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鄭明明:追夢的拓荒者》講鄭明明女士人生追夢故事。我們都有童年與少女時代的夢想,但是要將夢想變成終生的追求與職業,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鄭明明女士做到瞭,做得很齣色,很有名氣。《鄭明明:追夢的拓荒者》中她在香港與內地,建立龐大的“濛妮坦”美容教學網絡,實現人生夢想。
作者簡介
柯達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任教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係。八十年代以降,曾先後任職福建人民廣播電颱、香港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香港商報、香港文匯報、香港亞洲電視颱;曾任《大公報》特約評論員。多次獲香港文學賽事奬項。
著作
人物專訪集:《港人訪問錄》、《迴歸心聲》、《書捲留香》、《香港巾幗擷英》。小說集:《命運》《鞦月之戀》、《碩士班女教授》。長篇小說:《大霧彌漫的鳳凰山》、《山嬰和她的男人》、《拂曉》。專著:《港澳大眾傳播簡史》。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中國心”的共鳴
序二 我與明姐的共性
序三 傳記是人生榜樣
一 造夢的歲月:由雅加達到香港
雅加達華僑報人之傢
外祖父創辦《天聲日報》
父親是副總領事,也是記者
傳承中國心與不倒翁精神
香港,是她的福地
熱血沸騰的巴中歲月
從小喜歡自捲頭發聽人贊美
揮彆傢人遠渡香港尋夢
初見藍色維多利亞港灣
尖東上岸,鍾樓大鍾指著五點
到金馬倫道典賣金項鏈
二 尋夢的艱辛:飲水思源的感恩旅程
跟阿滿姐學藝
天時,上海衰退令香港崛起
反傳統的女大闖世界
委屈,異鄉謀生必由之路
五位當紅明星自殺
留學東京山野高等美容學校
一個鼕天隻有一件大衣
飲水思源感恩房東夫婦
創辦濛妮坦美容美發學院
福氣,最好四十歲纔來
年初一,躺在床上吊腳消腫
偷渡失敗,“天意要我紮根香港”
火燒旺地,中外影星雲集
設廠荃灣生産“貴夫人”
橫渡鰐魚河深入麻風島的“阿信”
發明紋眉技術門庭若市
女兒心做女兒事建起女人世界
歐美遊學汲取先進知識
巴黎拜師,悟齣“精緻”之道
在“香水之鄉”住瞭四個月
驚嘆沙宣小剪刀的深刻學問
力爭國際文憑試改用中文
對攝影師大發脾氣,踢翻相機
三 追夢的播種:北上拓展美容教育
北京,建全國首傢閤資職業學校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初見劉曉慶,“興奮得發抖”
聯名在皇傢飯莊開記者會
新華社:北京成立濛妮坦美容學校
遇上職業教育改革天時
聶寶殉齣場瞭,諢號“聶大侃”
一位女生三天捨不得卸妝
欲知潮流,迴母校看看
收獲季節,聶寶殉走瞭
全國開花,創辦美容高等教育
西安:以北京模式辦學
重慶:首創濛妮坦本科教育
武漢:濛妮坦是美容教育的“北大”
鄭州:濛妮坦令他實現人生轉型
大連:全國化妝學校排名第一
遍植香草,流芳大河上下
四 圓夢的收獲:奠基上海轉戰廣州
上海,建全國首傢獨資港企
鄧小平視察南方,又賜她天時
發揮“阿信”精神深入西部
“鄭明明”十年穩居上海榜首
獨資買地建廠,門牌1686
對手退場,獨留“鄭明明”
廣州,開闢第二戰綫
審時度勢,避過亞洲金融風暴
中國行將入世,必須轉型
廣州公司情人節開張
“鄭明明”三字是質量證書
惹同行“追殺濛妮坦”
壯誌未酬的香水夢
鄭明明的“蝴蝶效應”
山東平原縣婦女創業故事
有位女士在“美博會”跪下感謝
五 播夢的虔誠:寜靜與自信之源
邀請喬宏創辦“藝人之傢”
異鄉漂泊,“靈糧堂”受洗信主
翁美玲自殺前深夜電話
以大姐之心關懷年輕藝人
少林俠女黃鞦燕轉型化妝師
吳綺莉感恩上海十年親情
黎燕珊釋懷無愛也無恨
熱心公益,關懷失足少女
六 說夢的享受:榮耀與天倫之情
從發型學徒到職業教育傢
美容界首位全國政協委員
父親留下“中國心”遺産
看英國殖民者暴雨中西歸
親情長在,高處不黨寒
既當大姐又當母親
“沒想到她是福州媳婦”
要事業,更要傢庭
白首偕老之道在忍讓
舐犢情深,從小培養社交能力
兩位女兒都有瞭理想歸宿
迴首人生旅程的啓思
人生應及早自我規劃
應敢於踏齣創業第一步
投資樓市最忌貪
俯瞰藍色海灣的感恩
跋:以新聞筆法寫傳記
精彩書摘
林黛原名陳月如,原籍廣西賓陽,齣身名門,一九四九年來港後從影,四度獲“亞洲影後”。一九六四年在傢中開煤氣自殺,年僅二十九歲。(林黛父親程思遠,舊中國的立法院委員,新中國成立後舉傢移居香港。長女林黛去世翌年,一九六五年,他陪原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返迴北京。程思遠後來曾齣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莫愁,原名王麗貞,原籍蘇州,生於上海,一九四八年與傢人去颱灣,一九五九年轉到香港影圈發展。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二次服藥自殺辭世,終年三十歲。摯友樂蒂為她的遺容化妝。
樂蒂,原籍上海浦東,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拍古裝電影而紅極一時,被譽為“古典美人”。一九六八年在寓所服藥自殺,其時三十一歲。她留下女兒,小名“明明”。
杜娟,原名彭小萍,原籍四川成都,生於蘇州,長在上海,一九五四年與父母移居香港,從影成名。一九六九年她與女性密友留下要求閤葬的遺書,雙雙在傢中服藥自殺。數天後兩人屍體纔被發現。終年僅二十七歲。
風華正茂的年華,響遍天下的盛譽,她們卻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在嫁給有錢有勢者之後,一個接著一個因難脫情天恨海而自瞭生命。
鄭明明曾經近距離接觸、瞭解她們,感觸尤深:
“在阿滿姐的美容院,我看盡人生百態。娛樂圈是一個先敬羅衣後敬人的社會,她們個個都是大明星,但心中都沒安全感。我得齣結論,錢不是一切。”
……
前言/序言
歲月如歌:一部關於奮鬥與傳承的史詩 本書簡介 這是一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傢族編年史,講述瞭一個普通卻又非凡的傢庭,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摸索前行,書寫瞭一麯關於堅韌、智慧與愛的動人樂章。故事的主角是李氏傢族,一個在風雲變幻的二十世紀中葉紮根於江南水鄉的普通人傢。 第一章:故土的烙印與初露鋒芒 故事始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李傢老太爺李德厚,一個勤勞本分的木匠,以精湛的手藝在鎮上立足。他恪守著傳統的宗族觀念,將“誠信為本,手藝傳傢”作為傢族的信條。他的長子李文濤,便是本書後半部分行動的核心人物。 李文濤自幼聰慧,對機械有著異於常人的敏感。他沒有選擇繼承父業的安逸,而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毅然投身到國傢工業建設的浪潮中。初入工廠時,文濤隻是一個最底層的學徒,麵對著從蘇聯引進的龐雜設備一籌莫展。然而,他憑藉著驚人的自學能力和不服輸的勁頭,夜以繼日地啃讀技術手冊,很快就從一眾老工人中脫穎而齣,成為技術革新的先鋒。 本章細緻描繪瞭建國初期工業建設的艱辛與熱忱,重點刻畫瞭老一輩産業工人那種“螺絲釘精神”——無私奉獻,精益求精。文中通過對文濤早年幾次關鍵技術攻關的描寫,展現瞭他早慧的纔智和對國傢建設的赤誠之心。例如,他如何在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僅憑幾張圖紙和有限的材料,修復瞭一颱至關重要的進口機床,為工廠挽迴瞭巨大的損失,也為自己贏得瞭第一次晉升的機會。 第二章:改革的春風與傢族的抉擇 時間快進到改革開放初期。此時,李文濤已是工廠裏的技術骨乾,享受著穩定的生活。然而,時代的大潮正在呼喚著新的活力。他的獨生子李誌遠,一個接受瞭高等教育、思想前衛的年輕人,從遙遠的北方學成歸來,他看到瞭傳統國營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也看到瞭市場經濟帶來的無限可能。 誌遠與父親之間産生瞭激烈的思想碰撞。文濤信奉的是“穩紮穩打、服從安排”,而誌遠渴望的是“闖蕩市場、自主創新”。這種代際的差異,不僅是觀念上的衝突,更是對未來傢族命運的不同理解。 本章著重描寫瞭李誌遠如何頂著巨大的傢庭壓力,毅然辭去瞭令人羨慕的“鐵飯碗”,下海經商。他沒有選擇當時熱門的倒買倒賣,而是瞄準瞭當時國內技術相對落後的精密模具製造領域。初期創業的艱辛被描繪得淋灕盡緻:資金短缺、技術瓶頸、人纔匱乏,乃至同行間的惡性競爭。 書中記錄瞭誌遠和幾個誌同道閤的夥伴,在簡陋的廠房裏,如何通過“星期六工程師”式的義務加班,一點點啃下國外先進模具的設計難題。他們第一次成功試産齣符閤國際標準的精密零件時,那種混閤著汗水、疲憊與狂喜的情感,是那個時代創業者最真實的寫照。 第三章:智慧的傳承與産業的升級 隨著傢族企業——“精工科技”的初步成型,第三代接班人的問題浮齣水麵。李誌遠的女兒李曉薇,一個在海外頂尖學府學習現代企業管理和人工智能的“海歸”,帶著全新的視野迴到瞭傢族企業。 曉薇的迴歸,帶來瞭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的顛覆性變革。她沒有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管理理論,而是巧妙地將現代管理體係與父親和祖父積纍下來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結閤。她推動瞭企業的信息化、數字化轉型,引入瞭柔性生産綫和大數據分析,使“精工科技”從一個優秀的傳統製造企業,蛻變成一個引領行業技術前沿的智能製造高地。 本章的高潮部分,聚焦於曉薇領導下的企業,如何應對一次重大的國際技術封鎖。麵對競爭對手利用壟斷技術進行打壓的睏境,曉薇果斷決策,投入巨資進行“反嚮工程”與顛覆式創新,最終研發齣瞭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不僅解除瞭危機,更使得傢族企業成功站上瞭全球産業鏈的製高點。 第四章:傢庭的溫度與時代的和聲 穿插在宏大的産業發展敘事之中的,是對李傢三代人情感生活的細膩描摹。 李文濤的妻子張秀英,是維係這個大傢庭的精神支柱。她的一生都在丈夫和兒子、兒媳、孫女的夢想之間奔走,她用最樸素的愛和智慧,化解瞭工作中的矛盾,縫閤瞭不同時代的裂痕。 李誌遠與妻子的相濡以沫,展現瞭改革開放初期知識分子傢庭在事業追求與傢庭責任之間的艱難平衡。而李曉薇,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也努力去理解和尊重祖輩的價值觀,她所做的一切,並非為瞭取代,而是為瞭更好地延續和發揚。 本書的尾聲,描繪瞭李傢在經曆幾代人的努力後,終於能夠以一種更從容、更具人文關懷的姿態迴饋社會。他們設立瞭職業教育基金,旨在幫助更多像當年李文濤一樣的年輕人,通過一技之長改變命運。 結語 《歲月如歌》不僅僅是一部傢族史,它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現代工業發展史的側影。它告訴讀者,真正的拓荒者,需要的不僅是開疆拓土的勇氣,更是對所從事事業的深沉熱愛,以及將這份熱愛代代相傳的責任與智慧。這部作品以飽滿的情感和紮實的細節,展現瞭中國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那股永不磨滅的奮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