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戰時經濟研究(1931-1945)

蔣介石與戰時經濟研究(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勇 著,陳紅民 編
圖書標籤:
  • 蔣介石
  • 國民政府
  • 抗戰
  • 戰時經濟
  • 經濟史
  • 中國近代史
  • 軍事史
  • 財政
  • 金融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0962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002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蔣介石與戰時經濟研究(1931-1945)》是大陸第一部係統研究蔣介石經濟思想與活動的學術專著。作者大量運用檔案資料和蔣氏日記,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大曆史背景下,考察蔣介石在經濟抗戰中的深思遠慮與權力運用,揭示瞭蔣介石作為“經濟強人”的成敗得失。

目錄

緒論
一、 選題依據與研究意義
二、 學術史迴顧與研究現狀
三、 研究思路與創新

第一章 戰時蔣介石經濟政策的約束條件
第一節 孫中山經濟思想對蔣介石的影響
一、 民生主義對蔣介石經濟政策的影響
二、 實業計劃對蔣介石經濟政策的影響
第二節 抗戰對蔣介石經濟政策的製約
一、 抗戰準備對蔣介石經濟政策的製約
二、 全麵抗戰對蔣介石經濟政策的製約
第三節 蔣介石經濟政策的國際視野
一、 蔣介石經濟政策的國際認知
二、 蔣介石經濟政策的國際因素

第二章 戰時蔣介石經濟權力論析
……
浴火重生的遠徵: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財政金融與工業重建(1937-1945) 本書聚焦於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在極端惡劣的外部壓力與內部睏境下,為維持國傢機器運轉、支撐長期戰爭所采取的財政金融政策、經濟資源調配以及後方工業的艱難布局與發展。全書以深入考辨戰時檔案、政府公報、相關人士迴憶錄及西方使節報告為基礎,力圖還原一個在全麵戰爭陰影下,不斷進行痛苦抉擇與結構性調整的戰時經濟圖景。 第一部分:財政的血脈——戰爭初期的金融睏局與對策(1937-1939) 抗戰爆發伊始,國民政府即麵臨著嚴峻的財政危機。失去長江中下遊的稅源、海關收入銳減以及戰爭物資的巨額開支,使得財政赤字急劇膨脹。本書詳細梳理瞭國民政府應對危機的關鍵舉措: 1. 貨幣的堅守與“法幣”的命運: 戰爭初期,國民政府麵臨著日軍占領區法幣收兌睏難、白銀外流的巨大挑戰。本書重點分析瞭中央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如何在上海、香港等地設立海外金庫,維持法幣的信用基礎。同時,深入探討瞭“票券化”過程對社會購買力的衝擊,以及政府如何通過強製儲蓄、發行戰爭公債等方式,試圖吸收民間遊資,支撐軍費開支。對於法幣在淪陷區的流通睏境與僞幣的滲透,本書也進行瞭細緻的辨析。 2. 稅製的改革與“非常”稅收: 傳統的地方稅收體係在戰爭中瓦解,政府急需建立一套適應戰時需求的中央集權式稅製。本書考察瞭《所得稅法》、《營業稅法》等重要法規的修訂,分析瞭“特種消費稅”和“附加稅”在擴大稅基中的作用。特彆關注瞭戰時物資的專賣製度(如鹽業、煙草專賣)如何成為穩定的財政來源,以及這種高壓稅收政策對戰時社會經濟的深遠影響。 3. 外匯管製與國際藉款的周鏇: 隨著物資進口需求的增加,如何有效控製外匯儲備成為核心議題。本書詳述瞭外匯管理委員會的設立與運作,以及政府如何通過嚴格的進口許可證製度,優先保障軍需品和戰略物資的購入。此外,對於美國“租藉法案”之前,國民政府嚮英、美、蘇等國進行貸款談判的過程、條件以及實際撥付情況,進行瞭翔實的比對與分析。 第二部分:資源的鐵鏈——戰略物資的調度與配給(1939-1941) 隨著戰綫拉長,後方工業的潛力逐漸顯現,但原料和設備短缺成為製約戰爭持續能力的主要瓶頸。本部分著重於國民政府如何從“自由市場調配”轉嚮“國傢計劃指導”: 1. “戰時生産管製”的確立: 考察瞭經濟部在資源調配中的角色變化,特彆是對於鋼鐵、煤炭、水泥等基礎工業原料的管製政策。如何通過“戰時物資接管條例”,對淪陷區或戰略要地的重要工礦企業實施接管、疏散或破壞,構成瞭戰時經濟決策的殘酷現實。 2. 西南工業的“大後方”布局: 詳盡描述瞭“工業西遷”的艱巨曆程。本書不僅關注其在貴州、四川、雲南等地新設工廠的地理選址、技術人員的組織,更剖析瞭這些新工業基地在缺乏成熟産業鏈支持、運輸條件極端惡劣的情況下,如何艱難維持其生産能力。對於中央機械局、資源委員會在協調生産計劃中的作用,進行瞭深度剖析。 3. 軍民配給製度的實施與挫摺: 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政府開始嘗試在城市推行部分商品的配給製,以保障軍人傢庭和公務人員的基本生活。本書對比瞭布匹、食糖等物資的配給模式,並分析瞭黑市交易對配給製度的侵蝕,揭示瞭國傢乾預經濟的局限性。 第三部分:絕境中的掙紮與後方的畸形繁榮(1942-1945)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際援助的通道受阻,加之通貨膨脹失控,戰時經濟進入瞭最痛苦的階段。 1. 惡性通脹的結構性根源與財政的“自我吞噬”: 戰時後方依靠“藉新還舊”和大量增發貨幣來彌補財政缺口。本書運用計量分析方法,考察瞭1942年至1944年間法幣購買力的崩潰速度。分析瞭“金圓券”改革的初衷、操作上的巨大失誤以及其最終如何加速瞭民族資本的破産和通貨膨脹的徹底失控。 2. 後方工商業的“依附性”發展: 盡管後方工業有所建立,但本書指齣,這一發展模式具有極強的“依附性”和“軍工導嚮性”。缺乏持續的技術輸入和資本積纍,許多新設企業在戰爭結束後便麵臨結構性衰退的風險。本書考察瞭官僚資本在戰時經濟中的擴張,以及它對民間私營工商業擠壓的程度與方式。 3. 農業與勞動力:軍糧徵集與人力動員: 戰爭後期,確保前綫軍糧供應成為政府的頭等大事。本書探討瞭“軍糧徵集製”在地方執行中的不公與腐敗,以及政府為彌補勞動力不足而采取的“壯丁”徵集、婦女勞動力動員等政策對社會結構造成的長期影響。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去意識形態化的觀察視角,理解國民政府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指導下,如何以國傢信用、民間財富乃至社會結構為代價,支撐起這場曠日持久的民族抵抗。它不是一部關於宏大敘事的通史,而是聚焦於戰時經濟決策的內在邏輯、製度的適應性與最終的成本核算。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親眼見證曆史的洪流。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1931年至1945年間,中國在蔣介石領導下所經曆的戰時經濟體係的構建與運作,描繪得淋灕盡緻。從戰爭初期的資源枯竭,到後期國傢力量的艱難維持,每一個環節都仿佛在眼前展開。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國民政府如何應對日軍侵略導緻的經濟封鎖和物資匱乏的描寫,以及他們采取瞭哪些措施來發展軍事工業,保障軍隊的供給。同時,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的國內經濟政策,例如法幣改革、統購統配、以及如何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經濟力量來支持抗戰等內容充滿瞭興趣。這些都是塑造那個時代中國命運的關鍵因素,而蔣介石作為核心決策者,他的每一步棋都至關重要,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評分

這本書的主題——蔣介石與戰時經濟,簡直是一把解鎖那個復雜曆史時期的金鑰匙。1931到1945,這是一個國傢在生死存亡關頭掙紮的年代,而經濟,無疑是支撐國傢機器運轉的命脈。我非常好奇,在麵對外敵入侵和內部動蕩的雙重夾擊下,蔣介石是如何構築和調整他的戰時經濟體係的?書中對貨幣政策、財政稅收、資源分配、工業生産以及國際援助的運用,是否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分析?我想知道,在那個資源極其有限、外部環境極其險惡的條件下,他是否能夠製定齣有效的經濟戰略,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抗戰的勝利?這本書的標題所暗示的深度,讓我對作者如何挖掘史料、解讀政策,並將其與曆史進程緊密結閤,感到無比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蔣介石與戰時經濟研究(1931-1945)”直擊瞭一個至關重要的曆史議題。在我看來,一個國傢的經濟狀況,尤其是其戰時經濟的錶現,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1931年至1945年,中國經曆瞭極其艱難的抗日戰爭,在這期間,作為最高領導者的蔣介石,他在經濟領域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其影響之深遠,毋庸置疑。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當時國傢經濟體製的詳細解析,瞭解國民政府是如何在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手段來籌集軍費、組織生産、保障供給,並維係國傢機器的運轉。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當時中國麵臨的嚴峻經濟挑戰,比如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工業基礎薄弱等,以及蔣介石是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的知識。

評分

這本書的主題,關於一個時代、一個關鍵人物的經濟決策,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尤其是在1931到1945這個動蕩的年份,中國經曆瞭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漫長而艱苦的曆程。蔣介石作為那個時代的最高領導者,他在經濟方麵的政策和措施,無疑對整個國傢的命運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的財政金融、物資調配、工業生産以及農業發展等議題感到好奇,特彆想瞭解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他是如何試圖維係國傢機器的運轉,又如何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支撐抗戰的。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核心,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蔣介石在戰時經濟領域的一係列決策,以及這些決策背後的考量、麵臨的挑戰,最終又帶來瞭怎樣的結果。究竟是戰略性的眼光,還是權宜之計?是高瞻遠矚的規劃,還是迫不得已的應對?這些都是我想在這本書中尋找答案的問題。

評分

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抗日戰爭時期有所瞭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著目光。蔣介石,以及他所領導的那個時代,其經濟政策的走嚮,直接關乎到整個國傢的存亡。1931年到1945年,這十四年,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經濟是如何在這種劇烈變動中維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起全民抗戰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宏大課題。我渴望從書中瞭解,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裏,蔣介石是如何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通過一係列經濟手段,如發行公債、管製物資、發展軍工、甚至發動經濟戰等,來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不僅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敘述,更是對一個國傢在生死關頭,如何凝聚力量,如何生存與抗爭的深刻解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