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文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義光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学术
  • 中国文化
  • 文集
  • 古籍
  • 思想
  • 研究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34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29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传统「说文学」之所以举步维艰,很难有所突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宗许思想太重,始终难逃许说的束缚;二是未能有效地利用古文字材料,特别是在清代金文材料已经相当丰富的情况下,仍未能意识到金文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局限,传统「说文学」家之六书研究日臻繁复,文字说解却很多都迂曲难通,字源学也被局限于对《说文》部首的研究。二十世纪初,在孙论让、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带动下,掀起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热潮,真正意义上的古文字学纔逐渐形成。孙论让的偏旁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新文字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林义光的《文源》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目录

导论 林义光及其《文源》
文源

目录
六书通义
古音略说
凡例
卷一 全体象形
卷二 连延象形
卷三 分理象形
卷四 表象象形
卷五 表象象形
卷六 殽列象形
卷七 表象指事
卷八 杀列指事
卷九 形变指事
卷十 会意
卷十一 转注兼形声
卷十二 二重形声
附录一 通检
附录二 引用彝器异名笺

前言/序言


《文源》的出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度探索汉语言文字奥秘的广阔平台。本书并非孤芳自赏的学术论著,亦非晦涩难懂的古籍汇编,而是一部以严谨治学态度为基石,同时又兼顾可读性与趣味性的力作。我们力求在浩瀚的文海中,提炼出那些最能反映汉语言文字发展脉络、最具代表性、最富生命力的精髓,并以现代的视角和鲜活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文”与“源”这两个概念展开,但绝非简单地罗列字词的起源和演变。我们深入挖掘汉语言文字的“文”,指的是其承载的文化、思想、情感以及所构建的思维方式;而“源”,则探究其历史溯源、结构生成、内在逻辑以及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互动关系。本书并非一个静态的词汇库,而是动态地展示汉语言文字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并最终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面貌。 第一部分:字形流变与意象世界——从符号到表意的飞跃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汉字从最初的象形符号,如何一步步演化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表意能力的文字系统。我们并非简单地展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而是更侧重于探究字形变化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促使着书写工具的革新?又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字形设计的逻辑? 我们将重点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词,例如“山”、“水”、“日”、“月”等象形字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从具象的描摹,逐渐走向符号化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字形中蕴含的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山”不仅仅是高耸的地理特征,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常常象征着稳定、厚重、崇高;而“水”则代表着流动、变化、生命力。这种从具象到抽象,再到承载文化意蕴的演变过程,是汉语言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系统的独特魅力所在。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形声字的造字原理。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其精妙之处在于“形”与“声”的结合,既能提示意义,又能区分读音。我们将选取一些经典的形声字,例如“江”、“河”、“湖”、“海”,分析其形旁(如“氵”)对意义的提示作用,以及声旁(如“工”、“可”、“胡”、“每”)在表音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形声字构成机制的解读,读者将更能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理解为什么汉字能够如此精准地表达丰富多样的概念。 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在字形演变中,意义也随之发生微妙变化的字词。例如,“见”字的演变,从最初的眼睛象形,到后来“见”的含义拓展,都蕴含着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变迁。又如,一些古老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可能已经鲜为人知,或者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本书将通过追根溯源,帮助读者理解其本来的面貌,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 第二部分:词汇演进与概念织网——语言承载的思想图谱 本部分将视角从字形转向词汇,探讨词汇的产生、发展、融合与消亡,以及它们如何构成承载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宏大图谱。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词汇量的增减,更是词汇所代表的意义范围的拓展和深化,以及不同词汇之间形成的复杂关联。 我们将考察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例如,古代文献中一些简洁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需要用更长的短语来表达;反之,一些现代汉语的常用词,在古代可能并不存在。我们将追溯这些词汇的“出身”,分析它们是在何时、何地、因为何种需求而产生的。 我们将重点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类别,例如表示伦理道德的词汇、表示社会关系的词汇、表示自然现象的词汇等等。以“仁”为例,我们不仅会分析其字源,更会深入探讨其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仁”的内涵是如何被不断丰富和诠释的。又如,“忠”与“孝”这两个词,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含义和实践方式,都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本书还将探讨词汇的“外来”因素,即汉语言文字如何吸收和融合外来词汇,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从历史上看,佛教传入带来的大量梵语词汇,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欧化词汇,都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我们将分析这些外来词汇是如何被“汉化”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入汉语体系,并深刻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揭示词汇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语义网络。例如,“国”与“家”这两个词,它们既有独立的意义,又常常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稷和家庭的观念。又如,“天”与“地”、“人”这三个词,它们构成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地”三才的基本框架,承载着深刻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通过对这些词汇之间关系的剖析,读者将能更清晰地看到汉语言文字如何成为构建和传播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强大工具。 第三部分:语法演变与思维定势——语言的骨骼与思维的模子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汉语言文字的语法结构,探讨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演变规律,以及这些语法特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并非要写一本语法学的教科书,而是希望通过对语法现象的观察,揭示汉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及其与思维的深刻互动。 我们将重点分析汉语的语序特点。汉语以其相对自由但又高度遵循主谓宾顺序的特点,与其他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我们将探讨这种语序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句子成分的理解和表达。例如,汉语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使用,就体现了汉语在语态表达上的灵活性和侧重点。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汉语中量词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与其他语言不同,汉语拥有数量庞大且分类精细的量词系统,如“一本书”、“一张桌子”、“一条鱼”。我们将探讨这种量词系统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如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事物形态、数量、用途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和归纳。量词的使用,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使用者如何对外部世界进行分类和认知。 我们还将分析汉语中虚词的演变和功能。助词、介词、连词等虚词,虽然本身不携带丰富的实义,却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修饰、提示作用。例如,“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区分使用,就体现了汉语在表达修饰关系上的精确性。我们将梳理这些虚词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不断适应新的表达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探讨汉语语法结构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关联。例如,汉语中倾向于使用概括性的表达,以及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有关?汉语的动态、流动的语感,又是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法自然”、“变则通”的思想相契合?本书将以开放性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汉语言文字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 第四部分:文体演化与表达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嬗变 本部分将聚焦于汉语言文字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和发展,以及其如何从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演变为高度自觉的审美艺术。我们将考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我们将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角度,分析汉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以诗歌为例,我们将探讨古诗词的格律、意象、韵律是如何共同作用,营造出含蓄、隽永、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我们将分析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如唐诗的豪迈奔放,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通俗俚语,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时代精神。 在散文方面,我们将追溯从先秦诸子的散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再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以及明清小品的演变。我们会关注不同时期散文家们在叙事、议论、抒情等方面的技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精心打磨,来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艺术境界。 对于小说和戏剧,我们将考察其语言的特点,例如人物对话的设计、情节的铺陈、细节的描写等等。我们将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是如何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展现出复杂的社会图景。而戏剧的语言,则更加注重口语化、表演性以及与舞台效果的结合。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汉语言文字在一些非文学性的领域,如史书、碑文、尺牍等方面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如何体现了语言的实用性和规范性。我们将关注这些不同领域中的语言风格,分析它们如何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并最终汇聚成汉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表达体系。 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梳理和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表达工具,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并最终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丰富情感、深刻思想和独特审美的载体。 《文源》并非一篇简单的语言教科书,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汉语言文字更深层次的兴趣,引导他们从字词的形、音、义入手,进而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其与我们思维方式的紧密联系。阅读《文源》,您将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阅读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在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这是一次探索“文”之博大精深,“源”之绵延不绝的旅程,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段精彩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文源》这本书,怎么说呢,初读时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而古老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墨水的味道。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时,那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挣扎与释然,真是让人感同身受。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一个边缘人物的刻画,他的一生起起落落,每一个转折点都处理得无比自然,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故事,而是像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不同的线索和时间线交织在一起,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梳理和理解。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与作者智力上的共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比如关于“传承”与“遗忘”的主题,作者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去探讨,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悠长的回响。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每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个多余的赘述,但信息量却极其丰富。对于喜欢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幽微之处。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社会中的等级差异和权力运作的微妙机制,但处理得非常高明,没有流于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那种力度和精准性,那种冲突往往不是外部的暴力,而是源自于角色内心深处价值观的不可调和,比如“责任”与“自由”的永恒拉锯。很多情节的结局是开放的,甚至有些令人不安,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和未完成感,才更贴近真实的生活。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和朋友们讨论其中的细节和观点,因为它触及了一些非常具有普适性的人类困境。这本书的行文非常流畅,即使内容深刻,阅读起来也并不感到枯燥,这得益于作者对节奏的精准把控,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插入一些幽默或温暖的元素,避免了整体基调过于沉重。它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作品,并且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回馈那些愿意投入的读者。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随便翻看,没想到一下子就被那种奇特的“氛围感”给抓住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这个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在很多篇幅里,时间仿佛是弯曲的、跳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似乎都在同一个空间里交错共存,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却又没有脱离现实的根基。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多变,时而像一位冷峻的记录者,用最客观的笔调陈述残酷的事实;时而又化身为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用华丽的辞藻描绘瞬间的美好。这种风格上的巨大反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或冲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书中几个关键情节的叙述角度不断切换,让你对事件的真相产生根本性的怀疑。这迫使我必须停下来,仔细对比不同叙述者的口吻和侧重点,这种主动参与叙事建构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智力参与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是稍微高了一点的,它需要你放下那些期待“快餐式”阅读的浮躁心态。我必须承认,前几十页我读得有些吃力,各种隐喻和象征层出不穷,像是解一个复杂的密码。但是,一旦你找到了作者设置的那个“接入点”,也就是故事的核心逻辑线索,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就会变得如鱼得水。我尤其佩服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功力,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比较模糊的时代,但其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乃至一些特有的习俗描写得栩栩如生,完全让人信服。它不像某些历史小说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历史的厚重感内化到了每一个角色的骨血里。书中的智慧是缓慢释放的,不是一针见血的“金句”,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醇厚味道的“老酒”。它更像是一部引导你去探寻自身内心疆域的地图集,而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导游手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文学、渴望在文字中寻找精神伴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近几年难得的佳作,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被一股清泉涤荡过一般,非常舒畅。它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那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哲学思辨,但它又很“接地气”,所有的宏大命题都是通过极其生活化的场景和对话来呈现的。比如书中关于“选择的代价”那一章,作者描绘了一场家庭聚会,几句看似寻常的寒暄背后,暗流涌动着几十年的恩怨情仇,那种压抑感和真实感,简直让人汗毛倒竖。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叙事方式,他很少直接下结论,而是把判断权完全交给了读者,让你自己去完成最后的拼图。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不同阅历的读者都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滋味。对我个人而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我一直深信不疑的观念,比如“成功”的定义,书中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让我开始质疑那些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推崇的“标准答案”。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高潮迭起的地方,也有让人可以停下来深呼吸的宁静段落,整体阅读体验犹如乘坐一艘平稳航行的船,虽然时有风浪,但方向始终明确,让人感到安心又充满期待。

评分

叙曰:昔仓颉观兽迮鸟迹之文,作书契以代结绳、画卦,历世寖远,孳益弥繁,然后文字臻于极备。班固称:古制书必同文。自书契以来,世运递有升降,而世异文 同,后人得以识古。是以文武之政,人存则举;文武之道,贤不贤者识其小大,莫不有焉。五帝三王,中间虽更衰乱治化,常进而益隆。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岂不以徵文而礼有可见。后之王者遂能损益而因革之也。《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书者,造字之本,所以维文字使万世可识。周宣王世《史 籀篇》与古文或异,而孔子书六经皆古文。及战国诸侯去王室之典籍,秦燔经书,古文由此遂绝。汉世尉律试学童,仅以秦书八体。及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则变乱 常行,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者竞起矣。许君叔重惧学绝道丧,作《说文解字》,以述六书。盖古世于书,不知则阙,问诸故老,今则壹以许氏为归。秦汉以来,文字 遂以不坠。虽古文中绝,赖秦书存其近似,而世犹知有周孔之书也。故论者或推尊许氏,谓功不在禹下,岂不信欤!顾许氏叙篆文,合古籀,而所取古文由壁中书及 郡国所得鼎彝,时未有椠书之业、拓墨之术,壁经彝器传习盖寡,即许君睹记,亦不能无失其真,故于古籀造字之源,多阙不论,但就秦篆立说,而遂多不可通。既 讥“俗儒鄙夫以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而自为书适以周官之六书,说省改之小篆,庸渠愈乎。

评分

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书 送货配货也及时

评分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评分

此书很好,内容也是深奥难懂的原始文献。只是可惜,出版社印刷不精良,看起来像复印的,也没有精装。这是第一次出版,有些可惜了

评分

很好很满意,很值得一看

评分

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评分

林羲光(?-1932),字药园,福建闽侯人。卒业于外交部译学馆,先后在清华学校任国文教员、北平中国大学、师范大学任讲师。与杨树达有书信交往。徐文镜《古籀汇编·序》称:“闽侯林药园与邹安、方若、容庚、商承祚都是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除《文源》外,尚著有《诗经通解》等。叙曰:昔仓颉观兽迮鸟迹之文,作书契以代结绳、画卦,历世寖远,孳益弥繁,然后文字臻于极备。班固称:古制书必同文。自书契以来,世运递有升降,而世异文同,后人得以识古。是以文武之政,人存则举;文武之道,贤不贤者识其小大,莫不有焉。五帝三王,中间虽更衰乱治化,常进而益隆。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岂不以徵文而礼有可见。后之王者遂能损益而因革之也。《周礼·保氏》教国子以六书者,造字之本,所以维文字使万世可识。周宣王世《史籀篇》与古文或异,而孔子书六经皆古文。及战国诸侯去王室之典籍,秦燔经书,古文由此遂绝。汉世尉律试学童,仅以秦书八体。及尉律不课,小学不修,则变乱常行,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者竞起矣。许君叔重惧学绝道丧,作《说文解字》,以述六书。盖古世于书,不知则阙,问诸故老,今则壹以许氏为归。秦汉以来,文字遂以不坠。虽古文中绝,赖秦书存其近似,而世犹知有周孔之书也。故论者或推尊许氏,谓功不在禹下,岂不信欤!顾许氏叙篆文,合古籀,而所取古文由壁中书及郡国所得鼎彝,时未有椠书之业、拓墨之术,壁经彝器传习盖寡,即许君睹记,亦不能无失其真,故于古籀造字之源,多阙不论,但就秦篆立说,而遂多不可通。既讥“俗儒鄙夫以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而自为书适以周官之六书,说省改之小篆,庸渠愈乎。

评分

《文源》里的文字学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绝对是文字学学习者必看的书,其学术价值很高的~~虽然它的关注度并不如想象的高,但的确有很多值得看的东西~

评分

古文字学方面重要之作,价格有点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