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 Sir Philip Campbell)爵士出任主编。《<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四卷)收录了自1946年至1965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经典论文,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球科学五个学科领域,共计107篇。在这段时间里,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盖伯提出全息摄影技术原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肯德鲁解析出肌红蛋白分子的三维结构;梅曼发明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施密特确认一个类星体3C273;瓦因和马修斯提出大洋中脊上磁异常的新解释……百年自然科学的波澜壮阔,尽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英)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自然》杂志前任主编,著名物理学家,两度担任《自然》主编达23年之久。
(英)菲利普·坎贝尔(Sir Philip Campbell),《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威斯特费尔学院获得天体物理学硕士学位,莱斯特大学获得上层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并在莱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
路甬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滕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外研社推出的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国内一部以英汉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自然》杂志经典论文选集,荟萃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具开创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科学文献,并将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始文献原汁原味地呈献给中国读者。双语对照的形式不仅可以使读者领略文章的原貌,也更加便于中国读者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文献,扩大受众群体,促进不同文化、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套丛书收录的科学文献大部分是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另外也有少量综述、新闻快报和通讯评论等。通过纵览这些篇目,读者既能从微观上欣赏优秀科学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超凡智慧,又能从宏观上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总体概貌。
此外,该丛书还特意安排了几组系列文章,以展示真理的探求者们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从这些严肃的科学争辩中,读者将感受到碰撞迸发的思想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辛探索。
丛书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精心撰写了简短导读,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大意,而且也可以为读者展现当时的研究背景,带领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感受这些非凡科学研究所蕴含的价值。
——新华网
001 南方古猿亚科发现的意义
002 南方古猿亚科或达特猿
003 一件新的南非猿人——迩人头骨的发现
004 涉及带电介子的过程
005 斯泰克方丹男性猿人的颌骨
006 悬浮的磁体
007 感光乳胶中慢介子径迹的观测
008 新的不稳定基本粒子存在的证据
009 一种新的显微原理
010 1947年间发现的非洲灵长类化石
011 在马卡潘斯盖河谷发现的一种普罗米修斯南方古猿(尚未确定)
012 又一新型猿人化石
013 在宇宙辐射下曝光的电子敏感底片的观测
014 一种新型人类化石
015 皮尔当人年代的新证据
016 是猿类还是人类?
017 碳化硅晶体表面的螺旋生长
018 用X射线方法测定光学活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
019 合成多肽中存在鲍林 科里α螺旋的证据
020 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
021 脱氧戊糖核酸的分子结构
022 胸腺核酸钠盐的分子构型
023 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遗传学意义
024 皮尔当人
025 对皮尔当工具进行的化学检验
026 爪哇猿人、魁人与南方古猿亚科
027 肌肉收缩时的结构变化:使用干涉显微镜观察活体肌纤维
028 肌肉收缩与拉伸过程中的横纹变化及结构上的解释
029 人造金刚石
030 金刚石合成中的失误
031 两个相干光束中光子间的相关性
032 中国的天文钟
033 维生素B12的结构
034 中微子
035 一种新型恒星光干涉法对天狼星的测试
036 气体放电中产生的高温和核反应
037 热等离子体中的协同现象
038 利用X射线分析获得肌红蛋白分子的三维模型
039 源于单个体细胞核移植的非洲爪蟾性成熟个体
040 来自奥杜威的新的头骨化石
041 新型奥杜威南方古猿亚科的亲缘关系
042 红宝石中的受激光辐射
043 一人体内的四种成人血红蛋白
044 小鼠(小家鼠)X染色体上的基因作用
045 蛋白质遗传密码的普遍特征
046 正常的人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I之间的化学差异
047 来自奥杜威峡谷的手骨化石
048 用月掩的方法研究射电源3C 273
049 3C 273: 一个具有很大红移的类星体
050 分子生物学,优生学和人种改良学
051 大洋中脊上的磁异常
052 在奥杜威峡谷发现的一个人属新种
053 血红蛋白G阿克拉
054 “能人”和南方古猿
055 生命的维数与可能性
056 1908年通古斯陨石可能含有的反物质
057 遗传密码:终止翻译的“无义”三联体及其抑制机制
058 雷达测定水星的自转
059 水星的自转
060 时间之箭和熵
061 地球大气闪烁层存在的实验证据
062 断电接触:沸腾的金属还是高密度等离子体?
063 异常的血红蛋白及其遗传密码
064 一类新断层及其与大陆漂移的关系
065 生命探测实验的物理基础
066 天蝎座和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宇宙X射线源光谱数据
067 天蝎座和人马座中三个X射线源的位置
068 类星体射电变星CTA 102模型
069 一个泰国家族中的血红蛋白J和E
070 越南人中的血红蛋白E
071 原胶原大分子及其聚集模式的新模型
072 大洋中脊的形成
073 海底破碎带、无震海岭和国际科联划线:东太平洋海隆西部边缘的推测
074 一种改进的研究人类血红蛋白突变体的方法:α2β295GLU血红蛋白N(巴尔的摩)的鉴定
075 南半球的浴盆涡旋
076 温标
077 生物学回顾
078 宇宙学的新进展
079 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的更新世冰海区
080 中子和质子在原子核中的幻数的结构基础
081 国际生物学计划
082 类星体角大小的新极限
083 四倍体茄属植物中染色体的双减数
084 类星体射电源3C 273 B的结构
085 利用全息术的字符识别
086 精神分裂症患者尿中的“粉红色斑点”
087 保幼激素
088 肝炎病毒的繁殖及其特性
089 三种血红蛋白K:一种异常的伍力奇血红蛋白、两种人血红蛋白A的稀有变体——喀麦隆和伊巴丹血红蛋白
090 具有五重对称性的硬球的密堆积
091 反物质与树木年轮
092 药物依赖
093 病毒RNA复制的新模式
094 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的病毒病因学
095 生物进化与心理演进:类推法运用
096 分子水平的生物系统
097 地中海贫血中珠蛋白的合成:一项体外研究
098 用全息术实现的相位物体的重建
099 银河系中心区域的射电结构
100 羟基分子在星际空间中的形成
101 生物化学与心理功能
102 疟疾和中部非洲的开放
103 中国人体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特征
104 胸腺与抗体空斑形成细胞的产生
105 成年期胸腺切除后免疫应答能力的下降
106 成体胸腺切除对免疫功能的延迟性影响
107 成年小鼠胸腺切除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编者按
这篇简短的文章可能是《自然》有史以来发表的最著名的文章。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具有遗传特征的基因存在于生化多聚体DNA上。沃森和克里克利用X射线晶体学的测量结果和化学推理,提出了DNA的一种分子结构模型,即DNA分子是由两条聚合链缠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果之所以令人震惊,不只是因为双螺旋结构的优雅和美丽,而且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我们提出的这种特定配对原则立即揭示了遗传物质一种可能的复制机制。”——也就是说,DNA复制的一种方式。它标志着现代基因组学的开端。
《用全息术实现的相位物体的重建》编者按
匈牙利物理学家丹尼斯?盖伯于1948年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种三维成像过程的报道,他把这种过程称作全息术。他提出的这个想法最初与电子束光学有关,但是后来他将其推广至光学。全息术依赖于反射光线相位的相互作用,但是正如盖伯及其同事们在本文中所说,在利用照相术得到的影像中相位信息似乎会丢失,这些影像记录到的只是光束的亮度。然而他们展示了一种能够通过光学全息术同时重建光束相位和振幅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有关散射光线的物体的全部有效信息。
《利用X射线分析获得肌红蛋白分子的三维模型》编者按
尽管早在20世纪初X射线衍射就已用于分析食盐等晶体物质的结构,但是对于生物体相关物质的性质并没有给出太多信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情况才在欧洲有所改善。这篇文章报道了肌红蛋白(即各种动物用以储存氧气的物质)分子的结构。本文的主要作者是约翰?肯德鲁和戴维?菲利普斯。他们能够成功得到第一个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结构,是借助了马克斯?佩鲁茨所开发的技术,即令汞等重原子附着于所研究的蛋白质分子上。肯德鲁和佩鲁茨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李政道序
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无数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艰难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自然》杂志作为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反映了各个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概貌,报道了现代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发现。而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汇聚了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量子理论的成熟、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些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还将一些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进来,并展现了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术争鸣,这是一种难得的眼光和胸怀。科学之路是艰辛的,成功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失败,前人的失败是我们今日成功的基石,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忘记。因此,《<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这套丛书不但能让读者了解对人类科技进步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领域中的焦点和前沿问题是如何演变的,更能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感受到思想激辩带来的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苦努力,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意。
翻开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科学朝圣。1946-1965年,这个跨度本身就充满着历史的张力。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世界在废墟上重新崛起,而科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强大的引擎,也在这段时期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科学思想,是理解那个时代人文精神和文化特征的最佳途径。这套书的精装版本,质感一流,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英汉对照的设计更是贴心,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在领略科学智慧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在那段充满不确定与希望的岁月里,Nature是如何记录下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科学版图。
评分这本书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沉静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它那种“百年一遇”的精装质感,书页泛着微微的米黄色,触感温润,仿佛承载了无数科学探索者的心血与智慧。封面上《nature自然》四个大字,简洁而有力,再配上英汉对照的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非专业但对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Nature这个名字有着深深的敬畏,它代表着最前沿、最严谨的科学发现。这次能有机会接触到这套《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特别是第四卷(1946-1965),简直是弥补了我对那个黄金年代科学进步了解的空白。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候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实验、如何推翻旧说、建立新知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对我来说,远比任何一部科幻小说都更加引人入胜,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光辉是如何一点点点亮了未知的宇宙。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那一刻,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显微镜下跃动的生命,还有科学家们在黑板前激烈的辩论。1946-1965年,这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以及冷战初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爆炸式发展的时期。我一直对这个时期科学界所经历的巨变感到着迷,从原子能的利用到DNA结构的发现,再到空间探索的开端,每一个里程碑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呈现,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意味着我不仅能阅读到原汁原味的英文科学文献,还能通过中文翻译理解其中的奥妙,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专业期刊中的经典研究。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绝对是我近期最期待的阅读对象。1946-1965年,这二十年,是科学界风起云涌的时代,孕育了无数影响深远的理论和技术。我常常想象,在那段充满变革的岁月里,Nature是如何成为科学家们交流思想、发布成果的重要平台。这套精装版的英汉对照设计,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能让我直接接触到英文原版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望而却步。我非常好奇,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Nature刊载了哪些改变世界的研究?又是如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和文化面貌?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人类智慧是如何不断突破局限,塑造我们所处的这个精彩世界。
评分这本《Nature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科学殿堂的窗户。1946-1965年,这二十年,正是人类科学史上一段极为辉煌的时期。原子时代的黎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空间时代的开启,这些划时代的成就,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一直对Nature这个名字充满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这次的精装版,英汉对照的设计,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真是太友好了。它意味着我可以更轻松地理解那些晦涩的科学术语,领略科学家们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个年代科学家们的激情与智慧,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突破认知边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呵呵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经典自然一,收藏,因为同时另外的订单没发票,与客服扯了好久,此次购物心情超差,差评。
评分非常非常喜欢
评分不错的商品,值得推荐
评分都很不错 快递业很快 就是书的封面有一点瑕疵 希望能对这类书多一些保护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送货很快啊,书包装的也很好,可以留着慢慢看了,有需要还会再来!
评分都很不错 快递业很快 就是书的封面有一点瑕疵 希望能对这类书多一些保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