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索赔法律实务

工程索赔法律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兴隆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索赔
  • 建设工程
  • 法律实务
  • 索赔管理
  • 合同纠纷
  • 工程建设
  • 风险管理
  • 工程经济
  • 法律法规
  • 争议解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法院出版社
ISBN:9787510903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89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程索赔法律实务》作者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有关建设工程案例为研究基础,结合律师诉讼实践与法学理论知识,对建设工程索赔纠纷中常见、疑难、复杂的问题加以提炼和总结,采用问答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和颇具实务操作性的处理思路。

作者简介

郭兴隆,山东恒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具有律师、建造师、注册税务师、预算员资格,山东省淄博市律师协会建筑与房地产委员会委员,淄博信息港房产频道专家团成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筑与房地产专业律师。
曾任山东省某大型国有施工企业技术员、预算员、助理工程师、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等职务(职称)。现专职从事建筑与房地产法律业务,长期潜心钻研建筑与房地产法学理论,透彻剖析相关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筑实务与法律实务相结合,成功承办了大量建筑与房地产案件。

目录

第一部分 建设工程索赔法律实务问答
1.建设工程未办理任何报批立项和建设手续,人民法院将如何认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
2.建设单位以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为由未进行招标,人民法院将如何认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
3.承发包双方签约在先,后又履行招投标程序的,人民法院如何认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
4.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5.施工合同约定的内容不明确,人民法院能否根据招标文件对合同内容进行解释?
6.施工企业与项目经理签订的内部承包合同,具有转包性质的,人民法院如何定性7
7.施工企业以联营方式将承建工程转交联营方建设的,人民法院如何定性?
8.怎样认定名为购房合同实为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合同性质,其意义是什么?
9.“工程总指挥部”对外签订合同的民事责任应当由谁承担?
10.如何界定“项目开发人”与“项目产权人”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
11.“建设单位”与“发包人”有什么区别?
12.建设工程的所有权人应否承担发包人的义务?
13.发包方指定材料供应商的诉讼风险是什么?
14.施工方包工包料应注意哪些问题?
15.施工合同中约定“甲供材不进入结算也不转账”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16.承包方诉讼中提供的设计变更单未经设计单位盖章认可,变更部分能否计价?
17.当事人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签订施工合同,发包方收到承包方结算资料后未予答复,人民法院是否会直接认定承包方的工程结算造价?
18.在施工合同中,未约定发包人逾期不答复视为认可承包方结算值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将如何确定工程造价鉴定义务人?在何时提出鉴定申请才有效?
19.施工合同约定了发包方逾期不答复即视为认可承包方结算值,双方就结算对项工作另行达成协议但最终未能定案,能否再适用合同中约定的默认条款?
20.双方审定的工程造价与鉴定结论不一致时,以哪个为准?
21.双方审定的工程造价与审计结论不一致时,以哪个为准?
22.工程造价鉴定结论与审计机关审计结论不一致时,以哪个为准?
23.对固定价格的施工合同,人民法院是否会依据鉴定结论确定工程造价?
24.大包干合同解除后,人民法院如何确定工程价款?
25.发包人委托咨询公司审价,承包人代其支付审价费取得的审价报告,人民法院能否以此认定工程造价?
26.承包方与发包方委托的第三人作出的没有发包方盖章的结算书,人民法院能否以此确定工程造价?
27.协助发包人结算对项的第三人没有审计资质,人民法院如何认定审定结算书的效力?
……
第二部分 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
附录 相关裁判索引

精彩书摘

首先,如果经法庭调查认定隐名代理不成立,即代建单位(受托人)不能举出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承包人知晓建设单位(委托人)及其代理关系的证据的,那么代建单位作为施工合同的发包人应当承担支付工程款的责任,其偿付以后可以依据代建合同向其委托人(建设单位)追偿;如果经法庭调查,确定代理关系存在,那么委托人(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承担付款责任,代建单位作为代理人不应承担实体责任。
其次,根据《合同法》第403条第2款的规定:“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代建单位如因建设单位的原因不能支付工程款,可依法行使披露权。即代建单位(受托人)可以向承包人披露建设单位(委托人)。披露以后,承包人可以选择代建单位(受托人)承担付款责任,也可以选择建设单位(委托人)承担付款责任,但承担实体责任的主体也只有一个,而非连带责任。委托人与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没有法律依据。再次,即便将委托人(建设单位)列为第三人参与诉讼,但委托代建双方均未就其代建合同提起诉讼的,如果人民法院将代建合同纳入审理范围,就违反了“不告不理”原则及“一案一诉”原则,属于审理程序不当。
……
法律视野下的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与合同履行精要 本书聚焦于工程建设领域中日益复杂的法律环境与合同管理实践,旨在为工程项目经理、合同工程师、律师以及相关监管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法律风险识别、预防与应对策略。 在现代工程项目中,从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管理到竣工验收及结算,每一个环节都深深植根于一系列法律法规与复杂的合同关系之中。本项目不直接探讨“工程索赔”这一特定议题,而是从更宏观、更基础的法律合规与风险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以期在源头上减少争议的发生,并为不可避免的风险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工程法律实务的多个关键维度,重点剖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常见的法律风险点及规范应对措施。 --- 第一部分:工程建设法律基础与项目启动合规性(奠定法律基石)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支撑工程建设活动的核心法律框架,强调项目启动阶段的法律合规性是后续顺利履行的前提。 第一章:工程建设法律体系概述与最新监管导向 详细梳理了我国现行的《建筑法》、《合同法》(及后来的《民法典》合同编)、《招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基础性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核心精神。特别分析了近年来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出现的新增监管要求,指导从业者如何将最新的政策导向有效融入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章:项目立项与前期审批的法律要件审查 项目启动阶段的法律风险往往源于前期手续的缺失或瑕疵。本章详细阐述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法律效力、用地审批(包括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的法律风险点)、规划许可及环境影响评价(EIA)的强制性要求。强调了行政许可瑕疵可能导致的合同无效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等严重后果,并提供了详尽的“法律尽职调查清单”。 第三章:工程招投标法律实务与合同订立的有效性 招投标过程是工程合同形成的核心环节,也是法律争议的高发区。本部分不仅分析了《招投标法》中的围标、串标、陪标等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更侧重于“微观”的程序正义。重点探讨了投标文件偏差的法律定性(实质性偏差与微小偏差的界限)、废标的法定情形、以及评标专家的法律责任。此外,深入剖析了中标通知书、合同会签过程中的要约与承诺,确保合同的最终订立在法律上具备完全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 第二部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管控(精细化管理) 合同签订后,如何在日常的项目管理中将法律风险最小化,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本部分侧重于合同条款的落地执行与过程风险的识别。 第四章:工程合同范本的精选与条款的差异化解读 本书对主流的工程合同范本(如FIDIC系列条款、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了深度比较分析。核心在于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项目特点(如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交钥匙工程)选择最适宜的合同范本,并针对关键条款如:工期延误的法律界定、工程变更的授权流程、暂定价的锁定机制,提供定制化的起草与解释建议,避免因对条款理解不一而产生的法律分歧。 第五章:工程变更管理的法律闭环控制 工程变更在实践中几乎不可避免,但其法律后果的承担取决于变更指令发出的程序是否合法、变更范围是否清晰。本章构建了一套“变更法律风险控制闭环”:从变更动议、发出正式变更令、现场记录、影响分析到最终计价的每一个步骤,均需符合合同约定的法律程序。特别强调了“默示变更”在法律上的风险与界限,即如何防止承包商因未及时发出书面通知而丧失要求补偿的权利。 第六章:工程质量保修与缺陷责任的法律界定 工程质量是合同的本质要求。本部分清晰界定了“合格工程”、“优良工程”的法律标准与验收程序。核心内容包括:质量保修期的法定起算点、保修责任的划分(设计、施工、材料供应方责任的交叉认定),以及发包人拒绝接收工程或恶意拖延竣工验收的法律救济途径。 --- 第三部分:合同履行中的法律保障与争议预防(危机管理) 本部分着眼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当出现不利事件时,如何通过法律工具进行风险对冲和权益保护。 第七章:工程款支付的法律保障与金融风险防范 工程款支付是资金链的核心。本书详细分析了预付款的支付条件、进度款的计量与支付的法定时间节点。重点阐述了工程款担保(如银行保函、履约保函的性质与法律效力),以及在业主方资金链紧张或破产清算情形下,承包商如何依法行使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法律操作要点。 第八章: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法律适用及应对 在极端事件(如自然灾害、政策重大调整)发生时,如何依法适用不可抗力条款是避免损失扩大的关键。本章严格界定不可抗力的法律构成要件(客观性、不可避免性、不可克服性),并指导从业者进行充分的证据收集、及时的书面通知以及合理工期顺延的申请,以符合合同中关于不可抗力事件处理的时效要求。 第九章:合同解除、终止与法律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 合同的提前解除或终止是最终的风险爆发点。本部分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合同解除决策流程,区分了法定解除权和约定解除权。最后,详细对比了工程争议解决的几种主要路径——诉讼、仲裁和调解——的法律优劣势,指导读者根据争议的性质、标的金额、地域管辖及对保密性的要求,选择最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 --- 结语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教授如何“索赔”,而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法律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合同条款的精细化管理,构建一个“零疏忽”的法律风险防火墙,使项目管理活动始终在合规、可控的法律轨道上高效运行。 它为工程界人士提供了一张全面、深入的法律操作指南,确保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合同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律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工程索赔法律实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工程项目中的“例外”和“变数”。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索赔的指导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应对意外”的教科书。书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讨,当合同的完美蓝图遭遇现实的粗糙地面时,会发生些什么?作者并没有回避工程实践中那些令人头疼的模糊地带,比如设计变更的界定、现场签证的有效性、不可抗力事件的认定等等。它并不是直接告诉你“这是对的”或“那是错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这些灰色区域,不同的人如何利用规则的弹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隐蔽工程”的案例,表面上是质量问题,但深层原因可能涉及到材料供应、施工工艺、甚至当时的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而如何围绕这些因素展开索赔,书中给出了非常多角度的分析。这让我认识到,索赔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对事实、证据、以及各方理解和认知的博弈。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混乱中理清头绪,并最终找到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对于那些在工程一线摸爬滚打多年,深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共鸣”与“启发”并存的读物。

评分

乍一看《工程索赔法律实务》的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法律指南,教人如何去撰写各种复杂的索赔文件、如何收集证据、如何运用法律条文来维护权益。但实际翻开才发现,它更像是一堂生动有趣的“工程沟通与谈判”公开课。作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地讲解法律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对话和情景模拟,将索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一一呈现。你会看到,面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变更、延误,不同性格、不同诉求的各方代表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艺术来博弈的。书中对于如何把握对方的心理,如何运用技巧性的提问,如何措辞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比如,当甲方以不合理的理由拒绝变更签证时,书中就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沟通方式,从强调客观事实,到暗示潜在的法律风险,再到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说服”而不是“强迫”,如何利用沟通的有效性来化解矛盾,从而间接实现索赔的目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参加了一场又一场高强度的商务谈判,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软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游刃有余至关重要,远比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来得实用。

评分

不得不说,《工程索赔法律实务》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工程合同和索赔的认知。我原以为,索赔就是一桩纯粹的法律和经济活动,是合同条款的严格执行和数字的精确计算。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揭示了索赔背后深刻的“人性”和“社会”因素。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勾心斗角,到中间的明争暗斗,再到最后的合作妥协,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和“不成文的约定”,这些东西虽然不写在明面上,却往往在实际的项目推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处理工程变更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变更指令下达前,通过非正式渠道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争取更有利的条件。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法律条文只是一个框架,而真正的“操作空间”则存在于人际交往和权力结构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程江湖生存指南”,它教你如何在复杂的利益网中保持清醒,如何识别风险,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资源来达成目标。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实务”,绝不仅仅是理论的实践,更是智慧的较量。

评分

初读《工程索赔法律实务》,我便被它那种“反常识”的叙事方式所吸引。我原以为,一本关于法律实务的书,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和严谨的逻辑推导。然而,这本书却更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工程侦探小说”。作者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手法,将一个个复杂而离奇的索赔案件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引导我们一步步去探寻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书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比如业主、总包、分包、监理、设计师等,他们的行为动机、心理博弈,都有非常细致的刻画。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索赔,背后却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合同的漏洞、沟通的障碍、甚至是某些人物的个人恩怨。作者并没有直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案件的层层剖析,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总结经验。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也让我对工程索赔这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它教会我,与其被动地等待问题发生,不如主动去理解问题的根源,从而在未来的项目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工程索赔法律实务》,但我实际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部详尽描绘现代建筑行业潜规则和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作者以极其写实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在各种工程项目中,合同条款之外那些看不见的博弈。从项目启动前的“打点”,到施工过程中的“协调”,再到竣工验收后的“收尾”,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案例,但与其说是法律案例,不如说是社会关系的缩影。比如,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材料规格调整,背后可能牵扯到甲方、监理、施工方、材料供应商乃至地方职能部门的多方势力角力。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写索赔文件”,而是通过描绘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你理解为什么最终的索赔结果往往不完全取决于合同约定,而在于谁在这场“游戏”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发现,阅读这本书,需要具备一种“旁观者清”的心态,去体会那些合同条文背后隐藏的潜台词,以及不同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活动。对于真正想要理解工程项目的运作逻辑,尤其是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层面,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它让我明白,法律条文固然重要,但人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非正式规则,同样是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评分

了解工程法律知识,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书中只有少量的内容,大量的都是法律原文,判例则更少,名不符实;

评分

经验所得,指导进步。

评分

内容过于零散,没有针对性,且法条占据了巨大部分。。。

评分

书中只有少量的内容,大量的都是法律原文,判例则更少,名不符实;

评分

内容过于零散,没有针对性,且法条占据了巨大部分。。。

评分

了解工程法律知识,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法律规定堆砌太多,内容滞后。

评分

内容过于零散,没有针对性,且法条占据了巨大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