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名家名译: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内页插图
目录
译序
一次斗争的描述
公路上的孩子们
树,
衣服
过路人
倚窗眺望
乡间婚事筹备
归途
揭开一个骗子的面具
单身汉的不幸
决·心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乡村教师(巨鼹)
一个梦
法的门前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猎人格拉库斯
视察矿区
桥
豺狗和阿拉伯人
新律师
在马戏场顶层楼座上
陈旧的一页
骑桶者
敲门
万里长城建造时
邻居
致科学院的报告
家长的忧虑
十一个儿子
一场常见的混乱
塞壬们的缄默
乡村医生
普罗米修斯
新灯
在阁楼上
城徽
舵手
秃鹰
归東
小寓言
陀螺
最初的忧伤
饥饿艺术家
一条狗的研究
放弃哩!
关于譬喻
一个矮小的女人
地洞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墓中做客
犹太教堂里的“宠物”
误入荆棘丛
作者年表
精彩书摘
2 散步
我无忧无虑地继续前进。但因为我这个徒步者对山路心存怯意,于是就让路变得越来越平坦些,并且在遥远的地方最终降人一条山谷。按照我的意愿石头都消逝了,风也消逝了。
我迈着匀称的步子,由于我是下山,于是就直起头部,挺起身体,把双臂交在头后。因为我爱松林,于是就穿越这样的森林;因为我喜欢默默地仰望繁星,于是天空中群星就慢慢地朝我显现出来,我只看到几缕云彩,高处一阵风吹过,它曳住云彩,在空中穿行,这使我这个散步者惊奇。
在我所在这条公路的对过,也许还有一条河把我隔开,我让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那里,它的高地生长一片灌木丛,它把高地与天际分隔起来。我还能清清楚楚看到最高一些枝杆上摇曳的小分杈。这种景象也许是平常的,但使我十分愉悦,使我这个立在这片远处蓬散杂乱灌木丛中的小鸟都忘记了让月亮升上来,它已经在山后面了,大概是因为这种迟误而在恼火呢。
但现在冷峻的光华在山上散布开来,为月亮的升起做了先行,突然间月亮自己就从一片不宁的灌木丛后面升了起来。可这当儿我正朝另一方向张望,现在当我向前方望去并一下子就看到月亮时一一它几乎用它圆圆的冰镜散发清辉一一,我两眼迷惘就停下了脚步,因为走的这条倾斜的道路恰恰直通向这轮令人惊讶的月亮那里。
但稍顷之后,我就对月亮习惯了,并沉思地观察它升起来是那么困难,直到我们彼此面对面走了很长一段路之后,我才终于觉得一阵强烈的睡意,我相信,这是由于这种不寻常散步引起的疲倦所导致的后果。有一小会儿,我是闭着眼睛走路,这期间我只是响亮地和有规律地击拍双手才保持清醒。
但随后,当我的双脚跌跌撞撞,要滑出路外,累得我开始晕头晕脑时,我着急了,用全身的力量登上道路右边的山坡,以便我能及时地在这个还剩下的夜里睡上一觉。
着急是必要的。繁星在无云的夜空里业已黯淡下去,我看到月亮在苍穹中澹淡地沉下,宛如在一片浮动的水中。山已经昏黑,公路破碎地在那里成为尽头,就在那儿我面向山坡,从森林的深处我听到倒下树木的越来越近的嘎嘎响声。我真想立即抛身到苔藓上睡一觉,但我害怕睡在林中,我爬到一棵树上一一沿着树干手脚并用一一这树没有风也摇曳不定,我躺在一个树枝上,脑袋靠着树干,很快就入睡,这当儿一只小松鼠竖起尾巴坐在颤动的枝尾,摇晃起来。
我睡得很深,没有做梦。不论是月亮的沉落,还是太阳的升起都没有使我醒来。甚至,当我已经醒来时,我又安静下来,并说道:“昨天您太累了,因此要好好地睡。”随后,我又进入梦乡。
……
前言/序言
卡夫卡,其人不可做寻常观。
弗朗茨.卡夫卡,这位世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伟大作家,就其生活经历而言,也许除了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婚之外,可谓是再平常不过了。1883年他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是一个犹太商人之子;小学毕业后升入布拉格一所国立德语文科中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德语部,攻读法律,选修德语文学和艺术史;1906年被授法学博士,翌年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自1908年起供职于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事故保险公司;1917年患肺病,1922年因病离职,1924年病逝,终年只有4〕岁。这便是他短暂而普通的一生,既没有做出什么惊心动魄的英雄业绩,也没有过骇世惊俗的举动;既非春风得意,亦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亦非颠沛流离。从形而下来看,一常人也。但若从精神层次来进行观察却迥然不同,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痛苦和磨难。孤独和愤懑的內心世界。他在给一度炽烈爱过的女友密伦娜的信中用这样的字句概括了他的一生:“我走过6〈F一三十八载旅程,饱含着辛酸,充满着坎坷。”
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他不属于基督教世界,而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却又对犹太教义持异议;作为一个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是捷克人;作为一个捷克人,他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作为一个白领人,他不属于资产阶级;而作为一个资产者的儿子,却又不属于劳动者;作为一个职员,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可作为一个作家,他既无法完全从事创作,也不珍惜他的作品。正如他是一个二元帝国的臣民一样,他内心是一个二元的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卡夫卡性格上的矛盾性和两重性;无归属感、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便成为这样一种性格的衍化物。
他是犹太人。生于布拉格,说的是德语,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犹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德意志民族的成分都混杂于一身,这就使他成了一个多重的无归属感的人,成了一个永远流浪的犹太人,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中称自己是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肮脏的世界上。在另一封同样是致密伦娜的信中,他沉痛地写道:“……可是他(指卡夫卡自己)没有祖国,因此他什么也不能抛弃,而必须经常想着如何去寻找一个祖国,或者创造一个祖国。”①
在这个他认为是莫名其妙的世界里,在他诞生的布拉格,在他的家里,他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异乡人。他在敞露心扉的日记里(1913.8.21)写道:“现在,我在自Z.家z,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这种A生体验和生活感受,不仅流露在他的杂感、书信、日记中,更见于他。《失踪的人》中主人公罗斯曼之在美国,《判决》中主人公本德曼之对《变形》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之在家庭莫不如是。在这些艺术形象身上,陌生感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和表达.
当陌生感成为一个人的主宰时,他便不得不从他生活的世界返回自身世界,这样独感便成了一个必然的产物。表现在卡夫卡身上,这种孤独感不仅是在生活中,在A际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在谈到学生时代的卡夫卡时写道:“……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尊敬他,可是完全不一能与他成为知己,在他周围,仿佛总是围着一道看不见摸不透的墙。他以那一爱的微笑敞开了通向交往世界的大门,却又对这个世界锁住了自己的心某种方式保持疏远和陌生。”②在青年时期,他渴求爱情.但次婚约和几次解除婚约表明,他更渴求孤独。在他逝世前三年,他在日记中写道:“与其说我生活在孤独之中,倒不如说我在这里已经得其所哉。与鲁滨,这块区域里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感.种抗拒现实的外化形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求。
……
《魔幻现实的边界:卡夫卡作品深度解析》 一、 文学巨擘卡夫卡的“变形”宇宙 弗兰兹·卡夫卡,这位20世纪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令人不安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变形”宇宙。他的作品,如同一面扭曲却又无比真实的镜子,映照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种种面向。在《魔幻现实的边界:卡夫卡作品深度解析》一书中,我们将一同潜入卡夫卡那深邃而迷人的内心世界,剥茧抽丝,探寻其文学创作的肌理与精髓。 本书并非对卡夫卡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简单复述或解读,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更为宏观、更具学术深度的卡夫卡文学全景图。我们将从其作品的核心母题出发,细致梳理“变形”这一概念在卡夫卡笔下的多重意涵。这“变形”不仅仅是情节上的物理转变,更是一种生存状态的隐喻,一种个体在社会异化、权力压迫、道德困境下的精神解体。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的甲虫之身,到《审判》中约瑟夫·K的无端控诉,再到《城堡》里K的徒劳奔波,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变形”的影子,它象征着个体在冰冷、理性、等级森严的现代社会机器中的迷失、无力与疏离。 二、 隐喻与象征的罗网:解读卡夫卡独特的叙事语言 卡夫卡的语言,如同他笔下的情境一样,充满了隐喻与象征。他的叙述风格常被形容为“清晰而晦涩”,仿佛用最冷静、最客观的笔调,描绘着最荒诞、最离奇的现实。本书将深入剖析卡夫卡独特的叙事策略,探讨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寓言、比喻、象征等手法,构建起层层叠叠的意义空间。 我们不仅仅是解读“变形”的字面意思,而是要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例如,格里高尔的甲虫身份,可以看作是工业化社会下,个体被异化为无名螺丝钉的象征;他与家人的关系,则折射出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功利。约瑟夫·K被卷入的莫名官司,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形权力”的具象化,而《城堡》中K对城堡的追寻,则象征着个体对意义、认同与归属的永恒追寻,即使这条路充满坎坷与绝望。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辨析卡夫卡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象征意象,如“城堡”、“审判”、“表格”、“钥匙”、“门”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是如何与文本的整体意义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卡夫卡独特的文学世界。我们将探究这些象征是如何超越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普遍困境。 三、 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社会、权力与个体 卡夫卡的文学,是20世纪现代性困境的忠实记录者与深刻反思者。他以其惊人的预见性,揭示了工业化、官僚化、理性化进程中,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本书将从社会学、哲学等多个维度,对卡夫卡作品进行跨学科的解读。 我们将考察卡夫卡作品中描绘的高度官僚化的社会结构。那种庞大、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官僚体系,是如何将个体吞噬,使其丧失自主性与能动性?作品中的司法体系、行政机构,虽然常常显得荒谬而失灵,却又代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这种权威是如何对个体施加精神压迫的? 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权力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呈现方式。他笔下的权力,常常不是赤裸裸的暴力,而是更加隐蔽、更加渗透性的。权力可能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社会规则、来自于抽象的法律,它以一种令人窒息的方式,限制着个体的自由,塑造着个体的行为,甚至扭曲着个体的认知。 我们还将关注卡夫卡笔下个体的孤独、无助与异化。在冰冷、疏离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寻找连接?亲情、友情、爱情,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是脆弱不堪的,甚至成为压迫的来源。这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是卡夫卡作品最触动人心的部分之一,也是现代人普遍的生存体验。 四、 卡夫卡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卡夫卡的文学遗产,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电影创作。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卡夫卡作品本身的分析,还将拓展视野,探讨卡夫卡“卡夫卡式”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思想,如何被后来的艺术家所继承、借鉴、发展,甚至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诠释。 我们将梳理“卡夫卡式”文学的特点,如荒诞、疏离、压抑、焦虑、象征主义等,并追溯这些特点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从存在主义作家,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再到当代许多关注个体困境与社会批判的作家,都能看到卡夫卡思想的影子。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卡夫卡作品在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银翼杀手》、《巴西》等,都明显受到了卡夫卡作品的启示。卡夫卡的视觉化叙事,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五、 结语:在“变形”的迷雾中寻找启示 《魔幻现实的边界:卡夫卡作品深度解析》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卡夫卡复杂世界的钥匙。我们相信,通过对卡夫卡作品的深入探究,读者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意图与艺术成就,更能从中获得对自身生存状态、社会现实以及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体悟。 卡夫卡的“变形”故事,虽然充满了令人不安的色彩,却也并非全然的绝望。在那些压抑、荒诞的场景中,我们也能看到个体微弱的反抗、对意义的执着追寻,以及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的残迹。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在卡夫卡构建的“魔幻现实”边界中,在那些似是而非的隐喻与象征之间,去探索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存在本身的永恒追问,并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 本书内容将围绕卡夫卡作品的普遍主题展开,深入剖析其文学表现手法,探讨其作品与20世纪现代性危机之间的联系,并追溯其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卡夫卡文学解读。我们将着重于 “变形”所象征的多重生存困境,包括个体的 异化、疏离、迷失,以及在 高度官僚化、理性化社会 中所面临的 无力感与焦虑。同时,本书也将着力于 卡夫卡独特的叙事语言,如 象征、隐喻、寓言 等,分析其如何构建出 充满压抑与荒诞的文学世界。此外,还将探讨卡夫卡作品中 权力结构的运作方式,以及 个体在其中如何被压迫与异化。最后,本书还会 拓展分析卡夫卡思想与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电影、哲学等领域的辐射作用,展示其作为一位 超越时代的文学巨擘 的不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