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手印

佛教造像手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鼎霞,白化文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造像
  • 手印
  • 佛教艺术
  • 雕塑
  • 宗教艺术
  • 象征意义
  • 手势
  • 佛教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05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教造像手印》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造像量度经》的标点本,本经是说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经典,原属藏传佛教系统,自清代汉译後,对汉化佛教的造像规格产生相当的影响;二是南宋《重编诸天传》的标点本,《重编诸天传》主要论述天台宗伽蓝安置的“二十诸天”之由来和事缘,并依《金光明忏法》等经典定其列位座次;三是《解说》,介绍了汉传佛寺的布局和结构,以及佛教诸神的渊源流变;四是《密教印图集》,揭示了佛教手印的内涵,可收按图索骥之效。

目录

编者说明
造像量度经
重编诸天传
解说
佛寺与佛像
金刚
山门与天王殿
大雄宝殿
菩萨
观世音菩萨
中国的罗汉
汉化的诸天
璎珞与华鬓
密教印图集

前言/序言


《佛教造像手印》一书,旨在深入探讨佛教造像艺术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手印。本书并非仅限于罗列各式手印的名称与形态,而是致力于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宗教象征意义以及在不同佛教宗派和地域文化中的演变与传承。我们将从多个维度,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阐释,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手印世界。 一、 手印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从印度到佛教的孕育 本书的首部分将追溯手印的起源。手印并非佛教独有,其根源可大致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及其他宗教仪式中的手势。我们将考察这些早期手势的功能,探讨它们如何承载祈祷、仪式召唤、神圣象征等意义。在佛教兴起之时,这些成熟的手势传统如何被吸纳、改造,并赋予新的佛教内涵,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我们将重点关注早期佛教文献中关于佛陀、菩萨言行举止的记载,分析其中可能的手印雏形,以及早期石窟造像中手印的初步运用。通过对早期佛教艺术遗存的研究,如阿旃陀石窟、犍陀罗艺术等,我们可以窥见手印在佛教早期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逐渐成为佛教造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 手印的分类与象征体系:解构佛教造像的语言密码 手印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拥有极其丰富和复杂的象征体系。本书将对现存的佛教造像手印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我们将基于手印的形态特征、所代表的佛教概念、以及在造像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将手印划分为若干大类,例如: 表示佛、菩萨本愿与事业的手印: 如说法印、禅定印、施无畏印、与愿印等,它们直接表达了佛陀的教化功德和菩萨的慈悲愿力。我们将详细解析每一种手印的姿势,并结合其对应的经文典籍,阐述其象征意义。 表示特定佛、菩萨身份与职责的手印: 例如,药师佛的药丸印,象征其治愈众生的医治能力;弥勒佛的弥勒拂尘印,象征其作为未来佛的身份。 象征特定佛教修行法门或仪轨的手印: 如瑜伽印、密宗特有的各种手印,它们往往与特定的咒语、观想修行紧密结合。 象征宇宙观与佛法真理的手印: 一些抽象的手印,其组合和形态可能象征着佛法的空性、轮回、涅槃等深层哲学概念。 在分类的基础上,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手印所构建的象征体系。我们将探讨手印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两种手印的组合如何产生新的意义,或者在同一造像中,不同手印之间如何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叙事。例如,佛陀的说法印与与愿印并列,便形象地展现了佛陀既能宣讲佛法,又能满足众生祈愿的慈悲。 三、 佛教造像手印的地域性演变与本土化融合 佛教自印度传播至亚洲各地,并在与不同文化土壤融合的过程中,其造像艺术,特别是手印,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性特征。本书将重点关注几个重要的佛教文化区域,分析手印在其本土化进程中的演变: 中国佛教造像手印: 从早期石窟艺术(如敦煌、龙门、云冈)到宋元时期的寺庙造像,中国的佛教造像手印在继承印度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我们将考察中国造像中特有的手印,以及对印度手印的改造,例如观音菩萨常见的持宝瓶印、杨柳枝印等,它们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藏传佛教造像手印(密宗): 藏传佛教作为密宗的重要传承地,其造像手印尤为丰富且复杂。本书将详细介绍密宗造像中的灌顶手印、坛城手印、以及与忿怒尊、本尊修法相关的各种复杂手印。我们将探究这些手印与密宗仪轨、咒语、坛城布置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密法体系。 东南亚佛教造像手印: 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的佛教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同时也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印。例如,泰国佛教造像中常见的“说法印”、“触地印”等,其表现方式和细微之处可能与印度原有的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同地域佛教造像手印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手印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语言,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与当地的信仰、习俗、审美紧密结合。 四、 手印的材质、工艺与技术分析 本书还将从另一个角度,即造像的材质和工艺,来探讨手印的呈现。不同的材质(如石窟造像、铜鎏金造像、木雕造像、泥塑造像等)以及不同的雕刻、塑形工艺,都会对手印的最终形态产生影响。我们将分析: 材质对手印刻画精度的影响: 坚硬的石材可能更适合表现力度强劲的手印,而柔软的泥土则可以塑造更加细腻柔和的手势。 工艺对手印表现力的影响: 雕刻的刀法、泥塑的塑形技巧,以及金属铸造的精度,都会影响手印的立体感和生动性。 色彩与贴金对手印意义的强化: 在一些造像中,手印的颜色、或者手部贴金的工艺,也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用来突出佛、菩萨的神圣性或特定功能。 通过对这些技术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工匠们如何将抽象的手印理念,通过精湛的技艺具象化,从而赋予造像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宗教力量。 五、 手印在佛教仪式与修行中的实际应用 除了作为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印在佛教的实际仪式和修行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 佛经中的手印记载: 许多佛经中都记载了佛、菩萨在讲经说法、施展神通时的手势,这些记载直接为造像手印提供了依据。 密宗修行中的手印: 在藏传佛教等密宗传承中,手印是观想、咒语、本尊修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典型的密宗手印在修行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与观想、咒语之间的配合。 现存佛教仪式中的手印: 尽管部分古代仪式已不可考,但我们仍可在一些现存的佛教仪式中找到手印的运用,例如一些法会中的拈香、说法等环节。 六、 手印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总结手印研究的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手印的研究不仅是佛教艺术史、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理解佛教哲学思想、文化传播、以及信众信仰方式的重要窗口。通过对手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 更准确地解读佛教造像的含义: 掌握手印的语言,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每一尊造像所传达的宗教信息。 理解佛教的跨文化传播: 手印在不同文化区域的演变,直观地反映了佛教如何与当地文化互动,实现本土化。 探究佛教思想的内在逻辑: 手印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表达,往往承载着深层的佛法智慧,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思想的精髓。 本书致力于为广大佛教艺术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手印知识体系。我们希望通过对佛教造像手印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剖析,能够引导读者走进佛教艺术的殿堂,感受其中蕴含的庄严、智慧与慈悲。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刚刚接触佛教历史的入门者,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提供精美视觉材料,又不至于太过晦涩难懂的参考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平衡。它没有过度依赖复杂的梵文术语或冗长的经文引用,而是通过清晰的图像分类和直观的图注,引导读者逐步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造像功能性的区分,比如哪些是用于供奉、哪些是用于冥想的,这种实用性的介绍,让原本遥远的宗教符号变得更“可触摸”了一些。对于想通过图像来理解佛教教义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学习路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堆冰冷的石雕,而是开始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精神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购入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寻找一些可以激发我个人创作灵感的素材。我是一位插画师,目前正在尝试融合古典宗教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宝库!那些早期石刻造像中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和后世唐代造像中体现出的世俗化、丰腴之美,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对比和参考。我特别喜欢研究那些“不完美”的造像,比如某些面部表情的微妙错位,或者比例上的夸张处理,这些“偏差”往往是艺术家个体风格和时代精神碰撞的产物,也最能激发我的想象力。这本书的高清晰度图片,使得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线条的力度和光影的捕捉上,这对我绘制人物动态和表现空间深度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很有品味,那种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字体,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幅图像都占据了足够大的空间,细节纤毫毕现,色彩的还原度也很高,看得出出版方在工艺上的投入。虽然我个人对佛教艺术的专业知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光是欣赏这些造像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处理,比如佛像的衣褶、面部的神态,甚至是底座的纹饰,都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静谧感。这本书的图片质量让我非常满意,即便是放大观看,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艺术的精妙感依然清晰可辨。对于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觉体验绝对是顶级的享受。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古代东方哲学对后世美学的影响,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从目录和导读部分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背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佛像,更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跨越不同朝代和地域的艺术演变脉络。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区域对同一主题的风格差异,比如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本土艺术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对于理解佛教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符号进行本土化改造,非常有启发性。我打算接下来重点对比一下不同时期造像在“神性表达”上的细微变化,这本书的素材库显然能提供充足的参照物。

评分

我对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一直非常关注,这本书里展示的许多造像,其历史年代之久远令人惊叹。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古代造像材料特性和工艺衰变规律的资料,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似乎触及了这一领域。比如,我想知道不同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有何区别,或者泥塑彩绘的保存难度体现在哪里。虽然我尚未在书中找到专门的“材料科学”章节,但从高分辨率的照片中,我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某些特定风化痕迹的形态,这对于我理解材料的脆弱性和艺术品的“时间感”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距离观察”古物衰变过程的独特视角,这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要深入得多。

评分

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  亦称“审美作用”或“审美享受”。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它集中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并创造了艺术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儿童文学也是这样。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以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其欣赏能力,敏锐地加深他们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和领悟。像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崇高的美的力量。  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绝非抽象、空洞的东西。它与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同时产生,而又直接影响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发挥。高尔基指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这种天性和追求,正是“决定用正确思想、英雄人物进行教育的基础”(《把文学给予儿童》)。杰出的儿童文学家都竭力利用这个基础,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断地给一代代人以美的享受。  四、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对应的作品的娱乐性愈强。例如,以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为主的幼儿文学的娱乐性就比以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影视剧等为主的童年文学的娱乐性强。像儿歌类中的绕口令、问答调、游戏歌、谜语歌等充盈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伴以儿童的群体游戏,充满了娱乐性。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和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机结合并统一于作品之中的,并非独立存在。例如,世界儿童文学中娱乐主义的鼻祖卡罗尔(英国)的童话名著《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隐藏在表面的荒诞不经的滑稽热闹下面的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广泛的社会透视。又如当代世界娱乐主义童话大师瑞典的阿·林格伦的童话与小说,人们从中既可以看到作品中所描绘出的儿童的种种淘气行径与恶作剧的游戏活动,同时也可以看到作品中所表述出的作家对儿童人格的某种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对旧的教育观念的不满等等,而且林格伦这些作品的内涵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也决非“娱乐”便可以全部囊括的了。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绝非逗乐凑趣,而是作家所开掘的内涵丰富的儿童生活的情趣和意蕴的物化形式,是作家通过艺术创造给儿童以欢乐,并使他们在欢乐中感悟人生的一种作用。

评分

内容不错,佛教艺术研究必读。

评分

山门与天王殿

评分

.

评分

可以从中了解佛像手印的内涵。

评分

待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很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更啊你嗯好很好很好!嗯好很好很好!

评分

造像量度经

评分

作者简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