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

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军 等 编
图书标签:
  • 低品位热能
  • 余热回收
  • 能量转换
  • 热能利用
  • 节能技术
  • 工业废热
  • 环保技术
  • 新能源
  • 热力学
  • 传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56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019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2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以低品位热能利用为中心,主要介绍了低品位热能概念与能量转换基本原理,并对目前比较先进的利用技术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全书共7部分,分别介绍了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利用和节能;低品位热能与能量转换;热管技术,包括热管技术的设计参数和设计案例;热泵技术;吸附制冷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能源利用部门有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
0.1 能源资源的种类
0.2 能源资源的利用
0.2.1 能量的有效利用
0.2.2 能量的充分利用
0.2.3 能量的综合利用
0.3 能源资源与节能
0.3.1 结构节能
0.3.2 管理节能
0.3.3 技术节能
1 低品位热能与能量转换
1.1 低品位能源
1.1.1 低品位热能资源的来源
1.1.2 低品位热能转化利用技术
1.2 能量
1.2.1 能量的性质
1.2.2 能量的转换
1.2.3 能量的传递
1.3 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1.3.1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1.3.2 能量贬值原理
1.3.3 能量转换的效率
1.4 能量转换过程
1.4.1 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1.4.2 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1.4.3 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1.5 能源利用分析
1.5.1 能量平衡法
1.5.2 分析法
1.5.3 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协同
参考文献
2 热管及其应用技术
2.1 热管的基本原理
2.2 热管的特性
2.3 热管的类型
2.4 热管的传热极限
2.5 热管换热器及其应用
2.6 低品位湿热气利用中的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案例
2.6.1 湿热废气能量衡算
2.6.2 可回收热量计算
2.6.3 方案设计
2.6.4 工艺设计
2.6.5 结构设计
2.6.6 通风管道的选择
2.6.7 结论及建议
2.6.8 操作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3 热泵技术
3.1 热泵技术简介
3.1.1 热泵原理
3.1.2 热泵的理论基础
3.1.3 热泵的性能指标
3.1.4 热泵分类
3.2 空气源热泵
3.2.1 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简介
3.2.2 空气源热泵设计与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2.3 空气源热泵的应用例子
3.2.4 空气源热泵的简单估算
3.3 水源热泵
3.3.1 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简介
3.3.2 水源热泵的简单估算
3.4 土壤源热泵
3.4.1 土壤源热泵发展状况
3.4.2 国外土壤源热泵发展状况
3.4.3 国内土壤源热泵发展状况
3.4.4 土壤源热泵的特点
3.4.5 土壤源热泵工作原理
3.4.6 土壤源热泵的热平衡性
3.4.7 土壤源热泵关键技术
3.4.8 土壤源热泵的应用例子
3.4.9 土壤源热泵主要设计步骤
3.4.10 工程施工要求
3.5 复合热泵
3.6 热泵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4 吸附制冷技术
4.1 吸附制冷原理
4.2 吸附制冷发展史
4.3 吸附制冷研究进展
4.3.1 工质对研究进展
4.3.2 吸附床研究进展
4.3.3 吸附制冷循环研究进展
4.4 吸附制冷应用实例
4.4.1 太阳能低温保粮系统(太阳能吸附制冷)
4.4.2 船用吸附制冰机
4.4.3 CLINMASOL工程计划
4.5 吸附制冷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应用
5.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
5.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
5.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特点
5.2 溴化锂溶液及吸收式制冷原理
5.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原理
5.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溶液循环
5.2.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剂循环
5.3 溴化锂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的循环原理
5.3.1 溴化锂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的串联系统
5.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并联系统
5.3.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逆串联系统
5.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结晶分析及控制对策
5.4.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结晶分析
5.4.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结晶的控制对策
5.5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性能提高途径
5.5.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
5.5.2 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途径
5.6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设计计算
5.6.1 设定基础物性参数
5.6.2 溴化锂溶液的热物性参数计算公式
5.6.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计算
5.6.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参数的选定
5.6.5 各设备的热负荷
5.6.6 各工作介质的流量
5.7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计算
5.7.1 传热计算的任务
5.7.2 各设备的传热面积
5.7.3 各设备的换热系数
5.7.4 提高热力系数的途径
5.8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应用案例
参考文献
6 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6.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原理
6.2 ORC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情况
6.2.1 ORC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状况
6.2.2 低温余热发电的关键性问题
6.2.3 低温余热资源
6.2.4 有机工质的选择
6.3 ORC余热发电系统的性能分析、优化与改进
6.3.1 ORC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过程和分析
6.3.2 ORC系统的优化
6.3.3 有回热的热力系统
6.4 ORC余热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
6.4.1 蒸发器和冷凝器
6.4.2 工质泵
6.4.3 膨胀机
6.5 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应用案例
6.5.1 西藏那曲双循环地热电厂
6.5.2 德国Lengfurt水泥厂的ORC纯低温余热发电站
6.5.3 美国莫来斯顿联合化学公司利用硫酸厂余热的ORC系统
6.5.4 美国MTI公司利用炼油厂、化工厂余热的ORC系统
6.5.5 日本的低沸点工质透平发电实例
6.6 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能源的希求也越来越多。而一次能源的日渐枯竭,使得人们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人们的节能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长期以来人类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不断改进产品的节能性能,以及不断开发新的节能产品。这也带动了相关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消耗都十分巨大,低品位热能的利用是节约能源和基础能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低品位热能的利用途径很多。一般说来,综合利用低品位热能最好;其次是直接利用;第三是间接利用(产生蒸汽、热水和热空气)。低品位蒸汽的合理利用顺序是:①动力供热联合使用;②发电供热联合使用;③生产工艺使用;④生活使用;⑤冷凝发电用。低品位热水的合理利用顺序是:①供生产工艺常年使用;②返回锅炉使用;③生活用。低品位热空气的合理利用顺序是:①生产用;②暖通空调用;③动力用;④发电用。我国著名能源专家早在1980年就提出用能的基本原则是“温度对口,梯级利用”。低品位热能的利用技术随着用能紧张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吸附制冷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太阳能直接利用技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本书详细论述了低品位热能的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在工程上都是可行的,运行上安全可靠,而且节能效果可观。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对读者在低品位热能利用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迪和促进。
本书以低品位热能利用为中心,主要介绍了低品位热能概念与能量转换基本原理,并对目前比较先进的利用技术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全书共7部分,分别介绍了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利用和节能;低品位热能与能量转换;热管技术,包括热管技术的设计参数和设计案例;热泵技术;吸附制冷技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能源利用部门有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魏新利教授负责本书的审稿工作。具体编写分工为:本书绪论和第1、2、5章由张军编写,第3、4章由孟祥睿编写,第6章由马新灵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专著、教材和期刊论文,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著者和相关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得到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的支持,特此致谢。
本书的编写内容涉及面广,加上作者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8月
《工业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工业领域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的专业著作。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压力的日益增大,如何有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已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旨在系统性地介绍工业余热的来源、特性、回收技术、利用方式以及相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参考指南。 第一章 工业余热概述 本章首先界定“余热”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工业部门(如电力、钢铁、化工、建材、冶金、石化等)产生的余热的特点,包括其温度范围、热载体(如烟气、冷却水、工艺介质)、热值以及存在形式。通过对典型工业余热的分析,揭示其巨大的回收潜力和未被充分利用的现状,为后续的余热回收技术选择奠定基础。 第二章 余热回收技术原理与方法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将深入剖析各类主流的余热回收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 换热技术: 重点讲解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空预器、热管换热器等在余热回收中的应用原理、结构特点、传热机理及选型依据。 热电联产与热力循环技术: 阐述朗肯循环、有机朗肯循环(ORC)在低品位余热发电中的应用,包括工质选择、循环效率影响因素、系统设计要点等。 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工业余热驱动吸收式制冷机或热泵,实现余热的低温利用,例如制冷、供暖或生活热水供应。 蓄热技术: 探讨显热蓄热和相变蓄热技术,分析其在热能储存和按需释放方面的优势,以及在间歇性余热源回收中的应用。 热化学循环技术: 介绍一些前沿的热化学循环技术,例如利用高温余热进行化学反应,以储存或转化能量。 第三章 工业余热的综合利用途径 在掌握了余热回收技术的基础上,本章将聚焦于余热的具体利用方向。我们将探讨: 发电: 如何将余热转化为电能,是余热利用中最常见的途径之一。详细介绍不同温度等级余热适用的发电技术(如蒸汽轮机、燃气轮机、ORC机组),以及其经济性和环保性分析。 供热/供冷: 利用余热直接或间接(通过热泵)为厂区或周边区域提供采暖、生活热水或工业工艺用冷。 工艺过程优化: 将回收的热量重新用于原工艺过程的预热、干燥、蒸发等环节,直接降低原工艺能耗。 资源化利用: 某些工业余热可以促进相关资源的转化或利用,例如利用高温余热进行废弃物的处理或能源的再生。 联合循环与多级利用: 探讨如何将不同温度等级的余热进行梯级利用,或者将余热与一次能源相结合,构建高效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第四章 典型工业部门余热利用案例分析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余热回收技术的实际应用,本章将精选多个工业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将涵盖: 钢铁行业: 高炉煤气、转炉煤气、轧钢余热的回收利用。 化工行业: 反应器、精馏塔、干燥设备等产生的工艺余热利用。 建材行业: 回转窑、干燥窑的烟气余热利用。 电力行业: 锅炉烟气、汽轮机排汽的余热利用。 有色金属冶炼: 熔炼炉、焙烧炉的余热利用。 每个案例都将详细介绍余热的来源、回收设备、利用方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五章 余热利用项目的经济性与环境效益评估 本章关注余热利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将介绍: 经济性评估方法: 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等关键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成本构成分析: 详细列出余热回收设备的购置、安装、运行、维护成本,以及潜在的收益(如节约能源费用、减少碳排放带来的收益)。 环境效益评估: 量化余热利用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如二氧化碳减排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减少。 政策与激励机制: 介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余热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 第六章 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本章将着眼于未来,探讨余热利用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我们将分析: 智能化与数字化: 智能控制系统、大数据分析在余热回收过程优化中的应用。 新材料与新工艺: 高效换热材料、新型吸附剂、相变材料等在提升余热回收效率方面的潜力。 低品位余热的高效利用: 针对温度更低的余热(如环境温度附近)的创新利用技术。 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 余热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利用。 政策法规的引导与完善: 未来政策对余热利用行业的推动作用。 结论 本书力求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工业余热回收与综合利用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通过对余热来源、回收技术、利用方式、案例分析及经济环境评估的详尽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余热利用的巨大价值,掌握先进的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推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工业体系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初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寻找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变得刻不容缓。而“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这个话题,恰好触及了这个问题的一个非常关键但常常被忽视的方面。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那些原本会被排放到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的热量,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能源。这让我看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更具操作性的途径。例如,书中对工业废热的再利用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很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这些热量不仅是能源的浪费,也是一种环境的负担。而通过书中介绍的先进技术,这些曾经的“污染物”摇身一变,成为了工厂自身的能源供给,甚至可以为周边社区提供清洁能源。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显著降低了碳排放。书中对不同行业(如钢铁、化工、电力等)的废热回收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零排放”和“负排放”的概念,虽然这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们所代表的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都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未来的思想指南。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以及人类智慧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对“浪费”的认知。我之前认为,那些温度不高、能量密度低的“热”,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浪费。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些“浪费”其实是巨大的潜能。“低品位热能”之所以“低品位”,往往是因为它的温度不高,能量密度较低,或者分散度高,难以直接利用。但是,通过书中介绍的各种技术,比如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热电转换技术等,这些看似“低端”的能量,却能被转化为驱动空调、发电、供暖等各种有用功能。书中对热泵技术的讲解尤为细致,它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源(如电能),来“搬运”大量的低品位热能,实现能源的增效。这让我联想到“杠杆原理”,用少量的力去撬动更大的物体。书中对这种“以小博大”的能量利用模式的阐述,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经济效益问题,通过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了低品位热能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和优势。这让那些对技术可行性持怀疑态度的人,看到了投资和推广这项技术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几个大字,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低品位”这个词。在我脑海里,“低品位”通常和一些不怎么光鲜亮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一些回收利用的老物件,或者不太精致的装饰品。但是,当我对它产生好奇,翻开第一页时,我发现这本书所说的“低品位”,其实是指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温度不高、能量密度较低的热源。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热,空调外机产生的热量,甚至是我们身体散发出的体温,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认为是“浪费”的能源,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曾经被遗弃的热能,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驱动各种设备、改善生活品质的“宝藏”。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理论概念,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低品位”热能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城市地下管网余热的利用,原本只是一个让城市保持适宜温度的系统,却被巧妙地改造成了一个能够为周边建筑供暖、甚至驱动小型发电装置的能量网络。这种将分散、看似微不足道的能量汇集起来,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思路,让我觉得既有创意又充满智慧。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一切热源,仿佛看到了无数潜在的能源在向我招手。书中对不同技术原理的讲解也通俗易懂,即使我对工程技术不太了解,也能大致明白其核心思想。例如,在介绍热电联产技术时,作者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复杂的物理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一个精巧的魔术。这本书让我对“能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传统能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接近我们生活、也更环保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能源”的理解,从宏观的、集中的视野,转向了微观的、分散的视角。我们习惯于想到大型发电厂、输电网,但“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则让我们看到,能量的利用可以更加贴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建筑物的散热、人们的体温、甚至是土壤的温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热”,通过书中介绍的技术,都可以被收集起来,用于供暖、发电等。书中对小型化、模块化能源设备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未来能源系统的可能性。想象一下,每个家庭、每个社区都能拥有自己的小型能源单元,利用周边环境的热量来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书中对“能源自给自足”和“分布式能源网络”的设想,让我对未来的能源格局充满了好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热能捕获”技术的介绍,它就像一个“能量海绵”,能够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这种“主动”的能量获取方式,与我们被动消耗能源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被动”的能量转化为“主动”的资源。我们通常认为,热量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现象,很多时候是能量的损耗,比如摩擦产生的热,或者物体冷却时散发的热。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被动”的热量,如果能被有效地捕捉和利用,就能成为驱动我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力量。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余热回收的章节。想象一下,每天无数辆公交车、地铁在城市里穿梭,它们的发动机、刹车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通常只是白白散失掉。但是,通过书中介绍的技术,这些热量可以被收集起来,用于为候车亭供暖,甚至为周边的居民区提供生活热水。这种“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能源利用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实用。它不像大型能源项目那样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中对如何设计和改造现有基础设施以适应低品位热能利用的建议,也非常具体和可行。例如,在老旧的建筑改造项目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保温性能,或者在城市绿化中引入能够收集太阳能的热交换系统。这些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作者对实际应用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而“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和绿色的解决方案。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如何从各种“低品位”热源中提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能源形式。例如,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余热,这些热量不仅是能源的浪费,也是一种环境的负担。通过书中介绍的先进技术,这些曾经的“污染物”摇身一变,成为了工厂自身的能源供给,甚至可以为周边社区提供清洁能源。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显著降低了碳排放。书中对不同行业(如钢铁、化工、电力等)的废热回收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零排放”和“负排放”的概念,虽然这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们所代表的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都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未来的思想指南。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以及人类智慧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对“效率”这个概念的挑战。在当今社会,我们普遍追求高效率、高速度、高产出,似乎一切都应该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达成目标。然而,“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这个标题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它不追求瞬间的爆发力,也不执着于最高等级的能量形式,而是专注于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高效”的能量,并且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如何从各种“低品位”热源中提取能量,并且这些提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精密的计算、巧妙的设备和长期的运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时间维度”的考量,很多低品位热能的释放是持续性的、分布式的,需要的是耐心和系统性的工程。书中介绍的蓄热技术,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不是直接利用瞬间的热量,而是将这些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就好像储蓄罐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与我们追求即时满足的消费主义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开始反思,在很多事情上,耐心和积累才是更重要的。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多级利用”和“梯次利用”的概念,这是一种非常符合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就像瀑布一样,水从高处落下,一部分能量用于驱动水轮机发电,剩余的水继续向下,又可以用于灌溉或者其他用途。书中将这种理念应用到热能上,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能量循环体系。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利用方式,不仅最大化了能量的价值,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在过去,我们可能只关注那些直接、显性、价值巨大的能源,而忽略了那些隐性、潜藏、价值较低的能量。然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低品位”并不代表“低价值”,而是需要一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发掘其潜力。“低品位热能”之所以“低品位”,往往是因为它的温度不高,能量密度较低,或者分散度高,难以直接利用。但是,通过书中介绍的各种技术,比如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热电转换技术等,这些看似“低端”的能量,却能被转化为驱动空调、发电、供暖等各种有用功能。书中对热泵技术的讲解尤为细致,它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源(如电能),来“搬运”大量的低品位热能,实现能源的增效。这让我联想到“杠杆原理”,用少量的力去撬动更大的物体。书中对这种“以小博大”的能量利用模式的阐述,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经济效益问题,通过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了低品位热能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和优势。这让那些对技术可行性持怀疑态度的人,看到了投资和推广这项技术的潜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关于“能源”的传统观念,比如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水电、核能。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低品位热能利用技术”所描绘的能源图景,与我之前所认识的有着巨大的不同。它更注重“就地取材”,更强调“微观经济”,更侧重于“系统协同”。书中对分布式能源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那种庞大、集中的能源供应模式,而是将能量的生产和利用更加分散化、个体化。例如,小型热电联产装置可以安装在建筑物内部,利用建筑本身的余热或者外部环境的热量来发电和供暖。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能源供应的韧性,即使在大型电网出现问题时,也能保证基本的能源需求。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能源互联网”的设想,它将分散的能源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智能化的能源网络,可以根据需求实时调配能量,实现能量的最优利用。这种未来的能源构想,让我感到既兴奋又充满期待。书中对“热”的理解也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更是一种能量的体现,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并通过各种媒介传递。例如,书中介绍的相变蓄热材料,就能够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储存大量的热能,并在需要时缓慢释放,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热源。这种对“热”的精微认知和巧妙运用,着实让我叹服。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化繁为简”的感受。它将那些原本复杂、庞大的能源系统,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可理解的单元,并从中挖掘出新的能量来源。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在过去可能只是简单的排放,但通过书中介绍的技术,可以被收集起来,用于供暖、发电等。这种将“大”的能源问题,“化解”成一个个“小”的能量利用场景,让我觉得更加贴近生活,也更有实际意义。书中对“热电联产”技术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极限是如何被不断突破的。它不仅仅是发电,而是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也加以利用,实现能源的最大化价值。这种“一举两得”的能量利用模式,让我对未来的能源利用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适用性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它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相关的能量利用机会。

评分

书挺好,有参考价值,质量过关,物流给力,但优惠券抢不上,每次都买贵了,如果优惠力度和时间能更大些就好

评分

此书不错,公司员工需要用的书,并且京东对于重庆主城的客户,速度就是快。我喜欢京东。

评分

不错

评分

技术介绍性的书 深入性一般

评分

很好的书,实用性强哈哈

评分

还不错吧~还不错啊~~~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书质量还行,是正版!就是没有什么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