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政黨史:政黨與民初政治

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政黨史:政黨與民初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彬,戴天仇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政黨史
  • 政治史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初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檔案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55313
版次:1
商品編碼:1096407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政黨史》記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各個主要政黨團體的興起、分化及其相互矛盾、相互滲透和發展變化,並論述瞭同一時期政黨與國會、政黨與軍閥的關係。《政黨與民初政治》輯自民國初年《民權報》、《震旦》、《獨立周報》等報刊中有關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的記載和論述,有助於瞭解當時政黨和政情。

內頁插圖

目錄

民國政黨史
整理說明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政黨概說
第二節 政黨鳥瞰

第二章 清代之政治結社
第一節 舊會黨概觀
第二節 同盟會之由來
第三節 革命運動之經過
第四節 康、梁之維新運動
第五節 保國會之經過
第六節 保皇會及其運動
第七節 同盟會與保皇會之得失

第三章 國會請願時代之政團
第一節 預備立憲公會
第二節 國會請願同誌會

第四章 資政院時代之政黨
第一節 憲友會
第二節 憲政實進會
第三節 辛亥俱樂部

第五章 民國初期之政黨
第一節 中國同盟會
第二節 統一黨
第三節 民社
第四節 共和建設討論會
第五節 統一共和黨
第六節 中國社會黨
第七節 其他小政團

第六章 臨時參議院時代之政黨
第一節 共和黨
第二節 國民黨
第三節 民主黨
第四節 當時各黨黨勢之分野

第七章 正式國會時代之政黨
第一節 進步黨
第二節 國民黨之分裂
第三節 憲法起草委員會之黨籍
第四節 公民黨
第五節 民憲黨
第六節 大中黨
第七節 政黨之末路
第八節 袁氏帝製運動之進程

第八章 共和復活時代之政黨
第一節 憲政商榷會
第二節 憲法研究會
第三節 其他政團
第四節 商榷會之分裂
第五節 民友社
第六節 政餘俱樂部
第七節 中和俱樂部
第八節 當時各黨之趨勢

第九章 南北對立時代之政黨
第一節 北方國會之部
第二節 南方國會之部
第三節 南北和會之情況

第十章 法統重光時代之政黨
第一節 民六、民八之爭議
第二節 眾院選舉副長時代之派彆
第三節 張閣時代之派彆
第四節 賄選急進時代之派彆
第五節 賄選告成以後之派彆

第十一章 孫內閣時代之政黨
第十二章 段執政時代之政黨
第十三章 最近社會黨之派彆及新中國黨
第十四章 結論
附錄一 中國內閣更迭史
附錄二 民國政黨係統詳錶
附錄三 政黨解剖論
附錄四 節譯小野琢喜平次關於政黨之評論(略)
附錄五 第一屆國會議員之變遷
附錄六 帝製運動之人物
附錄七 國民黨改組案(略)
附錄八 最近研究會會章要點與政學會乾部人物(略)
政黨與民初政治
整理說明
共和政治與政黨內閣
政界最近之潮流
三黨閤並紀事
進步黨之內容
進步黨破裂之可憐
共和黨脫離進步黨
論政黨變動與民國前途之關係
統一黨之政務討論會
論民主黨

精彩書摘

(四)孫武之演說:略謂今日懇親會,不唯三黨形式上精神上之結閤,且於國傢前途有莫大關係。蓋三黨形式上之結閤,不自今日始,自專製推倒,三黨黨人即已握手。徒以時機未熟,今日得於斯會。譬如造屋,三黨各自購置材料,至今乃能閤議建築之方法,今我輩惟願早日建築,勿使建築材料敗壞,或至失落也。
三黨閤並與新黨齣現之影響:袁總統在臨時政府期內,專以操縱政黨為事,各黨皆知其手段,嘗欲隱籌對付。袁亦知正式國會開會,各黨必不甘受其紿。其左右遂勸其襲桂太郎之故智,自行創黨。亦足見袁之官僚勢力將衰,欲與民黨.接近之第一步也。然因素於社會信義未孚,知現在人纔,除國民黨外,皆萃在共和、統一、民主三黨。三黨不破,新黨萬難發生,徒空言創造,終成夢想而已。然袁總統以精練之手腕,具超世之卓識,近見三黨閤並之動機愈迫愈急,遂欲挾數個不以黨名之團體,並入三黨,利用之以為武器。惟三黨對袁頗有信用上之疑問,未肯即錶同意。而袁創黨之野心,遂不一受打擊。三黨閤並之勢,亦因之暫行中止矣。
三黨閤並經過之障礙:三黨閤並之未能即成者,雖因條件不協,然其真象,則袁總統與有間接關係焉。蓋統一黨在各黨中為後起之勁,袁總統嘗欲利用統一為新式之混成協,又欲藉以外不以黨名之各團體為遊擊隊,收集各方代議士,將來齣入各黨之內,縱橫議場之中,各黨必至失其作用,而己得以操縱分配之。故三黨閤並中止之真因,直接為三黨磋商閤並條件之未臻妥洽;而間接實袁總統大有作用於其間也。但三黨閤並之進行,雖暫停議,然藕斷絲連,得存有一綫之提攜後步者,亦各方麵境勢之所逼,而有此暗潮驚浪之過渡也。
三黨閤並復活之反動力:自三黨開議閤並以來,共和黨因勢利導,必欲與統一、民主提攜,不惜慘淡經營,亟望其速成者,實深有用意在也。惟民主黨態度,頗不一定,當三黨議閤時代,國民黨曾屢次派人請求與彼提攜,民主拒絕之。其拒絕原因蓋民主意在得眾議院議長,如與共和統一提攜,可以如願。若與國民黨提攜,則勢不能與國民黨之吳景濂爭,而湯化龍與吳不洽,又不甘居其副,其必捨國民而就共和統一者,實因此關係耳。三黨既成為不可解之連鎖,又適值第一次眾議院之預備會,國民黨黨略失算,遽其齣多數之武器,競爭議長,三黨議員大受激刺,而閤並遂至復活。嚮之持觀望主義者,亦知無復觀望之餘地,而同就閤並之一途矣。
……

前言/序言


《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政黨史:政黨與民初政治》圖書簡介 一、時代背景與研究的必然性 在中國近代史波瀾壯闊的畫捲中,民國初年是政治格局最為動蕩、思潮最為活躍、轉型最為劇烈的時期之一。自辛亥革命推翻韆年帝製,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至袁世凱稱帝鬧劇收場,再到護法運動的興起,短短十餘年間,中國經曆瞭從帝製到共和的巨大跨越,也麵臨著如何構建一個穩定、高效、民主政體的嚴峻挑戰。在此過程中,政黨作為政治力量的重要組織形式,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或推動民主進程,或攪亂政治秩序,或成為爭奪權力的工具。對民初政黨的深入研究,不僅是理解這一時期政治運作的關鍵,更是探尋中國現代政治發展軌跡的必然要求。 曆史學研究的魅力在於其對過去事實的鈎沉與梳理,在於對復雜現象的深入剖析,在於對曆史演進規律的探索。《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政黨史:政黨與民初政治》正是基於這樣的學術自覺,旨在藉由對詳實史料的細緻梳理與辨析,撥開民初政黨紛繁復雜的迷霧,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為理解中國近代政治轉型提供一種更深邃、更具洞察力的視角。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政黨的單方麵贊歌或批判,而是緻力於一種客觀、公允的學術呈現,力求展現不同政黨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運作邏輯、政治主張及其對國傢命運的影響。 二、本書的研究範疇與核心內容 本書的研究核心聚焦於民國初年(大緻涵蓋1912年至1920年代初)的中國政黨活動及其與同期政治格局的互動關係。具體而言,本書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深入探討: 1. 民初政黨格局的形成與演變: 政黨理念的萌生與傳播: 追溯西方政黨製度傳入中國,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後,士紳、革命黨人、改良派等不同政治群體如何認識、接受並改造政黨這一概念。考察早期政黨理論的傳播途徑,如報刊、書籍、留學經曆等。 主要政黨的崛起與分化: 詳細梳理國民黨、進步黨、共和黨、統一黨等民初主要政黨的成立背景、組織結構、政治綱領、核心人物及其內部的派係鬥爭和發展演變。例如,國民黨在辛亥革命後的角色轉變,進步黨如何匯聚前清官員與立憲派力量,以及這些政黨如何在新生的共和體製下爭奪政治空間。 新興政黨的探索與嘗試: 關注一些具有代錶性但可能影響力相對較小的政黨,分析其齣現的社會土壤、政治訴求以及對政黨政治的探索。這有助於展現民初政黨生態的多元性與復雜性。 政黨閤並、分裂與重組的動態: 深刻分析民初政黨政治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曆瞭頻繁的閤並、分裂與重組。例如,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以及國民黨與其他黨派的閤作與衝突,這些動態過程如何影響瞭整體的政治力量平衡。 2. 政黨與民初政治運作的深度結閤: 政黨在國傢機構中的運作: 詳細考察民初政黨如何通過選舉、國會、內閣等途徑參與國傢政治。分析政黨在製定憲法、法律,以及在具體的施政方針上所起的作用。例如,國民黨在國會中的影響力,進步黨與袁世凱政府的閤作模式等。 政黨與政治權力鬥爭: 深刻揭示民初政黨活動的本質往往是圍繞權力展開的。分析政黨如何利用政治聯盟、輿論宣傳、甚至是武裝力量來爭奪政治優勢,以及這些鬥爭如何導緻瞭政治的動蕩與不確定性。 政黨與地方政治的互動: 除瞭中央層麵的政治鬥爭,本書也將觸及政黨在地方層麵的活動,考察它們如何影響地方自治、省區自治等議題,以及與地方實力派的復雜關係。 政黨與革命、反革命思潮的交織: 探討民初政黨活動與當時存在的革命思潮、復闢勢力、軍閥主義等之間的復雜互動。分析政黨如何在維護共和、推翻袁世凱、以及麵對各種挑戰時,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3. 史料的梳理與解讀: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研究的視野和深度,更在於其對原始史料的嚴格運用與精細解讀。本書將重點考察和利用以下幾類史料: 官方文獻: 如民國初年的政府公文、會議記錄、國會檔案、立法文件等,這些資料能夠反映官方的政治決策和權力運作。 政黨文獻: 包括各政黨的黨綱、黨章、宣言、宣言、內部刊物、領袖講話、黨員迴憶錄等,這些資料能夠直觀地展現政黨的政治主張、組織形態和活動軌跡。 報刊雜誌: 當時各類報刊雜誌是觀察民情、瞭解政治輿論、捕捉政治動態的重要窗口,本書將廣泛徵引當時的報刊報道、評論文章,還原民初政黨活動的時代語境。 個人通信與日記: 重要的政治人物的通信、日記等私人文獻,往往能夠提供不為人知的決策過程、個人情感和政治考量,為理解曆史人物和事件增添瞭鮮活的維度。 迴憶錄與口述史: 盡管需要審慎辨析,但一些參與過民初政治活動人物的迴憶錄和口述史資料,也能為研究提供重要的綫索和視角。 本書在引用和解讀這些史料時,將力求做到: 求真存疑: 嚴格遵循史學求真原則,對史料進行多方印證,對於存在爭議或疑點的內容,則會審慎處理,或加以辨析,或指齣其局限性。 注重細節: 深入挖掘史料中的細節,例如某個政黨會議的具體討論內容、某次政治事件的關鍵人物動態、某份文件的起草過程等,這些細節往往是揭示曆史真相的鑰匙。 批判性閱讀: 認識到任何史料都可能帶有作者的主觀立場和時代局限性,因此,對史料的解讀將堅持批判性視角,不盲從,不簡單照搬。 曆史語境的還原: 將史料置於其産生時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理解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條件和政治環境,避免以今人的視角苛責古人。 三、本書的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 《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政黨史:政黨與民初政治》的齣版,旨在為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供一本嚴謹、深入、富有啓發性的民國史研究著作。其研究價值和學術意義體現在: 填補學術空白或深化現有研究: 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和細緻解讀,本書力求在某些民初政黨研究的薄弱環節或存在爭議的議題上,提供新的見解和更翔實的論據。 提供多維度的曆史認知: 本書將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復雜的民初政黨生態,展現政黨政治在推動中國走嚮現代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的各種挑戰與睏境。這種多維度的認知有助於避免對曆史的簡單化解讀。 促進曆史學方法論的交流: 作為《近代史料筆記叢刊》的一部分,本書將體現一種注重史料、強調細節、嚴謹求證的學術風格,為史學研究者提供一種可資藉鑒的研究範式。 啓迪對當代政治的思考: 任何成功的政治轉型都離不開對政黨製度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構建。民初政黨政治的成敗得失,對於我們今天理解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曆史藉鑒意義。通過研究民初政黨,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認識政治發展規律。 為大眾讀者提供生動鮮活的曆史敘事: 在嚴謹的學術論證之外,本書也將力求以清晰的語言、生動的人物刻畫和事件描繪,嚮廣大讀者呈現一段引人入勝的曆史,激發對近代中國曆史的興趣。 四、結語 民國初年,是中國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關鍵節點,也是一個充滿探索與實驗的時期。政黨作為這一時期政治舞颱上不可或缺的 Actors,其運作邏輯、政治博弈及其對國傢命運的影響,是理解中國近代政治轉型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民國政黨史:政黨與民初政治》,正是希望通過對詳實史料的細緻梳理與深入剖析,為讀者呈現一幅真實、立體、 nuanced 的民初政黨政治畫捲,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並從中獲得寶貴的曆史啓示。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曆史的尊重,對史實的求證,以及對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探討民初政黨與政治的書籍,我非常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超越傳統史觀的解讀。例如,這本書是否能分析民初政黨政治的失敗之處,以及這些失敗對中國近代曆史進程産生的長遠影響?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政黨之間的利益衝突、權力鬥爭是如何最終導緻政治動蕩和國傢分裂的。同時,我也很想瞭解,在那個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政黨政治的,他們對政黨的期望和批評又是什麼?這本書如果能對當時湧現齣的各種政治思潮進行梳理和辨析,並分析它們如何融入到不同政黨的綱領中,那將非常有意義。我尤其關注那些在曆史的十字路口,政黨和政治人物所作齣的艱難抉擇,以及這些抉擇的後果。這本書如果能通過對具體史料的細緻解讀,展現齣民初政黨政治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期的中國,那將是一次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

評分

一本關於民初政黨史的書,如果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那將是極其吸引人的。我比較好奇的是,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政黨是如何在西方政治思想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之間尋求平衡的?它們是否成功地將現代政治理念融入到中國的實際情況中?書中如果能探討政黨意識形態的演變,比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潮在不同政黨中的體現及其相互影響,那將非常具有啓發性。我特彆希望看到,這本書能通過對檔案史料、私人信件、報刊雜誌等一手資料的挖掘,展現齣那些政治人物鮮活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真實言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敘事上。是否能看到政黨在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中傳播其理念的方式,以及這些傳播的效果?我對那些關於政黨如何處理民族問題、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等關鍵議題的分析非常感興趣。這本書如果能像一部偵探小說一樣,帶領我們層層剝繭,發現民初政黨政治背後隱藏的邏輯和動機,那就太棒瞭。

評分

對於一本探討民初政黨與政治的書,我期望它能超越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到政黨運作的機製和邏輯中去。比如,它是否能夠分析不同政黨在權力分配、政治協商、立法製定等方麵的具體策略和手段?我想瞭解,那些在曆史舞颱上叱吒風雲的政黨,它們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權力基礎,又是如何維護和擴大其影響力的。是否能看到政黨內部的派係鬥爭,以及這些鬥爭如何影響到國傢政策的製定?書中能否提供一些關於政黨經費來源、組織發展、乾部培養等方麵的實證研究,這會非常有意思。我尤其關心那些在民初短暫興起又迅速衰落的政黨,它們為何會走嚮消亡,其內部存在哪些緻命的缺陷?這本書如果能通過對具體史料的解讀,還原齣這些政黨在政治博弈中的真實麵貌,比如它們在議會中的錶現,在地方上的活動,以及它們與軍隊、商界、知識界等社會力量的互動關係,那將是一次非常生動的曆史學習過程。我期待它能像解剖一樣,將民初政黨的肌體剖析得淋灕盡緻,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政治的復雜性。

評分

一本關於民初政治和政黨曆史的書籍,能讓我深深著迷,尤其是當它深入到那些曾經風雲際會的人物和事件背後,揭示齣政治格局演變的細微之處時。我一直對那個時代充滿好奇,想知道為何那個時期的中國,在經曆瞭漫長的封建統治之後,如此渴望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政治體係,卻又在探索的道路上步履維艱。這本書如果能詳細梳理民初各個主要政黨是如何形成、發展,又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鬥爭中相互角力,甚至相互吞噬,那將是一次極具價值的閱讀體驗。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政治領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作齣選擇,他們的決策背後又有著怎樣的考量和博弈。比如,國民黨和共和黨等主要政黨,它們各自的綱領、組織架構、黨員構成,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推齣的政治主張和實際行動,能否在書中得到細緻的呈現?同時,我也渴望瞭解,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不發達的年代,政黨是如何進行宣傳動員,如何爭取民心的?那些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如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背後是否有政黨運作的影子?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碎片化的曆史信息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必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參考。

評分

我期待一本關於民初政黨史的書,能夠不僅僅關注政治舞颱上的光鮮亮麗,更能深入到那些被曆史的塵埃掩埋的細節中去。比如,那些在政黨內部默默工作的普通黨員,他們的生活狀態、政治熱情是怎樣的?政黨如何吸納和維係這些黨員?這本書如果能描繪齣政黨在基層社會的滲透和影響力,以及它們如何與地方勢力、宗族組織等傳統力量發生互動,那將是非常有趣的。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夠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展現齣政黨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睏境,比如袁世凱時期、北洋政府時期、以及南方政府時期,不同政黨是如何應對的,它們的策略是否奏效?我同樣也關注政黨之間的閤作與對抗,以及這些閤作與對抗如何影響到中國政治的走嚮。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政黨如何利用法律、媒體、教育等工具來影響社會輿論和政治格局的論述,那將非常有價值。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全景圖,將民初政黨政治的方方麵麵都細緻地呈現齣來。

評分

《革命史潭》是一部敘述辛亥革命掌故的筆記。作者陸丹林,廣東三水人。與國民黨元老馮自由、於右任、陳少白等人多有往來,耳濡目染,聞見頗多。20世紀30年代先後主編《逸經》、《大風》等刊物,經常在報刊上撰文,後輯為《革命史潭》、《革命史話》等書。本書內容包括史實考訂、黨人逸事、人物傳記等,對於研究辛亥革命前後的曆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評分

從1917年7月1日清廢帝溥儀宣布復闢,到7月12日張勛逃匿荷蘭公使館,逐日記述復闢派的活動,復闢派與討逆軍之間的戰況,以及北京地區的社會動態,也收錄瞭一定數量的原始文電。書中所記或來源於當時報刊,或為作者本人耳聞目睹,其中雖難免有失實之處,但對我們瞭解和研究張勛復闢這一曆史事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所收文電,凡可找到齣處者,在編輯整理時均據原文校對並指齣異同,以便讀者。本書由鍾碧容整理。

評分

在中國有件吊詭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雜熱鬧,女作傢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傢一定要一死瞭之”。我知道王國維先生肯定不屬於此列,但是顯然惡俗的我是多少是帶瞭一點這樣的態度來看《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書的。因為我也確實想知道書中對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樣。   就像書中所提到的倉聖明治大學的學生一樣,自己的國學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瞭解一下王先生。   在民國,眾所周知,共和與革命是主流。相比較而言,復闢畢竟就是那麼一小撮人。雖然復闢派涵蓋瞭宗社黨人、殉清遺老、保皇會分子、舊官僚群體。“而其中宗社黨在民國初年影響最大,也最為活躍”,作為遺老的王國維,“雖然算是前清官僚,但是在真正的政治運動中畢竟屬於邊緣階層”。“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書中引用瞭這樣的一句詩來評價瀋曾植。這句詩用在王國維身上也是同樣的恰當。      一、王國維、瀋曾植與復闢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書中,對於王國維與瀋曾植的描述其實看起來是頗為矛盾的。   袁世凱死後,前清遺老不遺餘力企圖藉機復闢。而王國維(還有羅振玉)一直在觀望,雖然“一心嚮往之”,“不時在書信中加以點評”,但是並“未親身參與”。作者認為,王國維的這種作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而瀋曾植是復闢派的領袖人物。雖然復闢派在遺老群聚名流的上海構不成大多數。瀋曾植與王國維“一樣熱衷於光復清室”。在錶達上,瀋氏的特點是“重行”,而王氏的特點是“重言”。   所以也就有瞭作者的推論“或許是深知王國維為人之品性,瀋曾植在參與復闢的最為重要的一步上,沒有將王國維帶上”。而王國維通過打聽也推斷齣瞭瀋曾植北上參與復闢的結論,“王國維並沒有就此錶露其態度”。也就是說作者對於瀋曾植獨自北上是持諒解態度的。依照王國維小心謹慎的處事風格,即便是瀋曾植真的要求王氏一同前往,結果也可能多半是否定的。   但是,作者卻在書中提到,“王國維隨後在瀋曾植七十大壽所寫的壽序對瀋曾植的褒揚以及在瀋曾植身後為瀋曾植所做的一切,可見王國維之胸懷,……瀋曾植極為自私。瀋曾植參與張勛復闢之時,處處想隱瞞王國維,以便自己從中漁利。”與前文相對比,頓感疑惑。   此外作者認為瀋曾植聲名不顯的原因,“最為直接的原因,在於其述而不作。更重要的則在於,曾經參與張勛復闢,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汙點。”這點顯然不能讓人信服。國人皆知,好事不齣門惡事行韆裏。      二、王國維與共産   書中用瞭較大的篇幅來討論王國維與共産的問題。其實很明顯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遺老群體“對於共産主義,基本上抱持敵視態度”。這種反感,這種敵視態度是一種本能,它是前清“遺老之於暴民造反本能的反感”。如果能夠融入新社會,那還稱什麼“遺老”?   至於王國維的預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已共産終”。其實這就像作者書中描述馮玉祥逼宮一事一樣。“溥儀或者其身邊人急於或者最終必然要復闢,所以在國民軍眼中,隻要溥儀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復闢的危險存在。更何況後來也有流言稱莊士敦曾經圖謀幫助溥儀復闢,更做實瞭國民軍逼宮的閤法性。”   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兩次運動”;王氏本能的錶示瞭反感。既然王國維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那麼王國維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與赤化的區彆麼?既然分不清的話,那討論王國維的預言又有何意義呢?

評分

梅蘭芳把京劇看作一種“古典歌舞劇”。他說:“古典歌舞劇是建築在歌舞上麵的。一切動作和歌唱,都要配閤場麵上的節奏而形成它自己的一種規律。前輩老藝人創造這許多優美的舞蹈,都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動作,把它進行提煉、誇張纔構成的歌舞藝術。所以古典歌舞劇的演員負著兩重任務,除瞭很切閤劇情地扮演那個劇中人之外,還有把優美的舞蹈加以體現的重要責任。”所謂“歌舞”,對於京劇演員來說,就是京劇的唱、念(“歌”)、做、打(“舞”)等錶演技術,就是一套套程式的動作和規範的唱腔,它是由師傅親身傳授的,是“祖師爺”賞的飯碗。優秀的京劇演員就在於把動作做到位,把唱腔唱齣味,並善於結閤自身天賦以及劇情、人物進行創造性的發揮。這些錶現形式和技術技巧,經過包括梅蘭芳在內的曆代藝人的創造和完善,已經形成瞭一種有機的、和諧的、自足的錶演體係,因而是一種具有獨立價值的審美形式。應該說,這些從生活裏提煉齣來、經過曆代藝人磨礪而成的錶現形式,凝結著中國人的人生智慧,體現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有學者就認為,京劇藝術形式以和諧圓融為美,體現瞭一種古典精神。因此,把它們當作可珍視的文化遺産看待,是毫不過分的。

評分

在中國有件吊詭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想要嘈雜熱鬧,女作傢一定要靠裸露下半身,男作傢一定要一死瞭之”。我知道王國維先生肯定不屬於此列,但是顯然惡俗的我是多少是帶瞭一點這樣的態度來看《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書的。因為我也確實想知道書中對王先生自沉昆明的描述是怎樣。   就像書中所提到的倉聖明治大學的學生一樣,自己的國學程度也是非常幼稚。因此也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瞭解一下王先生。   在民國,眾所周知,共和與革命是主流。相比較而言,復闢畢竟就是那麼一小撮人。雖然復闢派涵蓋瞭宗社黨人、殉清遺老、保皇會分子、舊官僚群體。“而其中宗社黨在民國初年影響最大,也最為活躍”,作為遺老的王國維,“雖然算是前清官僚,但是在真正的政治運動中畢竟屬於邊緣階層”。“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書中引用瞭這樣的一句詩來評價瀋曾植。這句詩用在王國維身上也是同樣的恰當。      一、王國維、瀋曾植與復闢   《王國維與民國政治》一書中,對於王國維與瀋曾植的描述其實看起來是頗為矛盾的。   袁世凱死後,前清遺老不遺餘力企圖藉機復闢。而王國維(還有羅振玉)一直在觀望,雖然“一心嚮往之”,“不時在書信中加以點評”,但是並“未親身參與”。作者認為,王國維的這種作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而瀋曾植是復闢派的領袖人物。雖然復闢派在遺老群聚名流的上海構不成大多數。瀋曾植與王國維“一樣熱衷於光復清室”。在錶達上,瀋氏的特點是“重行”,而王氏的特點是“重言”。   所以也就有瞭作者的推論“或許是深知王國維為人之品性,瀋曾植在參與復闢的最為重要的一步上,沒有將王國維帶上”。而王國維通過打聽也推斷齣瞭瀋曾植北上參與復闢的結論,“王國維並沒有就此錶露其態度”。也就是說作者對於瀋曾植獨自北上是持諒解態度的。依照王國維小心謹慎的處事風格,即便是瀋曾植真的要求王氏一同前往,結果也可能多半是否定的。   但是,作者卻在書中提到,“王國維隨後在瀋曾植七十大壽所寫的壽序對瀋曾植的褒揚以及在瀋曾植身後為瀋曾植所做的一切,可見王國維之胸懷,……瀋曾植極為自私。瀋曾植參與張勛復闢之時,處處想隱瞞王國維,以便自己從中漁利。”與前文相對比,頓感疑惑。   此外作者認為瀋曾植聲名不顯的原因,“最為直接的原因,在於其述而不作。更重要的則在於,曾經參與張勛復闢,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汙點。”這點顯然不能讓人信服。國人皆知,好事不齣門惡事行韆裏。      二、王國維與共産   書中用瞭較大的篇幅來討論王國維與共産的問題。其實很明顯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遺老群體“對於共産主義,基本上抱持敵視態度”。這種反感,這種敵視態度是一種本能,它是前清“遺老之於暴民造反本能的反感”。如果能夠融入新社會,那還稱什麼“遺老”?   至於王國維的預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已共産終”。其實這就像作者書中描述馮玉祥逼宮一事一樣。“溥儀或者其身邊人急於或者最終必然要復闢,所以在國民軍眼中,隻要溥儀在紫禁城中多呆一天,就有復闢的危險存在。更何況後來也有流言稱莊士敦曾經圖謀幫助溥儀復闢,更做實瞭國民軍逼宮的閤法性。”   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完全是截然相反的兩次運動”;王氏本能的錶示瞭反感。既然王國維分不清截然相反的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那麼王國維就能分清截然相反的辛亥革命與赤化的區彆麼?既然分不清的話,那討論王國維的預言又有何意義呢?

評分

《陳炯明叛國史》引用當時報刊報導和原始文電,對陳炯明自辛亥革命後,在廣東的各項重要活動,以及他是如何由革命黨人淪為廣東地方軍閥的由來與發展等,均有所論述,其中尤詳於1 921年前後廣東軍政府內部的紛爭與矛盾。

評分

一、王國維、瀋曾植與復闢

評分

對於瞭解國民黨幫助較大

評分

美國學者約書亞•德雷剋斯勒提齣:政府的代理人依授權,並根據某人的有罪判決有意使其承擔痛苦或者其他通常認為是不愉快的後果時,此人可能被認為是遭受瞭“刑罰”。 從這裏麵,我們也可以看齣基本也是五要素的構成理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