡筒的下方。一般有2~4個安裝物鏡的圓孔,可以自由轉動,從而實現安裝在其上的物鏡鏡頭的選擇轉換。當鏇轉器鏇至物鏡和鏡筒處於同一條直綫時,會發齣“哢嚓”聲,錶明物鏡鏡頭轉換到位瞭。
6)載物颱又稱鏡颱,位於鏡臂前方、鏡筒和鏇轉器的下方,為被觀察的裝片提供支撐的平颱。中央有一個光綫穿過的小孔,即通光孔;其上有夾持裝片的夾子和前後、左右移動裝片的推片器,推片器由延伸至鏡颱下的調節鏇鈕操控。推片器上有縱橫遊標尺,一般由主標尺和副標尺組成,可以用於確定標本在視野中的方位,也可以粗略估計被觀察目標的大小。
7)調節鏇鈕又稱調焦螺鏇或者調節器,包括粗動螺鏇和微動螺鏇,起著調控載物颱與物鏡間距離的作用,實現聚焦,使物像呈清晰狀態。粗動螺鏇用於實現載物颱大輻度、快速升降,能迅速調節好焦距,一般在低倍物鏡下觀察時使用;後者則是調節載物颱小幅度緩慢地升降,一般用於高倍物鏡和油鏡下觀察時的精細調節。過去有的顯微鏡是載物颱固定而鏡筒不固定,顯微鏡調節鏇鈕操控的是鏡筒的升降,現在已經很少使用。
……
《水産養殖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水産養殖學概論,係統闡述水産養殖的理論基礎、實踐技術、産業發展以及未來趨勢。本書內容涵蓋瞭從水産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到養殖環境的調控,再到病害防治、産品加工與質量控製,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多個方麵,力求為從事或有誌於從事水産養殖行業的人士提供詳實的知識體係和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水産養殖學導論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水産養殖學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和學科體係。我們將深入探討水産養殖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麵的重要作用。通過迴顧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曆程,從古代的樸素實踐到現代的科學化、産業化發展,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其演變軌跡和技術革新。本書還將辨析水産養殖的幾種主要模式,如淡水養殖、海水養殖、半鹹水養殖,以及內陸養殖與近海養殖的差異,並著重介紹不同模式下主要的養殖對象及其特點。此外,還將對水産養殖業的全球現狀、區域分布和市場趨勢進行分析,為讀者提供宏觀視角。 第二部分:水産養殖對象生物學基礎 本部分是本書的重點和核心,詳細介紹瞭水産養殖中常用魚類、蝦蟹、貝類和藻類等主要類群的生物學特性。 魚類養殖對象:我們將深入剖析魚類的分類、形態結構、生理生化特徵,重點關注其食性、繁殖方式(如親魚選擇、催産、孵化、育苗技術)、生長發育規律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本書將以常見的經濟魚類為例,如鯉、鯽、草魚、鰱、鱅、羅非魚、加州鱸、鱖魚、石斑魚、鰻鱺、黃顙魚等,詳細介紹它們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養殖中的應用。例如,在介紹草魚時,將詳細闡述其草食性特點,如何根據其食性設計投喂策略;介紹羅非魚時,將強調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和對高溫的耐受性,以及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應用。 蝦蟹類養殖對象:針對常見的蝦蟹類,如凡納濱對蝦、南美白對蝦、青蝦、中華絨螯蟹、青蟹等,本書將詳細介紹其分類、生活史(包括蛻殼、性成熟、産卵、幼體發育等)、營養需求、活動節律以及對水質、溶氧、鹽度等環境因子的敏感性。我們將重點講解不同種類蝦蟹的養殖技術要點,如對底質的要求、病害的防控策略以及在不同養殖模式下的適應性。 貝類養殖對象:對於扇貝、牡蠣、貽貝、鮑魚等貝類,本書將側重於它們的分類、濾食性特點、附著與生長方式、繁殖生理以及對水質和底質的依賴性。我們將深入探討貝類的養殖周期、育苗技術、越鼕管理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投喂和管理提高産量和品質。例如,在介紹牡蠣時,將詳細闡述其濾食能力如何影響水體淨化,以及其對重金屬的富集作用,從而引導讀者關注養殖環境的質量。 藻類養殖對象:對於作為餌料或直接産品的水産藻類,如螺鏇藻、小球藻、海帶、紫菜、裙帶菜等,本書將介紹其分類、形態結構、光閤作用機製、營養價值以及生長發育的規律。我們將重點講解不同藻類的培養基配方、光照、溫度、CO2濃度等培養條件控製,以及收獲、加工和應用技術。 第三部分:水産養殖環境調控與管理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水産養殖環境的各個要素,以及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控和管理,以創造最適宜水産動物生長的環境。 水質管理:本書將詳細闡述影響水産養殖的關鍵水質指標,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總硬度、堿度、鹽度、透明度、水色等,並分析它們對養殖對象生理活動的影響。我們將介紹各種水質檢測方法和儀器,以及如何通過增氧、調pH、解毒、改底、換水等技術手段進行水質調控。例如,在討論溶解氧時,將闡述其對呼吸作用的重要性,不同養殖密度下對溶氧的需求,以及如何通過增氧機、曝氣石等設備提高溶氧水平。 底質管理:底質是許多養殖對象(如貝類、蝦蟹)生存和生長的重要基礎。本書將介紹底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如有機質含量、pH值、粒度組成等,以及底質惡化對養殖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們將探討底泥清淤、改底、培藻、微生物調控等底質改良技術,以維持健康的養殖底質環境。 溫度與光照管理:溫度和光照是影響水産動物生長、繁殖和免疫力的重要環境因子。本書將分析不同養殖對象對溫度和光照的最適範圍,以及如何通過選擇養殖季節、修建遮陽設施、調節水體深度等方式進行管理。 溶解氧與增氧技術:溶解氧是水産養殖中最關鍵的水質指標之一。本書將詳細介紹溶解氧的産生與消耗機製,並係統介紹各種增氧設備(如葉輪式增氧機、射流式增氧機、氣泡式增氧機等)的工作原理、效率和適用範圍。同時,還將介紹無動力增氧技術和微生物增氧技術。 養殖密度與池塘/網箱設計:閤理的養殖密度是提高養殖效益、降低病害風險的關鍵。本書將分析不同養殖對象、不同養殖模式下的適宜養殖密度,並探討池塘、網箱、筏式等不同養殖設施的設計原則和建造技術。 第四部分:水産動物病害防治與健康管理 病害是水産養殖生産中的一大挑戰。本部分將全麵介紹水産動物常見病害的病因、癥狀、診斷方法以及防治策略。 病原微生物學:本書將介紹引起水産動物疾病的主要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原蟲、吸蟲、縧蟲、綫蟲等)等。我們將分析這些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以及感染機製。 常見病害的診斷與防治:針對不同類群的水産養殖對象,我們將詳細介紹其特有的常見病害,如魚類的赤皮病、腸炎病、爛鰓病、白鱗病、指環蟲病等;蝦蟹類的偷死病、早期死亡綜閤徵(EMS)、蛻殼不遂綜閤徵等;貝類的黑鰓病、麻痹綜閤徵等。對於每種病害,我們將提供詳細的臨床癥狀描述、診斷方法(如鏡檢、病原分離鑒定)以及具體的防治措施,包括藥物治療(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殺蟲劑、殺菌劑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免疫預防等。 水産動物免疫學與疫苗應用:本書將介紹水産動物免疫係統的基本知識,以及提高養殖對象抗病能力的重要性。我們將探討免疫增強劑的應用,以及水産疫苗的研發、生産和應用前景。 養殖過程中的健康監測與預警:強調預防為主,通過建立科學的健康監測體係,定期檢測養殖對象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健康風險,避免病害的大範圍爆發。 第五部分:水産養殖産品質量控製與加工 本部分關注水産養殖産品的質量安全以及後續的加工增值。 水産品質量安全:本書將深入探討水産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農獸藥殘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這些物質對人類健康的潛在風險。我們將介紹相關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檢測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養殖管理和風險控製措施,保障水産品的質量安全。 水産品加工與保鮮:介紹常見的保鮮技術,如冷藏、冷凍、醃製、煙熏、乾燥等,以及水産品初加工(如去鱗、去內髒、切片)和深加工(如水産品罐頭、魚糜製品、蛋白粉、酶製劑等)的技術。 産品追溯體係的構建:強調建立健全的水産品追溯體係,從養殖端到消費端,實現産品信息的全程可追溯,提高消費者對水産品的信任度。 第六部分:水産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部分將探討水産養殖業如何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邁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生態水産養殖模式:介紹生態養殖理念,如種養結閤、循環水養殖、生態修復養殖等,強調減少對外源性汙染物的依賴,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深入分析水産養殖對海洋和淡水生態係統的影響,提齣保護漁業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策略,以及如何減少養殖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治理養殖汙染。 政策法規與行業標準:梳理國內外與水産養殖相關的政策法規、行業標準和管理製度,引導讀者遵守法律法規,提升行業規範化水平。 水産養殖業的未來展望:展望水産養殖業在技術創新(如基因工程、精準養殖、人工智能)、綠色發展、品牌建設、國際閤作等方麵的未來發展趨勢,鼓勵讀者積極擁抱變革,推動行業嚮前發展。 本書內容結構清晰,語言嚴謹,圖文並茂,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在每個章節中,都將穿插豐富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指導,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無論是初學者入門,還是從業者提升,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有益的啓示和價值。本書的齣版,旨在為推動我國乃至全球水産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綠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