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案說收藏:收藏案例評析

舉案說收藏:收藏案例評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沙 著
圖書標籤:
  • 收藏
  • 古籍
  • 書史
  • 鑒賞
  • 文化
  • 文獻
  • 治史
  • 案例
  • 學術
  • 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927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6857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9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收藏具有雙重性,它既是文化現象又是經濟現象,本質上屬於文化産業,尤其是它與社會發展的繁榮程度密切相關,故韆百年來嚮有“亂世黃金,盛世收藏”之說。
   收藏同時又是一個高利高風險行業,一方麵孕育著無限商機,另一方麵又存在著巨大風險,本書從不同角度所選錄的近180個典型案例,就充分說明瞭這一點。
   書中的案例都是近年來在收藏實踐中發生的,既有經營案例,又有司法案例;既有國內案例,又有國外案例。總之,形形色色的收藏案例涉及到收藏行業的方方麵麵,諸如書畫收藏、瓷器收藏、珠寶收藏和郵品錢幣收藏等,五花八門,包羅萬象。有些案例是收藏者決策失誤所緻,有些案例是收藏者技能欠缺所緻,有些案例是收藏企業或中介機構違規經營所緻,有些案例則是犯罪分子手段狡猾所緻,各種案例令人眼花繚亂,觸目驚心,但仔細品讀之後,都會給人以啓迪,促人以警醒。
   本書是國內首部關於收藏案例的著作,書中不僅分門彆類地精選瞭多種案例,而且運用各方麵的法規、知識和經驗,對每一個案例都進行瞭比較深刻和準確的評析。因此,對於廣大收藏者來說,閱讀本書可以做到學有參照,吸取教訓,提高素質,有效防範收藏風險;而對於廣大收藏企業或中介機構從業者來說,閱讀本書則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總結經驗,修身自好,加強法律道德意識,真正實現公平交易閤法經營。
   本書的特點是貼近生活,反映實踐,集知識性、法律性、可操作性於一身,因而是收藏交易雙方及相關人員有用的工具書。

目錄

一、書畫類
1.90萬元買畫的糾紛
2.買到假畫後的煩惱
3.買9萬元書畫可當經理
4.書畫拍賣假得繁盛荒唐
5.知名書畫傢遭遇詐騙
6.受害人設計“釣”齣騙子
7.書畫詐騙濛住畫廊老闆
8.《池塘》假畫齣售者喊冤
9.老人被騙走55幅畫
10.糊塗收藏者買瞭5萬元假畫
11.被疑賣假畫拍賣行拒退保證金
12.調包古書畫負刑責
13.幾十萬元拍得一堆疑似假畫
14.徐悲鴻弟子名畫被騙走
15.市民玩畫落圈套
16.書畫扣押騙局
17.假藉八人山人騙取名傢書畫
18.賣假畫的遇上拿假幣的
19.新疆畫傢作品被騙
20.搞收藏輕信買假畫
21.假畫捲走女教師50萬
22.畫傢受邀參展被騙
23.畫傢遭遇詐騙
24.隨機托運名畫不翼而飛
25.造假激怒畫傢
26.食客“吞瞭”飯店名畫
27.3幅“名畫”僅值百元
28.求畫者捲走老畫傢作品
29.賣畫被買主拘禁
30.畫傢現場打假
31.拍賣會中途夭摺
32.造假者賺百萬
33.書畫傢被騙討說法
34.拍賣場裏的“托兒”
35.昏頭買下“《清明上河圖》”
36.假畫難退
37.德國遊客告贏徐悲鴻假畫案
38.莫斯科收藏傢被騙十
39.普京玩收藏也被騙
40.世界最貴名畫遭質疑
二、瓷器類
三、珠寶類
四、郵票類
五、錢幣類
六、雜項類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舉案說收藏:收藏案例評析》的圖書的簡介,該簡介側重於介紹該書不包含的內容,並以詳盡的筆觸勾勒齣一部專注於其他領域的書籍輪廓。 --- 書名:《鑒古知今:中國古代器物研究與藝術流變》 內容提要 本書《鑒古知今:中國古代器物研究與藝術流變》並非一本側重於當代收藏市場動態、案例分析或個人藏品評鑒的讀物。它將完全專注於對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藝術史脈絡以及特定曆史時期器物工藝的深入學術探討。全書秉持嚴謹的考據精神和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力求呈現一個宏大而精微的古代藝術世界。 第一部分:材質與技術溯源:從礦物到成品 本部分將係統梳理中國古代主要器物材質的源頭及其演變曆程,完全不涉及現代收藏界對這些器物真僞的判斷或市場估價。 一、陶瓷:泥土的史詩 本書不會涉及任何關於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窯市場價值的討論,也不會有任何關於“如何鑒定”宋代五大名窯釉麵特徵的實用指南。相反,我們將深入探討: 1. 早期製陶技術的區域差異: 分析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中陶土配比、燒製溫度與不同地域山川地貌對色彩和質地的影響。例如,黃河流域高嶺土的初步應用與長江流域夾砂陶的對比研究。 2. 青銅時代冶鑄工藝的革命: 詳細解析商周時期範鑄法、閤範法的技術細節,重點關注器壁厚度、內範的支撐結構,以及閤金比例如何影響銘文的鑄刻效果。書中不會齣現對西周禮器等級製度的收藏解讀,而是側重於其工藝流程。 3. 玉器:解玉工具的進化史: 探討史前至漢代解玉工具(如解玉砂、解玉弓弦)的材質演進,分析不同時期玉器鑽孔、綫刻技法的技術難度和對工具的依賴性,而非討論和田玉的當代市場價值或和田玉的産地劃分。 二、金屬工藝的演進:從實用到觀賞 本章的重點在於技術革新對藝術風格的影響,而非金屬器物的藝術品價值。 1. 閤金學的早期應用: 研究秦漢時期銅鏡背麵的閤金配方與裝飾圖案的結閤方式,探討早期失蠟法在復雜器物(如某些青銅爵或鼎)上的應用案例,記錄其成功率與技術瓶頸。 2. 金銀錯工藝的失傳與再現: 考證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金銀錯工藝的化學原理和裝飾美學,分析其工藝流程對當時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反饋。 第二部分:器物形製與禮製象徵的結構分析 本部分著重於曆史學和人類學對古代器物功能的重構,避開收藏傢對“完整性”和“成對性”的偏好描述。 一、禮器體係的符號學解讀 本書將係統梳理商周鼎彝製度中不同形製(如鬲、鼎、甗)的原始功用(蒸煮、盛酒、炊煮)與社會層級的對應關係,分析其銘文的文本學意義。例如,對“簋”在不同時期作為食器或祭器的功能轉換進行社會學分析,而不去討論其是否因“口沿形態”的微小變化而導緻價值差異。 二、生活用具的社會學投射 我們將關注日常器物在曆史長河中的功能性演變: 1. 陶瓷的“日用化”過程: 探討唐宋以來瓷器從宮廷、寺廟走嚮民間日常使用的社會經濟動因,分析不同等級的民間瓷器在造型上如何模仿官品,但其胎釉配方又暴露瞭其非官方屬性。 2. 傢具的結構美學: 研究漢代漆木傢具的榫卯結構及其在墓葬中的齣土狀態,分析其在不同朝代(如明清)結構邏輯上的繼承性與發展性,不涉及紅木傢具的“案、椅、桌”分類收藏體係。 第三部分:藝術流變:風格與地域的互動 本章聚焦於藝術史的宏觀脈絡,而非個彆精品個案的獨立分析。 一、審美標準的曆史性轉移 本書將追蹤審美趣味從周代的“獰厲”到漢代的“渾厚”,再到魏晉的“清瘦”,直至唐宋的“內斂”與“世俗化”的過渡。這是一種對時代精神如何物化於器物之上的宏觀觀察,不涉及對某件器物“斷代是否準確”的收藏式鑒定。 二、地域性藝術的交融與抗衡 重點研究非中原地區器物風格對主流藝術的影響: 1. 巴蜀青銅器的神秘性: 分析三星堆、金沙齣土器物的造型特徵(如厚重的麵具、奇特的鳥紋)與中原青銅器的顯著差異,探討其文化根源與技術輸入途徑。 2. 遼金元時期的多元藝術: 考察遊牧民族文化對定居文化藝術的影響,例如,契丹、黨項民族的服飾、器皿紋飾如何滲透到中原的瓷器和金銀器中,形成獨特的“交融風格”。 總結 《鑒古知今:中國古代器物研究與藝術流變》旨在為曆史學、考古學及藝術史專業研究者提供紮實的工藝技術基礎和宏觀的藝術史框架。它是一部關於“物之所由”的研究,而非關於“物之所值”的指南。全書的敘事邏輯是綫性的、技術驅動的、注重群體共性的,與側重於個體案例評判和市場價值考量的著作風格迥異。讀者將從中獲得對古代工匠技藝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中華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物質載體形態演變的全麵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在論述結構上的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按時間綫或品類來劃分,而是采用瞭一種“問題導嚮”的敘事路徑。每引入一個案例,都會立刻拋齣一個核心的收藏難題,比如“如何鑒彆僞作中的細微破綻”,或者“如何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布局長期價值”。這種設置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代入感和思考的積極性。我發現自己經常會暫停下來,嘗試在作者揭示答案之前,先進行一番自己的推演,然後對照書中的分析,這種互動感是我在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時很少體驗到的。作者的筆觸極其精準,尤其是在描繪那些復雜鑒定時所依賴的感官經驗和非量化標準時,他總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這套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可以應用於任何新藏品的分析工具箱。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名傢收藏的案例,更深入地探討瞭收藏背後的決策邏輯和價值判斷。作者在描述那些曆史悠久的藏品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觸摸到瞭那些文物的溫度。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某個收藏傢如何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行傢時所采用的案例剖析方法。不同於那些枯燥的理論闡述,這裏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和深刻的教訓。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位畫傢,他如何從一幅看似普通的早期作品中,憑藉敏銳的洞察力發現瞭其隱藏的藝術價值,這個過程的描寫細緻入微,讓我對“慧眼識珠”有瞭更具體的理解。整個閱讀體驗就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收藏傢在私下交流,他沒有架子,隻是耐心引導你去看懂那些彆人容易忽略的細節。這種實踐層麵的分享,對於正在摸索中的收藏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指引。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買什麼”,更是“如何思考”。

評分

這份閱讀體驗是極為豐富的,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收藏故事”的好奇心,更在潛移默化中重塑瞭我對“價值”的定義。作者處理案例的手法非常老練,他總是能將宏大的市場背景與微觀的個體決策完美地融閤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關於工藝品收藏的章節,它細緻地剖析瞭某個流派的工匠在不同年代的工藝差異,這種精細到刀痕和釉色的辨析,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更難得的是,作者沒有將收藏視為一場零和博弈,反而處處流露齣對曆史傳承和文化保存的敬畏之心。這種情懷上的共鳴,是很多純粹的投資類書籍所不具備的。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塵封的往事和智慧,通過文字的力量重新煥發瞭生機,讓人在欣賞物質財富的同時,更珍視其背後承載的精神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行文結構讓人耳目一新,它擺脫瞭傳統收藏書籍那種嚴肅刻闆的腔調,讀起來更像是一部兼具曆史深度與人文關懷的散文集。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藝術品市場動態的把握,可謂是信手拈來,卻又絕不流於錶麵。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失落的珍寶”的追溯過程,那種尋覓和失而復得的敘事張力,讓人手不釋捲。很多案例的選取都非常巧妙,它們並非都是天價天王級的拍品,反而是一些在特定圈層內被低估或錯認的“遺珠”。這使得全書的討論更貼近普通藏傢的實際操作層麵,而非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讀完之後,我對於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體係有瞭一個更清晰的認知框架,它強調瞭知識的積纍是建立在對具體物件的深入理解之上的,而非盲目追逐市場熱點。書中的一些小插麯,比如收藏傢之間的趣味軼事,也為略顯嚴肅的收藏話題增添瞭一抹亮色。

評分

我非常贊賞這本書在處理“風險與迴報”關係時的平衡感。它既沒有過度渲染一夜暴富的傳奇,也沒有渲染過度保守帶來的錯失良機。每一個案例的最終結局,無論是成功還是遺憾,作者都給予瞭客觀且充滿人情味的評價。特彆是對那些因判斷失誤而遭受挫摺的藏傢,書中對他們心理狀態的刻畫,入木三分,讓人感受到收藏不僅是智力上的博弈,更是對人性的考驗。這種對收藏圈復雜人性的揭示,使得全書的內容更加立體和真實可信。它讓我明白,頂級的收藏傢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比常人更早、更深刻地理解瞭收藏領域中的不確定性,並學會與之共處。這是一部可以反復咀嚼的書,每一次重讀,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從中提取齣新的感悟和實踐方嚮。

評分

俗話說:亂世藏黃金,盛世搞收藏。本書就是寫的收藏中的案例。正版圖書,印刷清晰,無錯彆字,好評。

評分

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差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活動好囤瞭很多書慢慢看

評分

書不錯,疊加活動,再用券,很實惠,快遞小哥贊一個

評分

書很不錯印刷精美都包瞭塑料皮,很乾淨很好,配送很快!

評分

寶貝價格優惠 支持京東

評分

看看一下。裝幀設計一般。字體不好。

評分

9塊9,我收藏啦

評分

書不錯,疊加活動,再用券,很實惠,快遞小哥贊一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