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人的教育 |
| 作者 | 福禄培尔 (Froebel), 孙祖复 |
| 定价 | 25.10元 |
| 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107070914 |
| 出版日期 | 2001-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332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 |
| 商品重量 | 0.422Kg |
| 内容简介 | |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人的教育》主要讲的是福禄培尔的生平与教育思想;人的教育;福禄培尔的生平与著作年表;译后记。其内容印刷精美,详细具体。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是生活日常,也是相伴而生的职业使命——在分享知识和智慧的同时,变化着年轻学子的生命和人格成长。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德国)福禄培尔(Froebel) 译者:孙祖复 |
| 目录 | |
| 福禄培尔的生平与教育思想 人的教育 福禄培尔的生平与著作年表 译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人的教育》由福禄培尔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
| 文摘 | |
| 版权页: 他还指出,“一个学生或少年儿童,一旦进入学校,伺会越出对事物的外部观察而进入对事物更高深的精神的理解儿童越出对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观察而进入对事物内部的观察因而也是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洞察和形成意识的观察,以及他脱出家庭秩序而进入更高的世界秩序,这就使他成为学生……”总之,学校的任务是使脱离了狭隘的家庭圈子进入到广阔的世界的儿童,由以往对客观事物的仅仅是表面的、非本质的观察进入对包括学生自己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观察,从而获得关于事物内在本质和事物内部倾向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由于学校担负着这样的任务,福禄培尔认为,一个学校教员的作用在于能够向自己和他人或者学生指出并使之理解事物内在的、精神的本质。对于每个具体的儿童来说,不仅应教绐他学习对象本身,而且还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关的知识。如果学校教员和教师确实做到了这点,那么。担任教员和教师工作的不管是裁缝、伐木工和织工、风琴师、唱诗班领唱,还是校长,都是名符其实的教员和教师。与此同时,福禄培尔也批评了当时学校教师工作中的那种“使孩子们认识非常之多的事物,却并不向他们指出事物之间必然的、精神的统一性并在这种统一性中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就事论事、不讲效果的倾向。 福禄培尔确定的学校教学内容分四大类:宗教与宗教教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语言与语言教学及与此相关的阅读与书写;艺术与艺术对象。他确定这些教学内容是从以下思想出发的。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起来可能需要一些适应,因为它毕竟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形成的文本。语言上,它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庄重和某种程度上的迂回,不像现代的科普读物那样直截了当。我发现,要真正领会其精髓,不能只是囫囵吞枣地扫过文字,而是要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游戏”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论述,那部分描述得生动而深刻,几乎让人重新体验到了童年的视角,理解了为什么“游戏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如果能配合一些相关的历史插图或者手稿的复印件,或许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还原作者构建思想时的情境。
评分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为后世的教育思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参照点。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心灵成长的哲学宣言。书中的许多论断,例如关于感官训练和自然观察的强调,虽然在今天的课程设计中已经有所体现,但原著的出发点和深度是无法替代的。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德语或外语的专有名词时,非常审慎地选择了对应的中文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原著思想的准确传达,避免了因翻译不当而导致的意义偏差,这一点对于严谨的学术探讨至关重要,也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功底。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的教育哲学体系。作者对于“人”这个核心概念的探讨,展现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他似乎在试图挖掘人类心智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深思,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比如关于“自我活动”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是否过度强调了外部的规范和标准,而忽略了内在的驱动力。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类经典作品最迷人的地方,它逼迫你走出当下的舒适区,去直面教育的本质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含分量的学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上的考究,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搭配非常舒服,阅读起来不觉得吃力,即便是面对一些较为晦涩的哲学论述,也能保持相对流畅的体验。不过,有些地方的注释略显单薄,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可能还需要额外的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作者当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脉络。总体来说,从物理媒介的角度来看,它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珍本,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有下功夫,希望后续的再版能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比如增加一些导读性质的序言或者索引,这样对学术研究者会更加友好一些。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耐心,这不是那种可以边听播客边随便翻阅的书籍。在某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把握住那些细微的差别和转折。但正是这种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理解,使得最终的顿悟感更为强烈。它成功地将教育学从一种纯粹的技术层面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绝不是制造出高效的工具,而是培养完整、有尊严、能自我实现的个体。读完之后,我感觉对“育人”二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远超了一般的阅读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