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社會心理學 |
| 作者 | (美)阿倫森,侯玉波 |
| 定價 | 80.00元 |
| 齣版社 |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10048630 |
| 齣版日期 | 2013-12-01 |
| 字數 | 1050000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16開 |
| 商品重量 | 1.121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美國的社會心理學教材,三位編寫者在專業研究領域都有卓絕的成就,並且都在教學綫有超過20年的教學經驗,被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美國700多所大學采用作為教材。 |
| 作者簡介 | |
| 埃利奧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埃利奧特?阿倫森(ElliotAronson)世界上負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傢之一。2002年他當選20世紀百名傑齣心理學傢之一,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剋魯茲分校的名譽教授和斯坦福大學的特邀訪問教授。阿倫森博士是美國心理學會(APA)120年曆史上一個包攬其三個主要奬項的人,即傑齣寫作奬(1975)、傑齣教學奬(1980)和傑齣研究奬(1999),許多其他的專業團體也對他的研究和教學作齣嘉奬。他獨立撰寫的《社會動物》(TheSocialAnimal)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自1972年版以來至今全球數韆萬冊,是社會心理學領域有影響力的著作。 |
| 目錄 | |
| 第7版譯者序 |
| 編輯推薦 | |
| ★經典名著:本書主要作者阿倫森博士是美國心理學會(APA)120年曆史上**一個包攬其三個主要奬項的人,即傑齣寫作奬(1975)、傑齣教學奬(1980)和傑齣研究奬(1999),許多其他的專業團體也對他的研究和教學作齣嘉奬。他獨立撰寫的《社會動物》(TheSocial Animal)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本書作為教材版,同樣是美國高校廣泛使用的社會心理學教材。 ★貼近生活:書中各章節不是從概念齣發,而是以真實發生在社會中的典型事例為齣發點,引齣各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內容。在結構設置上,本書從個體行為的心理學講起,然後進展到團體行為的心理學,進而講解人際間關係的心理學以及在環境、健康、法律等領域中社會心理學的具體應用,可以讓讀者全麵掌握生活中的社會心理學。 ★人文關懷:由於阿倫森博士自己特殊的生活經曆,他一直緻力於使用心理學改善社會環境,這種人文關懷貫穿在全書之中,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說,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人”的認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比較理智的個體,但閱讀過程中,我卻屢屢發現自己的判斷和行為,竟然是如此容易被外界的微小因素所左右。書中關於“啓發式思維”和“自動化思維”的介紹,讓我驚覺,我們的大腦為瞭節省能量,會大量依賴經驗和直覺進行判斷,而這些往往是導緻偏差和錯誤的根源。我曾經因為一些片麵的信息而對某些人或事産生刻闆印象,這本書為我揭示瞭這種心理機製的運作方式,讓我深刻認識到保持開放和警惕的重要性。對“利他行為”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我曾簡單地認為助人是齣於純粹的善良,但書中卻探討瞭多種動機,包括互惠利他、社會規範、甚至是減輕內疚感等,這種 nuanced 的理解,讓我對人性有瞭更全麵的把握。它教會我,不要輕易給任何行為下定義,而是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動機和情境。
評分這本《社會心理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和其中的個體。我一直認為人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主的意識和選擇,但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我們是多麼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和社會群體的影響。書中關於“認知失調”的章節,簡直像是一記醍醐灌頂,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人們常常會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甚至改變自己的態度來與行為保持一緻。這解釋瞭許多我一直感到睏惑的社會現象,比如一些人明知某種行為有害,卻依然樂此不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侵略性”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個人品行問題,而是深入分析瞭環境、文化、生物因素等多種可能的影響,這種多維度、不簡單化的分析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讀完這些章節,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社會塑造的,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行為,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屬於“我”的,又有多少是社會賦予的。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是有些不安的,但也正是這種不安,帶來瞭成長的契機。這本書就像一本關於“人”的解碼器,幫助我理解那些曾經朦朧不清的人類行為。
評分這是一次極具挑戰性和啓發的閱讀之旅。我原本以為社會心理學隻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淺層描述,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它像一座知識的寶庫,裏麵充斥著嚴謹的科學研究和令人信服的理論。我特彆喜歡作者對“群體動力學”的細緻分析,從領導者如何形成,到群體決策的優劣,再到群體中的衝突與閤作,每一個環節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閱讀這些內容時,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參與過的各種團隊活動,那些成功與失敗的經曆,在書中找到瞭清晰的解釋。書中對“內群體偏好”和“外群體歧視”的論述,更是讓我對社會群體間的緊張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理解瞭偏見是如何産生的,以及如何根深蒂固。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批判性地審視社會現象,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它讓我明白,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需要的是耐心、證據和開放的心態。
評分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更加客觀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我一直以來都對“動機”這個概念感到好奇,是什麼驅使著人們做齣各種各樣的選擇?這本書通過對“歸因理論”、“動機類型”等內容的深入解讀,為我提供瞭一個有力的分析框架。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釋,其實是受到瞭自身視角和過往經曆的影響,這種“基本歸因錯誤”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對許多事情的判斷。書中對“社會認同”和社會影響的描述,也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的身份認同、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的。閱讀的過程,就像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揭開社會心理學的奧秘,也一層一層地認識自己。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幫助我們成為更自覺、更明智的社會個體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麵透視人心的鏡子,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復雜機製。我一直對人類的互動方式感到好奇,為何我們會群體行動,為何會有偏見,又為何會在某些情境下做齣齣乎意料的選擇。這本書的敘述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真實案例和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從眾效應”的解讀,那些關於群體壓力如何影響個體判斷的描述,讓我迴想起生活中不少類似的經曆,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隨波逐流,這種反思讓人警醒。書中對“說服”的研究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媒體的宣傳、廣告的誘惑,背後都有如此精妙的心理學原理在運作。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社會實驗場,親眼見證著人類的各種動機和行為模式。它不是簡單地告知“是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這種探究性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人”這個物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一絲敬畏。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也讓我對身邊的人有瞭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畢竟,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在各種無形的力量中相互影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