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晚清的变局是千古未有之变局,那是动了我们的文化之根的。
应对这个变局的精神动力和学术基础,必然也来自传统文化的根基。
打开晚清这本书,我们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屈辱,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到传统文化的自律、自觉和自强的精神。当然这些人物的经历是旧的文化所做的奋力一搏,但绝对不是最后的抵抗。他们的言行反而成为一种新的历史积淀,因而也成为我们现在反观自身和迎接全球化冲击的新的起点。
走出晚清的起点就是正视那段历史,抛弃晚清情结。
作者简介
李扬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致力于中国近世对外思想的研究,著有《邓小平外交》(第二作者)、《晚清三十人》、《国恨:民国外交二十人》、《涌动的天下:1500-1911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等,笃信独立自由之精神对学术研究的崇高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走出晚清后的随想: 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再版代序)
第一版序
上篇 走出晚清
第一章 勇气与遗憾:林则徐禁烟与近代中外关系的起始
第一节 勇于任事
第二节 林则徐禁烟的背景和动机
第三节 林则徐禁烟的措施
第四节 另一个角度:英国决定开战的理由和线索
第五节 林则徐之被革职
第六节 鸦片战争没能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
第二章 用地图打开帝国的视野:魏源
第一节 没有做多大的官,却做了大学问
第二节 “从经世致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危机中走向世界的魏源
第三节 从《圣武记》和《道光洋艘征抚记》看魏源的爱国御侮主张和 鸦片战争观
第四节 从《海国图志》看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第五节 《海国图志》对中国及日本的影响
第三章 给外交以空间:徐继畬
第一节 宦海沉浮
第二节 与此土为安危
第三节 遭受冷遇的巨著
第四节 被误解的对外主张:神光寺事件和晚年徐继畬
第四章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曾国藩从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儒家思想的 国际化
第一节 书生曾国藩
第二节 大帅曾国藩
第三节 洋务倡导者曾国藩
第四节 对外关系中的“忠、信、笃、敬”:儒家伦理的国际化
第五节 天津教案对错之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第六节 选送幼童出洋留学:遗憾的结局
第五章 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的对外活动和主张
第一节 “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第二节 确立海防观念,创建福州(马尾)船政局
第三节 西北边疆危机
第四节 左宗棠和“海防与塞防之争”
第五节 湖湘子弟满天山
第六节 主战与“诎以求伸” 100
第六章 超前认识带来的悲剧:郭嵩焘及其对外思考
第一节 力劝曾、左出山的人
第二节 从“谢罪”大臣到首任驻外公使
第三节 郭嵩焘所受之攻讦及其“罪状”
第四节 郭嵩焘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
第七章 近代化的困境:千古变局中的李鸿章外交
第一节 李鸿章之兴衰
第二节 李鸿章外交的困境:中西外交观念的差异及李鸿章内在的压力
第三节 李鸿章的时代感
第四节 李鸿章的国家观念和开放的思维
第五节 李鸿章的现实主义外交(1870-1894)
第六节 对李鸿章的评价
第八章 外交毕竟还是一个更好的武器:曾纪泽的外交
第一节 大器晚成
第二节 曾纪泽的知识构成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 两宫召对,准备出使
第四节 考察西方民情风俗,尊崇独特的中华文明
第五节 伊犁交涉,虎口索食
第六节 中法交涉,无力回天
第九章 热衷洋务的亲王:恭亲王奕訢
第一节 绸缪宫府,定乱绥疆
第二节 从竞争皇位失败到留守北京议和
第三节 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四节 开展近代外交,走向世界:代价及成果
第五节 为御外侮,支持创办海军
第六节 坎坷的一生,苍凉的晚年
第十章 仇外与媚外之间:慈禧
第一节 太后的政治生涯
第二节 慈禧的身世之谜
第三节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历史舞台的决定性步骤
第四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慈禧:玩弄平衡技巧
第五节 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慈禧对内政外交的激烈态度
第六节 为时已晚的“新政”
第七节 如何评价慈禧?
下篇 走出传统世界观
第十一章 从两个世界的碰撞到西方的入侵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天下观念的历史考证
第三节 朝贡体制
第四节 天下观念的影响
第十二章 涌动的东亚: 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第一节 近代中国研究的模式问题
第二节 以夷变夏: 满洲身份认同的演变及其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第三节 明末遗民身份的迷失与重新认同
第四节 郑氏集团的身份迷失与重新认同
第五节 南明身份的迷失: 信仰和王朝利益瓦解了传统统治者的身份
第六节 朝贡身份认同的瓦解: 朝鲜和日本对明清易代的反应
第十三章 身份认同: 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第一节 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 历史悲情主义
第二节 身份认同的争论
第十四章 漠视的代价: 甲午摊牌以前中国对日关系的症结
第一节 日本对朝贡体制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日本对中国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 结语: 似是而非的高调日本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个月后,道光帝在批复穿鼻战报时变得更加强硬,命令停止对英贸易,并放弃追查凶手和要求具结。上谕说:“著林等酌量情形,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其殴毙华民凶犯,亦不值令其交出……并著出示各国,列其罪状,宣布各夷。俾知英夷自绝天朝,与尔各国无与,尔各国照常恭顺,仍准通商。”
一句话,道光帝生气了,不想和英夷交往了。这种鸵鸟政策无疑全盘否定了林则徐正在追求的区别对待禁烟和正常贸易的政策。道光帝在蛮干。不过,他又令人惊讶地任命林则徐为两广总督(1840年1月5日)。这是在把所有责任逐渐向林则徐转移吗?上谕中特别指明:“林则徐已实授两广总督,文武皆所统属,责无旁贷。倘查拿不能净绝根株,唯林则徐是问。”②英国远征军正在组建、集结,“净绝根株”不但不可能,天朝就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打击了。林则徐在1840年上半年主要在加强海防,攻固炮台,反对“封关禁海”。他意识到可能发生“边衅”。这已经不是当初所设想的局面了。
英军于7月6日侵占定海。接着北上大沽口,直接对统治中枢施压。由于通讯和交通方面的原因,在7月到8月这段关键的时间内,道光帝陆续收到自林则徐(广东)、乌尔恭额(浙江)、琦善(天津)等方面的奏报,由于英军行动迅速,道光帝收到的奏报内容也不断变化,开始还嘉奖林则徐,在得知定海失陷后不免大怒,下令调闽浙、两江兵力“合剿”。但8月9日收到琦善关于天津防务的奏折后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表示可以接受夷人的禀帖。8月17日,琦善接受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表明清廷的主剿信念动摇,转而论“抚”了。
道光帝对林则徐的恼怒体现在他8月21日收到林则徐《续获人烟枪具折》的批示上。林是一个月以前具奏的,当时情形和道光帝收到奏折后的情形已大不一样。道光帝用朱批形式斥责林则徐:“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后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③道光帝刚收到巴麦尊的照会三天,其对林则徐的恼怒程度,可想而知。因为道光帝天真地、自大地把英国人的要求真的当成了“要求皇帝昭雪申冤”--即处分林则徐。
道光帝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完全失去了天朝帝王的风度,乱了阵脚,只要能把英舰退去(哪怕只是回南方),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何况撤换林则徐。8月20日,道光帝就已向琦善发了两道谕旨,一是指示如何满足英方申冤,二是向英方宣布:“大皇帝统驭寰瀛,薄海内外,无不一视同仁,凡外藩之来中国贸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惩办。上年林则徐等查禁鸦片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当。
……
前言/序言
《风起云涌:晚清对外交流与中国心智的变迁》 序言:历史的潮汐与思想的涟漪 晚清,一个充满动荡与转折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岁月中,古老的中国第一次被迫直面来自遥远彼方的庞大力量,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碾碎了许多旧的秩序,也播撒了无数新的种子。本书并非要为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事无巨细的梳理,也不是要追踪某一类人物的足迹,而是试图深入探寻在这场席卷而来的巨变中,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对自身与世界认知的深刻改变。我们关注的不是“谁”走了出来,而是“如何”走出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世界观”经历了怎样的重塑。 第一章:隔绝之墙的裂痕——早期接触中的冲击与反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华帝国以其“天朝上国”的姿态,将自身置于世界的中心,对外部世界采取了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态度。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会因此停滞。本书将从晚清社会内部的视角出发,审视那些早期零星出现的对外接触,它们是如何一点点撬动了固有的认知体系。 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每一次贸易往来或一次外交照会,而是聚焦于这些事件背后引发的中国士大夫阶层和部分民众的思想波动。当来自“蛮夷”的船坚炮利,当来自异域的奇珍异宝,当来自远方的奇闻异事,开始以一种无法回避的方式闯入人们的视野时,原本坚不可摧的“天朝”观念,便开始出现难以掩饰的裂痕。这种裂痕并非是颠覆性的,而是一种悄然的动摇,一种对既有认知的困惑与不安。 例如,鸦片战争之前,虽然已有一些传教士和商人的活动,但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依然是片面的、模糊的。即使是接触过西方事物的人,也往往将其视为奇技淫巧,不屑于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体制与思想。本书将深入分析,在这一时期,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是茫然不解?是傲慢轻视?还是在偶尔的震惊中,流露出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一种辩护?我们将从当时的奏折、信件、笔记、诗歌等史料中,捕捉这些细微的思想脉络。 第二章:长夜微光——“开眼看世界”的艰难探索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一系列对外冲突之后,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固步自封已是死路一条。这一章,我们将重点探讨“开眼看世界”这一思潮的兴起。这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运动,而是在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中,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出现的思想觉醒。 我们关注的并非简单地列出魏源、林则徐、龚自珍等人的著作,而是要深入剖析他们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框架内,尝试解释和应对外部世界的。他们的“看”,是带着怎样的预设?他们的“世界观”,在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是如何被挑战、被修正的? 本书将着眼于那些在士大夫群体中,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知识追求。一些官员开始主动向传教士、翻译官、海关官员等“通事”们请教,试图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军事技术、经济模式、科学知识,甚至风俗习惯。这种求知欲背后,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是对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的迫切渴望。 我们将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渠道是怎样的?知识的获取是多么的艰难?翻译的失误、理解的偏差,又带来了怎样的认知局限?“看”世界的过程中,是主动的认知,还是被动的接受?是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还是零散而片段的印象?这些细节,都构成了中国人心智变迁的独特图景。 第三章:镜像内外——“西学”的引入与本土化的困境 “西学”的涌入,是晚清思想变迁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宏大命题。但本书关注的重点,并非是对西方理论和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西学”在中国社会内部所引起的复杂反应,以及中国人在吸收和消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 我们会审视,“西学”是如何被引入的?是通过翻译、通过实地考察、还是通过与西方人的直接交往?引入的“西学”是哪些内容?是技术层面的,如科学、军事、工业,还是制度层面的,如政治、法律、教育?抑或是思想层面的,如哲学、宗教、伦理? 更重要的是,这些“西学”被引入后,在中国社会是如何被解读和接受的?中国人在理解“西学”时,是如何受到自身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心理状态和战略考量?这种“体用之辨”,在实践中又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本书将深入分析,当“西学”与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发生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当西方关于个人权利、民主自由的思想传入时,是如何与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君臣伦理发生冲突的?这种冲突,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学术争论、政治改革和社会思潮中的?我们将试图揭示,中国人在“西学”的洪流中,是如何努力寻找一条既能保存自身民族特性,又能应对时代挑战的道路的,而这条道路又是如此的曲折和充满代价。 第四章:他者之镜——中国人的“他者”想象与身份重塑 晚清对外接触最显著的后果之一,是中国人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他者”,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本书将聚焦于晚清社会中,中国人对西方人,乃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他者”想象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以及这种想象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在早期,西方人常常被想象成“长毛”、“番鬼”,是一种带有贬低和疏离色彩的形象。但随着接触的深入,这种刻板印象开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西方强大实力的敬畏,也有对其文化优越性的疑虑,甚至对其生活方式的批判。 我们将分析,不同的社会阶层,如士大夫、商人、普通民众,是如何看待西方人的?他们的认知是如何受到官方宣传、民间传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点石斋画报》等通俗读物,在塑造普通民众的“他者”形象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他者”的审视,是如何促使中国人反思自身的“身份”的?曾经引以为傲的“华夏中心”观念,在强大的西方文明面前,是如何逐渐动摇的?“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其边界、其文化、其国民身份,是如何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才逐渐清晰起来的?本书将深入挖掘,在这一身份重塑的过程中,民族主义情感是如何萌发和发展的,它又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 第五章:思想的疆界——从“天下”到“国家”的观念转变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危机,并逐渐被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所取代。本书将着眼于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动力。 传统的“天下观”,以中国为中心,将世界视为一个以君主为统治核心的等级秩序。而近代“国家”观念,则强调主权独立、民族认同、国土疆域以及国民义务。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思想斗争。 我们将考察,在晚清,是如何出现对“天下”概念的质疑?是如何开始关注“国家”的利益和边界的?《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是如何挑战传统的地理认知和政治观念的?“疆域”意识的觉醒,是如何与“国家”主权意识紧密相连的? 本书还将探讨,这一转变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思想观念的。从“保皇”到“革命”,从“君主立宪”到“共和”,这些政治变革的背后,都深刻地反映了“国家”观念的演进。同时,对“国民”的定义,对“民族”的认同,也成为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核心议题。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那个时期,古老的帝国在剧烈的内外冲击下,开始艰难地调整自己的步伐,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并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念。本书试图通过对晚清对外交流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世界认知的变迁进行细致的考察,来呈现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 我们并非要为晚清的历史下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希望通过对那个时代思想的深入挖掘,来理解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帝国,走向一个参与全球化的近代国家的。理解晚清对外人物的活动,不仅仅是理解他们个人的经历,更是理解他们如何在中国社会这个巨大的熔炉中,激起了思想的涟漪,最终汇聚成一股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潮流。 本书所关注的,是一场无声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发生在每一个接触到新事物、新观念的中国人的心中,最终共同塑造了近代中国新的世界观,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