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大到需要我反复重读才能消化。它不是那种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泡茶、细品的工具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相声内部“行话”和“规矩”的揭示。比如,关于“垫话”、“使坏”、“翻包袱”这些术语,作者不仅给出了定义,还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展示了它们在不同时期是如何被运用和被规训的。这让我意识到,相声这门艺术背后有着一套极其严密且复杂的“潜规则”和传承体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江湖”得多。有些段落涉及到了不同地域、不同码头之间的竞争与融合,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部微观的商业竞争史。而且,作者对不同“流派”的划分和论述,非常有说服力,他不会简单地褒贬某一家,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的审美取向、技法侧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相声行家培养手册”,它强迫读者从一个更专业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相声鉴赏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我们传统曲艺的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我原以为相声就是舞台上那些逗乐的段子,看看光盘或者听听录音就足够了,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背后蕴含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变迁是何等丰富和复杂。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名家说过什么段子,而是细致地梳理了相声从早期的“说相声”到后来的“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的流派形成与风格演变。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相声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得极其到位,比如抗战时期相声如何承载民间疾苦和爱国情怀,解放后又是如何进行“改造”和创新。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那些已逝艺术家的段落时,那种饱含敬意的笔触,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马三立先生在台上的那种“蔫坏”的幽默,或是侯宝林大师在革新传统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坚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历史名词和旧时社会风貌的资料,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厚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探索历史的乐趣。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一般的“相声选本”所能比拟,它是一部严肃的艺术史著作,同时又因其主题的生动性,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将相声的起源与整个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的谱系紧密联系起来,而非孤立地看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头部分对“说唱艺术的共同母题”的探讨,这种跨界的比较分析,让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它没有将相声局限在“滑稽”的范畴,而是将其置于清末民初市民娱乐生活、商业文化乃至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比如,它如何论证了早期相声对西方马戏、滑稽剧的借鉴与本土化改造的过程,这部分写得极其精彩,充满了动态的文化交流感。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再是狭小的茶馆,而是整个都市文化的勃兴。此外,书中对女性相声演员的探讨,虽然篇幅不长,但切入点非常犀利,指出了她们在那个男权社会中生存的艰难与艺术上的突破,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更加开阔和具有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就是“严谨而充满烟火气”。作者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那些涉及政治敏感时期的相声作品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分寸感和洞察力。他既没有回避历史的曲折与艺术的妥协,也没有采取过于批判或美化的态度,而是沉稳地陈述了艺术家们在特定环境下所能做出的选择。这种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返场”和“返本”的艺术规范讨论,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看似琐碎的舞台习惯,背后蕴含着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拿捏和对艺术生命力的维护。整本书的行文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娓娓道来,节奏张弛有度。即便是对于那些我早已耳熟能详的段子,在作者的解读下,其结构、包袱的安置点,乃至演员的语气停顿,都变得清晰可辨,仿佛是第一次在书本上“看懂”了一个完美的笑料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本书是了解相声艺术内核的必读之作,没有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文本的精细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采取了一种“专题切入+历史脉络穿插”的混合模式,使得阅读体验富有层次感。例如,它会用相当大的篇幅专门讨论“贯口”这一核心技巧是如何从早期的口技中分离出来,并最终演变成相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分析过程简直像是在解剖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审慎,很多看似八卦的传闻,他都会通过交叉对比不同年代的笔记、报刊记录,来判断其可信度,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但即便如此,文字本身却保持着一种近乎口语化的流畅性,这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是很难得的。读到某一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还原那个特定年代的舞台氛围,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描绘“当时是什么感觉”。对于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让相声不再是简单的笑料集合,而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
评分百花在北京找我谈再版是2011年2月底的事,之后我就回国了。不久就遇到了东日本大地震。虽然东京的灾情不严重,可想到重灾区东北的情况很是心痛。因为灾情太大,加上核电站发生事故,官方和红十字会没能马上采取具体的救灾措施,大家都为此着急的时候,一对出身东北的年轻漫才艺人站出来,展开了以“东北魂”命名的草根活动(日本的漫才是类似对口相声的演艺形式)。原来他们在地震发生的那几天正在东北地区演出,地震当天也是在避难所和当地人一起过的夜。想到那时在剧场和他们共享欢乐时刻的观众们如今在灾难中不知死活,很是坐立不安,就通过自己的博客描述他们亲眼所见的灾情及灾民们的情况,告诉人们目前灾民们最需要什么。回到东京后,他们通过博客和媒体继续呼吁人们捐款捐物,参加志愿活动。全国的漫才迷特别是年轻人及时响应号召,开始展开各自力所能及的救援活动。那对漫才艺人好比灾区和全国之间的桥梁,他们在全国义演集资,然后和伙伴们一起带着救援物资和食品等到灾区慰问。“东北魂”慢慢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民间救援力量。由一对年轻漫才艺人发起的行动为什么后来有了那么大的号召力呢?因为人们觉得漫才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艺术,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活生生的人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笑的是可笑、可爱、可悲的剧中人,同时笑自己身上一样存在的可笑、可爱、可悲的因素。所以人们觉得漫才艺人的话真实可信,比起大人物的大道理更有说服力。笑的艺术的力量就这么伟大。相声不也一样吗?我之所以喜爱相声艺术,也是因为这一点。
评分资料性质的读物,对纸张要求高神马的,就不满意了。
评分老公买的,他说好看,经典。
评分相声谁现在听。老版本价格老高了。
评分不是说想自己说,只是懂得更多一点,总不是坏事
评分在旧版和新版的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包澄洁老师、蔡源莉老师以及各位中国曲艺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最后,特别感谢编辑耐心等待懒惰迟笔的我把这篇序文写完。
评分可以与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溯源》相互印证。
评分中国相声史是一部悲惨史、艰辛史、奋斗史和光明史。有益的参考资料。
评分老公买的,他说好看,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