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66辑)

老照片(第66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克力 编
图书标签:
  • 老照片
  • 怀旧
  • 摄影
  • 历史
  • 记忆
  • 家族
  • 亲情
  • 时光
  • 黑白
  • 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0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310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镇远”舰的命运、王普先生的历史留影、1982年:季羡林先生回母校、回忆北京新闻学校、七七事变前日军在北平的活动、书生曲弦、一幅梅兰芳拍摄的合影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陈悦 “镇远”舰的命运
鲁任 王普先生的历史留影
庞德治 1982年:季羡林先生回母校
黄植煦 回忆北京新闻学校
孙瑞安 一个人经历的两次战事
李玉荣 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日子
胡迎节 按图索骥话当年
曾汝弟 第一次领津贴
李秀兰 六十年前的回忆
徐宗懋 七七事变前日军在北平的活动
陈慧 追忆死于日军细菌战的母亲
周孜仁 书生曲弦
郭景岳 我的家庭
鲜继根 娘娘
孙玉德 怀念母亲
樊华 我最思念的人
田承军 陈东 从学府到林场
谭金土 一幅梅兰芳拍摄的合影
张建国 闲话威海老公园
胡剑 1930年代:四川少数民族风情
伊格 别了,铅与火
冯克力 从“镇远”舰的几张旧照说起

精彩书摘

  “镇远”舰的命运
  陈悦
  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海军不幸全军覆灭,其残存的一批军舰被日军作为战利品掳走,编入了日本海军,成为中国海军史上难以消弭的奇耻。由于当时日本军方对采集影像资料较为留意,这批军舰相比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军舰,留下的照片更多。这些特殊时期拍摄的照片,既是历史研究的生动材料,又是承载着太多苦痛的民族伤痕。本文介绍的“镇远”舰,就是这批军舰中的一例。
  “镇远”舰
  “镇远”舰是清末北洋海军中和旗舰“定远”同型、齐名的大型铁甲舰,1882年建成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排水量7220吨,舰长94.5米,宽18米,航速15.4节,主炮和“定远”一样,也是四门30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巨炮。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两艘姊妹舰告别建地,扬帆归国(“定远”、“镇远”虽然是蒸汽动力军舰,但同时保留了风帆素具,在回国的漫长航行中,为节省燃煤,很多时候都是挂起风帆航行)。旋即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中坚。在北洋海军多次北起海参崴,东抵长崎、大阪,南至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南海诸岛的巡弋活动中,都能看到“定远”、“镇远”威武的身影。
历史的侧影:光影中的时代变迁——《光影拾遗:近代社会风貌扫描》 引言:穿梭时空的信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高清、即时的影像记录。然而,当我们回望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定格在特定时刻的黑白影像时,一种别样的、沉静的力量便油然而生。《光影拾遗:近代社会风貌扫描》并非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像是一本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跟随镜头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本书汇集了大量珍稀的、鲜少被主流历史书梳理的图像资料,配以细致入微的考证与解读,旨在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和呈现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脉络、人情风俗与物质文化。 第一章:都市的勃兴与格局的重塑 近代中国的都市,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本章聚焦于上海、天津、广州等一批新兴都会的早期面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线条的“租界”或“洋务运动”的标签,而是错综复杂的城市肌理。 1.1 街巷的呼吸:从棚户到洋房 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城市底层居住环境的影像。那些蜿蜒曲折的里弄、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展现了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背景下的生存智慧与艰辛。我们细致比对了同一条街道在不同年份的影像,记录下砖瓦的更替、招牌字体的演变,以及摊贩叫卖声中蕴含的经济活动信息。例如,对比1910年代和1930年代天津河北城区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公共设施(如路灯、有轨电车线路)如何逐渐侵入传统街区,改变了居民的出行习惯和空间认知。 1.2 交通的革命:铁轨与汽笛的回响 近代交通工具的引入,是社会空间重组的关键驱动力。本章详细呈现了中国早期铁路的建设场景——从勘测选址的艰辛,到工人们的汗水,再到第一批蒸汽火车的首次鸣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收入了几张罕见的关于中国早期自行车和汽车拥有者的照片。这些“新物什”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它们如何影响了都市的交通秩序和社交礼仪,都有影像为证。 1.3 商业的脉动:商铺的门面学问 近代商业广告和店堂布置是研究当时消费文化的绝佳窗口。本书搜集了大量绸缎庄、南北货行、西药房的店面照片。从其装潢风格——比如融合了西方装饰艺术(Art Deco)元素的中式牌楼——到店伙计的制服样式,无不透露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吸收外来文化中寻求自我定位的努力。通过分析药店里陈列的药品名称,读者可以窥见当时主要的健康焦虑和医疗观念。 第二章:乡土的坚守与流变 与光鲜亮丽的都市景象相对,广大的乡村地区是传统生活方式最为顽固的堡垒,但即便在最偏远的角落,现代化的涟漪也未曾停歇。 2.1 农耕的器具与劳作的背影 本章侧重于传统农具的特写和农业劳作的场景。我们详尽记录了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耕作方式,包括水车、犁耙的结构细节,以及季节性集市的景象。通过比对不同时期农民的穿着,可以洞察到棉布、洋布(机织布)的渗透过程,这背后是全球贸易对乡村经济的隐性影响。 2.2 宗族与礼制:日常的仪式感 乡村社会的核心是宗族和礼制。本书收录了几组极为珍贵的家族合影和婚丧嫁娶的场景记录。这些照片细致地展现了传统服饰的复杂性、不同辈分在合影中的站位规则,以及祭祀仪式的流程。例如,通过观察一张1920年代江南望族拍摄的春节祭祖图,可以辨识出不同等级的祭品摆放,从而理解当时的宗族权力结构。 2.3 地方精英与乡绅的肖像 近代乡村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位移。一些受过新式教育或与城市有所关联的乡绅,开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镜头前。他们穿着长袍马褂,但手中可能拿着一叠文件或站在新修的学堂前。这些肖像揭示了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时代变革时,如何努力维持其社会地位和话语权。 第三章:个体生命的浮光掠影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了个体的温度。本章致力于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闪现的个体面孔,展现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服饰、职业与精神面貌。 3.1 职业的更迭:新工种的诞生 从洋车夫、剃头匠到邮差、电话接线员,近代中国催生了大量以前所未有的职业。本书用一组组特写镜头,记录了这些“新工种”的工作状态:洋车夫如何在拥挤的街道上穿梭;早期的女职员如何在电话交换台前忙碌;以及工匠们在工厂环境下操作机器的情景。这些影像不仅是职业的记录,更是劳动者身份认同变迁的侧面写照。 3.2 闺阁与沙龙:女性角色的多重奏 女性在近代社会经历了最剧烈的角色冲突与解放。书中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一是深锁于传统闺阁中的仕女,她们的服饰、发型和对镜自赏的姿态;二是活跃于舞厅、剧院或知识界的摩登女性,她们的短发、旗袍、甚至是参与公共活动的勇气。通过对她们服饰面料、配饰风格的细致分析,可以勾勒出“新女性”的多元图谱。 3.3 知识分子的群像:思想的探寻 近代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本章收录了多张不同学术流派知识分子的小型聚会照片——或是在书斋中辩论,或是在公园里休憩。这些影像捕捉了他们思想碰撞的瞬间,以及他们对书籍、报刊的珍视。通过辨认照片背景中的陈设,如中西文书籍的比例,可以侧面推断出这些思想的交汇点和张力。 结语:留存的温度 《光影拾遗:近代社会风貌扫描》所呈现的,是一个立体、有层次的近代中国。它不试图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通过对这些“过去的声音”和“定格的瞬间”的细致打捞与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感受那个复杂时代的独特视角。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凝结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时代的巨大张力,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历史深度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老照片(第66辑)》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每一页都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没有刻意的美化,就是最纯粹的瞬间凝固。翻开这本书,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旧时光的味道,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纸张特有的沉静和历史的厚重。那些照片里的面孔,他们的眼神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有质朴的笑容,也有略带羞涩的凝视。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一张照片琢磨很久,想象着那个场景,那时的人们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琐碎。这本书的选材非常讲究,每一辑似乎都在试图拼凑起一个时代的侧影,用无数个微小的个体记忆,构建起宏大的历史叙事。那种感觉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非常亲近的,仿佛是邻家爷爷奶奶讲给你的那些旧事。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照片,更是在与那些逝去的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比任何文字记载都要来得震撼和深刻。摄影师的功力也非同一般,即便是在光线条件并不理想的老旧照片中,人物的神态和环境的氛围依然能被精准地捕捉下来,这种捕捉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对时间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集子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毕竟是第66辑了,会不会内容开始重复或者审美疲劳?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一辑的照片质量和主题的多样性简直是惊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旧照片,更像是一次精心的策展。有描绘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有记录某个重要历史事件前后的生活细节,还有一些非常私密的家庭瞬间,正是这些“不那么重要”的瞬间,才真正构筑了历史的肌理。我尤其欣赏那些拍摄于特定劳动场景的照片,那种专注、那种坚韧,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看着那些工人、农民、教师在工作中的样子,我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在涌动,那是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和投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排版,让每一张照片都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因为拥挤而显得杂乱无章,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影像艺术的尊重。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执着要求的人,而这本《老照片(第66辑)》在细节的处理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从照片的颗粒感、灰阶过渡的细腻程度,到原件的破损、折痕的保留,出版者都采取了一种近乎“考古”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没有选择用现代技术过度修复,而是保留了时间留下的痕迹,这恰恰是“老照片”的灵魂所在。我记得有一组关于某个小镇集市的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光影的对比、摊贩叫卖的神态、行人匆匆的脚步,那种喧嚣而又熟悉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甚至能“听见”背景中的吆喝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高清数码照片都无法给予的。它提醒着我,时间是不可逆的,而这些光影的截取,便是我们能抓住的、最真实的过往碎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用心整理的家族档案,让我对自己的“来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这一辑的选题视角非常新颖,它似乎跳脱了传统上那种专注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框架,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宏大背景下那些细微之处——比如某个特定年代的服饰演变、某种消失的交通工具、或者某种特定的公共空间布局。通过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反而勾勒出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社会切面。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几张关于儿童玩乐场景的照片,那些简陋的玩具,那些纯粹的笑脸,与现在充斥着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制造怀旧的伤感,而是提供了一个反思的维度: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那些最本质的快乐是否被我们忽略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将问题以最直观、最触动人心的影像方式摆在了我们面前,引发我们进行深度的自我对话和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藏之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所展现出的“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完美结合。每一张照片可能都记录了某个特定家庭的独家记忆,但当我们把这些无数个独家记忆并置在一起时,它们共同指向了那个我们都身处的时代脉络。我看着照片里那些穿着朴素但眼神坚定的面孔,对比现在的物质丰裕,心里五味杂陈。它不是在批判过去生活条件的不易,而是在赞颂人类在任何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口号都来得有力。我甚至会拿出自己的老照片来对比着看,试图从中找到一些时代共通的元素,比如对新年的期盼,对团聚的珍惜,这些情感是跨越时代的,通过这本集子得到了极大的确认和升华。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同时也对前辈们付出的努力,抱有一种深深的感恩之情。

评分

老照片。看着有感觉。

评分

物流很快,很给力,包装也很好

评分

照片里的历史,也许是真正的历史。

评分

作为工具书使用的,很值得收藏

评分

老照片。看着有感觉。

评分

杂志里有种怀旧的氛围,非常喜欢

评分

送给刚出生的女儿,希望她知道更多曾经发生的事情。

评分

买了全套。

评分

好书,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