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傅璿琮先生指齣:就我個人來說,在唐代文學研究上之所以有一點成績,都是在程先生指導、鼓勵下取得的。特彆是我所撰的《唐代科舉與文學》,即是受程先生的《唐代進士行捲與文學》的啓發。因此我覺得,我們研究現代學術史,除瞭研討學者本身的治學特色外,還應探索前後輩學術傳承的良好經驗和典範學風。
周勛初先生迴憶:一九八二年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學舉辦培養碩士研究生座談會,韆帆先生提齣瞭必須開設文獻學課程的方案。這是針對前時的空泛之病提齣的救洽良方,很多學校接受瞭這一建議,學界風氣大為好轉。隨後韆帆先生又提齣瞭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閤的主張。南京大學中文係的古代文學專業一直遵照這樣的方針培養學生,成效顯著。
大弟子莫礪鋒強調:南京大學的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源遠流長,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曾以[東南學術]之名馳譽海內外,可惜她先後經曆瞭抗戰西遷、院係調整以及[文革]等麯摺過程,深受摧殘。等到七十年代末時早已雄風不再。正在此時,年過六旬的程韆帆先生應聘到南大來任教,為南大的古代文學學科注入瞭生機。在他的主持下,南大的古代文學學科不但逐步恢復瞭元氣,而且日益發展壯大,終於成為以成就卓著、特色鮮明而為學界矚目的全國重點學科。這是程先生人生業績中最重要的一大貢獻。
內容簡介
今年是著名文史學傢程於帆先生的百歲誕辰。為瞭紀念,特約請先生的傢人、友好與門內弟子撰文予以緬懷、介紹。每位撰稿人懷著誠摯的感情,以親曆親聞,從不同角度,將先生治學著述、處世交遊、育人傳薪及日常生活之散珠碎玉、吉光片羽,采擷拈取,連綴成篇,並配以先生的小傳、照片、題字、書信、手跡及作者與先生的閤影等圖片,為廣大讀者全麵瞭解和認識一代學術大師提供瞭一部真實、可信的讀本。
作者簡介
作者是資深編輯,與眾多專傢和學者有著較為密切的工作聯係,編輯並主編齣版多部名傢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程韆帆傳略
韆帆,你安心地走吧
往事如風——迴憶父親程韆帆
憶妻兄程韆帆
“逢其知音,乾載其一乎”——緬懷學術知音大師程韆帆先生
程韆帆先生晚年的三大貢獻
深切懷念程韆帆先生
敬業樂群學界楷模——為紀念程韆帆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作
腳踏實地做學問——記程韆帆先生對我的教誨與鼓勵
憶念程韆帆先生
懷念韆帆先生
半個世紀來的風雨曆程——沉痛悼念導師程韆帆教授
一代宗師的風範——紀念韆帆老師百歲誕辰
餘霞燦爛,薪火綿延——程韆帆先生的晚年業績
程門求學記
憶韆帆師斷章
記程先生的一次見麵會
想念恩師程先生
程韆帆師與對聯
韆帆先生書劄二三事
說先師閑堂贈潘石禪先生詩兼述往事
程韆帆先生與我的師生之緣
寫在臘梅花開時
學術“名醫”——懷念韆帆師
程門窺微四題
帆遠卻如閑——“閑堂”之意蠡測
一麵——追憶太老師程韆帆教授
精彩書摘
程先生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方麵,同樣取得瞭突齣的成就。他認為,文學研究所麵對的,是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心靈,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也同樣是如此。因為理論固然也會受到一定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但歸根結柢,理論又是從作品中抽象齣來的,而批評更離不開作品。由此齣發,程先生創造性地提齣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應分為對“古代的文學理論”和“古代文學的理論”研究兩個方麵的著名觀點。研究“古代的文學理論”,他早年編撰有《文論十箋》,對文學的本質特徵、外部規律和文學創作內部的規律,作過專門的研究,晚年又主編《明清文學理論叢書》,計劃為學界關注不夠的明清文學理論研究,提供較為完備的文獻資料。他既注意結閤具體作品,對前人業已從創作中抽象齣的理論或所作的某些文學批評,進行必要的闡釋和印證(如《(復堂詞序)試釋》、《關於李白和徐凝的廬山瀑布詩》等文章,都特能見齣其從作品齣發的文論研究特色),又重視研究“古代文學的理論”。在他的名作《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一文中,他通過對作為一種錶現方式的一多對比在古典詩歌中存在方式諸形態的探索與分析,指齣無論是古典詩歌描寫中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時間與空間的交叉與組閤,還是結構中布局、用韻與聲律的安排等,都大量存在著一與多對立(對比、對舉)的現象。在一與多這對矛盾中,一往往是主要的矛盾方麵,詩人們常常自覺不自覺地藉助於它來錶達“其所要突齣的事物”;“一與多雖然僅是數量上的對立,但也每在其中同時包含著其它一對或數對矛盾,因而能夠錶現更為豐富的內容”。這種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抽象齣理論方法的意義,不啻為古代文論研究界提供瞭一個類似於古代傳說中的息壤的、生生不息的新礦藏。
……
前言/序言
《想念大師叢書係列(7):想念唐圭璋(1909-1990)》 一、叢書緣起與整體風貌 “想念大師叢書”係列旨在深切緬懷二十世紀中國學壇上那些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學術巨擘。每一冊聚焦一位在特定領域做齣不可磨滅貢獻的學者,以紀念他們對學術的摯愛、對後學的提攜,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治學精神。本係列以文集、迴憶錄、訪談錄、研究綜述等多元化的文本形式,力求立體、全麵地展現大師們的學術風範與人格魅力。 本輯《想念唐圭璋(1909-1990)》承接叢書一貫的深沉追思與嚴謹考證,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宋詞研究領域泰鬥——唐圭璋先生。唐先生的學術生命與宋詞的興衰脈絡緊密相連,他的貢獻不僅在於整理、注釋瞭浩瀚的宋代詞籍,更在於建立瞭一套嚴謹審慎的詞學研究範式。 二、唐圭璋先生的學術坐標 唐圭璋先生,字季山,是當代著名詞學傢、教育傢。他畢生緻力於詞學的整理、輯佚與研究,其學術地位如同擎天之柱,支撐著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宋詞研究領域。 1. 輯佚之功:填補詞史鴻溝 在唐先生的學術譜係中,“輯佚”無疑是最為恢宏的成就。《全宋詞》的編纂,是其畢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在唐先生之前,宋詞的分散與零落,使得整體研究難以深入。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嚴密的考據,搜集、甄彆、匯編瞭曆代所存的宋人詞作,最終匯集成冊,為後世研究者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底本。 本書中的相關篇章,將詳述唐先生如何冒著戰亂與物資匱乏的艱辛,奔波於各地圖書館、私人藏書樓,甚至海外文獻之中,采集散佚的詞譜、詞鈔的片言隻語,最終熔鑄成這部規模空前的巨著。我們不僅要記錄“成果”,更要還原“過程”中的學術擔當與堅韌不拔。 2. 詞學研究的範式確立 唐先生的研究並非僅僅是文獻的簡單匯集,更在於其精湛的詞學理論建樹。他繼承並發展瞭王國維、鬍雲翼等前輩的治學方法,對宋詞的流派、風格、地域差異進行瞭係統梳理。 本冊將收錄一批早年或中期關於特定詞人如柳永、周邦彥、辛棄疾等人的研究論文,這些文章筆法老到,考證精微。例如,他對某些詞作的真僞辨析,對特定詞牌格律的細緻勘校,都體現齣“寜失勿濫,審慎求真”的治學態度。書中將探討唐先生如何將曆史學、文獻學的嚴謹性引入詞學批評,避免瞭傳統批評中常見的主觀臆斷和浪漫化傾嚮。 3. 教育之功:桃李芬芳 唐圭璋先生的另一重要身份是教育傢。他長期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著名學府,培養瞭大批優秀的古典文學人纔。本書將包含其弟子、同事對唐先生課堂教學的追憶,描摹他在講壇上如何將枯燥的考據變得生動有趣,如何引導年輕學者走上正確的學術道路。 紀念文字將著重體現唐先生對青年學人的無私提攜。許多如今已是學界中堅的學者,都曾受益於唐先生的悉心指導。這些迴憶將聚焦於他嚴師慈父般的人格光輝,以及他對於學術共同體建設的投入。 三、本書的文本構成與特色 《想念唐圭璋》一書,力求從多個維度重構唐先生的學術人生: 第一部分:文獻迴顧與學脈追溯 主要收錄學界專傢對唐先生主要著作(如《全宋詞》、《宋詞叢考》等)的初期評價與後續研究報告,展示其著作在學史上的地位變遷。 第二部分:憶往追思與情誼片段 此部分集中瞭來自不同代際、不同地域的學者對唐先生的私人迴憶。這些文字樸素真摯,不事雕琢,重在展現先生在學術之外的日常風貌:對昆麯戲麯的愛好、對日常生活的幽默感、以及在睏頓時期對學術的堅守。 第三部分:唐門風範與治學方法論 通過訪談唐先生的嫡傳弟子,係統梳理其獨特的研究方法,特彆是他在校勘學和版本學方麵的獨到見解。此部分旨在將唐先生的治學經驗提煉為可供後人學習的“唐氏範式”。 第四部分:未刊遺稿與珍貴手劄 本輯特彆收錄瞭幾篇唐先生生前未及整理或發錶的短論,以及部分與友人探討學術問題的通信影印件。這些第一手資料,能讓讀者更直接地觸摸到這位大師的學術思維的跳動。 四、結語:對嚴謹精神的賡續 唐圭璋先生的一生,是獻給宋詞的“一生清苦,一世典雅”的真實寫照。他所代錶的,是中國傳統文人學者對文獻的敬畏、對考據的執著,以及對學術真相不懈追求的精神。閱讀本書,不僅是追思一位傑齣的學者,更是對一種純粹、嚴謹的治學風骨的再次體認與繼承。我們希望,這份“想念”,能化為一股力量,激勵後學在浩瀚的古典文獻海洋中,繼續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