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大学用书)

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大学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锦民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目录学
  • 文献学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国文化
  • 学术研究
  • 大学教材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2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8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5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目录之书”同时也是“学术之史”,通过目录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一个传统特质。《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大学用书)》的主旨即在通过分析从刘向、刘歆《七略》到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古典目录学,揭示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流与格局。在我们使用古典目录学这个名称时,意味着我们能够在古典目录学与现代目录学之间可以做出明确的区分。通常认为,所谓古典目录学,是指自汉代至清末的传统目录,有固有学术文献及佛藏、道藏三大系统,体制上则包括分类、序与提要诸项,重视书籍的内容;而现代目录学始于近代洋务运动中的西学书目以及清末公共图书馆的书目,体制上则引入了西式按学科或索引方式的分类法,与中国固有的分类法相糅杂,由重书籍的内容,渐转为重视书籍的外部标识与形式。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古典目录学与学术史
一、文献、学术与目录
二、古典目录学的体制与功用
三、古典目录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刘向、刘歆的功绩——文献传统的起源与目录学的奠基
一、文献传统的起源
二、秦汉之际的典籍聚散
三、刘向《别录》与刘歆《七略》
四、学术的源流与格局

第三章 《汉书·艺文志》(一)——《六艺略》与经学传统
一、班固与《汉书·艺文志》
二、<易》学的传统
三、《书》学的传统
四、《诗》学的传统
五、《礼》学的传统(附《乐记》)
六、《春秋》学的传统

第四章 《汉书·艺文志》(二)——诸子、诗赋及其他学术
一、诸子出于王官说
二、儒家诸子
三、道家诸子
四、阴阳、法、名、墨、杂
五、诗赋
六、兵书、数术、方技

第五章 《隋书·经籍志》(一)——四部分类与正史艺文志传统
一、魏晋六朝目录学的发展
二、《隋书·经籍志》的结构与主旨
三、四部分类与学术的分合
四、正史艺文志的传统

第六章 《隋书·经籍志》(二)——自东汉到六朝的四部学术演变
一、经部学术之演变
二、史部学术之演变
三、子部学术之演变
四、集部学术之演变

第七章 佛录传统的奠立——佛经翻译与晋唐佛典目录
一、佛经翻译小史
二、汉文佛典的自立
三、传统目录对于佛教文献的著录
四、佛典目录的创始与集大成
五、大乘经五大部
……
第八章 大藏经与佛藏提要目录——大藏经刊印、提要目录佛录的优长
第九章 道藏之广纳百川——道藏目录体系与道学源流
第十章 从《崇文总目》到两解题——宋代的目录与宋学流变
第十一章 会通与辨章——郑樵与章学诚的校雠学
第十二章 《四库全书总目》(一)——传统学术与文献的集大成工程
第十三章 学中第一紧要事——清人治学目录举要

精彩书摘

汉末张陵所创的五斗米道,又称“正一盟威之道”,流传到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传授祛邪治病的符箓法术为主,又称正一法。至于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严格地说不是新创的教派,而是整顿北方流行的五斗米道而成的。这一整顿运动,非常成功地提升了道教的地位,使道教在北魏道武、太武两帝时成了官方宗教。
道教经典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一方面,早期的道教是土生土长的,道教经典也基本上是沿着本土的学术以及阴阳五行、术数、方技的源流而产生的,还没有掺入佛教的东西。而在魏晋之后,道教开始参照着佛教的样子发展,二教之间既有争竞,又有吸取。另一方面,道教经典的传授体制也从师弟之间或者教团内部的秘密传授,转变到南北朝时期的公开传授,很多道经突然从隐藏状态被公布出来,颇有些神秘色彩,也自然会引人惊疑。
东晋以后,道教经典开始大量出现,有教外与教内两个来源。教外的来源,主要是援用了《汉书·艺文志》著录过的道家类著作,这些著作并不专属道教,且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教内的来源,即是道教自造的经典,又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原有的秘密流传的经典公开了,另一方面是针对佛经或者模仿佛经而新创作的。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王锦民的书还不错。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ldquo;《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rdquo;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日: &ldquo;天下同归而殊涂, 一致而百虑。&rdquo;

评分

1、概述   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简策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ldquo;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rdquo;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ldquo;简策&rdquo;(或&ldquo;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ldquo; 方&rdquo;。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ldquo;策&rdquo;(册)又称为&ldquo;简策&rdquo;,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ldquo;编&rdquo;。   3、帛书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ldquo;书于帛,镂于金石&rdquo;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ldquo;缯&rdquo;或&ldquo;缣&rdquo;,故&ldquo;帛书&rdquo;又称&ldquo;缣书&rdquo;。   4、卷轴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术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6、平版印刷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历史来源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发展历史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hellip;&hellip;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ldquo;竹简&rdquo;,用木头削成的叫&ldquo;木简&rdquo;,它们统称为&ldquo;简&rdquo;。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ldquo;删削&rdquo;,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

评分

好书,买来收藏

评分

好书,买来收藏

评分

内容如题,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整体来说称得上是言简意赅,重点明确。典型的学术书,新奇有趣什么的真没有。用来做文献学补充学习资料很好哟~

评分

内容如题,古典目录与国学源流,整体来说称得上是言简意赅,重点明确。典型的学术书,新奇有趣什么的真没有。用来做文献学补充学习资料很好哟~

评分

  

评分

好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好

评分

大家小书,该看看,目录很重要,讲解的也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