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

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藏建筑勘察设计院 编
图书标签:
  • 西藏建筑
  • 大昭寺
  • 藏传佛教
  • 宗教建筑
  • 艺术史
  • 文化遗产
  • 西藏文化
  • 寺庙建筑
  • 建筑艺术
  • 历史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31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83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藏建筑艺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3
字数: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大昭寺是西藏建筑艺术的明珠,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也是拉萨三个转经道的中心。大昭寺是汉藏艺术结合的代表性建筑,其独特的建筑型制、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内精美的装饰、壁画和佛像,都是藏族建筑艺术中的精华。《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由西藏建筑勘察设计院主编,由西藏建筑设计专家曲吉建才先生负责修订,全面展示了大昭寺的建筑历史、建筑风格,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学术价值也很高。

目录

大昭寺
历史沿革
建筑布局
雕塑(刻)壁画艺术
工程技术
附注
图版
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沿革
大昭寺始建于我国唐代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后经元、明、清历代扩建,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并迁都逻娑(即拉萨),建立吐蕃王朝。7世纪前后,佛教传入西藏,吐蕃王室和一些贵族,为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极力扶持佛教,以抵制当时藏族社会上流行的苯教[5]。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先后进藏,对佛教的传播又起了推动作用。随着佛教活动的活跃,王室兴建了一些佛殿,为佛教建筑之始。大昭寺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宫廷佛堂。8世纪末树立的“兴佛证盟碑”说:“先祖弃松赞(注:指松赞干布)在位,于逻娑的贝噶建佛寺,是为吐蕃有佛教之始。”所提之佛寺,即指大昭寺[6]。《贤者喜宴>摘引的兴佛证盟碑史料中亦称:“先祖松赞干布发现佛教之神圣,建立了逻娑贝噶”。9世纪初,赞普弃德松赞建噶琼寺并立石碑,碑文中记载:“先祖松赞干布之世,始行国觉正法,修建逻娑等神殿,立三宝之所依”[7]。这些史料说明大昭寺建于松赞干布时期[8]。
从有关史料可知,大昭寺是吐蕃王朝宫廷建筑的一部分。在公元823年所立的“舅甥会盟碑”藏文碑文中,大昭寺被称为“宫殿”。这提法说明,建筑物除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和收藏经典外,可能与王室宫廷生活有密切关系。《克巴噶杰》[9]在记述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见面的情景时写道:赞普想到要摆设公主所带佛像与经典,需要修建逻娑经堂。《巴协>史书中有文成公主“居住逻娑”的记载[10]。大昭寺内长期保存着文成公主带来的唐代乐器、历法等历史文物。至今,大昭寺中有关文成公主洗澡间和“莲花浴台”的传说,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美妙的传说,在大昭寺的壁画中通过生动的形象得以充分的展现。它反映出古代藏汉民族的亲密关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根据西藏史书普遍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都参与了大昭寺的修建活动,是这项工程的组织者。松赞干布曾发布“吐蕃民众要为修建经堂而出力”的命令。经堂地址由文成公主亲自选择,公主还从长安召来木匠和雕塑等工匠参与建造活动。文成公主进藏,除带了丰裕的嫁奁外,还带有汉诗、经史、乐器、谷种、药物和“营造工巧著作六十种”[11],并有大批工匠随从前来,是一次规模颇大的汉文化输入,对于建造大昭寺无疑有重要的影响。
《贤者喜宴》记载,大昭寺是在文成公主抵拉萨的第三年,约公元647年(藏历火羊年)铺筑基础,用一年的时间建成。
公元815年,赞普弃足德赞继位。公元822年唐蕃在逻娑结盟,公元823年在大昭寺前立《唐着会盟碑》(也叫《舅甥会盟碑》)。“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神圣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碑文回顾了唐文成、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舅甥姻好之故事,强调“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万姓安泰”和“永崇舅甥之好”[12]。唐蕃会盟碑既是藏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记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昭寺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公元838年达玛继为赞普,他禁行佛法,封闭了所有的佛堂,大昭寺一度沦为屠宰场。
9~13世纪中,西藏进入封建割据时期,社会经济逐步向封建所有制过渡。寺庙势力在遭受“灭法”摧残后,开始复苏,进入后弘期。
11世纪初,阿里地区著名译师桑噶·帕巴西绕第一次对大昭寺觉康殿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了释迦牟尼佛堂”(即东面突出部分)[13]。公元1167年前后,山南达波地区活佛慈诚宁波增建觉康佛殿周围转经廊,并维修了壁画。13世纪初,拉萨地区公塘寺勘布[14]桑杰布的弟子格瓦蚌,在主殿四周新建琉璃瓦飞檐[15]。
13世纪中叶,萨迦王朝统一西藏[16]。在近一百年内,大昭寺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进行的维修工程,包括扩建觉康主殿东向突出部分,新建大门及护法神殿,塑造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塑像等等。其中最大的工程,是在觉康主殿第三层的东、西、北建造神殿和盖金(瓦)殿顶。
……

前言/序言


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布达拉宫宏伟篇章 一、引言:雪域高原上的文化丰碑 本卷《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布达拉宫宏伟篇章》,旨在深入剖析和呈现布达拉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艺术成就、历史渊源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玛布日山(红山)之上,不仅是西藏历史、政治、宗教的中心象征,更是一部用石头、木材和色彩精心镌刻的藏族建筑史诗。它以其无与伦比的规模、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宗教意蕴,傲然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本书将避开对其他寺院建筑的详尽论述,聚焦于布达拉宫自身的结构体系、美学特征及其在藏传佛教文化传播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从建筑学的角度,全面解构这座宫殿的复杂构成,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宏大又细致的观察视角。 二、历史的沉淀与宫殿的起源 布达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修建的早期宫殿。尽管初建的宫殿已不复存在,但本书将详细梳理历史文献中对早期建筑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发现,还原其最初的形制与功能。 (一)松赞干布的奠基: 重点探讨吐蕃王朝统一后,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而进行的初次营建,分析其选址的战略与宗教考量。 (二)重建与扩建的时代: 将历史重点转向十七世纪达赖喇嘛五世阿旺·洛桑嘉措时期,这是布达拉宫形成今日宏伟格局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详述重建工程的组织方式、资金来源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强调五世达赖喇嘛在宗教与世俗权力统一背景下,对建筑规模和功能定位的决定性影响。 三、建筑群的结构解析:红白相间的恢宏布局 布达拉宫的建筑群由红宫(权力与宗教核心)和白宫(生活与行政区)两大主体构成,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性。本书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严格的结构划分和功能分析。 (一)白宫:世俗权力的外衣与生活空间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起居、办公场所。本节将详细描述白宫的外立面特征,特别是其层层递进的窗棂设计和外部的白色涂装所代表的意义。重点解析内部的接待大殿、宗教辩经厅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的寝宫,分析其木结构体系如何支撑起庞大的空间,以及光线在这些空间中的运用。 (二)红宫:至高无上的宗教殿堂 红宫位于建筑群的中心,是布达拉宫的灵魂所在,供奉着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重要的佛殿。本书将以极大的篇幅,解剖红宫的复杂内部空间: 1. 灵塔殿的结构奇迹: 重点研究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八座灵塔殿。如何在一个石砌为主的建筑内,实现如此精美的木构装饰?我们将分析灵塔殿的层高、采光设计,以及塔身所使用的黄金、白银、宝石等珍贵材料的工艺技术。 2. 佛殿与经堂: 深入介绍萨松南结大殿、雪域大殿等重要殿堂的殿堂布局、梁架结构、以及壁画的分类和主题。重点阐述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错层和暗道设计,营造出层叠庄严的宗教氛围。 四、工艺技术与装饰艺术的登峰造极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装饰工艺上。本书将聚焦于非结构性装饰元素,展现藏族工匠的非凡技艺。 (一)壁画的叙事长廊: 详细分类布达拉宫内数万幅壁画的内容主题,包括历史故事、佛教典籍、神祇形象和宫廷生活场景。分析其所采用的矿物颜料、晕染技法,以及壁画在建筑语境下的叙事功能。 (二)唐卡与雕塑艺术的融合: 探讨殿堂内珍藏的历代唐卡(卷轴画)的装裱工艺与艺术风格,以及宫内众多的泥塑、木雕、铜铸造佛像的艺术特点。特别关注那些融合了汉地、尼泊尔和印度艺术元素的造像风格。 (三)精巧的木构与彩绘: 揭示布达拉宫木结构外露部分所采用的榫卯技术,以及梁枋上繁复的彩绘图案。分析这些图案(如万字纹、法轮、火焰纹)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增强整体的庄严感。 五、建筑美学与文化象征意义 布达拉宫的美学风格是其建筑的最高体现。它并非单纯的功能性建筑,而是西藏文化精神的外化。 (一)体量与比例的震撼: 分析布达拉宫如何在陡峭的山坡上,通过层层堆叠、逐级收窄的体量处理,实现垂直向度的无限延伸感。探讨其与周边拉萨河流域和山峦的景观关系。 (二)色彩的宗教语汇: 重点解析红、白、黑(基座石墙)三种主色调的象征意义。白色代表慈悲与宁静(白宫),红色代表威严与法力(红宫),黑色基座则象征着坚固与永恒的根基。这种色彩语言构成了布达拉宫独特的视觉符号。 (三)风水与神圣空间: 结合藏族传统宇宙观,探讨布达拉宫选址中对“风水”的考量,以及它如何被视为一座“山形坛城”(Mandala in Stone),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具象体现。 六、结语:永恒的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高原上人类智慧与信仰的结晶。本书的研究,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无可替代的文化财富,为建筑史学、宗教学和艺术史研究提供一个扎实、深入的研究蓝本。我们相信,通过对这座宏伟宫殿的细致考察,读者将更能理解西藏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这套《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意味着我终于可以深入了解大昭寺那闻名遐迩的建筑之美了?我一直对西藏的建筑风格非常着迷,那种融合了宗教、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独特韵味,总能引起我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大昭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中心,它的建筑艺术必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大昭寺的整体布局,包括它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及各个殿宇的功能分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其建筑构件的深入剖析,例如屋顶的歇山顶、斗拱的使用,以及墙体的砌筑方式等,它们是否与中原建筑有着异同?书中对于大昭寺的装饰艺术,如壁画、雕塑、彩绘等,是否会有详尽的解读,它们反映了怎样的信仰体系和审美观念?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大昭寺这座宏伟建筑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以及它在藏族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像我这样对藏族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因地理原因无法亲身前往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厚礼。我一直以来都对大昭寺这座“圣地中的圣地”充满向往,它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见证的西藏历史变迁,都让我着迷。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尤其是那些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能够帮助我弥补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那些关于大昭寺建筑结构、布局演变,以及其中装饰艺术的篇章。我想了解那些壁画背后讲述的佛经故事,那些雕塑所蕴含的宗教寓意,以及那些经幡和酥油灯所带来的虔诚气息。书中的介绍是否能详细到每一个檐角、每一处彩绘?它能否解释清楚大昭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增建、改建,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这座宏伟的寺庙?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数据,更是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文化细节,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大昭寺那份独一无二的神秘魅力。

评分

从书名“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来看,我预设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学术性读物。作为一名对古建筑修复和研究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非常关注书中对大昭寺建筑材料、结构体系、施工工艺的详细描述。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大昭寺的木构架系统是如何抵抗地震和高原气候的?它是否会分析不同时期使用的石材、泥土、木材的来源和特性?对于那些精美的唐卡和壁画,书中是否会涉及它们的绘制技法、颜料成分以及保存状况的评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可靠的学术数据和严谨的分析,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不同视角下的解读,比如从宗教功能、社会象征、艺术价值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大昭寺的建筑艺术。如果书中还能配以清晰的建筑剖面图、平面图以及细部构造图,那就更完美了,能够极大地提升阅读的直观性和学术性。

评分

这套《西藏建筑艺术丛书:大昭寺》的封面设计就足以吸引我,古朴的藏文与庄严的寺庙剪影交织,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温润,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肃穆而神秘的氛围。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导览性质的前言,就足以让我感受到编撰者对大昭寺这座神圣殿堂倾注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信仰、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大昭寺各个殿宇的详尽图解和历史溯源,想象着那些精美的壁画、庄严的佛像,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无数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大昭寺那跨越千年的宁静与力量。或许,我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藏族传统建筑的独特工艺和材料运用,这对我的工作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它充满了探索的价值,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的邀请函。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被它的颜值所吸引。那封面设计,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宗教神秘感和艺术张力。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关于历史建筑的书,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更应该用最美的视觉语言去呈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大量高清、精美的图片,它们能捕捉到大昭寺每一个令人惊叹的细节:阳光洒落在金顶上的辉煌,寺庙深处弥漫的酥油香气,以及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壁画所诉说的古老故事。我希望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大昭寺宏伟气势和精湛工艺的生动再现。同时,我希望文字的叙述能够和图片相得益彰,用一种优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我走进大昭寺的内心世界。它能否让我感受到,那些石墙瓦砾背后,曾经有多少虔诚的双手在建造,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发生?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视觉的朝圣,一次心灵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